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花粉作为老年人保健食品的优势与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李玥[1](2020)在《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标识是指用于表明产品信息的各种表述和指示的统称,对保健食品而言,产品标识应当包括产品名称、原料、辅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保健功能、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规格、贮藏方法、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随着国民保健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需求的激增与保健食品市场的扩大是必然趋势,而消费者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要做到正确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产品只能依靠保健食品标识这一途径获取产品信息。因此,保健食品标识的本质就是告知消费者“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果”之间的关系,只有科学合理的保健食品标识才能促使保健食品行业良性发展,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如今保健食品市场中具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产品数量居所有功能类别首位,故本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梳理功能声称中具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中药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依据国家原卫生部《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客观总结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在标识信息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为建立符合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及应用规范的表征体系与生活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1996年至2019年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注册的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进行检索,搜集其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类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并进行筛查、汇总、统计。依据《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结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权威书籍,1999版《中华本草》、2006版《中药大辞典》、教科书等工具书以及现代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产品标识信息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结果:本论文通过上述方法梳理出CFDA中注册的5434条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的中药原料、功能声称、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并进行了分类汇总、频数统计;整理了政策文件、各类书籍及领域内学术论文中与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各项标识内容相关的规定或记载,均详细列表,发现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1.原料名称术语不规范与安全用量标准缺失问题。2.功能声称的表述忽视中药原料双向调节免疫力的客观效果,功能声称表述及科学检验流程缺乏中医理论指导。3.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定位片面且表述混乱,同时缺少中医理论指导。4.注意事项标识信息缺乏药物配伍禁忌提示及饮食禁忌提示。结论:依据国家政策、中医药理论及现代研究,认为应补充如下行业规范:1.对于原料信息表述与安全用量问题,应严格遵循《中国药典》的记载,书写原料名称、限定并书写药物剂量,若所用药材未记录于《中国药典》,则应选择《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教科书等公信力强的工具书,递次引用并于标签中附言说明。2.对于功能声称的书写,有关部门应要求保健食品企业严格梳理原料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文献依据或进行科学实验明确其量-效关系;同时结合方剂学理论制定功能声称规范名词并要求企业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开展人体试食研究,以标注中医类功能声称。3.对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表述,应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根据所添加药材标准功效属性书写相应的适宜体质标识与禁忌体质标识,并采取制度化措施保障术语正称的规范地位。4.关于“注意事项”则应以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为指导,将中药论着中所载禁忌药物、食物与现代文献、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展开“地毯式”研究,明确禁忌范围并标于“注意事项”内。保健食品的产品标识是其展示自己、使消费者认识自己的桥梁和纽带;是有关部门规范化管理保健食品行业的核心机制。通过我们对当前市场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的研究,客观总结了诸多问题并结合中医学理论、中医养生学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消费者准确的选择保健食品提供指南,也为相关部门高效的展开监管工作提供参考方案。
舒适[2](2020)在《F公司蜂类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大国,直至今日,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蜂类产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中是极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行业。作为保健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蜂产品是纯天然、绿色、营养的保健食品,深受各年龄段人士的喜欢,尤其是对老年人、儿童和体弱多病的患者,蜂产品更是价值较高的营养品,还是很多女性美容养颜的佳品。由于这些优势所在,很多人看到了蜂产业的前景,从而开始经营这种蜂产品,于是我国出现了很多的蜂产品企业,市面上的蜂产品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但蜂产品的市场份额依然以一些老牌和知名蜂产品企业为主,很多中小型蜂产品企业要想从庞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不得不加强营销策略的实施。但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产品营销,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面上的知名度不够高,影响了企业销售额的提升。鉴于此,需要对蜂产品企业加强营销策略研究。本文将以F公司为例,来分析其蜂产品营销的现状,通过对其营销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本文以F公司蜂类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对国内外蜂类产品的营销实践和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在阐述STP理论、SWOT分析法及PEST分析等营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F公司蜂类产品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对F公司蜂类产品的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 F公司蜂类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策略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意见。为了促进市场营销优化策略的贯彻落实,本文还提出了制度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措施、资金保障措施、人员保障措施等。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F公司蜂类产品的营销提供一定的借鉴的思路,促进F公司蜂类产品销售量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张娟[3](2019)在《人工蜂粮发酵条件的优化及质量控制要求》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天然蜂粮进行研究分析,从天然玉米蜂粮中分离出微生物,并确定人工蜂粮发酵的菌种为从天然蜂粮中分离出的优势乳酸菌,对小型中试(30L)发酵罐进行人工蜂粮的发酵参数的优化,且对人工蜂粮进行了毒理性实验,对比分析了花粉、天然蜂粮和人工蜂粮中的部分营养成分,制定出人工蜂粮的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从天然玉米蜂粮种分离了12种微生物,分别是红曲霉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红酵母属Rhodotorula;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Lactobacillus rhamnosu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酸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以及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对7株乳酸菌进行产酸能力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菌H的产酸活性最强。细菌的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为:7株乳酸菌均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了菌F之外的乳酸菌可以对大肠杆菌产生抑制作用,仅有菌G会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生抑制作用。乳酸菌对真菌的抑制结果为:菌F、G、H、L均可抑制啤酒酵母,菌E、F、H、J均可抑制假丝酵母。综合乳酸菌的产酸能力和抑菌活性的结果,将人工蜂粮发酵使用的菌种定为均能H。(3)以人工蜂粮的乳酸菌活菌数和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对人工蜂粮小型中试(30L)发酵罐的发酵参数进行优化。选取的因素为料液比(m/v)、乳酸菌接种量(v/v)、发酵温度(℃)和搅拌转速(r/min)进行单因素实验后基于响应面法进行分析。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联合对回归方程进行求解后结合实际操作水平进行人工蜂粮液态发酵参数的确定,得到的最优发酵参数如下:料液比(m/v)为13%,乳酸菌接种量(v/v)为10%,发酵温度为33℃,发酵罐的搅拌转速为445r/min。(4)对人工蜂粮进行毒理性试验。急性毒性实验中,未观察到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行为和体征和死亡现象,所有实验组的半致死量都大于10.00g/kg·BW,这满足保健品的实际无毒范围的标准;小鼠一次最大耐受量实验中,对小鼠进行相当于人体剂量的119倍灌胃后未发现死亡现象,说明人工蜂粮作为保健品是安全的;28天喂养大鼠实验中,实验组设置低、中、高剂量组,三个实验组的剂量分别与人体推荐食用量的10倍、50倍以及100倍对应,实验期间大鼠体征和行为都正常,也无死亡现象,且发现人工蜂粮对于大鼠体重的增长具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对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人工蜂粮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未产生显着影响,各实验组与对照大鼠的生化检查均在正常参考值的范围内,对大鼠大体解剖发现人工蜂粮对大鼠的胃肠、睾丸、卵巢等均无明显的负面影响。(5)对花粉、天然蜂粮以及人工蜂粮进行了总糖、粗脂肪、总蛋白以及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蜂粮的各个营养成分相比于花粉都有明显增多,且人工发酵蜂粮的营养成分高于天然蜂粮,具体结果为:人工蜂粮中总糖含量为46.8%,粗脂肪含量为5.12%,粗蛋白含量为24.3%,总氨基酸含量为12.952/100g。结果证明人工发酵蜂粮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6)提出了人工蜂粮的质量控制要求,对人工蜂粮的原辅料要求、环境设施、功效成分、感官指标、营养指标、卫生指标、实验方法以及检验规则都提出了控制要求。
冯坤苗[4](2018)在《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油菜蜂花粉进行破壁工艺优化,测定蜂花粉的抗氧化作用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为增强蜂辅助祛斑功效,选取芦荟和甘草共同组成复方配伍。从芦荟和甘草中提取有效成分并进行工艺优化。优选最佳剂量组方,探究该组方剂量配比规律,制备用于辅助治疗黄褐斑的泡腾颗粒保健食品,对其颗粒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进行考察研究。方法:(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油菜蜂花粉超微粉碎破壁最佳工艺。(2)测定破壁后的油菜蜂花粉的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3)通过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实验,确定将有效部位最大程度富集的提取方法,并优化提取工艺。(4)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和美白实验,确定三种药物最优的组合配比。(5)为泡腾颗粒选取合适的辅料,以泡腾时间和口感为指标,优化本泡腾颗粒的制备工艺,得到制备最佳处方。(6)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颗粒剂要求,对本颗粒进行了形状、粒度、水分等指标的质量检查。结果:(1)确定油菜蜂花粉超微粉碎最佳破壁工艺为:油菜蜂花粉填充率为30%,控制含水量在15%以内,粉碎30分钟,最终可使破壁率达99.97%。(2)破壁后的油菜蜂花粉具有抗氧化能力和酪氨酸酶抑制能力,并且与浓度相关。(3)芦荟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芦荟水浴回流,加入料液比为1:60蒸馏水,提取温度为70℃,提取1次,每次120min。甘草有效部位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50倍70%乙醇溶剂提取,提取两次,每次120min。(4)以抗氧化能力与酪氨酸酶抑制率为共同指标,选出三种药物最优的组合配比,最佳配比为蜂花粉:芦荟:甘草=5:1.4:1.7。(5)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各辅料种类及组成比例:稀释剂为淀粉和糊精(比例为3:2),用量为25%;粘合剂为70%乙醇溶液,泡腾剂为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比例1:1.2),用量为7.3%;矫味剂为甜菊苷,用量为0.25%。对所制备泡腾颗粒进行质量评价,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质量较好。(6)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质量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中颗粒剂项下要求。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建立了本制剂的质量标准。根据测定多批样品,制定了本泡腾颗粒中总黄酮的含量限度,暂定总黄酮含量不得低于7.7%。结论:通过体外实验发现,芦荟和甘草可提高油菜蜂花粉抗氧化和美白功效,对黄褐斑病症的治疗可起辅助治疗的作用;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制备工艺较稳定。
时晨晨[5](2016)在《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产品的品牌化已成为全世界的发展走向。黑龙江省是农副产品产销大省,对黑龙江省的农副产品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是打造黑龙江省知名农副产品品牌已是大势所趋。饶河县东北黑蜂品牌具有典型的区域品牌特征,生产的蜂产品具有饶河县当地的地域特色。黑龙江省也非常重视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的品牌发展战略(以下简称“饶河东北黑蜂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区域品牌发展,创造出更多黑龙江省特色名优品牌,提升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的知名度。饶河东北黑蜂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于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天然有机保健品,对于帮助黑龙江省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对于蜂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饶河东北黑蜂品牌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就要站在品牌战略的高度,建立属于自己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对饶河东北黑蜂品牌发展战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在品牌战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同时,本文研究饶河东北黑蜂品牌发展战略不仅为该区域品牌提供了针对性建议,而且为更多的农副产品品牌发展研究提供了示范性建议。本文研究以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模型为研究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实地调查与分析调查结合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饶河东北黑蜂的起源、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的产品分析及区域品牌发展概况,对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的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的区域品牌战略认识度不足和区域品牌定位不准确是影响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为了在战略角度对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进行发展,需要饶河县政府及饶河县蜂业协会用政治力量对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进行政策支持及权益保护、加大对蜜源植物的保护力度、实行“优秀溯源产品”标准及时申请品牌保护、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品牌宣传及推广、运用大数据建立品牌、运用“互联网+蜂产品”理念的具体对策建议,为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许登程[6](2016)在《油菜蜂花粉自动化筛选装置的研究及设计》文中认为蜂花粉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天然保健食品,正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由于不同品种蜂花粉具有不同的保健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单一品种蜂花粉的营养价值,需要将多品种混合的蜂花粉进行分拣和提纯。而蜂花粉质软、易松散,传统的色选装置无法对其进行自动分拣。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实现分拣和纯化,但是人工分拣存在效率低、一致性差等问题。因此,本文以油菜蜂花粉为对象,设计了一种适合蜂花粉物性特点的自动分拣装置。本文提出了一种集分散上料、机器视觉分拣及自动控制于一体的分选方法及装置,以期实现油菜蜂花粉颗粒快速分拣。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含水量为6%8%条件下,测定了油菜蜂花粉颗粒的三轴尺寸、千粒重、密度、休止角、滑动摩擦角以及硬度和最大破碎力等物理特性。根据油菜蜂花粉的三轴尺寸、休止角和滑动摩擦角等参数,设计了上料筒,确定了上料筒内倾斜挡板的角度为30°、25°、20°和15°,相邻挡板的间隙为20mm、15mm、10mm、10mm,以增加油菜蜂花粉在上料筒中的行程,便于物料的分散处理,并由偏心电机提供柔和振动,作为蜂花粉在上料筒中下滑的动力,初步实现定时、分散供料。(2)设计了基于倾斜V型槽的油菜蜂花粉直线振动分散和整形装置。通过对直线振动分散机构的分析,确定了油菜蜂花粉颗粒在直线振动倾斜V型槽板中做逆向滑行分散的倾斜角度,分散方式和控制器电压。根据油菜蜂花粉颗粒的分散形式,经过分析计算,确定了油菜蜂花粉颗粒在V型槽中做逆向分散运动的理论模型参数。针对油菜蜂花粉在输送带上的分散情况,经过实验和计算分析,确定了整形装置的几何尺寸,以及电磁阀、除尘装置和回收装置的摆放位置。(3)针对油菜蜂花粉颗粒在输送带上的颜色特征,设计了合适的光照系统,选择了合适的光源、相机和镜头,并确定了拱形光照系统的几何尺寸。经过对采集到的蜂花粉颗粒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得出427颗油菜蜂花粉颗粒(包括杂质颗粒)的正确识别率:94.85%,并针对图像处理程序在系统中的运行时间对分拣精度的影响,统计了单幅图像运行的平均时间:40.5ms。最后利用VS2012+Qt5.2编写了图像采集程序的操作界面程序,统计和分析了9通道分拣装置的实验结果,得出了分拣后的油菜蜂花粉颗粒的平均纯净率为86.98%,分拣效率为16.56g/min。
吴忠高[7](2015)在《蜂花粉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蜂花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研究进展。列举了蜂花粉片、蜂花粉功能性饮料、花粉酸奶、花粉酒、花粉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为蜂花粉深加工产品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吴忠高[8](2014)在《蜂花粉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了探明当前蜂花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研究进展,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生产实践,阐述了蜂花粉片、蜂花粉功能性饮料、花粉酸奶、花粉酒、花粉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制作特点和工艺,为蜂花粉深加工产品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参考。
田媛媛[9](2014)在《利用蜜蜂研究蜂王浆抗衰老的主要成分》文中研究表明蜜蜂是由三型蜂组成的一种社会性昆虫,因为工蜂的寿命较短,用蜜蜂作为抗衰老模型动物开展相关的研究时效会更好。蜂王浆是工蜂咽下腺和上额腺分泌的用于饲喂蜂王的乳白色、淡黄色或浅橙色浆状物质,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是一种常见的保健食品。线虫寿命试验、果蝇寿命试验都证明了蜂王浆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具有延寿因子。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中蜂和意蜂在饲养盒内的存活情况,探索两种蜜蜂建立实验模型的可行性与差异性,并开展了蜂王浆的抗衰老作用和抗衰老的有效成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蜂王浆成分的分离:新鲜蜂王浆经过磷酸缓冲液溶解、离心、硫酸铵沉淀和透析得到蜂王浆的水溶性蛋白组分提取RJP30和RJP60,得率分别为0.95%和10.83%。新鲜蜂王浆经过磷酸缓冲液溶解,离心和Tris-Hcl溶液透析得到蜂王浆粗蛋白,得率为11.07%。蜂王浆经95%的乙醇萃取,干燥得到醇提物(EERJ),得率为9.78%。(2)模型建立:实验室内恒温恒湿培养箱35℃,50%相对湿度条件下,饲喂相同饲料的盒养中蜂和盒养意蜂。比较他们的存活时间,实验发现中蜂在41天的试验期内死亡率极低,相比意大利蜜蜂,选择中蜂作为模型动物将增加试验周期。因此,我们认为中蜂作为模型动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3)蜂王浆的抗衰老作用:盒养意蜂作为模型动物,不同剂量的蜂王浆添加到50%的蔗糖溶液中,50%蔗糖溶液,牛血清蛋白作为对照组,观察蜜蜂的寿命。实验结果显示蜜蜂在25日龄之前,12%蜂王浆组的存活率较4%蜂王浆组高,8%蜂王浆组与4%蜂王浆组的存活率基本保持一致。试验结束时,4%蜂王浆组存活的蜜蜂数量最多,所以选择4%剂量的蜂王浆作为延长蜜蜂寿命试验的最佳蜂王浆添加量。(4)蜂王浆组分的抗衰老作用:将分离所得的RJCP, RJP30. RJP60和蜂王浆醇提物。分别添加至50%的蔗糖溶液中,实验结果表明RJP60可以有效延长蜜蜂的寿命。蜂王浆中除含有蛋白质以外,还含有大量的小分子活性物质。蜂花粉营养非常全面,被誉为“微型营养库”,所以,选择蜂花粉作为对照组研究蜂王浆的抗衰老作用,研究四种常见蜂花粉与蜂王浆对蜜蜂寿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蜂王浆延长蜜蜂寿命与其营养全面没有直接关系,蜂王浆中含有特殊的延寿因子。但是,电泳结果显示RJP60是一个混合物,其中的一个成分或者多个组分在蜂王浆延长蜜蜂寿命方面起主要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刘威[10](2014)在《四种蜂花粉及其提取物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比较》文中认为蜂花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和黄酮等功能性营养物质,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但花粉壁可以阻碍蜂花粉内容物的释放和提取。国内外研究表明,蜂花粉对于前列腺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常用于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药物“前列康”和“舍尼通”的主要成分是蜂花粉或其提取物。本试验选用了在我国产量比较大,较常见的油菜蜂花粉、山茶蜂花粉、荷花蜂花粉和荞麦蜂花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温差破壁采用温差破壁的方法对四种蜂花粉进行破壁,研究低温、高温、高温时间和低温时间这四个条件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设计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最终得到四种蜂花粉的破壁工艺优化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油菜蜂花粉的最佳破壁条件为-80℃冷冻24h,80℃的热水解冻并水浴3h;山茶蜂花粉的最佳破壁条件为-80℃冷冻18h,60℃的热水解冻并水浴3h;荷花蜂花粉的最佳破壁条件为-80℃中冷冻12 h,60℃的热水解冻并水浴3 h;荞麦蜂花粉的最佳破壁条件为-80℃冷冻24 h,100℃的热水解冻并水浴3 h。(2)内容物提取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对蜂花粉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探索料液比(w/v)、时间、温度和乙醇浓度四因素对于四种蜂花粉提取率的影响。在文献结果的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探索蜂花粉的最佳提取率,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黄酮含量。油菜蜂花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0%、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为40 min、料液比为1:30,此时黄酮含量为15.269 mg/g;山茶蜂花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为60 min,料液比为1:20,此时黄酮含量为11.871 mg/g;荷花蜂花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为60 min,料液比为1:20;此时黄酮含量为8.599 mg/g。荞麦蜂花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0%、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为60 min,料液比为1:20;此时黄酮含量为6.803 mg/g。四种蜂花粉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由低到高分别是油菜蜂花粉、山茶蜂花粉、荷花蜂花粉和荞麦蜂花粉。(3)蜂花粉治疗大鼠前列腺增生通过给大鼠皮下注射丙酸睾酮建立前列腺增生模型,并分别灌胃不同蜂花粉的原料和提取物;28天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双氢睾酮(DHT)、雌二醇(E2)和睾酮(T)的含量;取前列腺和体内器官并称重。结果表明治疗组大鼠的脾脏都变小了,而肾脏显着增大。四种蜂花粉原料均能显着降低大鼠的前列腺指数(P<0.01),油菜蜂花粉提取物和荷花蜂花粉提取物能显着降低大鼠的前列腺指数。对比不同蜂花粉原料组和蜂花粉提取物组的大鼠前列腺指数发现,四种蜂花粉原料组的前列腺指数均小于蜂花粉提取物组,表明原料花粉治疗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效果更好。四种蜂花粉原料均能使得血清中E2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油菜蜂花粉、山茶蜂花粉和莲花蜂花粉能显着降低大鼠体内的T和DHT的含量(P<0.01)。因此四种蜂花粉对大鼠前列腺增生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油菜蜂花粉的抑制效果最好,作用机理与调节大鼠血清中雌/雄激素的含量有关。
二、蜂花粉作为老年人保健食品的优势与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花粉作为老年人保健食品的优势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概述 |
1. 定义 |
1.1 保健食品 |
1.2 保健食品标识 |
2. 研究背景 |
3. 国内外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研究进展 |
3.1 国内外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问题研究进展 |
3.2 国内外学者对保健食品标识信息规范化建议 |
3.3 国内外关于保健食品标识标签的法规政策 |
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统计方法 |
2.3 文献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中药原料应用与表述现状 |
3.2 功能声称应用与表述现状 |
3.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应用与表述现状 |
3.4 注意事项应用与表述现状 |
第三章 问题与原因分析 |
1. 原料信息 |
1.1 名称术语表述不规范问题 |
1.2 安全用量标识问题 |
1.3 原因分析 |
2. 功能声称 |
2.1 功能声称表述问题 |
2.2 原因分析 |
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信息 |
3.1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信息表述问题 |
3.2 原因分析 |
4. 注意事项信息 |
4.1 注意事项信息表述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对策与思考 |
1. 中药保健食品优势 |
1.1 理论优势 |
1.2 传统功效的优势 |
1.3 现代药理作用的优势 |
1.4 资源优势 |
2. 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中药类保健食品改进方向 |
2.1 原料信息的规范化表达 |
2.2 功能声称表述与保健功能评价方法 |
2.3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的界定 |
2.4 食用注意事项的提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F公司蜂类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 |
2.1 STP理论 |
2.2 4P理论 |
2.3 PEST模型 |
2.4 SWOT模型 |
第3章 F公司蜂类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F公司企业概况 |
3.1.1 F公司的历史发展 |
3.1.2 F公司的现状 |
3.2 F公司蜂类产品营销现状 |
3.2.1 公司产品分析 |
3.2.2 产品价格及定价 |
3.2.3 营销渠道和服务 |
3.2.4 国内外蜂类产品营销市场分析 |
3.3 F公司外部营销环境PEST分析 |
3.3.1 政治法律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文化环境 |
3.3.4 技术环境 |
3.4 F公司内部营销环境SWOT分析 |
3.4.1 Strengths(优势) |
3.4.2 Weaknesses(劣势) |
3.4.3 Opportunities (机会) |
3.4.4 Threats(威胁) |
3.4.5 SWOT模型建立 |
3.5 F公司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1 产品策略方面 |
3.5.2 价格策略方面 |
3.5.3 营销渠道方面 |
3.5.4 促销手段方面 |
第4章 F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4.1 基于STP理论的目标市场战略 |
4.1.1 市场定位(Positioning) |
4.1.2 市场细分(Segmenting) |
4.1.3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
4.2 基于4P理论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4.2.1 F公司产品策略优化 |
4.2.2 F公司价格策略优化 |
4.2.3 F公司渠道策略优化 |
4.2.4 F公司促销策略优化 |
第5章 F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保障措施 |
5.1 制度保障措施 |
5.2 组织保障措施 |
5.3 资金保障措施 |
5.4 人员保障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人工蜂粮发酵条件的优化及质量控制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保健品及其分类 |
1.1.1 保健品 |
1.1.2 保健品的分类 |
1.1.3 发展保健品的必然性 |
1.2 花粉及其研究进展 |
1.3 蜂粮(Bee Bread)及其研究进展 |
1.4 乳酸菌 |
1.5 蜂粮发酵过程 |
1.5.1 天然蜂粮的发酵 |
1.5.2 人工发酵蜂粮的生产技术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1.8 本文创新点 |
2 蜂粮中的微生物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2.1 培养基 |
2.2.2 主要试剂 |
2.2.3 所需的配制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天然蜂粮中菌种的分离 |
2.4.2 菌落的纯化 |
2.4.3 菌种的扩大培养 |
2.4.4 菌种的保存 |
2.4.5 菌种的鉴定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菌群分离结果 |
2.5.2 基因组提取 |
2.5.3 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 |
2.5.4 测序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3 优良发酵性能菌种的筛选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仪器 |
3.4 实验方法 |
3.4.1 活化菌株 |
3.4.2 乳酸菌产酸能力的测定 |
3.4.3 乳酸菌抑菌活性的比较 |
3.4.4 菌株的性能测定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乳酸菌产酸能力的测定 |
3.5.2 乳酸菌抑菌活性的比较 |
3.5.3 菌株性能测定 |
3.6 本章小结 |
4 蜂粮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和设备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料液比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
4.2.2 乳酸菌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4.2.3 发酵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4.2.4 搅拌转速对发酵的影响 |
4.2.5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4.3 对软件优化的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毒理性实验 |
5.1 实验材料、条件与预处理 |
5.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
5.3.2一次最大耐受量实验 |
5.3.3 蜂粮作为保健品的30 天喂养实验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小鼠急性经口实验 |
5.4.2 小鼠一次最大耐受量结果 |
5.4.3 蜂粮28 天喂养小鼠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人工蜂粮与天然蜂粮、花粉的营养成分比较 |
6.1 试验试剂 |
6.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蜂粮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6.3.2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
6.3.3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89,90] |
6.3.4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6.4 实验结果 |
6.4.1 总糖含量的对比 |
6.4.2 粗脂肪含量的对比 |
6.4.3 总蛋白含量的对比 |
6.4.4 氨基酸含量对比 |
6.5 结论 |
7 人工蜂粮的质量控制要求 |
7.1 蜂粮产品的剂型选择 |
7.2 蜂粮产品的质量要求 |
7.3 蜂粮产品的质量控制 |
7.3.1 范围 |
7.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7.3.3 术语和定义 |
7.3.4 人工蜂粮原料与辅料要求 |
7.3.5 环境与设施要求 |
7.3.6 质量要求 |
7.3.7 实验方法 |
7.3.8 检验规则 |
7.3.9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
7.4 小结 |
8 总结和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已录用未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
1.1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1.1.1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 |
1.1.2 化学药物治疗 |
1.2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1.2.1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
1.2.2 黄褐斑的中药临床用药及特点 |
2 油菜蜂花粉研究概况 |
2.1 蜂花粉主要成分 |
2.2 蜂花粉主要生理功能 |
2.2.1 抗前列腺增生与炎症作用 |
2.2.2 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
2.2.3 免疫调节作用 |
2.2.4 保护皮肤和美容作用 |
2.2.5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
2.2.6 其他作用 |
3 芦荟研究概况 |
3.1 芦荟中主要活性成分及相应药理作用 |
3.2 芦荟在美容方面的应用 |
4 甘草研究概况 |
4.1 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4.2 甘草在美容方面的应用 |
5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药学研究 |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药学研究工艺思路 |
第二章 油菜蜂花粉破壁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蜂花粉前处理 |
2.2 水合氯醛混悬液的配制 |
2.3 制片 |
2.4 超微粉碎制备工艺优选 |
2.5 验证试验 |
3 小结 |
第三章 破壁蜂花粉抗氧化及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 |
2.1.1 总抗氧化能力测试 |
2.1.2 DPPH清除率测定实验 |
2.1.3 羟自由基测定实验 |
2.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
2.2.1 实验原理 |
2.2.2 供试样品的制备 |
2.2.3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测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结果 |
2.3.2 酪氨酸酶抑制能力测定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四章 芦荟、甘草有效部位提取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芦荟、甘草有效部位提取方法的确定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芦荟提取物的制备 |
2.1.1 芦荟水提取物的制备 |
2.1.2 芦荟7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1.3 芦荟95%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2 甘草提取物的制备 |
2.2.1 甘草水提取物的制备 |
2.2.2 甘草7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
2.2.3 甘草水提醇沉物的制备 |
2.3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 |
2.3.1 总抗氧化能力测试 |
2.3.2 DPPH·清除率测定实验 |
2.3.3 羟自由基测定实验 |
2.4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
2.4.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4.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样品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5.2 不同样品DPPH·清除率测定实验 |
2.5.3 羟自由基测定实验 |
2.5.4 酪氨酸酶抑制实验 |
第二节 芦荟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
1 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4 芦荟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
2.4.1 单因素实验 |
2.4.2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
2.5 结果分析 |
2.5.1 芦丁标准曲线绘制 |
2.5.2 芦荟有效部位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
2.5.3 响应面优化芦荟总黄酮提取工艺 |
2.5.4 模型验证 |
第三节 甘草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
1 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4 甘草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 |
2.4.1 甘草单因素实验 |
2.4.2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
2.5 结果分析 |
2.5.1 芦丁标准曲线 |
2.5.2 甘草有效部位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
2.5.3 响应面优化芦荟总黄酮提取工艺 |
2.5.4 模型验证 |
小结 |
第五章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组方组合优化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 |
2.1.1 样品溶液的配制 |
2.1.2 DPPH·清除率测定实验 |
2.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
2.2.1 样品溶液的配制 |
2.2.2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
2.3 实验正交设计 |
2.4 实验结果 |
2.5 验证试验 |
3 小结 |
第六章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制备工艺 |
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 |
2.1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制备工艺流程 |
2.2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评价指标 |
2.3 辅料的选择 |
2.3.1 稀释剂的选择 |
2.3.2 甜味剂的选择 |
2.3.3 粘合剂的选择 |
2.3.4 泡腾崩解剂的选择 |
2.4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配方优化 |
3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质量初步考察 |
3.1 颗粒休止角的测定 |
3.2 颗粒吸湿性考察 |
3.3 颗粒初步质量判断 |
4 小结 |
第七章 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试剂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辅料检验 |
4 原药材质量标准 |
4.1 甘草 |
4.2 芦荟 |
5 成品质量标准 |
5.1 鉴别 |
5.1.1 油菜蜂花粉的鉴别 |
5.1.2 甘草定性鉴别 |
5.1.2.1 溶液的制备 |
5.1.2.2 薄层色谱分析方法 |
5.1.3 芦荟的定性鉴别 |
5.2 成品检查 |
5.2.1 感官指标检查 |
5.2.2 粒度检查 |
5.2.3 水分检查 |
5.2.4 泡腾颗粒溶化性检查 |
6 含量测定 |
6.1 溶液的配制 |
6.2 测定波长的选择 |
6.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6.4 样品含量测定 |
7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品牌 |
2.1.2 区域品牌 |
2.1.3 品牌战略 |
2.1.4 品牌定位 |
2.2 理论基础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模型 |
3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
3.1 黑龙江省饶河东北黑蜂的起源 |
3.2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的产品分析 |
3.2.1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产品的生产情况 |
3.2.2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产品的销售情况 |
3.2.3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产品的优缺点 |
3.3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概况 |
3.3.1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推广情况 |
3.3.2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规模 |
3.4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的资源分析 |
3.4.1 组织资源 |
3.4.2 人力资源 |
3.4.3 技术资源 |
3.5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的能力分析 |
3.5.1 经营能力 |
3.5.2 财务能力 |
4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4.1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因素 |
4.1.2 经济因素 |
4.1.3 社会人文因素 |
4.1.4 技术因素 |
4.2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行业环境分析 |
4.2.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2.2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4.2.3 替代品威胁分析 |
4.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
4.2.5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
4.3 国内蜂产品市场品牌竞争分析 |
5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定位 |
5.1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SWOT分析 |
5.2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的策略组合及战略选择 |
5.2.1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的策略组合 |
5.2.2 饶河县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的战略选择 |
5.3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的战略定位 |
5.3.1 按市场细分定位 |
5.3.2 按品牌形象定位 |
5.3.3 按品牌价格定位 |
6 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对饶河东北黑蜂品牌战略的政策支持 |
6.1.1 政府加大对品牌建设的鼓励与支持力度 |
6.1.2 蜂业协会健全保护措施 |
6.2 加大对椴树等蜜源植物的保护力度 |
6.2.1 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 |
6.2.2 依法加强监察管理工作 |
6.3 实行“优质溯源产品”标准及时申请品牌保护 |
6.3.1 实行“优质溯源产品”标准 |
6.3.2 及时申请品牌保护 |
6.4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6.4.1 合理规划及区域布局 |
6.4.2 蜂产品产业化示范区建设 |
6.4.3 加快蜂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
6.5 加强品牌宣传及推广 |
6.5.1 扩大饶河县东北黑蜂品牌宣传途径 |
6.5.2 赞助有影响力的活动 |
6.5.3 店面宣传 |
6.6 运用大数据建立品牌 |
6.7 运用“互联网+蜂产品”理念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油菜蜂花粉自动化筛选装置的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色选装备在农产品加工和分拣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机器视觉在农产品分拣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
1.2.2 色选机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
1.3 机器视觉在蜂花粉分选领域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蜂花粉颗粒色选装备的上料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蜂花粉的物性学特征研究及结果分析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实验结果 |
2.3 蜂花粉上料及分散整形系统的设计 |
2.3.1 蜂花粉颗粒上料筒的设计 |
2.3.2 振动分散装置的设计及力学运动分析 |
2.3.3 分散整形装置的设计 |
2.4 上料及分散整形装置的结果 |
2.5 分拣装置、除尘装置及回收装置 |
2.5.1 分拣装置的搭建 |
2.5.2 除尘装置的搭建 |
2.5.3 回收装置的搭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像采集装置的搭建及图像的预处理 |
3.1 引言 |
3.2 图像采集装置的选择及搭建 |
3.2.1 工业相机及镜头 |
3.2.2 光源及打光方式的选择 |
3.2.3 光照系统的设计 |
3.3 蜂花粉图像采集与处理 |
3.3.1 光线均匀性验证 |
3.3.2 蜂花粉图像处理及杂质颗粒空间物理位置定位方法 |
3.3.2.1 图像处理流程示意图 |
3.3.2.2 杂色颗粒图像处理方法 |
3.3.2.3 杂质颗粒扫描定位 |
3.4 检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蜂花粉分拣软件系统的设计及在线分拣实验分析 |
4.1 软件系统的设计 |
4.1.1 概述 |
4.1.2 软件功能分析 |
4.1.3 蜂花粉分拣软件操作界面 |
4.1.4 系统分拣控制流程 |
4.2 分选结果分析 |
4.2.1 实验样本 |
4.2.2 分选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论文及专利申请 |
(7)蜂花粉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蜂花粉片 |
2蜂花粉功能性饮料 |
3花粉酸奶 |
4花粉酒 |
5蜂花粉化妆品 |
6其它 |
7小结 |
(8)蜂花粉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蜂花粉片 |
2 蜂花粉功能性饮料 |
3 花粉酸奶 |
4 花粉酒 |
5 蜂花粉化妆品 |
6 其他 |
7 小结 |
(9)利用蜜蜂研究蜂王浆抗衰老的主要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蜂王浆 |
1.1 蜂王浆的理化性质 |
1.2 蜂王浆的药理作用 |
1.3 蜂王浆蛋白的分离纯化 |
1.4 蜂王浆的生产 |
2 蜜蜂 |
2.1 中华蜜蜂 |
2.2 意大利蜜蜂 |
3 抗衰老 |
3.1 衰老学说 |
3.2 衰老模型 |
3.3 抗衰老制剂 |
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蜂王浆蛋白的分离纯化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蜂王浆主要理化指标的测定 |
1.2.2 王浆组蛋白的分离 |
1.2.3 蜂王浆粗蛋白的分离 |
1.2.4 蜂王浆中醇提物的提取 |
1.2.5 SDS-PAGE电泳 |
2 实验结果 |
2.1 蜂王浆的理化指标 |
2.2 蜂王浆组分的分离 |
2.3 SDS电泳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第三章 蜜蜂延寿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模型的建立 |
1.3.2 实验分组设计 |
1.3.3 数据统计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第四章 蜂王浆对蜜蜂寿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第五章 蜂王浆抗衰老的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蜂王浆组分对蜜蜂寿命的影响 |
1.3.2 蜂王浆和蜂花粉对蜜蜂寿命的影响 |
2 实验结果 |
2.1 蜂王浆组分对蜜蜂寿命的影响 |
2.2 蜂王浆和蜂花粉对蜜蜂寿命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四种蜂花粉及其提取物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蜂花粉概述 |
1.1 蜂花粉及蜂花粉资源 |
1.2 蜂花粉的理化特征和主要成分 |
1.2.1 蜂花粉的理化特征 |
1.2.2 蜂花粉的主要成分 |
1.3 功能作用 |
1.3.1 蜂花粉美容和抗衰老的作用 |
1.3.2 蜂花粉抗疲劳和增强免疫的作用 |
1.3.3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
1.3.4 抗肿瘤和抗辐射作用 |
1.3.5 其他作用 |
2 蜂花粉的破壁研究 |
2.1 蜂花粉破壁的原因 |
2.2 蜂花粉破壁的方法及其特点 |
2.3 蜂花粉温差破壁介绍 |
3 蜂花粉的提取工艺及黄酮检测 |
3.1 蜂花粉的提取 |
3.2 黄酮的检测 |
4 蜂花粉与前列腺增生 |
4.1 前列腺增生概述 |
4.1.1 前列腺 |
4.1.2 前列腺增生 |
4.1.3 前列腺增生的治疗 |
4.2 蜂花粉治疗前列腺增生 |
4.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4.2.2 蜂花粉制剂 |
5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5.1 研究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四种蜂花粉的温差破壁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1.1 材料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将蜂花粉进行粉碎 |
1.2.2 温差破壁 |
1.2.3 蜂花粉的显微镜观察与破壁率的计算 |
1.3 蜂花粉破壁的单因素实验 |
1.3.1 低温对于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1.3.2 高温对于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1.3.3 高温时间对于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1.3.4 低温时间对于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1.4 蜂花粉破壁的正交实验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蜂花粉显微镜观察与破壁效果 |
2.1.1 蜂花粉的外形观察 |
2.1.2 机械粉碎对蜂花粉破壁的影响 |
2.2 温差破壁结果与分析 |
2.2.1 低温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 |
2.2.2 高温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 |
2.2.3 低温时间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 |
2.2.4 高温时间对蜂花粉破壁率的影响 |
2.3 四种蜂花粉进行温差破壁的正交实验结果 |
2.3.1 油菜蜂花粉温差破壁的结果和分析 |
2.3.2 山茶蜂花粉温差破壁的结果和分析 |
2.3.3 荷花蜂花粉温差破壁的结果和分析 |
2.3.4 荞麦蜂花粉温差破壁的结果和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四种花粉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1.1 材料和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蜂花粉提取的正交实验设计 |
1.2.2 蜂花粉内容物提取率的计算 |
1.3 蜂花粉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3.2 样品的制备 |
1.3.3 样品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油菜蜂花粉提取的结果 |
2.2 山茶蜂花粉提取的结果 |
2.3 荷花蜂花粉提取的结果 |
2.4 荞麦蜂花粉提取的结果 |
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6 不同蜂花粉的黄酮化合物含量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四种蜂花粉对于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1.1 材料和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实验造模与分组 |
1.2.2 剂量选择 |
1.2.3 大鼠的采血与解剖 |
1.2.4 大鼠血清分析 |
1.2.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观察结果 |
2.2 大鼠造模前后体重变化 |
2.3 药物大鼠的各器官的影响 |
2.4 药物对大鼠的前列腺湿重的影响 |
2.5 药物对大鼠血清中T、E_2和DHT的影响 |
3 讨论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四种蜂花粉破壁工艺的研究 |
1.2 四种蜂花粉的提取工艺 |
1.3 四种蜂花粉及其提取物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蜂花粉作为老年人保健食品的优势与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中药类保健食品标识信息研究[D]. 李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F公司蜂类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舒适. 南昌大学, 2020(12)
- [3]人工蜂粮发酵条件的优化及质量控制要求[D]. 张娟. 重庆大学, 2019(09)
- [4]复方蜂花粉祛斑泡腾颗粒的药学研究[D]. 冯坤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饶河东北黑蜂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 时晨晨.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6]油菜蜂花粉自动化筛选装置的研究及设计[D]. 许登程. 江苏大学, 2016(11)
- [7]蜂花粉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 吴忠高. 绿化与生活, 2015(09)
- [8]蜂花粉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进展[J]. 吴忠高. 中国蜂业, 2014(10)
- [9]利用蜜蜂研究蜂王浆抗衰老的主要成分[D]. 田媛媛.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8)
- [10]四种蜂花粉及其提取物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比较[D]. 刘威.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