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通容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交通,容量,控制性,土地利用,强度,模型,容积率。
交通容量论文文献综述
薛武昭,郑又源,张朝辉[1](2018)在《城市交通容量模型及测算——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一种将交通容量最大化的优化模型,考虑固定OD特性条件、交通守恒条件、路段容量条件、交通服务水平条件等不同约束条件,将其分为单O-D模型开始(单向)、单O-D模型(双向)、多O-D模型(多个出发点O,多个接收点D)和更为复杂的模型,找到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建立最大化交通容量的模型,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具体计算其交通容量。(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8年10期)
高赛宇[2](2018)在《基于交通网络设计的拥堵道路合理交通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城镇居民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导致部分城市道路的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出行需求,容易形成易堵路段且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加以缓解。因此,研究拥堵道路合理交通容量,使得该道路既能有效满足用户出行需求,又能充分避免因道路容量增加过大而使周边路网道路交通超负荷,对于确定改造道路的设计交通容量和改造城市拥堵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现状路网和社会环境下的拥堵道路合理交通容量研究中,本文先对拥堵道路的交通容量增加值上限进行了研究。提出使用拥堵道路最大可能车辆到达率来对这一上限域值进行定量分析。由于,车辆到达率无法通过直接观测得到,尤其是在交通拥堵时,车辆到达后无法及时疏散,此时车辆到达率大于实测交通流率。所以,对于拥堵道路的最大可能车辆到达率的研究需要通过对周边路网的交通流率变化趋势类比分析实现。为了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从时间、空间上横向分析拥堵路段交通参数的相关性,即从时间相关性上判定城市道路拥堵的是否具有常发性,从空间相关性上分析城市道路间交通的关联度,并对高关联度路段集合的获取方法进行阐述;然后引入大数据的应用,对拥堵路段和高关联路段集合这两者的交通参数进行处理后,比较两者的参数的变化趋势,使用高关联路段集合变化趋势中有效段对拥堵路段的实测交通量进行修正,类比分析,获得拥堵道路可能车辆到达率的日变化趋势曲线;最后引入趋势导数对日变曲线进行聚类分段,用多项式分别对各段拟合,求解拥堵道路最大可能车辆到达率,并根据车辆到达率与道路交通容量增加值上限之间的定量关系,求解容量增加值上限。拥堵道路合理交通容量值的确定是一个交通网络最优化设计问题,引入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1)使用拥堵道路容量增加值上限做为上层模型的道路交通容量增加值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系统总期望阻抗最小为目标函数的上层规划模型;(2)使用经典的用户均衡分配(UE)模型作为下层模型;(3)通过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此模型能满足整个路网系统的某个指标的最优化设计,同时也能敏感的反映某一路段交通容量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可以对路网中的拥堵路段最优化交通容量增加值进行求解。论文以西安市南二环东段改造的具体实例对论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1)
周杲尧,邓良军,王峰,马巧英[3](2015)在《交通容量分析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当前日益突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以城市用地和交通两个系统相互协调为切入点,在控规层面引入交通容量控制,通过用地与交通的互动反馈,提升交通容量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约束力,从而实现用地与交通的一体化发展。同时,提出了交通容量测算的技术框架和方法以及在控规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杭州市九乔商贸单元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5年S1期)
金安,李发智[4](2015)在《基于城市交通容量分析的公交优先研究——以广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设施扩容为主的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建设,成为目前各大城市普遍采取的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手段,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存在资金和建设时间持续问题,如何对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重新划分成为治堵工作的关键.本文以综合交通模型为基础,形成以地面公交路权优先为突破口的交通系统容量优化方法,提出交通系统人次容量定义,构建度量舒适性和可控性的评判标准,建立层次化的公交专用道布设方法,动态调整地面公交和小汽车的路网资源比,保障地面公交路权,达到小汽车和公交出行时耗的相对均衡,实现交通的个体最优向系统最优的转化,形成一条落实公交优先的新路径.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将容量分析技术应用到实际路网,提出以公交专用道方案为主的道路资源定量分配方案,落实公交优先,指导广州市交通发展.(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5年04期)
张彦平,任伟强[5](2015)在《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容量协调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研究城市交通供给能力为出发点,主要从动态、静态两方面对交通容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措施,指出通过合理的用地组合模式和土地开发容积率,可使得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通过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和优化交通组织,可使得交通更好的服务区域未来土地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5年22期)
徐俪毓[6](2015)在《基于交通容量影响分析的射洪县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关于开发强度指标的研究很多,学术界也一直把这个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在城市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这阶段的规划成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到土地的管控使用。本文基于对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制定的常规方法和案例的分析归纳,最终选取交通要素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土地利用与交通容量间约束关系的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路网供应的承载量和道路交通的需求量之间的供应需求相平衡的开发强度指标优化模型,为射洪城南片区的控规方案指标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首先通过对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确定常规方法的总结分析,提出选取交通要素为指标优化要素的原因以及国内外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反映研究要素选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其次,从现行的实际控规项目入手,通过对射洪城南片区现状特性的分析,以及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片区的发展目标和实际需求提出规划调整思路。从土地开发管理和交通容量规划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交通量对相关的用地开发的指标约束关系,把握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平衡关系。然后,根据交通的需求和供给的容量关系,基于交通容量影响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核心研究思路,以交通流量预测的四阶段法作基础,利用交通分析软件Trans CAD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基于交通容量的数学分析计算模型。从理性依据上来说,既定的路网带来既定的路网承载力,它对土地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交通需求流量是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的。当交通流量适宜于路网的承载力时,土地使用和交通使用才能够相协调,才不会出现路网资源使用率过低或交通过饱和导致拥堵使用率过高的问题。最后,选取城南片区的一个地块分区作为研究单元,进行指标模型的实例验算,对地块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路网规划方案的协调度进行分析,以路网负荷度的量值划分评定等级,为该研究单元的控规开发强度指标提供优化调整依据,最终为整个城南片区控规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以及指标编制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编制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6-01)
晁洁[7](2015)在《基于交通综合效率的昆明呈贡低碳示范区交通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安全、交通拥塞、交通环境污染等)日益突出,究其原因是交通供需不平衡。交通容量是城市交通供给能力的宏观体现,是度量道路网络供给能力的标准之一。道路网交通容量(人容量)的确定可以为城市区域交通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的依据。本文以基于交通综合效率的低碳交通示范区交通容量研究为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研究示范区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道路网规划及该道路网规划下的道路网交通人容量。首先,本文对城市交通效率及交通容量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在现有相关文献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交通效率和交通容量的影响因素,确定主要的因素有:城市路网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结构。然后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几种计算交通容量的算法——线性规划模型、割集法、时空消耗法、供应分析法以及狭义道路网交通容量模型。其次,本文对示范区交通路网规划及交通容量进行研究。在路网布局方面,示范区打破传统的道路等级体系,采用多种交通方式共存的道路网,设置多组单向二分路,建立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和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系统。同时在已有的时空消耗法的基础上,分析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容量模型,对模型的系数作进一步分析和修正,建立低碳模式下的人容量模型。最后,本文对示范区土地利用及交通供需平衡评价进行研究。介绍示范区土地利用思想、土地混合利用以及区域TOD的构建,分析示范区交通系统及出行结构的影响因素,提出出行生成预测的思想,并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居民出行生成预测模型,结合前文介绍的计算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的方法,提出交通容量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用来对示范区基于交通效率的交通容量评估。根据低碳模式下的人容量模型和居民出行生成预测模型,计算各类型道路人容量以及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需求量,进而对示范区的道路网交通容量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5-04-15)
侯全华[8](2015)在《分层控规中城市土地使用强度与交通容量协同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国许多城市正处在向外快速扩张和向内更新改造并存的高速发展阶段,土地使用规模、强度、速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大中城市“越开发、越拥堵”现象日趋严重。研究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两规”一体化十分迫切和必要,控规阶段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是关键环节,土地使用强度与交通设施在时空上的容量匹配与协同优化是当务之急。随着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大力推行分层控规编制工作,分层控制的“新控规”编制技术体系已经成为主流。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在“总量约束、分层控制、分区平衡”的分层控规技术体系平台上,引入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探寻控规土地使用与交通协同的可能性,理清分层控规中土地使用与交通“双向”协同优化核心问题,建构两者“双向”协同优化方法体系,分析两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强度与交通容量的“双向”协同优化机制,建立“双向”协同优化模型、评价方法和技术支持系统,并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实现协同优化结果在控规一体化编制及实际案例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分析总结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为本文写作寻找突破口,并为下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在目标耦合、空间层次耦合和指标耦合等的基础上,构建控规土地使用与交通“双向”协同优化方法体系,并进行“双向”协同优化机制分析,其为下文“两规”一体化编制建立理论框架。第叁,主要通过分层控规中交通供需模型的选择,创建协调模型,并对两者进行优化评价,形成分层控规中土地使用与交通协同优化的量化方法。第四,对分层控规中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从编制内容与指标体系、编制技术和规划实施管理叁个方面的详细阐述,实现土地使用强度与交通容量协同优化结果在控规编制中的应用。第五,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分层控规土地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在的宝鸡市上马营片区控规的适宜性,运用“双向”优协同化模型与评价方法实现上述成果的实证应用。第六,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6方面结论,凝练出论文的3各主要创新点以及展望未来的研究内容。研究可为控规土地和交通规划的一体化编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创建一个两规“一体化”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建构一套“双向”协同优化方法体系和一套“一体化”编制应用技术,为城市土地使用强度与交通容量的有效匹配提供理论与技术方法,为完善现有的控规编制技术和内容,以确定城市土地开发最佳适宜强度。(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5-04-13)
侯全华,段亚琼,马荣国[9](2015)在《城市分层控规中土地利用强度与交通容量协同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层控规编制技术体系为平台,为达到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同发展,实现土地利用强度与交通容量的量化优化,梳理分析了相关理论、方法、案例,建构分层控规与交通规划一体化编制框架与内容,建立创新协调分析技术、一致性互动优化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强度与交通双向量化控制;并在宝鸡市上马营片区控规中进行应用,验证了一体化编制、协同优化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对分层控规3层次土地利用与交通容量实施双向量化控制,可实现土地利用强度与交通容量协同优化的目的,可提高土地利用指标控制的合理性,完善交通设施配置;该一体化编制体系为中国控规阶段交通规划编制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切实辅助控规决策与管理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王小霞,韩霜,尹应梅[10](2014)在《路段环境交通容量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路段环境交通容量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路段的污染控制约束条件,以及通行能力约束条件,建立了通行能力和污染控制约束的环境交通容量优化模型,构建了基于增广拉格朗日松弛和辅助问题原则法的模型求解算法.实例结果表明,构建的算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求解这类环境交通容量优化模型.(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4年06期)
交通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城镇居民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导致部分城市道路的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出行需求,容易形成易堵路段且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加以缓解。因此,研究拥堵道路合理交通容量,使得该道路既能有效满足用户出行需求,又能充分避免因道路容量增加过大而使周边路网道路交通超负荷,对于确定改造道路的设计交通容量和改造城市拥堵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现状路网和社会环境下的拥堵道路合理交通容量研究中,本文先对拥堵道路的交通容量增加值上限进行了研究。提出使用拥堵道路最大可能车辆到达率来对这一上限域值进行定量分析。由于,车辆到达率无法通过直接观测得到,尤其是在交通拥堵时,车辆到达后无法及时疏散,此时车辆到达率大于实测交通流率。所以,对于拥堵道路的最大可能车辆到达率的研究需要通过对周边路网的交通流率变化趋势类比分析实现。为了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从时间、空间上横向分析拥堵路段交通参数的相关性,即从时间相关性上判定城市道路拥堵的是否具有常发性,从空间相关性上分析城市道路间交通的关联度,并对高关联度路段集合的获取方法进行阐述;然后引入大数据的应用,对拥堵路段和高关联路段集合这两者的交通参数进行处理后,比较两者的参数的变化趋势,使用高关联路段集合变化趋势中有效段对拥堵路段的实测交通量进行修正,类比分析,获得拥堵道路可能车辆到达率的日变化趋势曲线;最后引入趋势导数对日变曲线进行聚类分段,用多项式分别对各段拟合,求解拥堵道路最大可能车辆到达率,并根据车辆到达率与道路交通容量增加值上限之间的定量关系,求解容量增加值上限。拥堵道路合理交通容量值的确定是一个交通网络最优化设计问题,引入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1)使用拥堵道路容量增加值上限做为上层模型的道路交通容量增加值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系统总期望阻抗最小为目标函数的上层规划模型;(2)使用经典的用户均衡分配(UE)模型作为下层模型;(3)通过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此模型能满足整个路网系统的某个指标的最优化设计,同时也能敏感的反映某一路段交通容量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可以对路网中的拥堵路段最优化交通容量增加值进行求解。论文以西安市南二环东段改造的具体实例对论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通容量论文参考文献
[1].薛武昭,郑又源,张朝辉.城市交通容量模型及测算——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综合运输.2018
[2].高赛宇.基于交通网络设计的拥堵道路合理交通容量研究[D].长安大学.2018
[3].周杲尧,邓良军,王峰,马巧英.交通容量分析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15
[4].金安,李发智.基于城市交通容量分析的公交优先研究——以广州为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
[5].张彦平,任伟强.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容量协调关系研究[J].山西建筑.2015
[6].徐俪毓.基于交通容量影响分析的射洪县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5
[7].晁洁.基于交通综合效率的昆明呈贡低碳示范区交通容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8].侯全华.分层控规中城市土地使用强度与交通容量协同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5
[9].侯全华,段亚琼,马荣国.城市分层控规中土地利用强度与交通容量协同优化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王小霞,韩霜,尹应梅.路段环境交通容量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