一、谈由图书管理员向信息服务员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玲[1](2020)在《刍议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各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行业的发展更趋向于智能化、信息化,信息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图书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图书管理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文章研究了在互联网时代下进行图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现阶段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重点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优势和图书管理的相关经验,探索图书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图书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张咪[2](2020)在《自媒体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发展,新旧媒体更迭,“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智慧持续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提出全媒体融合发展理论,内容建设持续回归,政务媒体不断整合规范。自媒体推动当前传媒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凭借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信息速达、实时交流等优势在社会体育组织工作开展和赛事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文件指出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发挥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社会体育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而其重要引领者和执行者当属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管理平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日常实践指导工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平台,产出低效、管理稀疏、沟通模式单一。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方面,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同群众之间未形成合力。在人力资源方面,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与社会组织如政府、职业自身、大学、社区等协调不充分。在社会体育组织工作中,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志愿者的形式而存在,没有实体组织的依托,也没有正式全职岗位的提供,导致在人才能力培养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对于工作开展和赛事组织安排失去了其连续和稳定性,传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健身活动指导、各项赛事的开展都离不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旋律,现阶段用于自媒体展开体育营销活动宣传是政府政务公开原则实现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和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同时是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指导率和健身群众参与率的直接手段。本研究立足于自媒体视域,依托已有资源,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力求为健身锻炼者同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密切联系,使其得到便捷、科学、有效的指导,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水平培训,为增强人民体质和社会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本文选择自媒体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功能、机制及营销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国内外志愿服务网站和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网站比较发现:二者各有所长,前者网站模块功能齐全,内容建设丰富,平台、志愿者及非盈利机构有机结合,且能有效沟通;而后者网站指导员地域导航、检索和搜寻服务见长,但平台运行模式和管理漏洞较大,内容建设率低,社交模块缺失造成信息单向发布,部分链接失效或无效,且志愿服务评价标准、评级制度不完善。(2)建构了自媒体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设计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十大功能模块(会员注册、信息搜索、在线认证、申请、培训、品牌营销、评价、社交、信息审核和发布)、健全管理机制(创新服务、运行保障、考核奖励等机制)和平台建设实现路径,为平台高效便捷的科学化管理奠定理论基础。(3)平台要吸取和借鉴其它自媒体及传统媒体营销的经验,形成“自媒体+社群+产业”的营销格局,弥补社会体育指导员自媒体社群在刺激消费和传导价值方面能力有限的缺点,明确群体细分,建立粉丝社群,通过知识增值实现营销变现。在平台发展前期,借助大数据分析掌握受众健身的习惯、素养、目的等,追踪受众群体价值导向和心理诉求,实现针对性管理;平台发展后期,重视智能化运营维护,塑造品牌,创成有粘性受众归属感的体育媒体传播新格局。
彭潇翔[3](2019)在《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大时代背景下,促使信息资源数量急剧扩张和信息传递速度逐渐加快。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作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也在不断努力的收集和整合公共信息资源,并为社区居民便捷地提供各种公共信息服务。我国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政府和公共图书馆,但是社会方面涉及却很少。在社会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的受众最较为广泛,本文主要研究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公共信息需求。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社区居民,社区居民的公共信息需求非常大,但是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公共信息服务做的相对薄弱,社区内各个群体所需要的公共信息服务是不一样的,要为其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难度很大。因此,研究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尽可能的为社区居民解决公共信息需求。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调研法、案例比较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的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国内已有的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比较分析。首先,研究的是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我国的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其次,并从中发现平台在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并为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最后,为我国社区公共信息服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创新观点。
何小菁[4](2018)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临床思维和经历智慧的结晶。病历档案管理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历经近百年历史。归纳此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的发展历史,总结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规律,对于掌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历史脉络,把握病历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同时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医疗机构管理者和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病历档案管理规定,医务人员重视病历产生与运行过程,以及具体到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员开展病历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病历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历档案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组成部分。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我国现代病历档案管理史上的第一家病案室,开启我国集中统一管理病历档案的新篇章。依据档案管理理论,将病历档案管理划分为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两个主要部分。病历档案管理的演进与发展一直是围绕着病历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开展相关工作。作者将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相关的特定事件相结合,首次将1921年至今的近百年病历档案管理历史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历经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中,不变的是病历档案管理的客体,相对变化的病历档案管理的流程、内容和任务。管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建好病历档案和用好病历档案具有各自明确的病历档案管理内容,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阶段与管理模式。作者以病历档案管理内容的演进与发展为主线,结合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在病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归纳出四个阶段对应的四类病历档案管理模式。论文主要对国内外病历档案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阐述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等。作者在厘定病历档案、病历档案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概念的基础之上,明确病历档案管理模式定义,分析四个病历档案管理阶段的内容与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全程管理理论、数据管理理论和档案模式管理理论等理论在各个章节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将1921年至1981年期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时期确定为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此阶段通过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等环节实现管好病历档案。建立病案室,医院实现对病历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提供病历档案实体。此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所有业务流程都是在病案室内进行。这一阶段病历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病历档案实体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管好病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前后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实现管好病历档案的实体管理模式,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内部医疗业务、科学研究等提供实体利用服务,体现为病历档案的备查、备考和凭证作用。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无法对病历档案的形成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导致病历归档之后,发现病历档案内涵质量不高或存在缺陷时无法弥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强劲发展,医疗业务增长提速,病历档案数量快速增加,利用病历档案的频率与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982年卫生部从国家层面第一次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和《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分别从医院管理和病历档案管理两个层次对病历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全国省地市综合性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将全程管理的理念运用于病历档案管理。这便要求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原有病历档案实体管理的基础之上,要走出病案室与临床业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医务人员写好病历。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将病历档案管理职能前移到诊断治疗、检验检查和护理服务等病历运行阶段。病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在病案室,工作流程需要在原有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供应的基础之上,超前到临床业务阶段,通过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管理内容,控制病历的产生与运行,实现写好病历档案。写好病历档案纳入病历档案管理范畴,标志着病案档案管理正式进入全程管理模式阶段,规划、指导、监督和协助等成为病历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病历档案管理模式下,病历档案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医院之外的利用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02年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同年卫生部印发《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病历档案管理进入信息管理时代。病历档案信息管理借助于电子病历系统,成为深化卫生改革、卫生事业发展,以及病历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不仅病历档案数量增长加快,而且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利用等都对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关注病历档案内涵为主的管理内容,但是仅关注全程管理病历档案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的快速、及时响应病历档案信息需求;另外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以前所建的病历档案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病历档案信息无法实时共享,形成了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病历档案管理的窘境,客观上需要病历档案管理部门寻求新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改善病历档案信息孤岛现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任务。病历档案管理需要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建好病历档案,可以为临床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和社会各界快速、及时提供病历档案信息服务。同时,借助电子病历系统,采集、组织、存储、传递和利用病历档案信息,实现建好病历档案的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运行病历内涵质量,提高归档病历档案的管理效率,既可以满足病历档案实体管理要求又可以实现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需求。随着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如何“用好病历档案”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健康管理要求病历档案跨医疗机构共享,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病历档案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一个医疗机构、一个病人,而是需要将病历档案信息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共建共享病历档案,产生的病历档案信息服务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病历档案的形式也不断拓展,由文本向图形、影像、音频、视频、多媒体、传感信号,从单系统数据向大数据转换,并且出现从一个医疗机构向多个医疗机构转换,从医疗机构向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协同转换;病历档案数据为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病历档案数据生产和挖掘,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给病历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内容。病历档案数据不断丰富,病历档案管理精细至数据层面,病历档案数据管理的结果将会不断提升病历档案的知识价值。病历档案数据管理一方面会将管理的对象向组成病历档案信息的数据转移;另一方面会提升病历档案管理结果的价值,通过病历档案知识生产,充分挖掘病历档案的价值。作者对近百年的病历档案管理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提出,可以依据典型事件划分病历档案管理阶段,且各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每个病历档案管理发展阶段具有明确的管理内容。基于病历档案管理二元性特点,在理出管好、写好、建好、用好这一发展主线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病历档案管理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作用越来越大,流程更加复杂,由实体管理不断向信息管理演进与发展的规律。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是不断满足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作者关于病历档案管理演进与发展研究的成果,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病历档案管理员掌握病历档案发展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王云萍[5](2017)在《基于“三位一体”的图书馆OTO服务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研究图书馆在新环境下Online To Offline服务特性、服务模式,对于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资源建设和技术平台推广都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研究构建图书馆以读者服务站和掌上图书馆两个平台为中心,以综合自助服务一体机和智能终端两种媒介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其中包括座位管理系统、RFID、二维码、微信公众平台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创新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侯桂英[6](2016)在《论图书馆员任职资格与素质》文中指出目前图书馆员自身的资格与素质问题,成为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一个非常具有热点性质的话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担任图书馆员一职,其自身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值得探讨。基于此,从文献查阅、现状分析等多个角度,对图书馆员的认知资格及其自身应具备的素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良好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许沛文[7](2015)在《Google数字图书馆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逐步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成为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图书馆也慢慢的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当中。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之上,实现了无纸化的信息数据检索。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Google数字图书馆与世界上一半的图书馆合作,把传统的图书馆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建立起一个可以通过关键字就可以检索和查询的数字图书馆,这种图书馆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实现了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需求的数据信息。本文首先从多个方面对Google数字图书馆进行了概述,比较出Google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指出了Google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所在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在技术、管理和法律三个层面分析出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在全球数字图书馆中获得成功的经验,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从而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田蓁子,刘洁娇[8](2015)在《角色转换中的大学图书馆定位和微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社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4G的发展壮大使得信息传递效率更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5年2月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占总体网民比例为85.8%,移动互联网带动个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微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
杨在宏[9](2015)在《浅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的素质》文中认为在网络环境下,随着新常态新变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一方面要求期刊馆员进一步改善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学校所购期刊在教育教学使用方面的比重有所下降,有待一步改进。现代期刊馆员正处在转型期,应根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尽快调整服务布局和设计,依据读者的兴趣爱好和素质能力的要求,朝着快速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发展,以适应服务方式和信息开发方式的新变化。
刘金玲[10](2015)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受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技术发展的影响,数据的产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一系列的信息数据的出现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了能更准确、更及时的把信息传递给用户,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调整服务模式,采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来对图书馆信息进行适时的处理。把结构复杂、形式多变的大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供用户使用。将大数据和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系起来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图书馆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也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大数据时代给图书馆带来的变化,并采用新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第一章写的是目前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等。第二、三章是对大数据和图书馆信息服务基本概念及特征的表述。第四章是大数据时代对传统信息服务的影响,分别从服务模式、服务方式环境设施、信息咨询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五章讲述的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的对比。第六章从个性化服务和图书馆情报工作方面等讲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最后一章是总结,通过对本文的撰写得到了一些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结论,其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进行学习和探讨。
二、谈由图书管理员向信息服务员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由图书管理员向信息服务员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刍议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互联网时代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2 互联网时代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 |
2.1 图书资源信息丰富化 |
2.2 图书管理实现信息化数据管理 |
2.3 图书管理实现信息化数据挖掘 |
3 我国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研究 |
3.1 信息化建设理念滞后 |
3.2 资源共享程度低 |
3.3 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
3.4 信息化建设安全无法保障 |
4 互联网时代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
4.1 创新理念,综合统筹,立足长远,协同发展 |
4.2 资源整合,方式创新,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共建共享 |
4.3 教育培训,提升素质,实现优质队伍的塑造 |
4.4 规范制度,关注安全,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 |
5 结语 |
(2)自媒体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自媒体传播受众新解 |
1.1.2 国家政策法规稳步实施 |
1.1.3 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作用的弱势化和组织管理的边缘化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自媒体相关理论的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4.3 国内相关研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比较研究法 |
2.2.4 案例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国内外传统志愿服务平台与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服务平台设计案例比较分析 |
3.1.1 国内外传统志愿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及设计亮点 |
3.1.2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分析 |
3.2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的基本理论 |
3.2.1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的基本指导思想 |
3.2.2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的总体目标 |
3.2.3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的基本原则 |
3.2.4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
3.2.5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运行的管理机制 |
3.2.6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 |
3.3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营销实践探索 |
3.3.1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营销新探索 |
3.3.2 自媒体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营销的群体细分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会体育指导员自媒体服务平台功能模块细化图 |
(一)会员注册/指导员注册时需填写类目 |
(二)服务平台主体功能细化 |
(三)志愿服务星级评价标准 |
(四)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岗位工作评价标准 |
(五)个人申请指导服务所需材料 |
(六)访谈提纲 |
(七)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联动运行工作职责 |
致谢 |
(3)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社区 |
二、社区公共信息服务 |
三、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
第一章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现状 |
第一节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内容现状 |
一、网络公共信息资源数量多但质量低 |
二、传统公共信息资源更新较慢,成本高 |
三、特色公共信息资源占比偏小 |
第二节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
一、整体框架设计不合理 |
二、服务功能设计不全 |
三、建设模式单一 |
第三节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例分析 |
一、临沂市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
二、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
三、哈尔滨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
四、攀枝花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不均衡 |
第二节 社会参与度不够,信息资源整合不力 |
第三节 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 |
第四节 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
第五节 社区居民信息需求无法满足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对策 |
第一节 重点筹划,夯实内容建设 |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整合问题 |
二、促进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服务理念转变 |
三、加强社会团体、社会志愿者的参与度 |
四、丰富个性化信息服务,应对居民信息需求变化 |
第二节 保驾护航,完善政策建设 |
一、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 |
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
三、细化法律制度 |
第三节 蓝图规划,明晰框架建设 |
一、框架总体建设思路 |
二、框架具体功能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创新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建立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质量评价体系 |
一、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质量评价模型 |
二、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质量新标准 |
第二节 创新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模式 |
一、建立以社区居民信息需求为导向的新模式 |
二、增强多元主体的信息资源协调新整合 |
三、联合培育专业型新人才 |
四、积极拓展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新空间 |
第三节 实现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供给侧改革 |
一、供给主体的改革路径 |
二、供给体系的改革路径 |
三、内容渠道的改革路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病历档案 |
2.1.2 病历档案管理 |
2.1.3 病历档案管理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档案管理理论 |
2.2.2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全程管理理论 |
2.2.4 数据管理理论 |
2.2.5 信息管理发展阶段理论 |
2.2.6 档案管理模式理论 |
第三章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1921-1981) |
3.1 建立病案室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 |
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3.2.1 收集 |
3.2.2 整理 |
3.2.3 鉴定 |
3.2.4 保管 |
3.2.5 供应 |
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分析 |
3.3.1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定义 |
3.3.2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特点 |
3.3.3 病历档案实体管理模式的不足 |
3.4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1982-2001) |
4.1 两个文件标志进入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 |
4.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4.2.1 规划 |
4.2.2 指导 |
4.2.3 监督 |
4.2.4 协助 |
4.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分析 |
4.3.1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定义 |
4.3.2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
4.3.3 病历档案全程管理模式的不足 |
4.4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2002-2015) |
5.1 一个纲要标志进入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 |
5.1.1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要求建好电子病历系统 |
5.1.2 电子病历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
5.1.3 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库的类型 |
5.1.4 建设电子病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 |
5.1.5 电子病历系统的三类功能 |
5.1.6 电子病历系统应具备的条件 |
5.1.7 病历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变革 |
5.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5.2.1 采集 |
5.2.2 组织 |
5.2.3 存储 |
5.2.4 传递 |
5.2.5 利用 |
5.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分析 |
5.3.1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定义 |
5.3.2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特点 |
5.3.3 病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不足 |
5.4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2016—) |
6.1 进入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两个标志性事件 |
6.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阶段的主要内容 |
6.2.1 数据生产 |
6.2.2 数据挖掘 |
6.3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分析 |
6.3.1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定义 |
6.3.2 病历档案数据管理模式的特点 |
6.4 本章结语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病历档案信息需求与信息技术驱动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 |
7.1.2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
7.1.3 随着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病历档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5)基于“三位一体”的图书馆OTO服务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图书馆从传统服务到“三位一体” |
2 OTO服务模式特性 |
2.1 参与性 |
2.2 交互性 |
2.3 即时性 |
2.4 便捷性 |
3 Online服务模式组成 |
3.1 读者服务站 |
3.2 掌上图书馆 |
3.2.1 座位精灵 |
3.2.2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 |
3.3 二维码是线上线下连接的桥梁 |
3.3.1 二维码为联机查询结果提供索引 |
3.3.2 二维码引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
3.3.3 二维码为图书馆服务导航 |
4 Offline服务模式 |
5 结语 |
(6)论图书馆员任职资格与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图书馆员任职资格的相关要求 |
二、图书馆员应具备的主要素质 |
三、结语 |
(7)Google数字图书馆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Google数字图书馆概述 |
2.1 Google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
2.1.1 概念辨析 |
2.1.2 构建差异 |
2.1.3 管理差异 |
2.1.4 服务相异 |
2.2 Google数字图书馆功能 |
2.2.1 扫描功能 |
2.2.2 转换功能 |
2.2.3 搜索功能 |
2.2.4 预览功能 |
2.3 Google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
2.3.1 Google数字图书馆带来的积极影响 |
2.3.2 Google数字图书馆带来的消极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Google数字图书馆成功经验分析 |
3.1 技术层面 |
3.1.1 数据挖掘技术 |
3.1.2 数据仓库与OLAP |
3.1.3 数字化技术 |
3.1.4 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 |
3.2 管理制度 |
3.2.1 着作权集体管理 |
3.2.2 泛在化服务模式 |
3.3 法律规范 |
3.3.1 合理使用的立法沿革 |
3.3.2 相关立法授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Google数字图书馆对构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启示 |
4.1 完善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机制 |
4.1.1 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
4.1.2 完善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监督机制 |
4.1.3 采用合理的授权管理方式 |
4.2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及基础设施建设 |
4.2.1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
4.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4.3 加强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
4.3.1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
4.3.2 采用云计算分析用户需求 |
4.3.3 加强相关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
4.4 注重对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多种层面培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浅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期刊馆员在网络环境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2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期刊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
3 图书期刊馆员应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三方面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 |
(10)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归纳法 |
1.5.3 类比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2 大数据时代基本简介 |
2.1 大数据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概念 |
2.2 大数据的基本特点 |
2.2.1 数据量大 |
2.2.2 数据结构多样性 |
2.2.3 数据处理时效性 |
2.2.4 数据价值密度低 |
2.3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原理 |
2.4 图书馆的大数据来源 |
3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简介 |
3.1 传统图书馆的概念 |
3.2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本概念 |
3.3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
3.4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 |
3.4.1 图书资料借阅服务 |
3.4.2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服务 |
3.4.3 网络咨询参考服务 |
3.5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 |
3.6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 |
3.6.1 由被动型服务模式向主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 |
3.6.2 由封闭型服务模式向开放型服务模式的转变 |
3.6.3 由内向型服务模式向外向型服务模式的转变 |
3.6.4 由柜台式服务模式向自助式服务模式的转变 |
4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 |
4.1 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影响 |
4.1.1 数据存储 |
4.1.2 数据处理 |
4.1.3 信息安全 |
4.2 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环境的影响 |
4.3 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影响 |
4.3.1 建立交互式共享平台 |
4.3.2 信息资源组织的转变 |
4.4 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影响 |
5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现有图书馆信息服务差异 |
5.1 信息资源处理的差异 |
5.1.1 资源存储 |
5.1.2 云计算作为数据处理平台 |
5.2 信息服务方式的差异 |
5.2.1 —站式资源服务 |
5.2.2 学科知识服务 |
5.2.3 信息可视化服务 |
5.2.4 智慧服务 |
5.3 信息用户需求变化 |
5.3.1 用户需求集成化 |
5.3.2 用户需求知识化 |
5.3.3 用户需求自助化 |
5.4 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素质的差异 |
6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
6.1 用户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的发展 |
6.2 信息服务智能化 |
6.3 个性化服务的发展 |
6.3.1 个性化引擎的建立 |
6.3.2 大数据时代云搜索服务的发展 |
6.3.3 大数据时代云推荐与推送服务的进行 |
6.3.4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 |
6.4 大数据时代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创新 |
6.5 大数据时代用户信息服务的保障 |
6.5.1 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服务 |
6.5.2 信息服务的安全保障 |
6.6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评价标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谈由图书管理员向信息服务员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刍议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J]. 朱玉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23)
- [2]自媒体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 张咪.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D]. 彭潇翔.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病历档案管理模式演进与发展研究[D]. 何小菁. 南京大学, 2018(04)
- [5]基于“三位一体”的图书馆OTO服务模式的构建[J]. 王云萍.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7(02)
- [6]论图书馆员任职资格与素质[J]. 侯桂英. 人才资源开发, 2016(04)
- [7]Google数字图书馆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D]. 许沛文.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8]角色转换中的大学图书馆定位和微营销研究[J]. 田蓁子,刘洁娇. 河北企业, 2015(09)
- [9]浅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的素质[J]. 杨在宏. 时代教育, 2015(16)
- [10]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D]. 刘金玲. 西南科技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