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云1洪霖2吴莹辉1朱荣强1宋立毅1张民1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利用“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的理论,采用二陈汤加减变化治疗高脂血症,以求其达到改善脂质代谢,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二陈汤;高脂血症;LDL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321-02
高脂血症是由于全身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结构失衡的疾病,即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过高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来。全身各处细胞的胆固醇及肝脏所合成胆酸所需的胆固醇都是通过LDL运输。LDL水平过高能致动脉粥样硬化,其异常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1]-[2]。二陈汤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陈汤能降低血中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的含量,升高血清中NO浓度,降低内皮素(ET)的含量且对LDL、TG有明显的影响。
1.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中医院急诊科符合高脂血症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1~70岁,平均(59±1.12)岁。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4~67岁,平均(61±1.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1998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制定)。
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清检查2次,胆固醇TC含量>5.72mmol/L且甘油三酯TG含量>1.70mmol/L,伴有或不伴有高密度脂蛋(HDL-C<O.91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3.64mmoL。男女相同,即可诊断。或原有高脂血症,此次血脂达到上述标准者。
中医诊断:中医痰瘀互结证型诊断标准主证:面色晦暗、胸胁胀闷、走窜疼痛,心前刺痛。次证:心烦不安。舌象:舌质暗,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象:脉沉涩。痰湿内蕴: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苔腻脉滑。以上主症必备1项,符合舌象、脉象,即可诊断。
1.3纳入标准
①纳入和排除病例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年龄在l8~70岁之间;②符合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③辨证符合痰瘀互结证型的自愿患者的辨证标准。
1.4排除标准
①妊娠、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及药物过敏患者;②曾患有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患者;③因甲状腺机能减退、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肝胆疾病、痛风、糖尿病引起的高脂血症;④由药物引起及纯合子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⑤使用甲状腺素、肝素治疗和其他影响血脂代谢药物的患者,及近2周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⑥患有严重心脏、肝脏、脾脏、肺脏疾病、精神病的患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及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⑧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疗效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安全性判断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首选他汀类即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滴丸,一般起始剂量为每天10mg,晚间顿服。对于胆固醇水平轻至中度升高的患者,起始剂量为每天5mg。若需调整剂量,应间隔四周以上,最大剂量为每天40mg间顿服。应定期监测胆固醇水平.如果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目标范围.应考虑减少辛伐他汀的剂量。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循环药物:潘生丁150~200mg/d分次服用(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陈汤中药煎剂(主要成分为:半夏15g,橘皮15g,茯苓9g,炙甘草5g组成。煎药时加生姜10g降逆化饮,制半夏之毒;再用少许乌梅6g收敛肺气,祛痰而不伤正)。全部由医院煎药机代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总疗程为4周。
3.治疗效果
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经4周治疗,两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O.O1。
4.讨论
高脂血症是由于全身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结构失衡的疾病,即指血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过高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患日益增多,其中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达标被视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策略。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来。全身各处细胞的胆固醇及肝脏所合成胆酸所需的胆固醇都是通过LDL运输。人体有近三分之二的低密度脂蛋白通过受体介导途径吸收入肝细胞及肝外组织,并被代谢清除。余下的三分之一是通过与巨噬细胞结合,将LDL中的胆固醇吸收,从而使胆固醇留在细胞内,变成“泡沫”细胞。因此,LDL能够进入动脉壁细胞,并带入胆固醇。因此,LDL能够进入动脉壁细胞,并带入胆固醇。LDL水平过高能致动脉粥样硬化,其异常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二陈汤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陈汤能降低血中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的含量,升高血清中NO浓度,降低内皮素(ET)的含量且对LDL、TG有明显的影响。中医认为脂质代谢紊乱与“痰湿、湿浊、瘀血”相关,“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而且两者相互影响,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痰瘀同源,在病理病机上是不可截然分开,而目前对从痰瘀入手对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研究较少,而我们利用“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的理论,采用二陈汤由半夏15g,橘皮15g,茯苓9g,炙甘草5g组成。方中半夏为君药,辛温性燥,亦能降逆和胃以止呕,又能燥湿化痰止咳;橘皮为臣药,行气化痰和胃;茯苓为佐药,健脾胜湿,去生痰之源,与半夏、橘皮相伍标本兼治;炙甘草为使药,和中益脾,调和药性;另加生姜制半夏毒,降逆化饮;再加少许乌梅收敛肺气,达到祛痰而不伤正的功效。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理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可用来治疗高脂血症,以求其达到改善脂质代谢,从而达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ibaR,HughesCE,GrahamA,eta1.Globularadipone-ctininducesplateletactivationthroughthecollagenreceptotGPVI—Fcreceptorgananachaincomplex[J].JThrombHaemost,2008,6(6):1012-1020.
[2]杨成玉,陈刚,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21(1)∶181.
杨晓云1963年2月,女,大学本科,学士,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基金项目: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8120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