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参与双边FTA的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迪[1](2020)在《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知识产权规则日益渗透到各国贸易政策中,自由贸易协定(FTA)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呈现出TRIPS-plus趋势,即以国际贸易体制为框架推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以争端解决机制为后盾推动高效率知识产权保护,导致各国间经贸摩擦演变为深层次的知识产权竞争。国际贸易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贸易纠纷和贸易壁垒不断涌现,2018?年?3?月爆发、迄今仍在蔓延的中美贸易战表面上是贸易之争,实则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实力竞争。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TRIPS-plus趋势带来的更为严峻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亟需应对的现实挑战。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具有怎样的TRIPS-plus变革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已经成为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新问题。研究首先跟踪分析了2000年—2018年亚太区域主要经济体签订包含知识产权章节的63份自由贸易协定文本,在对不同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结构化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正朝着强保护趋势升级发展,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文本完整性和条款保护强度与美、韩等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其次研究构建了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63份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国的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开展评价及差异分析。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表现且与知识产权规则紧密相关,研究随后构建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指出包含知识产权规则自贸协定签署生效显着提升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贸易的比重,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的增强对发达国家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作用更为显着。最后,研究分别从政府、产业、企业视角提出完善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文本、加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规划指导、构建企业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等相关对策建议,对探究新时代中国经济贸易中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态势,有效应对经贸摩擦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与公平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孔相宜[2](2019)在《中韩FTA的贸易效应及其对构建中日韩FTA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紧密,各国为促进彼此之间贸易的扩大,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签订了以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从而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双边和多边贸易为目标的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生产分割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以及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WTO现有的谈判成果的不满,各国更是在WTO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双边或是多边的FTA来加强与本国(地区)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地区)之间经贸联系。东亚地区各国所建立的经济合作相对迟缓,虽然一些国家签署了经贸合作协议,但是并没有建立任何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自2004年两国首脑展开对双边谈判以来,在12年中,中韩两国共经历了14轮的双边谈判,最终于2015年12月20日,《中韩自贸协定》(以下简称中韩FTA)正式生效,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韩FTA的签署,首先,必然会对中韩两国双边贸易产生影响,其次,目前所签署的中韩FTA在未来必然面临着进一步的深化问题,最后,中韩FTA必然也将会对目前正在谈判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日韩FTA)产生示范作用,甚至可能促进中日韩FTA、中国和东盟(10+1)之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及未来可能进行的中日韩和东盟(10+3)自由贸易协定等一系列中国正在进行谈判或即将进行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那么,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几个问题: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有哪些新的特点,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会对中韩两国双边贸易产生哪些影响,未来中韩FTA会如何进一步深化、中韩FTA会对正在谈判的中日韩FTA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均与中韩FTA密切相关,需要从理论方面进行探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中韩FTA的贸易效应作为研究他国与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相关的问题的切入点,首先对中韩FTA的贸易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韩FTA的未来发展和中韩FTA对中日韩FTA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包括引言,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章,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对与中韩FTA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述评。第二章,中韩贸易发展现状研究,主要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层面,从中韩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中韩双边贸易强度指数、中韩双边贸易竞争力和中韩双边贸易模式分析等方面,分析中韩双边贸易的变化和两边贸易是否存在互补性进行分析。第三章,中韩FTA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主要是对中韩FTA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第四章中韩FTA的相关理论分析,主要对国际贸易领域涉及FTA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为接下来的中韩FTA对中韩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五章,中韩FTA对中韩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在首先提出相关理论假说情况下,主要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双重差分模型(DID)和Balassa模型,实证研究中韩FTA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第六章,中韩FTA的未来发展完善政策建议及对构建中日韩FTA的启示。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节为中韩FTA未来发展完善对策,主要基于当前国际上所签署的FTA和中韩FTA的主要内容,对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中韩FTA提出政策建议;第二节为中韩FTA对中日韩FTA的启示,主要基于中韩FTA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对未来进一步加快中日韩FTA的谈判步伐,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黄金宇[3](2018)在《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但最近十多年来日本明显加快了签署FTA的步伐。截止到2018年7月,日本已经完成了17个FTA的签署,8个FTA正在谈判,其中日本-哥伦比亚FTA实质性达成一致,RCEP、日本-加拿大FTA均表示要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土耳其FTA和中日韩FTA正加紧谈判,实际上只有与海合会和韩国的谈判陷入停滞之中,尤其是日本-欧盟FTA的签订使日本从落后的状态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排头兵”,与韩国并肩领跑。在FTA谈判中,农业议题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领域。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随着FTA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面对日本这样巨大且贸易保护水平很高的农产品市场时FTA谈判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大潮中,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着巨大考验,在不断加强的保护中日益衰落的日本农业已经无力经受自由化的冲击。日本FTA谈判在两难困境下取得了显着效果,既推动了本国FTA谈判进程,又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市场,因此对其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FTA进程中的农业议题谈判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运用“双层博弈”模型总结了五种谈判模式的建立、构成和推广,分析了五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和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根源,在对谈判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2006-2015年十年间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形成了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经验。文章认为,日本深入地思考并灵活运用关税手段,通过设置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中国在FTA进程中农业议题谈判以及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的建议,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对象国,中国耕地少、农产品竞争力弱等特点与日本类似,如何借鉴日本谈判模式推进FTA值得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占据有利地位,既保证谈判结果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文章分为7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二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等相关理论,建立了FTA协定签署或不签署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理论要求保护农业贸易与国际主流经济学要求建立自由贸易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了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了日本FTA的签订过程,总结了日本FTA的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等五个主要特点,并从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决策体制之间的分歧、国际上的美日同盟以及日本农业保护现状等方面对日本FTA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的谈判模式分析。归纳了日本十多年来在外务省、经产省、农水省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在FTA具体谈判实践中的五种谈判模式,即: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在双层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述模式的建立、“赢集”的构成、谈判的探索与实现及复制与推广。第五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日本悠久的农业保护政策构成了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持续低迷、粮食依赖进口、利益集团博弈等经济、外交、政治因素是现实根源。通过对全球化、区域化两个阶段分析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三个FTA农产品贸易降税模式的比较,直观地说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讨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第六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和实证分析。在建立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若做出较大让步将面临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因此遵循着尽量不做让步、尽量保护农业核心利益、尽力争取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安全等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实证方面,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日本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东盟等12个国家或地区在2006-2015十年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人口规模、贸易距离、人均GDP、实际GDP增长率、农产品生产总额、汇率、物价增长率、是否同盟国、FTA是否生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和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在分析中发现关税税率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对进口价格、数量产生影响,又对进口、出口产生影响,尤其是与FTA是否生效交互发生影响。分析表明农业议题尤其是关税谈判在FTA进程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日本通过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谈判经验。第七章是启示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中国FTA进展现状和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比较详尽地提出了中国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同时就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分别提出了建议。
陈靓[4](2018)在《从GATS到TiSA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则的建构与中国的选择》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因中,各经济体本土服务业的发展(生产力)和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服务与制造”相融合的全球价值链(生产关系)可以视为全球服务贸易的“经济基础”,而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形成的各类优惠贸易安排所形成的国际层面的规则,包括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规则(涵盖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以及围绕市场准入而形成的系统规则和纪律,可以视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上层建筑”。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建构与发展以及中国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两条分析路径出发展开,一条是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行实证检验;另一条路径则是遵循“GATS→区域/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TiSA谈判”的谈判进程,梳理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建构的历史轨迹中所隐含的核心内容,并寻找未来建构的方向及核心要件。最后,将两条路径合二为一,对TiSA谈判的可能成果进行预判、模拟其对各成员以及服务贸易乃至货物贸易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建构过程中的总体战略选择,并以中国加入TiSA谈判为切入点,尝试设计中国参与TiSA谈判的策略和方案。本文主要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从本质上讲清楚了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谈判、服务贸易规则以及全球价值链等基础概念的核心内涵、彼此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的背后推动力,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支持。同时,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也为本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分析、实证及预测评估做好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储备。第二章从论述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规则之间的关系入手,着重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如何通过减少或取消服务贸易限制措施,来影响服务贸易和制成品贸易增长的理论逻辑。同时,基于历史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服务贸易和制成品贸易的实际促进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第三章回顾了以GATS为代表的全球服务贸易规则框架的形成背景,着重阐述了 GATS如何确立了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初步框架,以及这一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初步框架的核心标志与内涵。第四章从区域/双边FTA的视角,分析这区域/双边途径对服务贸易规则发展的实际推动,包括以韩美、欧加FTA为代表的双边层面的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以TPP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层面对服务贸易规则的扩展两个部分,并总结归纳出区域/双边FTA对服务贸易规则的共同推动力及方向。第五章深入研究了以TiSA为代表的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建构的内涵和本质,分别从对市场准入水平“量的提升”和对服务贸易规则“质的完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对TiSA可能达成的成果进行初步预判,并根据第二章实证结果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TiSA达成将促进成员方服务贸易出口增长1.97%8.24%;促进成员方制成品总出口增长0.93%4.14%、制成品总进口增长0.56%2.68%。第六章回顾了中国参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实践以及中国服务贸易规则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异。对于中国加入TiSA谈判可能效应的初步模拟显示,中国加入TiSA,不仅有利于中国和TiSA其他成员方整体服务贸易出口的提升,还将有力地扩大制成品贸易增加额。在当前全球经贸规则重构的背景下,从总体战略上来看,笔者认为中国应应积极参与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并提出了中国需要明确的重要战略意图。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参与TiSA谈判进行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案设计。最后,在总结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后续研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王颖洁[5](2017)在《21世纪双边自由贸易对新加坡经济的推动力影响》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国际上出现了正规的国际贸易组织(GATT/WTO)来约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政策和规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三轮区域一体化浪潮的发展,区域组织内部的多边贸易与国际型组织内部的多边贸易并行成为了全球贸易体制的两种形式。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于多边和多成员的区域贸易谈判在各方利益和矛盾的冲突下屡屡陷入僵局,为了绕开国际性多边贸易协议的停滞不前,同时又要摆脱区域多边贸易协议的困境,开辟途径推进自由贸易的进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受到独立关税主体追捧,成为世界自由贸易体系的主要特点。新加坡很好地顺应了贸易机制的发展潮流,它是全球构建双边自由贸易网络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因为其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所以它高度重视对外贸易,极大地依赖于进出口贸易;新加坡独立以后每年进出口额平均占GDP比重的300%。但也就是这样一个极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小国,它的经济非常强盛,从2011-2016连续被评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第二位。基于全球贸易机制发展演变的大背景,本文希望通过对新加坡的历史沿革、产业结构等内容的梳理和研究,定性地考察自由贸易对新加坡经济的推动力影响;通过描述新加坡的双边自由贸易现状和特点以及对新加坡-日本自由贸易协定、新加坡-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效应的研究,定量地论证和解释双边自由贸易对新加坡经济的推动力影响和贡献程度。
孙思媛[6](2017)在《贸易与安全:新加坡双边FTA外交研究》文中提出新加坡建国以来在国际上发挥出了与其国家实力不相称的外交能力,凭借自身特色成为了“小国大外交”的典范。从一个资源匮乏,连生存安全都难以保证的小国,成为了亚洲少有的发达国家。小国固有的生存脆弱性促使新加坡非常依赖外部经济,小国危机意识也使其非常看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由于传统外交上的弱势,新加坡主张综合安全观,更是坚持经济外交,产生了贸易与安全相结合的经济外交战略思想,提倡贸易立国,支持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以全球为腹地的城市国家。由于贸易为其国家安全带来了保障,新加坡非常支持贸易自由化,并且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谈判。但是90年代以后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区域主义和双边FTA的兴起,新加坡在支持多边贸易的前提下,利用双边FTA来应对此困境,并借双边FTA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发展。本论题以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新加坡双边FTA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作用。首先分析新加坡双边FTA外交背景。尤其是经济外交战略背景,以新加坡的生存脆弱性着手,分析其贸易与安全相结合的经济外交战略的成因与内涵。其次是由于1990年代以来贸易与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促使新加坡转向双边FTA政策以应对的FTA政策背景。然后分析新加坡双边FTA外交实施的策略。一是新加坡对双边FTA谈判伙伴国的选择的原则,即从经济收益和政治外交收益两方面考虑。二是新加坡为促成有效的谈判尽快达成协议而采取的谈判策略。最后分析了新加坡开展双边FTA得到了三个方面的成果,保证了经济安全、国家主权和区域稳定,同时也分析了由于国家特性的制约新加坡双边FTA外交成效的限度。本文认为,新加坡的双边FTA外交是其经济外交的一种,更是为了达到其外交政策目标的手段之一。该举措符合其国家利益,有助于新加坡的实施“大国平衡战略”,更是有利于促进多边贸易的发展,推进贸易自由化。
侯艳芳[7](2016)在《中国签署的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久以来基于WTO框架的多边谈判一直是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要方式,但"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后各个国家开始纷纷转变合作方式,试图通过双边谈判与诸边谈判来协调各国利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尝试以高于WTO多边规则承诺水平的方式签订双边协议或诸边协议,由此带来的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趋势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战略选择。文章首先阐释了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理论研究,包括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的内涵、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与TISA以及中国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的演进,之后进一步阐明我国积极参与双边FTA服务贸易是具有理论支撑的;其次对中国签署的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进行了文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南北型—中澳自贸区、南南型—中巴自贸区、国家集团型—中国-东盟自贸区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在分别阐述签订过程与文本概述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三种类型自贸区在承诺方式、承诺服务部门、自由化程度的异同点,并对其差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动机三方面的内容;之后在认清中国不同类型自贸区中服务贸易规则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了中美两国在双边服务贸易规则方面的对比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与美国双边FTA承诺的服务部门、中国与美国具体承诺表中承诺方式以及中国与美国签订双边FTA的不同动机;最后在此前国内外对比分析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完善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的对策建议。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按照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的差异将中国签订的自贸区分为三类:与传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区域国家组织签订双边FTA,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但文本局限之处在于没有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不同自贸区的影响有何不同。
李东阳[8](2016)在《《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及地区纷纷加入到区域经济合作。在美洲,在安第斯共同体与中美洲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协定相继出现;而亚洲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同时期出现。可见,在多边贸易谈判屡屡遭受挫折之后,更多国家将区域贸易放到了优先考虑的地位。在这一特殊国际环境下,中国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双边贸易协定的建设。《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众多双边贸易协定之一,该《协定》是中国与欧洲大陆签订首个双边贸易协定,也是中国近几年与国外经贸体所达成的降税幅度最大,贸易种类较多,覆盖最广,水准最高的协定之一,《协定》加入许多新规则,为今后中国双边FTA谈判提供很好的参考范本。《协定》的签署,意味着中国在欧洲大陆的首个自贸区成立,瑞士也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瑞士作为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虽然其市场并不大,但该《协定》的象征意义却极大,与世界上最开放经济体签署双边贸易协定,意味着中国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得到了认同。此外,由于瑞士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欧盟地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产品通过瑞士这一跳板,销售到欧盟成为可能。《协定》也存在某些不足,例如《协定》导致中国在对外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降低;某些规则规定不清,容易形成贸易壁垒;争端解决机制设置不够设置有待改善等。本文将从双边FTA的理论,中瑞双边FTA的内容与签订意义,中瑞双边FTA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完善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王珊珊[9](2014)在《中国双边FTA的利益分析及战略构想》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边贸易体系对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许多国家开始转向了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自由化。双边自由贸易区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各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首要选择。到2012年底,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有354个,仅2011-2012年就产生了27个RTA,全部为双边的贸易安排。2012年,美国、欧盟、韩国、墨西哥的自由贸易伙伴国分别为20个、56个、48个和44个。而中国的FTA伙伴国(除港、澳、台)仅有8个。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试图构建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组织,而中国被排除在外。TPP和TTIP谈判几乎把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全部包括其中,TPP包括美国、日本、东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在TTIP里边包括了我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如果TPP和TTIP能够达成,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将会被排除在两大贸易区之外,中国将在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只有积极构筑自己的FTA网络,才能避免被边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便捷途径之一。制定双边自由贸易区战略,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实践的开展。双边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应当服务于多元化的战略意图。因此,在制定双边自由贸易区战略时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非经济因素。选择目标伙伴国时,既要考虑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成本、市场规模、技术引进等传统的经济因素,也要考虑能源供应等资源安全因素,以及联合反恐等地缘安全因素。本文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对RTA、双边FTA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自由贸易区(FTA)与上海自贸区(FTZ)的区别和联系。第二章回顾了区域经济理论,FTA相关理论以及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关税同盟理论与FTA相关理论学说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已有研究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已有文献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选择双边FTA伙伴国的指标体系。第三章阐述了中国参与双边FTA的背景。双边FTA在全球蓬勃发展的原因,双边FTA在全球的发展现状,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参与FTA的情况,以及中国参与FTA的情况。美国、欧盟、日本、墨西哥、新加坡、韩国双边FTA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制定FTA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中国参与FTA的实践活动为中国双边FTA战略的制定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中国参与双边FTA的利益分析。首先,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参与双边FTA的利益形成机理,即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投资促进效应。然后,通过中国-东盟双边FTA、中国-智利双边FTA,中国-新西兰双边FTA的利益分析,总结了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FTA的成功和不足,作为今后中国双边FTA的典型范例。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双边FTA的战略构想。中国在选择双边FTA目标伙伴国时,应当综合考虑贸易导向、技术导向、能源导向、市场导向、地缘安全导向五个方面的因素。中国双边FTA布局应当从周边战略和跨区域战略两方面同时展开,积极构筑以中国国家利益为中心的FTA网络。
汪巍[10](2013)在《国际自由贸易协定的商签趋势与对策思考》文中指出自由贸易协定与WTO多边贸易体制是互为补充的,在21世纪,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减少了相互间的投资障碍,降低了投资成本,促进了工业化和市场一体化。自贸区已经成为中方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新起点,成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互利共赢的新渠道。中方可采取以亚洲和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向全球的策略,参与自由贸易协定的商签。
二、中国参与双边FTA的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参与双边FTA的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技术路线 |
1.3 主要创新点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与研究范围界定 |
2.2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及影响的研究述评 |
2.2.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述评 |
2.2.2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对国内外贸易的影响述评 |
2.3 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国际贸易的研究述评 |
2.3.1 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溯源述评 |
2.3.2 知识产权保护的评价方法述评 |
2.3.3 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述评 |
2.4 现有研究局限及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主要内容及差异研究 |
3.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的范围及功能变革 |
3.1.1 国际公约 |
3.1.2 知识产权规则权利广度 |
3.1.3 知识产权规则期限长度 |
3.1.4 知识产权规则执法立法深度 |
3.2 基于文本挖掘的不同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比较研究 |
3.2.1 文本挖掘方法 |
3.2.2 不同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范围比较 |
3.2.3 不同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功能比较 |
3.3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比较研究 |
3.3.1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溯源及发展 |
3.3.2 我国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分析 |
3.3.3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差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测量及差异分析 |
4.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评价体系构建 |
4.1.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评价体系设计 |
4.1.2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构成与测量 |
4.2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差异分析 |
4.2.1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总体分析 |
4.2.2 亚太区域主要国家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强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5.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5.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对策研究 |
6.1 政府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建议及支撑体系 |
6.2 产业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和运用的对策建议 |
6.3 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政策需求及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1.作者简历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韩FTA的贸易效应及其对构建中日韩FTA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五、分析方法 |
(一)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 |
(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六、技术路线 |
七、主要研究结论 |
八、主要创新 |
九、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FTA贸易效应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二节 中韩贸易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中韩贸易结构和竞争力研究 |
二、中韩贸易政策研究 |
三、中韩产业内贸易研究 |
第三节 中韩FTA贸易效应的相关研究 |
一、中韩FTA签订前的相关研究 |
二、中韩FTA实施后对相关条款的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韩贸易发展现状研究 |
第一节 中韩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一、中韩双边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二、中韩服务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三、小结 |
第二节 中韩双边贸易强度指数分析 |
一、中韩贸易强度的测算指标和数据来源 |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中韩双边贸易竞争力分析 |
一、中韩贸易竞争力的测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
二、中韩货物贸易竞争力分析 |
三、中韩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节 中韩双边贸易模式分析 |
一、相关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中韩货物贸易模式分析 |
三、中韩服务贸易模式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韩FTA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中韩FTA谈判历程回顾 |
一、中韩FTA的历史背景 |
二、中韩双边FTA签订历程回顾 |
第二节 中韩FTA的主要内容 |
一、中韩FTA关于货物贸易的主要内容分析 |
二、中韩FTA关于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
三、中韩FTA关于投资的主要内容 |
四、中韩FTA关于“21 世纪经贸议题”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中韩FTA的意义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TA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关税同盟理论的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一、关税同盟理论简介 |
二、关税同盟的静态贸易效应 |
三、关税同盟的动态贸易效应 |
四、关税同盟的静态贸易效应和动态贸易效应的比较 |
第二节 基于其他FTA理论的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一、大市场理论 |
二、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
三、贸易自由化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新型FTA贸易效应的影响机制 |
一、存在中间品贸易时FTA对双边贸易影响的理论机制 |
二、存在服务成本时FTA对双边贸易影响的理论机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韩FTA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贸易引力模型简介 |
二、模型、变量、数据和方法 |
三、计量结果及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分组回归结果 |
第二节 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中韩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中韩FTA对中韩双边贸易影响的理论机制和理论假说 |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
三、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基于Balassa法的中韩FTA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 |
一、理论假说 |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和数据来源 |
三、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
第六章 中韩FTA发展完善的政策建议及对中日韩FTA路径的启示 |
第一节 中韩FTA未来发展完善和中国的政策建议 |
一、货物贸易议题的完善 |
二、服务贸易议题的完善 |
三、投资议题的完善 |
四、“21世纪议题”的完善 |
五、中国的政策建议 |
第二节 中日韩FTA的路径和中国的政策研究 |
一、中日韩FTA的路径 |
二、中国的政策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日本FTA进程研究 |
1.2.2 日本FTA农业贸易问题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
2.1.1 博弈论 |
2.1.2 国际贸易谈判理论 |
2.1.3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的联系 |
2.2 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 |
2.2.1 国家利益理论 |
2.2.2 关于农业贸易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
2.3.1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
2.3.2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
第3章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
3.1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 |
3.2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特点 |
3.2.1 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 |
3.2.2 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 |
3.2.3 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 |
3.2.4 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 |
3.2.5 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 |
3.3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1 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
3.3.2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
3.3.3 来自美国因素的影响 |
3.3.4 农业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 |
第4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分析 |
4.1 主要政府部门对FTA战略谈判的纲领性文件 |
4.1.1 外务省关于FTA战略的指导方针 |
4.1.2 经产省关于FTA战略的基本原则 |
4.1.3 农水省关于FTA战略的谈判要点 |
4.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一个双层博弈模型 |
4.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主要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
4.3.1 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 |
4.3.2 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 |
4.3.3 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 |
4.3.4 “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 |
4.3.5 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 |
第5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 |
5.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保护政策 |
5.1.1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
5.1.2 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
5.1.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一个横向对比 |
5.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
5.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 |
5.2.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
5.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现实根源:经济、外交、政治 |
5.3.1 农业持续低迷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经济根源 |
5.3.2 粮食依赖进口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外交根源 |
5.3.3 利益集团博弈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政治根源 |
5.4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未来将促进农业改革 |
第6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及实证分析 |
6.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分析 |
6.1.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 |
6.1.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的评价 |
6.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实证分析 |
6.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的说明 |
6.2.3 实证分析过程 |
6.2.4 主要结论 |
6.3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经验 |
第7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
7.1 中国FTA战略进展情况 |
7.1.1 中国FTA战略现状 |
7.1.2 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 |
7.2 对中国继续推进FTA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
7.2.1 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 |
7.2.2 推动RCEP进程的建议 |
7.2.3 推动中日韩FTA进程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从GATS到TiSA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则的建构与中国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主要问题及细化 |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相关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一节 服务贸易规则谈判的理论分析 |
一、WTO谈判的多边框架视角 |
二、FTA谈判的区域/双边视角 |
三、TiSA谈判的“诸边”视角 |
第二节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全球价值链 |
一、全球价值链和贸易自由化 |
二、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三节 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其影响 |
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总体经济影响 |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的量化测度 |
三、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 |
第一节 贸易自由化的理论逻辑 |
一、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规则的内在关系 |
二、服务贸易开放与服务贸易增长的理论逻辑 |
三、服务贸易开放与制成品贸易增长的理论逻辑 |
第二节 服务贸易开放与服务贸易增长的实证检验 |
一、实证模型的选择 |
二、数据处理及估计方法 |
三、实证结果 |
第三节 服务贸易开放与制成品贸易增长的实证检验 |
一、实证模型的选择 |
二、数据处理及估计方法 |
三、实证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ATS与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初步框架的确立 |
第一节 全球服务贸易规则框架形成的背景 |
一、服务贸易规则形成的经济基础 |
二、服务贸易规则初步框架的形成过程 |
第二节 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初步框架的核心标志 |
一、相关概念及适用范围的界定 |
二、市场开放承诺正面清单模式的确立 |
三、各成员核心义务及纪律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双边FTA对服务贸易规则发展的推动 |
第一节 以美韩、欧加FTA为代表的双边层面 |
一、双边层面FTA的主要进展 |
二、美韩FTA协定对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的体现 |
三、欧加CETA协定对服务贸易规则新发展的体现 |
第二节 以TPP为代表的区域层面 |
一、区域层面FTA的主要进展 |
二、TPP对市场准入承诺模式的扩展 |
三、TPP对服务贸易规则纪律的加强或扩展 |
第三节 区域/双边FTA协定对服务贸易规则发展的共同推动 |
一、市场开放承诺模式的推动 |
二、规则纪律层面的推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iSA与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建构 |
第一节 TiSA谈判的启动与推进 |
一、谈判启动的背景和进展 |
二、全球价值链下与区域/双边FTA谈判的呼应 |
第二节 TiSA对市场准入模式的扩展 |
一、基于正面清单的市场准入承诺 |
二、基于负面清单的国民待遇承诺 |
三、各方减让表制定方式的明确 |
第三节 TiSA对服务贸易规则、纪律的加强与扩展 |
一、透明度和国内规制的全面提升 |
二、传统服务部门纪律的升级 |
三、对跨境服务贸易规制的加强 |
第四节 当前TiSA各方核心分歧及成果预判 |
一、主要分歧点及分歧方 |
二、可能成果的方向性预判 |
三、对TiSA可能成果效应的初步预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建构进程下中国的选择 |
第一节 中国参与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实践 |
一、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回顾 |
二、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
三、中国服务贸易规则的国际比较 |
第二节 中国加入TiSA谈判可能效应的初步预测 |
一、基于高水平情景的预测 |
二、基于折中水平情景的预测 |
三、总体利益的衡量 |
第三节 中国总体战略选择及具体谈判策略设计 |
一、中国参与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建构的总体战略 |
二、中国在TiSA谈判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
三、中国加入TiSA谈判的具体方案和策略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
总体结论 |
未来研究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证模型和预测结果汇总 |
后记 |
(5)21世纪双边自由贸易对新加坡经济的推动力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全球贸易机制发展的研究 |
(二) 有关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研究 |
(三) 有关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全球贸易机制遇到的困境 |
一 世界性贸易组织困难重重 |
(一) 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之GATT |
(二) 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之WTO |
(三) 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现状--山重水复疑无路 |
二 区域性贸易协定进展迟缓 |
(一) 区域贸易协定,适应一体化的发展 |
(二) 北-北型的主要代表---欧盟 |
(三) 南-南型的主要代表---东盟 |
(四) 北-南型的主要代表---北美自由贸易区 |
第三章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成为潮流 |
一 双边贸易协定的"前世今生" |
(一) 早期的双边自由贸易 |
(二) 新一轮的双边自由贸易 |
二 双边自由贸易的优缺点 |
(一) 双边贸易谈判的局限性 |
(二) 双边贸易谈判的优势 |
第四章 双边自由贸易体系下的新加坡经济发展 |
一 独一无二的"城市国家" |
(一) 从被殖民到自治,岛国成长为正式国家 |
(二) 新加坡先天资源禀赋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 |
(三) 新加坡拥有经济实力强劲,后来者居上 |
二 新加坡积极参与多边和双边贸易网络建设 |
(一) 历史悠久的自由港---奠定对外贸易的基础 |
(二) 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对外贸易的动力 |
(三) 重塑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外贸易的目标 |
(四) 对外积极签订双边协定---弥补多边贸易的滞缓 |
第五章 新加坡的双边自由贸易网络对经济的推动力影响 |
一 总体推动力影响 |
(一) 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 |
(二) 贸易的投资创造效应 |
二 日-新自由贸易协定 |
(一) 日新良好的合作基础,促进签订双边FTA |
(二) 日新FTA扩大贸易内容,实现多方位贸易合作 |
(三) 日新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推动经济的发展 |
(四) 日新FTA的投资创造效应,增强双方经贸联系 |
三 新-中自由贸易协定 |
(一) 新中FTA深化双边关系,推进东亚一体化 |
(二) 新中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推动产业内贸易 |
(三) 新中FTA的投资创造效应,加速双边资本流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贸易与安全:新加坡双边FTA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FTA的分析途径 |
二、新加坡FTA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理论来源与概念阐释 |
一、理论来源 |
二、本文有关概念阐释 |
第一章 新加坡双边FTA外交的背景 |
第一节 贸易与安全相结合的经济外交战略 |
一、安全第一的外交战略目标 |
二、贸易与安全结合的经济外交战略思想 |
(一)贸易立国战略 |
(二)全球城市战略 |
(三)综合安全观 |
第二节 1990年后新加坡贸易与安全环境的挑战 |
一、不确定的贸易环境 |
(一)多边主义发展缓慢 |
(二)区域主义的兴起 |
(三)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失速 |
二、不确定的安全环境 |
(一)中国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碰撞 |
(二)新加坡与邻国的纠纷 |
(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 |
第三节 FTA政策的演变:从多边到双边 |
一、新加坡对多边贸易的态度和政策 |
二、新加坡对东亚区域主义的态度和政策 |
(一)新加坡与APEC |
(二)新加坡与东盟 |
三、新加坡对双边FTA的态度和政策 |
四、小结 |
第二章 新加坡双边FTA外交的实施 |
第一节 谈判伙伴国的选择 |
一、区域内国家 |
(一)日本 |
(二)中国 |
(三)韩国 |
二、区域外国家 |
(一)美国 |
(二)澳大利亚 |
(三)印度 |
三、区域外其他国家 |
(一)新西兰 |
(二)墨西哥 |
四、小结 |
第二节 新加坡的谈判策略 |
一、新加坡双边FTA外交谈判的有利条件 |
(一)优越的战略位置 |
(二)高效的决策团队 |
(三)开放的经济环境 |
二、策略之一:谈判次序遵循先易后难 |
三、策略之二:协定内容灵活创新 |
第三章 新加坡双边FTA外交的成效与限度 |
第一节 新加坡双边FTA外交的成效 |
一、扩大了经济生存空间 |
二、促进了东盟合作 |
三、维持了大国平衡 |
第二节 新加坡双边FTA外交的限度 |
一、不能根本解决生存脆弱性问题 |
二、半边缘性困境的潜在风险 |
三、FTA外交是新加坡维护主权安全的辅助工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中国签署的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研究 |
1.2.2 关于中国服务贸易规则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文章创新之处 |
第2章 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概述 |
2.1 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的内涵 |
2.1.1 双边FTA的内涵 |
2.1.2 服务贸易规则的内涵 |
2.1.3 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与TISA |
2.2 中国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的演进 |
2.2.1 中国服务贸易规则的产生 |
2.2.2 双边FTA下中国服务贸易规则的深入发展 |
2.3 中国积极参与双边FTA服务贸易的动机分析 |
2.3.1 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趋势,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
2.3.2 积极参与全球服务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
第3章 中国签署的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文本研究 |
3.1 中国已签署双边FTA服务贸易协议文本概述 |
3.2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服务贸易规则文本研究 |
3.2.1 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的文本签订 |
3.2.2 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的内容概述 |
3.3 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文本研究 |
3.3.1 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的文本签订 |
3.3.2 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的内容概述 |
3.4 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的服务贸易规则文本研究 |
3.4.1 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的文本签订 |
3.4.2 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的内容概述 |
第4章 中国签署的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对比研究 |
4.1 中澳、中巴、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共性分析 |
4.1.1 中方承诺方式与承诺服务部门大致相同 |
4.1.2 规则中体现的自由化程度高于GATS |
4.1.3 中国与伙伴国承诺的服务贸易部门不对称 |
4.2 中澳、中巴、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规则差异性分析 |
4.2.1 伙伴国承诺方式不一致 |
4.2.2 不同服务部门承诺内容与程度不同 |
4.3 我国不同类型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差异化原因分析 |
4.3.1 服务行业水平的差异 |
4.3.2 政治地缘联系的差异 |
4.3.3 中国FTA战略布局动机的差异 |
第5章 中国双边与美国双边服务贸易规则对比研究 |
5.1 中国双边与美国双边FTA承诺服务部门对比分析 |
5.2 具体承诺表中承诺方式对比分析 |
5.2.1 采取不同的承诺方式 |
5.2.2 承诺方式的对比分析 |
5.3 美国签订双边FTA的动机分析 |
5.3.1 全球服务贸易放缓未能满足美国利益诉求 |
5.3.2 中国与美国服务贸易国际收支变动 |
第6章 完善中国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的对策建议 |
6.1 结合本国实际国情,逐步开放服务部门 |
6.2 完善服务贸易条款文本形式 |
6.3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治诉求之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双边FTA理论与中瑞双边FTA的缔结 |
2.1 双边FTA的历史和内涵 |
2.1.1 双边FTA的历史 |
2.1.2 双边FTA的内涵 |
2.2 WTO对双边FTA的法律规制 |
2.2.1 GATT1994第24条及其谅解 |
2.2.2 对GATS第5条的分析 |
2.2.3 对“授权条款”的分析 |
2.2.4 中瑞双边FTA与WTO的一致性 |
2.3 中瑞双边FTA的缔结 |
2.3.1 中瑞双边FTA的缔结背景 |
2.3.2 中瑞双边FTA的缔结 |
第3章 中瑞双边FTA的内容与签订意义 |
3.1 中瑞双边FTA的主要内容 |
3.1.1 货物贸易 |
3.1.2 服务贸易 |
3.1.3 经济技术合作 |
3.1.4 知识产权与环境保护 |
3.1.5 争端解决 |
3.2 贸易种类增多带动经济发展 |
3.2.1 打开市场口径 |
3.2.2 拓宽金融服务贸易范围 |
3.3 为与欧洲国家签订自贸协定提供文本参考 |
3.3.1 引入众多贸易新规则 |
3.3.2 加入了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 |
3.3.3 规定了超高零关税比例 |
第4章 中瑞双边FTA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对外服务贸易竞争力低 |
4.2 易形成环境贸易壁垒 |
4.3 不公正裁决缺少救济途径 |
第5章 中瑞双边FTA的完善 |
5.1 扩大协定服务贸易合作范围 |
5.2 完善环境贸易立法 |
5.3 更改争端解决程序设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国双边FTA的利益分析及战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三、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 |
四、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评述 |
一、相关理论及评述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评述 |
(二) FTA相关理论及评述 |
二、相关文献评述 |
(一) 相关文献回顾 |
(二)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双边FTA发展背景及现状 |
一、双边FTA兴起的背景 |
(一) 双边FTA兴起的原因 |
(二) 双边FTA在全球的发展 |
二、中国参与FTA的现状 |
(一) 已签订的双边FTA |
(二) 正在谈判中的双边FTA |
(三) 正在研究的双边FTA |
第四章 中国参与FTA的利益分析 |
一、双边FTA的经济利益形成机理 |
(一) 贸易创造效应 |
(二) 贸易转移效应 |
(三) 投资促进效应 |
二、中国已签订双边FTA对贸易与投资的促进作用 |
(一)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与投资增长情况 |
(二) 中国-智利双边贸易与投资增长情况 |
(三) 中国-新西兰双边贸易与投资增长情况 |
三、中国与双边FTA伙伴国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 中国-东盟双边产业竞争力分析 |
(二) 中国-智利双边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三) 中国-新西兰双边产业竞争力分析 |
四、问题与启示 |
第五章 中国双边FTA发展战略构想 |
一、中国双边FTA战略的导向因素 |
(一) 贸易导向 |
(二) 市场导向 |
(三) 资源导向 |
(四) 技术导向 |
(五) 地缘安全导向 |
二、中国双边FTA的地区发展战略 |
(一) 中国双边FTA的周边战略 |
(二) 中国双边FTA的全球战略 |
三、FTA战略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 原产地规则问题 |
(二) 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
(三) 能源供应条款 |
(四) 战略新兴产业的保护期限 |
(五) 服务业的开放程度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10)国际自由贸易协定的商签趋势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双边FTA的发展趋势 |
(一) 亚太地区 |
(二) 美洲地区 |
(三) 欧洲地区 |
(四) 非洲地区 |
二、世界双边FTA兴起的原因 |
(一) “双边”易于推进 |
(二) 对外经济战略调整 |
(三) 产生了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
三、商签双边FTA的新特点 |
(一) 双边FTA签署的步伐加快 |
(二) 双边FTA涉及的内容大大增加 |
(三) 双边FTA不再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 |
(四) 双边FTA的签署遵循了“先易后难”原则 |
(五) 双边FTA为处理与多边主义的关系积累了新的经验 |
四、我国参与双边FTA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 |
五、中国对外参与双边FTA的总体思路 |
(一) 顺应潮流, 积极参与 |
(二) 循序渐进、积极稳妥 |
(三) 突出重点、积极推进 |
(四) 巩固基础、提高效益 |
六、中国参与双边FTA的策略和措施 |
(一) 制定推进我国参与双边FTA的总体战略规划 |
(二) 加强双边FTA的组织协调工作 |
(三) 确定商签双边FTA目标签约国先后顺序 |
四、中国参与双边FTA的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贸协定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张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2]中韩FTA的贸易效应及其对构建中日韩FTA的启示[D]. 孔相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 黄金宇. 辽宁大学, 2018(05)
- [4]从GATS到TiSA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则的建构与中国的选择[D]. 陈靓.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0)
- [5]21世纪双边自由贸易对新加坡经济的推动力影响[D]. 王颖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贸易与安全:新加坡双边FTA外交研究[D]. 孙思媛.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7]中国签署的双边FTA服务贸易规则对比研究[D]. 侯艳芳. 天津财经大学, 2016(10)
- [8]《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研究[D]. 李东阳. 吉林财经大学, 2016(12)
- [9]中国双边FTA的利益分析及战略构想[D]. 王珊珊.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国际自由贸易协定的商签趋势与对策思考[J]. 汪巍. 北方经贸, 2013(01)
标签: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