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扬子地块西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扬子,地块,地球化学,中元,铁质,斑岩,古代。
扬子地块西缘论文文献综述
黄竺,王国芝[1](2019)在《扬子地块西缘雪区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雪区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块西部边缘,属于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区西北部,东连扬子地块,西接松潘甘孜褶皱系,北接秦岭-祁连褶皱系,南连叁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构造带)褶皱系(陈智梁和陈世瑜,1987)。区内铅锌矿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人对于铅锌矿的成因观点主要有:沉积一改造成因(孙燕等,1995;朱赖民等,1997;李连举等,1999)、SEDEX型(林方成,2005;(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张燕,邹灏,李欣宇,刘行,李阳[2](2019)在《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灯杆坪花岗岩体的成因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地块西缘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是记录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的良好地质载体(Li et al.,2003;Zhao et al., 2008;李献华等,2012)。灯杆坪花岗岩体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范围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块西缘与青藏—滇西褶皱区接触带附近,处于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构造带的中南段,花岗岩体发育在映秀—北川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中。(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4-13)
高秦,于津海,朱光磊[3](2019)在《地幔组成差异对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西延边界的限定:来自幔源岩脉的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幔源岩浆是探知大陆深部地幔物质组成的岩石探针。本次研究通过对广西境内和湘西中-基性岩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深部地幔的组成特征和差异。U-Pb定年显示这些中-基性岩浆岩形成于~260 Ma、170~150 Ma、138~87Ma和36~33 Ma四个阶段。根据地球化学特征,这些中-基性岩脉可以分成两类:高稀土煌斑岩和低稀土煌斑岩。高稀土组样品位于平乐-马山-罗城一线,以富集云母类矿物斑晶为特征。它们具有高的稀土含量(∑REE>400μg/g),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73)和Nb、Ta、Ti亏损。这组样品还具有高Th/Ta、Rb/Sr比值和低Nb/La、Ce/Pb、Ti/Y比值。Nd同位素显示明显的富集特征(εNd(t)<-4.66)。低稀土组样品以出现辉石或橄榄石斑晶为特征,具有低的稀土含量(<255μg/g),弱的Eu异常和不明显的Nb、Ta、Ti异常, Nd同位素组成明显升高(εNd(t)>-1.9)。这些特征表明,高稀土煌斑岩的母岩浆起源于被壳源流/熔体交代过的强富集地幔,而低稀土组样品起源于幔源熔体交代过的弱富集软流圈地幔。对比已有的基性岩脉地球化学数据,可以发现采自桂北地区的高稀土样品与扬子地块西南部幔源岩浆的特征相似,而采自桂(中)南地区的低稀土样品与西华夏地块的基性岩浆岩特征相似。因此,两个具有明显地幔组成差异的区域之间的界线很可能代表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拼合带西南延伸的位置。(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益[4](2018)在《扬子地块西缘高家村杂岩体岩石成因与成矿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地块北缘、西缘在中元古代晚期到新元古代早期开启了大规模的陆缘裂解。依赖于地球化学数据,相对缺乏地质学的基本观察,长期以来扬子地块西缘的构造背景充满争议,形成了新元古代岩石成因解释的四种模式:即地幔柱裂解、板块俯冲、板块-裂解和俯冲-伸展模式。争论的实质是对岩浆形成动力学机制及构造背景的不同理解,如果单纯地应用堆晶岩的地球化学数据,难于解决这一争议,客观上需要我们从地质学、矿物学等角度综合研究,才能正确理解岩石成因。高家村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扬子地块西缘最大的一个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岩体侵入新元古代盐边群中(~810Ma),呈同心环状,可分为岩体内部岩相带和外部岩相带,其中内部岩相带(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称为高家村杂岩)主要出露纯橄岩、单辉橄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外带主要出露角闪辉长岩、含辉角闪岩。本文对高家村杂岩出露岩石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岩相学、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采集岩石、矿石样品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综合研究显示:(1)高家村杂岩岩石组合以纯橄岩、单辉橄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为主,局部Ni-Cu矿化,并见有辉绿岩脉侵入,主体岩石组合为火成堆晶岩。主要矿物生成顺序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表明岩浆产生于一个无水或少水的环境。(2)岩石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整体表现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Hf)亏损,全岩(~(87)Sr/~(86)Sr)_i为0.704375~0.705259,(~(143)Nd/~(144)Nd)_i为0.511428~0.511777,ε_(Nd)(t)为–0.58~+3.68,略微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Ba、Pb、Sr等元素特征有明显“地壳”印记,并非受地壳混染所致,主要继承自地幔源区,可能是岩浆产生前,古老岩石圈亏损地幔受到俯冲流体/熔体交代。(3)高家村杂岩所显示的地球化学特征,新近揭露的>300m的橄长岩,结合区域上同期沿康滇裂谷大量分布的岩浆岩,说明~810Ma的高家村杂岩为板内岩浆作用的产物。(4)综合研究认为,盐边地区在>~880Ma存在弧火山活动,并最晚于~860Ma出现拉张性质的弧后盆地,此后860Ma~820Ma扬子地块的次级地体发生拼合,形成统一的扬子古陆块,820Ma~740Ma康滇裂谷形成,这一时期的岩浆活动为板内岩浆作用,但岩浆形成机制仍然不确定,有待深入研究(地幔柱?裂谷?类似新生代中国东部岩浆作用?)。(5)高家村杂岩母岩浆成份为高镁玄武岩,地幔部分熔融程度~14%,原始岩浆富富Cu、Ni和PGE。(6)母岩浆经历了低程度的硫化物熔离后,岩浆中亏损PGE元素。岩浆演化过程中地壳物质加入有限,岩体本身成矿潜力有限,但熔离的硫化很可能在深部某处“成矿”,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12-01)
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文龙,唐婉丽[5](2018)在《跨越中甸弧到扬子地块西缘的~80Ma中酸性火成岩成因及其对碰撞后成矿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林钼铜矿床和铜厂沟钼多金属矿床位于西南叁江特提斯构造域义敦弧南部的中甸弧。热林含矿二长花岗岩和铜厂沟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9.0±1.4Ma和81.3±1.1Ma。岩石地球化学显示热林岩体和铜厂沟岩体具有高的SiO_2(>65%)、Al_2O_3(13.74%~14.91%)和低的MgO(0.86%~1.49%)含量和Mg~#值(36.3~47.3),同时也具有高的Sr(326×10~(-6)~1174×10~(-6))、低的Yb(1.00×10~(-6)~1.51×10~(-6))和Y(10.2×10~(-6)~15.6×10~(-6))含量以及较高的Sr/Y(22~86)、La/Yb(30~70)比值,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这些特征表明热林和铜厂沟岩体具有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特征,很可能是以石榴石为稳定相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位于扬子西缘的大理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76.4±2.3Ma,首次在扬子西缘证实有晚白垩世岩浆活动,表明晚白垩世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已经跨越了中甸弧进入了扬子地块西缘。对比中甸弧及保山地块发育于晚白垩世的岩浆作用及其构造背景,初步认为在燕山晚期,扬子西缘很可能处于与中甸弧类似的伸展构造背景。(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高秦[6](2018)在《地幔组成差异对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西延边界的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幔源岩浆是探知大陆深部地幔物质组成的岩石探针。本次研究通过对广西境内和湘西的中-基性岩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Nd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深部地幔组成的特征和差异。U-Pb定年显示这些中-基性岩浆岩形成于晚二迭纪到早第叁纪晚期的四个阶段。根据地球化学数据,其中的中-基性煌斑岩脉可以分成两类:高稀土煌斑岩和低稀土煌斑岩。高稀土组样品位于平乐—马山—罗城一线,以富集云母类矿物斑晶为特征。它们具有高的稀土含量(∑REE>400 ppm),明显Eu负异常(Eu/Eu*<0.73)和Nb、Ta、Ti的相对亏损。这组样品还具有高的Th/Ta、Th/Tb、Rb/Sr比值,和低的Nb/La、Ce/Pb、Ti/Y比值。其Nd同位素显示明显的富集特征(sNd(t)<-4.66)。低稀土组样品以出现辉石或橄榄石斑晶为特征,含有低的稀土含量(∑REE<255 ppm),弱的Eu异常和不明显的Nb-Ta-Ti异常。其Nd同位素组成明显升高(εNd(t)>-1.9)。这些特征表明,高稀土煌斑岩的母岩浆起源于被壳源流/熔体交代过的强富集地幔,而低稀土组样品可能起源于幔源熔体交代过的弱富集地幔。结合已有的其他地区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数据,可以发现采自桂北地区的高稀土样品与西南扬子地块的幔源岩浆的特征相似,而采自桂中-南地区的低稀土样品与西华夏地块的基性岩浆岩特征相似。因此,二个具有明显地幔组成差异的区域之间的界线很可能代表了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拼合带的西南延伸的位置。此外,本次论文还对除了域大化和凭祥的两个辉绿岩样品开展了研究,它们具有与峨眉山地幔柱玄武岩在地球化学以及年代上,特别是Nd同位素上均具有相似性,因此认为它们属于峨眉山地幔柱,从而将峨眉山地幔柱的外带岩浆带扩大至整个桂西地区。(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范宏鹏,朱维光,陈才杰[7](2015)在《扬子地块西缘康滇地区古—中元古代地层和岩浆活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滇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其古—中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一系列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组成。康滇地区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使其成为研究扬子地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热点地区。随着各种定年技术的发展,该地区近年来有大量精确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被报道。总结和评述了有关扬子地块西缘康滇地区古—中元古代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以及构造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虽然目前在该区没有找到有太古宇—古元古界底部地层出露,但大量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指示康滇地区很可能广泛分布着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地层;康滇地区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分布的古—中元古代岩浆活动,指示扬子地块在1.5~2.0Ga可能经历了碰撞造山到伸展的构造演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好与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一致。因此,扬子地块很可能就是古—中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赖绍聪,秦江锋,朱韧之,赵少伟[8](2015)在《扬子地块西缘天全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西部天全地区花岗岩属于扬子地块西缘岩浆岩带,是"康滇地轴"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形成年龄为851±15Ma(MSWD=0.7),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与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大量的中酸性侵入体和火山岩具有相近的形成年龄。火夹沟花岗闪长岩为过铝质、低Si O2、具有相对亏损的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结合岩石低的Al2O3/Ti O2和高的Ca O/Na2O比值,其应是在镁铁质岩浆底侵的条件下,成熟度较低的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熔体,岩石较低的Si O2含量表明其同化了部分镁铁质熔体。而角脚坪花岗岩具有高的Si O2含量,为过铝质、富Na的熔体,而且具有极度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应是亏损的玄武质岩石(洋壳或是与地幔柱有关的玄武岩)在H2O饱和条件下发生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熔体。结合扬子西缘其它新元古代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构造资料,我们认为天全地区的Na质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代表在高地温梯度条件下,玄武质岩石在H2O饱和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过铝质花岗岩。(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庞维华,任光明,孙志明,尹福光[9](2015)在《扬子地块西缘古一中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来自通安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安组作为扬子地块西缘最古老的基底地层之一,是前人通过1.8 Ga最大沉积时限的碎屑锆石年龄和第叁段已获得辉绿岩1.5 Ga的侵入年龄来限定的;但未见其更精确地层年龄的相关报道。笔者以通安组一段和四段地层中发现的火山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方法对其锆石进行原位微区U-Pb测年,获得了通安组一段下部变基性火山岩锆石~(207)Pb/~(206)Pb年龄(1833±2)Ma和四段底部变凝灰岩锆石~(207)Pb/~(206)Pb年龄(1508±15)Ma。该年龄结果表明:(1)通安组下部层位的沉积时代为1.8 Ga,基本限定了通安组的最大沉积时限,与东川群因民组、大红山群底部大致相当;(2)通安组四段底部沉积时代为1.5 Ga,与前人获得的通安组叁段及东川群黑山组顶部层位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为同期异相沉积;(3)进一步确定了通安组在地层柱上应位于会理群之下,与东川群、河口群、大红山群为可对比的同期异地异相沉积地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方维萱[10](2014)在《论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与大地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和总结了扬子地块西缘大地构造演化、元古宙重大构造-岩浆事件与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关系,以促进对深部隐伏IOCG矿床勘查和新技术研发。在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小溜口岩组顶部和不整合面之下,含矿层状-似层状碱性方解石钠长石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520±14 Ma,这种似层状铜矿床和其上不整合面型Cu-Co-AuAg-REE-Fe矿体,以云南东川因民铁铜矿床深部小溜口岩组中铜矿床为代表。总体上,IOCG矿床与扬子地块大地构造演化之间关系为:(1)扬子地块于东川运动(中条运动/Hudsonian Orogeny,1800 Ma)形成了陆壳基底。在中元古代初期(1700±50 Ma)发生了地幔热物质上涌侵位的构造-岩浆事件,导致古扬子地块发生裂解并形成裂谷构造和大陆裂谷盆地。在近东西向大陆裂谷盆地发育初期,构造动力学特征为火山地堑式断陷成盆。在碱性铁钠质基性岩、铁钾质粗面岩和铁质辉绿辉长岩形成过程中,形成了第一期IOCG矿床成岩成矿高峰期(1650±50 Ma),以云南大红山IOCG矿床为代表。(2)在裂谷盆地成熟发育期,构造动力学特征为裂陷沉降成盆。因民期和黑山期两次地幔热物质上涌侵位,导致了构造-岩浆-成岩成矿事件发生。在铁钠质基性火山岩、铁钾质粗面岩、水下火成碳酸岩、火山喷溢-火山热水喷流沉积相等形成过程中,形成了第二期IOCG矿床的成岩成矿高峰期(1500±50 Ma),以云南迤纳厂IOCG矿床为代表。(3)在小黑箐运动/满银沟运动(格林威尔造山期,1000 Ma±),扬子地块南缘形成了近南北向洋壳俯冲和陆缘侧向挤压收缩体制,碱性铁质辉长岩-辉绿岩体上涌侵位,伴随同构造期脆韧性剪切带形成和沉积盆地构造反转,形成区域性不整合面(小黑箐运动/满银沟运动)和后期沉积型-火山沉积型铁矿床,为IOCG矿床第叁期成岩成矿高峰期(1000±100 Ma)。以白锡腊深部和新塘IOCG矿床为代表,形成IOCG矿床和IOCG矿床的迭加成岩成矿。(4)晋宁-澄江期为多重构造体制耦合与转换格局,扬子地块内部和陆缘具有造山带-沉积盆地-深部地幔柱上涌侵位,深部地幔柱上涌侵位形成的碱性铁质辉长岩具有OIB源区特征,形成了第四期IOCG矿床的成岩成矿高峰期(800±50 Ma),以四川拉拉IOCG矿床受碱性铁质辉长岩侵位与迭加成岩成矿为代表。在澄江期"盆→山"耦合与转换,IOCG矿床和东川型铜矿中进一步发生了盆地流体迭加改造富集(810~700 Ma)。(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4年04期)
扬子地块西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扬子地块西缘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是记录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的良好地质载体(Li et al.,2003;Zhao et al., 2008;李献华等,2012)。灯杆坪花岗岩体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范围内,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块西缘与青藏—滇西褶皱区接触带附近,处于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构造带的中南段,花岗岩体发育在映秀—北川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扬子地块西缘论文参考文献
[1].黄竺,王国芝.扬子地块西缘雪区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张燕,邹灏,李欣宇,刘行,李阳.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灯杆坪花岗岩体的成因及启示[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2019
[3].高秦,于津海,朱光磊.地幔组成差异对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西延边界的限定:来自幔源岩脉的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化学.2019
[4].刘益.扬子地块西缘高家村杂岩体岩石成因与成矿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5].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文龙,唐婉丽.跨越中甸弧到扬子地块西缘的~80Ma中酸性火成岩成因及其对碰撞后成矿的意义[J].岩石学报.2018
[6].高秦.地幔组成差异对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西延边界的限定[D].南京大学.2018
[7].范宏鹏,朱维光,陈才杰.扬子地块西缘康滇地区古—中元古代地层和岩浆活动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
[8].赖绍聪,秦江锋,朱韧之,赵少伟.扬子地块西缘天全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J].岩石学报.2015
[9].庞维华,任光明,孙志明,尹福光.扬子地块西缘古一中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来自通安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的证据[J].中国地质.2015
[10].方维萱.论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与大地构造演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