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正: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即马克思人本思想论文

王添正: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即马克思人本思想论文

摘 要: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看,人类在世界上诞生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和理想等问题。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其包含着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关怀以及为了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所以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其在思想形成,在对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探索。这种人本思想,对于当今时代来说仍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思想;本质;价值

自189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被引入中国,在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选择并在中国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这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基本的精神,就是时刻以人为本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人本思想。研究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内在的本质。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其理论内涵,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具有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揭示了哲学的阶级性。但是一切以人为主体,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这也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一、在批判和扬弃中建立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抽象的人本主义的扬弃,是以社会为基础,为了实现人类解放并有着社会历史的深厚思想的人本思想。

好的译者不仅承认翻译之经,而且懂得通权达变。经权相济,方可通达。换言之,经是指导翻译的思想,而权变思想是运用于翻译当中的具体方法,权变是一种翻译的智慧。翻译是一生的事业,需要译者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了解时事,与时俱进。要想做好翻译,译者还需要增强跨语言与跨文化知识,灵活变换思维模式,从宏观着笔,从微观见细,实现语言间的完美对接。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在早期也可以说为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其根源于欧洲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在早期资产阶级社会,其人道主义主要的作用是作为武器来反对封建的统治。由于马克思所处的社会环境,使得马克思从小就被人道主义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以至于其一生都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正是有着这样的执着信念,使得马克思在大学毕业后通过实践,更加认识到了当时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人民生活的痛苦。“我们的时代即文明时代,却犯下了一个相反的错误。它使人的实物本质即某种仅仅外在的,物质的东西脱离了人,它不认为人的内容是人的真正现实。”①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这句话,体现出了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了批判。众所周知,马克思青年时代深受费尔巴哈资产阶级理论的影响,后期又对普罗米修斯思想的赞扬,这些都是早期影响着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的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资产阶级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人和人的关系都变成冷库无情的金钱交易和利己质疑的打算;把人的尊严、自由都变成了贸易自由……甚至把家庭关系也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②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变得越来越丑恶、越来越反人道。

马克思通过站在资产阶级的对立面,对当时资产阶级的批判与反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只是局限在政治思想领域,并没有将自由、平等、博爱以人为主体。马克思通过继承早期历史的人道主义的以人为本的主体观念和之前的人本思想,将人的劳动关系与物质生产关系相结合,强调了突出了人的价值意义和人的本质,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人道主义扬弃的唯物主义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人本思想。

1.合同签订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双方合同未签先干。未建立合同台账、合同履行台账,合同签订无任何手续,没有申请表和对方任何资料,合同内容不完整、合同条款不严谨,无合同履行、结算报告单等问题。

二、人本思想关于人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在批判和扬弃中建立的人本思想,他的一生总结出了许多的理论,但是其理论都是追求人的解放,有着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理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一直贯穿于全部理论之中,所以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人的劳动关系,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其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的思想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点与我党的宗旨不谋而合,在中国的建设中应该充分认识和明确主体,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应保持一个尊重的态度,要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以主人的身份来参与社会的建设,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

(一)人的存在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的

对于马克思人本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和自然,同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也不能离开社会现实的生活。在人的存在理论上,马克思将人的存在分为了两个存在属性,即自然意义上的人的属性和社会意义上的人的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主要是人源于自然,人与自然是形影不离不可分割的;而社会属性,正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使得人在满足自然需求的同时还要与自然需求以外的环境或事物产生必要的联系。社会属性,是区别人和其他自然物或动物的表现,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被看成或者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通过实践,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实现人有意识的生产活动,进而实现了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必须经过实践得以存在。

解决组合最值问题时,往往还存在一些通过利用图形特点来解决组合最值的问题,因为其自变量是离散量,并且要求的最小值或最大值的量与自变量的函数关系不允许用同一个解析式来表达,所以就使得先前代数最值的问题与解决组合最值的问题有所不同。常见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人是区别于动物和有意识的社会群体

人的劳动能力是一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劳动,是具有人的意识的劳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体现。人通过自己的主观的有意识的劳动,这种劳动体现着人的智力和体力,它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时劳动也使得人类发展和创新。在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和劳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有人的社会关系。人想要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就离不开人的现实本质,就要与外界和其他的人建立交往。只有在与外界和其他人的交完中,人才能更好更快地表现出能力,也能更好地表现出理想和价值。就像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⑤在社会中,也能彰显出一个人的个性。作为每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人的个性,也是人的自由个性。因为人的自由个性有着自主性和独特性,所以想要使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自由个性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前提。这也再一次彰显了马克思人本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6.

(三)人的价值追求体现在社会

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将以人为本学而致用,充分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中国相结合,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的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追求,充分的体现到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学有所教”再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再到“住有所居”,这一系列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在强调民生问题,也是在强调我们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也都体现了马克思人本思想与我国的结合所在,只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关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其中的精华,坚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各个领域,真正地为解决人民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马克思的人本理论形成,是一个过程。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的人的自由性,到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由人的主观意识形成的实践和劳动,这样的总和进而形成的人的本质理论的过程。在马克思的人本理论中,将人的本质分为了两个方面,即人的类本质和人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具体性的本质。前者主要是注重与人的普遍存在的一些一般性的本质,也就是马克思通过实践来确定人的本质;后者则注重的是不同时代人所变化的东西,也就是马克思通过社会关系去确立人的本质。在劳动和实践方面,马克思曾说到:“一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③这句话也说明了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进而说明人的实践是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和活动,同时也使得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相结合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它更注重于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但却始终把人与劳动和实践相结合,在原有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上,引入劳动关系和人的主体意识,明确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这也更加体现出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哲学内涵。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和早期人道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人本思想的批判和扬弃,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其最终目的在于揭示出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在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指向。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三个方面的发展。

[ 注 释 ]

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就不能仅仅在于人与动物的区别,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扬弃,将人与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结合,在发现了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得出了人的现实本质,也就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人之间的联系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人在社会之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其都与其他人有着联系,而正是因为那些联系其决定着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认为的观点,同时也能强调出人的社会现实本质,也就是在强调着人一旦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群体,其在意义上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

路遥说过,真正万古长青的是普通人的无名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去除虚火与邪火之后,来源于生活的“土味”注定会火,而且会一直火下去。任何内容生产都试图实现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记录,二是传播。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感动我们的依然是真实的东西,是生活本身。这也是为何在直播热度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愿意把流量贡献给记录者的平台,仍能保持强有力的用户黏性。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468-46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

绕过压缩拐角的复杂流动普遍存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局部流场中, 如进气道、 襟翼等. 有关研究历经了半个多世纪[1-6], 但是, 由于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复杂性,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过去的大量研究多关注湍流流动, 而层流边界层抵御逆压梯度的能力相较于湍流更弱, 因而容易发生分离, 且分离范围更大. 近年来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长时间在空气较稀薄的高空巡航飞行, 当地Reynolds数较低, 通常为层流绕流, 因此, 对于层流流场中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7-10]. 此外, 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二维特性, 对于有限展宽的三维效应关注较少.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511.

[ 参 考 文 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林春.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本思想[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7.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13-0087-02

* 作者简介:王添正(1992-),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政治哲学。

标签:;  ;  ;  ;  ;  ;  ;  ;  ;  ;  ;  

王添正: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即马克思人本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