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扫描论文-王慧珂

心理扫描论文-王慧珂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理图形,要素,视觉心理扫描,表达

心理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珂[1](2016)在《视觉心理扫描在地理图形认知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学研究要素的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决定了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难以用语言直观形象地进行表达,因此地理图形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成为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于地理图形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图形的应用及在教学中的作用,但鲜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读图心理和读图行为的研究。因此分析视觉心理扫描在地理图形认知中的表达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觉心理扫描入手,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找出视觉心理扫描的理论基础,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通过对地理图形教学的研究,设计实验验证视觉心理扫描规律在地理图形中的表达,并针对视觉心理扫描在不同地理图形要素中的表达,分别提出可操作的教学优化设计,以期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全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论和展望叁部分。文章从地理图形对地理学的重要程度、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地理图形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对国内外的地理图形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首先对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视觉心理扫描在地理图形认知表达的研究,离不开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地理学理论等的支持和引导,因此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地理视觉的心理扫描特征,包括地理图形视觉的相对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接着探讨了视觉心理扫描在地理图形认知中的表达,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视觉心理扫描规律在位置、方向、格局、大小、标注等图形要素方面对个体认知地理图形的影响,并针对其影响分别提出相应的地理教学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5)

陈析西[2](2015)在《《渭川田家》两英译本中的动态注意力与心理扫描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认知活动。动态注意力与心理扫描共同参与概念化的认知过程,面对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方式的扫描。本文选取了王维山水诗《渭川田家》以及杨宪益和吴钧陶所译的两种译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来探讨、比对不同译本中的动态注意力和心里扫描透视。以期说明该理论对此类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雪莲》期刊2015年35期)

肖惜,郭晶晶[3](2015)在《心理扫描认知观下的意识流小说的隐性语篇连贯新解——以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贯是语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意识流小说的情节发展不按逻辑顺序,而是随人物的思维不断跳跃,语篇连贯性相对较低。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的心理扫描理论来探究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太太》的连贯性。小说中的现实事件属于顺序扫描的各成分,按照时间的先后激活进而有序发展,形成连贯。而意识流中的各种联想,可被看作整体扫描的各个成分,被同时累加性的激活,体现一种整体统一的意义,从而实现意义的隐性连贯。(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曹剑[4](2015)在《心理扫描与转喻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心理扫描理论来具体分析转喻翻译,找出在进行转喻翻译时所使用的扫描方式,并对其进行分类。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为转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转喻的理解及其翻译过程的阐述也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对转喻和转喻翻译的研究,国内外语言学家们总结出了一定的转喻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不同种类的转喻,应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心理扫描方式。论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整体-部分转喻和名动互转这两类型转喻翻译所采用的心理扫描方式。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名动互转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概念转喻。名词代动词的转喻的翻译运用的是顺序扫描的方式,而动词代名词的转喻则运用的是总体扫描的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此外,论文主要采用Zoltan Kovecses&Cunter Radden对概念转喻的分类,主要将转喻分为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整体与部分间的转喻和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对这两种转喻的翻译也体现了不同的心理扫描方式。本论文采用的是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事物或现象中推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一般原则的推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转喻和心理扫描的理论知识对所找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和概括。理论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孤立的,把心理扫描和转喻翻译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无疑能够促进对二者的研究和了解,同时也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推动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转喻翻译的应用和研究做出进一步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4-26)

陈志扬[5](2014)在《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心理扫描》一文中研究指出纪检监察机关肩负执纪监督的职责和使命,作为执纪监督的主体,纪检监察干部更要接受监督。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纪检监察干部典型案件来看,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在执纪监督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谋取私利,背弃了党的优良作风,背离了群众的殷切期盼,影响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本文来源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期刊2014-03-25)

鲁丽[6](2013)在《心理扫描视角下名词性谓语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词类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不仅可以做主语和宾语,还可以充当谓语。名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这是汉语和印欧语言的主要差别之一。名词性谓语句是汉语中常见的、又存在较多争议的一种句子。名词性谓语句是现代汉语句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所占的比例不大,但该句型体现了汉语自身的特性。目前对名词性谓语句的研究大多从语用、句法、语义的角度来进行的,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充当谓语的名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和分类。对名词性谓语句这种特殊句式的解释大多数都集中在主语与后面名词之间动词的省略,但对于省略动词后的这种句式的使用及其识解是如何进行的研究很少,因此这个识解的过程一直被视为一个黑箱子。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逐步展示了其独特的用处及魅力。在认知语法的框架内对名词性谓语句考察发现,谓语名词呈现出动态性,这一性质主要是由于心理认知的结果。对名词性谓语句考察发现,名词性谓语句的识解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可以分析的。本论文着眼于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新的视角——心理扫描理论,对名词性谓语句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其名词为何可以充当谓语,其动态性是如何被人们所识解并且熟练运用的,并发掘出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名词性谓语句的识解过程可以用心理扫描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心理扫描理论视角下对名词性谓语句的研究发现,名词性谓语句中并非省略了其中作谓语的动词成分,而是处于谓语动词位置的名词在其相关的量级上获得了动态的含义。该量级是人们在经验世界形成了对谓语名词的相关等级的划分。主体概念在一个抽象的路径(量级)上进行心理扫描,而扫描的终点是主语名词短语凸画的事物在该量度上所处的位置。名词性谓语句在心理扫描的两种模式下,即顺序扫描和整体扫描,其复杂的识解过程得以呈现。顺序扫描使名词性谓语句中谓语名词获得了顺序义,从而能够被识解其动态含义。而整体扫描将概念化主体和识解的谓语名词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来,从而使整个名词性谓语句的识解过程顺利完成。然而顺序扫描和整体扫描并不存在严格的分界,而是构成一个从动态识解向静态识解依次过渡的连续统。典型的顺序扫描和整体扫描方式仅仅代表了连续统的两端,更多情况下两者只是相对而言,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对名词性谓语句识解过程进行分析其实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名词性谓语句的分类突破了传统的按照谓语名词的性质分类的方法,从扫描的结果出发对名词性谓语句分为凸显完成性过程的名词性谓语句和凸显非完成性过程名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的识解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黑箱子。然而在认知语法框架下,运用心理扫描对名词性谓语句诸多例子的分析表明,名词性谓语句的识解过程尽管复杂,但其过程仍然存在,而且可以运用心理扫描理论将其复杂过程呈现出来。这为名词性谓语句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为今后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但本文对名词性谓语句的分析仅仅限于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对其识解过程的研究还需要大量的实例进行论证。(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张业繁[7](2012)在《肿瘤患者的心理扫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偶尔会听说某某于昨天晚上去世了,之前他与癌症整整抗争了1年。也许听到这样的消息时,我们只是在默默祈祷自己千万不要罹患癌症,而并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想象这"抗争"的过程。其实与肿瘤的斗争同时也是每位患者与自己内心的一次搏斗,每一位坦然处之、乐观向上的癌症患者都是在生命舞台上超越自我的斗士,是历经磨难矢志不渝的英雄。"癌"这一词语生来就是与内心的恐惧与痛苦联系在一起的。据说"癌"这个词是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时命名的。当时很多人被发现为肿瘤晚期,体内出现像螃蟹壳一样坚硬的肿块,并且晚期癌症引起的疼痛十分剧烈、难以忍受,好像被螃蟹爪紧紧钳住一样的钻心,因此在英文中"癌"与十二星座的"巨蟹座"是同一个单词。(本文来源于《抗癌之窗》期刊2012年08期)

琚四化[8](2012)在《盲生触摸觉表象心理扫描中的距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参考Kosslyn和Kerr等人的心理实验,采用心理扫描的研究方法,让20名明眼学生和20名盲生看或触摸二幅不同的图画,然后记录被试扫描表象时的反应时,并要求被试在扫描完成后报告其扫描过程。结果表明,盲生在对触摸觉表象进行扫描时,也表现出了距离效应;盲生触摸觉表象扫描与明眼生视觉表象扫描之间在反应时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表象扫描中可能需要表象投射及相应的手部运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2年06期)

谭珺文[9](2012)在《心理扫描观照下中国古诗的语篇连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基本原因在于连贯是语篇的一个根本特征。现有对语篇连贯的分析基本是从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和语篇功能理论出发,而中国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其最显着的语篇特征是缺乏显性衔接手段,用隐晦的连贯增加其内涵,故对于中国古诗词的分析,采用衔接理论尚有其不妥之处。因此这就需要调动大量的认知运作,不能简单地将连贯和衔接结合处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逐步展示了其独特的用处及魅力。认知语言学认为连贯主要还是取决于读者心智的连贯性,因为对连贯起作用的是人们复杂的心理机制。以往对诗词的研究多是从表层或显性的衔接手段出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视角。本论文着眼于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新的视角——心理扫描理论,以唐诗《枫桥夜泊》为例,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连贯进行一个初步的探析,分析其在却反显性衔接手段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语篇连贯,并发掘从认知语言学出发分析诗词的可行性。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概述了诗词语篇连贯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以及意义,并指出心理扫描理论在诗词分析中的必要性。第一章首先回顾了连贯的定义以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然后介绍国内外有关古诗词连贯研究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第二章全面系统的阐释了心理扫描理论,奠定本文的理论框架。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心理扫描理论的重要概念及其理论进行界定。在此部分的最后,作者结合实例分析心理扫描理论的特点,为建构新的连贯模型提供一个理论基础。第叁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以语义连贯为核心,构建一个新的连贯分析的理论视角。本章主要研究在心理扫描视角下,读者如何使原文在头脑中概念化,以及该理论如何从顺序扫描以及整体扫描方面影响读者阅读诗篇。并结合我国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指出这种理论视角能使读者在深刻理解诗词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化来重新构建全文,突出作者的意图,使读者全面领会诗词的深层含义。结论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和升华。在这一部分,作者概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出顺序扫描与总体扫描并不存在严格的分野,而是构成一个从动态识解向静态识解依次过渡的连续统。典型的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方式仅仅代表了连续统的两端,更多的情况下两者只是相对而言,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作者认为在心理扫描观照下对中国古诗词的连贯性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并可以为古诗词连贯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但仍需要大量实例来加以论证。与此同时,作者也指出心理扫描理论应该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体的分析,这就对今后文体连贯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翁海桂[10](2012)在《心理扫描与汉语动词名物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中,动词名物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学现象,一直备受汉语界诸多学者们的关注。这主要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致使动词和其名物化之间在形式上没有差别,而是在出现的环境和充当的句法成分上有很大的不同。自上世纪5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对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提出“名物化”处理意见开始,关于“汉语名物化”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结构类型、功能类型、性质等的思考、分析和探讨,虽然成果很多,但至今在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主要在总结名物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汉语名物化原因及规律的探讨,进一步廓清汉语名物化问题,理清汉语名物化的原因及规律并对动词名物化进行分类。这篇文章主要关注的是可以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的名物化。旨在通过心理扫描理论一总体扫描和顺序扫描的认知处理方式来揭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动因和认知机制。进而对汉语中的动词名物化进行分析和归类。论文共分为五章,各章内容说明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的缘起和选题意义,回顾总结与动词名物化相关的研究,并界定与名物化相近的一些概念,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等。第二章介绍了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分析和心理扫描理论。第叁章着重分析了动词名物化的认知动因和机制。运用总体扫描和顺序扫描的心理扫描模式揭示出动词名物化的认知成因。第四章根据心理扫描理论并结合图式对汉语中的动词名物化进行分类。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并尝试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5-01)

心理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认知活动。动态注意力与心理扫描共同参与概念化的认知过程,面对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方式的扫描。本文选取了王维山水诗《渭川田家》以及杨宪益和吴钧陶所译的两种译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来探讨、比对不同译本中的动态注意力和心里扫描透视。以期说明该理论对此类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珂.视觉心理扫描在地理图形认知中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陈析西.《渭川田家》两英译本中的动态注意力与心理扫描对比[J].雪莲.2015

[3].肖惜,郭晶晶.心理扫描认知观下的意识流小说的隐性语篇连贯新解——以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

[4].曹剑.心理扫描与转喻翻译[D].湖南大学.2015

[5].陈志扬.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心理扫描[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

[6].鲁丽.心理扫描视角下名词性谓语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7].张业繁.肿瘤患者的心理扫描[J].抗癌之窗.2012

[8].琚四化.盲生触摸觉表象心理扫描中的距离效应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

[9].谭珺文.心理扫描观照下中国古诗的语篇连贯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2

[10].翁海桂.心理扫描与汉语动词名物化现象[D].郑州大学.2012

标签:;  ;  ;  ;  

心理扫描论文-王慧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