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外光固化EA树脂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1](2021)在《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紫外(UV)光固化技术具有固化速度快、无溶剂、VOC排放量少、节能环保等优点,在近十年里发展快速,已应用在运输、建筑、包装、标签等诸多领域。然而,将光固化技术应用于胶粘剂仍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固化深度有限、有色体系适用性差以及基材不透明等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UV固化胶粘剂的发展及应用。对于胶粘剂而言,很多应用场景下被粘附基材为不透明,光固化胶粘剂在应用时往往要求被粘附基材至少需要一面透光。如果基材为不透光或透光性较差,则光线无法到达胶层有效激发光引发剂引发树脂发生固化反应。因此如何解决光固化胶粘剂在不透光基材间的有效光固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光引发剂类型的选择,制备了两种单组分UV延迟固化胶粘剂。首先在基材表面涂覆一层胶液,当其受到紫外光照后并不会立刻快速地发生光聚合/固化反应,而是具有一定的诱导期延迟固化反应的进行。这种方法可提供足够的操作时间以满足基材间的搭接,随后则利用暗反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基材间的粘接定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选用环氧丙烯酸酯(EA)、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及环氧树脂(E51)为主体树脂,加入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SH4)作为固化剂,光引发剂体系是由光产碱剂四苯基硼酸盐和光敏剂2-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共同搭配使用,并添加自由基抑制剂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自由基(TEMPO)来抑制光照后体系中由光敏剂产生的自由基,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延迟性能的光产碱型单组分UV固化胶粘剂树脂。通过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组分比例对胶粘剂体系的延迟固化性能及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对固化物的热机械性能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当环氧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和环氧树脂E51的交联网络质量比为30:30:40,光产碱剂为1 wt%TBD?HBPh4时,胶粘剂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胶粘剂体系经过UV光辐照20 s之后,待2 min后搭接,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0 min,可实现快速定型;室温条件下放置3 h,胶粘剂的初始粘结强度为0.71 MPa;经过在真空烘箱80℃固化2 h后,胶粘剂的拉伸剪切强度可达到4.32 MPa;并且胶粘剂固化物的起始热分解温度大于29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2)选用缩水甘油醚类的环氧树脂(E51)为基体树脂,以三芳基磷酸硫鎓盐作为光引发剂,添加不同种类的环氧活性稀释剂,制备了一系列基于阳离子光聚合反应的UV延迟固化胶粘剂。通过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活性稀释剂种类及含量对体系延迟光固化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考察了胶粘剂固化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及热性能;通过流变仪对黏度进行测试,反映胶粘剂体系的存储性能。结果发现,当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EP3)活性稀释剂含量为25 wt%时,胶粘剂体系具有最佳的UV延迟固化性能。经过UV辐照10 s之后,胶粘剂体系可提供3 min的延迟固化时间窗口以满足搭接;且搭接后胶粘剂能够在10 min内产生一定的初始粘结强度,可实现两基材间的搭接定型;完全固化后,胶粘剂的拉伸剪切强度可达3.42 MPa,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通过调节体系中活性稀释剂的含量,胶粘剂的延迟固化时间可从2 min至20 min进行有效调控;并且胶粘剂固化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起始热分解温度大于300℃;此外,胶粘剂体系在温度为50℃条件下至少可存储90 d。本文所制备的单组份光固化胶粘剂具有延迟固化的特点,可应用于不透光基材间的粘接,同时具有良好的粘接强度及室温存储稳定性,应用前景广阔。
宁蕾[2](2021)在《耐热型3D打印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环氧树脂在紫外光3D打印固化耗材领域有众多应用成果,但由于自身存在交联密度高、固化后内应力大、脆性大、不耐冲击和耐热性能差等缺点,使其较难满足立体光固化成型技术(SLA)打印的应用要求。因此,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补强,提高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的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选用常用的双酚A型环氧丙烯酸酯为基体,采用化学接枝和无机填料对树脂进行进一步改性,深入研究改性后环氧树脂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等。首先通过研究稀释剂种类和含量、光引发剂含量、预聚物与稀释剂质量比对光敏树脂材料性能的影响,制备出了一种低黏度、低固化收缩率的SLA用3D打印光敏树脂,树脂黏度为222.2 mPa·s、固化收缩率为6.28%,符合SLA-3D打印要求。选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羟基硅油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有机硅中间产物,采用化学接枝的方法将-Si-O-基团引入环氧树脂的侧链,实现了对环氧树脂的有机硅改性,系统研究了有机硅改性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耐热性和微观形貌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硅改性能明显降低树脂的固化收缩率,提高打印精度。另外,材料的力学性能显着提升,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 32.8%和8.65%,由脆性断裂转为韧性断裂,但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所下降。改性后树脂的玻璃转化温度提高了 8.46℃,T50%和Tmax分别提高了 1.9℃和6℃,表明经有机硅改性后环氧树脂的耐热性能得到了提高。选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有机改性,并将改性后的二氧化钛对有机硅/环氧树脂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添加量对有机硅光敏树脂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H-570含量20wt%时,表面改性二氧化钛分散性更好,团聚现象减少。当二氧化钛的添加量为1.5wt%时,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较优,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有机硅改性树脂分别提高了 51.1%、43.8%和10.8%,硬度值保持在81-83 HD。T50%、Tmax和残炭率分别比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提高了1.44℃、1.34℃和23.8%,玻璃转化温度(Tg)在纳米TiO2添加量为2.5wt%时达到最大值,比纯环氧树脂和有机硅改性树脂分别提高了 14.08℃和10.62℃,热稳定性能得到显着改善。
沈红旗[3](2021)在《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索能够提高延期药的延期精度和制造水平的新技术新方法,以黑索金、高氯酸铵和镁粉以及固化浆料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配方,并成功打印了紫外光固化延期药,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紫外光固化树脂浆料和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的配方配比;将黑索金(RDX)、高氯酸铵(AP)和镁粉(Mg)作为填料加入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中,以改善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燃烧性能;通过溶剂-非溶剂法对黑索金和高氯酸铵进行细化处理和利用硬脂酸对镁粉包覆改性,以降低其在液态树脂中的沉降速度和提高分散性;最后,利用3D打印机将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打印成型,并测试了延期药的燃烧性能、延期时间和延期精度等。实验结果表明:(1)细化处理后的高氯酸铵和黑索金在光固化树脂中的分散性明显提高,在打印过程中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当包覆比m(硬脂酸):m(镁粉)=1:3时,硬脂酸对镁粉的包覆效果相对较好,其在树脂中的沉降速率最低,有利于紫外光固化延期药顺利打印成型;(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紫外光固化树脂的优化配方为环氧丙烯酸酯树脂(EA)48.350%、活性稀释剂(HDDA:HPA=1:1)46.330%、光引发剂(TPO)4.390%、助剂0.930%。并测得其黏度为240m Pa·s,固化速度为2.080s,固化硬度为3H,收缩率为6.710%;(3)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的优化配方为黑索金(RDX)7.530%、高氯酸铵(AP)62.370%、Mg粉3.220%、固化浆料26.880%。测得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平均延期时间为12.430s,标准偏差为0.0173s;平均燃速为0.805mm/s,标准偏差为0.00122mm/s。(4)DTA测试结果显示:紫外光固化延期药在256.37℃出现吸热峰,吸热焓为16.690J/g。在311.48℃时出现放热峰,放热焓为282.970J/g;传火性能测试表明:紫外光固化延期药具有一定的传火能量,可将密度为2.573g/cm3苦味酸钾传火药和密度为2.845 g/cm3的镁-硝酸钾传火药成功引燃。
曹嘉欣[4](2020)在《SLA-3D打印光敏树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LA(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是一种具有成型精度较高,制件结构轮廓清晰且表面光滑特点的快速成型技术。目前,SLA技术制备成型件主要面临树脂体系黏度大、打印件力学性能差、收缩率高、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性能、低黏度、低收缩、低成本的光敏树脂是SLA技术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自由基光固化体系,以环氧丙烯酸酯(EA)和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为低聚物,通过研究低聚物质量比、光引发剂含量、稀释剂种类、稀释剂含量对3D打印光敏树脂材料性能的影响,制备一种黏度低、力学性能良好、收缩率低的SLA-3D打印光敏树脂。采用硅烷偶联剂A151对粒径50 nm和200nm Al2O3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纳米A12O3与3D打印光敏树脂机械共混,对其进行增强改性,研究改性纳米A1203不同粒径、不同添加量及不同粒径Al2O3复配对光敏树脂黏度、力学性能、收缩率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50nm Al2O3相比,200nmAl2O3改性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和固化后收缩作用更为优异,但热稳定性略差于50nmAl2O3。不同粒径A12O3复配改性光敏树脂优于单一组分改性,当以0.6:2.4(50 nm:200 nm)A12O3复配改性光敏树脂时,光敏树脂3D打印材料综合性能最优,拉伸强度52.36 MPa,断裂伸长率33.11%,冲击强度10.12 kJ/m2,硬度 85.5 HD。为降低3D打印光敏树脂的黏度和收缩率,以硅烷偶联剂A1.74和蒸馏水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利用水解法制备超支化聚硅氧烷(HBPSi),并将制备的HBPSi与光敏树脂机械共混,对自由基3D打印光敏树脂改性,研究不同HBPSi添加量对3D打印光敏树脂黏度、力学性能、收缩率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174与蒸馏水摩尔比为1.2:1,反应时间为3 h时,制备的HBPSi黏度低于1000 mPa·s,HBPSi添加量为5%时,光敏树脂3D打印材料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29.62 MPa,断裂伸长率32.8%,冲击强度7.83 kJ/m2。HBPSi添加量为25%时,3D打印光敏树脂材料体积收缩率和线收缩率均为最小值,分别为5.38%和0.63%,光敏材料的T50%提高22℃。
刘珠[5](2020)在《本征型自修复光固化透明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硅弹性体由于优异的耐化学稳定性、耐高低温性、耐压缩性、电气绝缘性、透气性、柔韧性、疏水性、无毒无味及生理惰性等,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电气、轻工化工、建筑、纺织、化妆品、封装,军工制品及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特别是透明可穿戴柔性电子产品。但传统的硫化成型工艺如室温硫化和高温硫化成型,仍存在严重的费时耗能等问题。紫外光固化(UV-curing)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新技术,能耗仅为热固化的1/5~1/10,可在几秒内实现快速固化成型。然而,现有硅橡胶很难实现快速UV光固化成型,需要预先对聚硅氧烷链进行光敏化改性,但由于光固化基团由于具有一定的极性,制备过程中易凝胶且难以透明,增加了光固化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难度。此外,有机硅材料在加工、使用及老化过程中会产生不可预测地损伤及微裂纹,特别是内部微裂纹通常很难检测,持续使用会导致材料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硅橡胶在实现高效快速光固化的同时,在遇到损伤之后能实现自我修复并主动消除内部微裂纹,恢复其原有各项性能指标,提高使用寿命、安全性及可靠性,降低更换周期成本,对提高有机硅弹性体的竞争力,拓宽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旨是将紫外光固化技术及自修复功能聚集于同一有机硅材料上,制备出可光固化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并研究其光固化动力学、自修复机理及相关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巯基-烯体系离子键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1)通过3-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970)、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与六甲基二硅氧烷(MM)的水解-共聚法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的巯基硅油(PDMS-SH),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核磁氢谱(1HNMR)、核磁硅谱(29Si NM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对其结果进行详细表征,并对其粘度、密度、折射率及透光率等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2)通过PDMS-SH与端乙烯基硅油(PDMS-Vi)间的光诱导巯基-烯点击聚合和羧基硅油与氨基硅油间的热可逆动态离子交联制备出可逆/不可逆杂化双交联有机硅弹性体(S-DCSE)。通过变温红外(VT-FTIR)、原位流变测试、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及应力松弛等测试系统研究了 S-DCSE的动态可逆性,结果表明,弹性体S-DCSE具有优异的动态可逆性,且离子交联网络在高温下趋于解离,低温下趋于重组。(3)通过拉伸测试、DMA、交联密度、热重分析(TGA)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系统研究了 S-DCSE的自修复及回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联网络的动态可逆性使弹性体S-DCSE具有优异的自修复及回收性能。且离子交联网络含量仅需10 wt.%,S-DCSE即可达到较优异的力学强度、自修复性能及回收性能,经多次修复后,其自修复效率仍可达90%以上。经多次粉碎回收后,S-DCSE的力学强度可恢复90%且回收后的S-DCSE仍具有高达90%以上的修复效率。此外,制备的S-DCSE具有90%以上可见光透过率、优异的抗水解性、热稳定性、疏水性,较低的吸水性及固化收缩率。最后,以S-DCSE为原料,通过SLA 3D打印技术可打印出具有优异自修复性能的硅橡胶弹性体功能件,为基于可逆离子缔合诱导的快速固化自修复、可回收3D打印透明有机硅弹性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型制备方法。2.基于自由基体系离子键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1)通过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571)、D5及MM的水解-共聚法制备出了丙烯酸酯化硅油(PDMS-AE)。通过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OS)及MM的水解-共聚法制备出了丙烯酸酯化MDT硅树脂(MDT-AE),并通过FTIR、EA、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及GPC等测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双键含量、粘度、密度、折射率及透光率等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2)通过PDMS-AE和MDT-AE的自由基光聚合、羧基硅油与氨基硅油的热可逆动态离子交联构建出可逆/不可逆杂化双交联有机硅弹性体(R-DCSE)。研究表明,MDT-AE的加入可有效提高交联网络的致密度,从而抑制氧阻聚。R-DCSE比 S-DCSE具有更高的力学强度及交联度。此外,验证了离子交联网络在更高交联度的R-DCSE中仍具有较强的动态可逆性。通过自修复性能研究,离子交联网络含量20 wt.%时,R-DCSE具有优异的自修复性能,只是需要更高的温度(≥150℃)和更长的时间(≥24h)保证解离后羧基硅油与氨基硅油运动至断裂面重组,才能达到有效地修复。另外,R-DCSE具有优异的透明性(90%以上)、抗水解性能及耐黄变性。为基于可逆离子缔合诱导快速固化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型制备方法。3.基于巯基-烯体系硼酸酯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1)通过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80)、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DS)及MM的水解-共聚法制备出了不同R/Si值(有机基团R与Si原子的摩尔比)的高折射率巯基 MDT 硅树脂(MDT-SH)。通过 FTIR、EA、1H NMR、29Si NMR 及 GPC对其结果进行表征分析,并对其巯基含量、粘度、R/Si值、M/D/T、密度、折射率及透光率等进行了详细研究。(2)通过苯二硼酸(PA)与甘油烯丙基醚(GA)酯化脱水法制备出了烯丙基醚氧改性对苯二硼酸酯(GAPA)交联剂。并通过FTIR、1H NMR、13C NMR及电喷雾离子化-高分辨质谱(ESI-HRMS)对其结构进行综合表征。(3)借助MDT-SH中的巯基与GAPA交联剂及端乙烯苯基硅油(VPS)中的乙烯基间的巯基-烯光点击反应构建出可逆/不可逆杂化双网络有机硅弹性体(B-DCSE)。该制备方法无需二次热固化,仅需一步快速的巯基-烯光点击反应即可完成。系统研究了其光固化动力学,并验证了硼酸酯交联网络比例基本不影响弹性体B-DCSE的快速固化过程。与S-DCSE和R-DCSE 比较,B-DCSE具有更优的力学强度、自修复性能、透明性及耐黄变性。其中,B-DCSE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03 MPa和207.74%;B-DCSE在较温和条件下(修复温度:80℃,修复时间:3 h),即可有效地修复断裂面,其修复效率可达96%以上。为基于可逆硼酸酯快速固化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型制备方法。
陈志康,马腾飞,苏嘉辉,刘晓暄[6](2019)在《聚醚型环氧改性UV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表征》文中提出本文旨在合成一种聚醚型环氧丙烯酸酯改性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树脂(WPUA-EA),并对树脂的综合性能进行一系列表征。首先以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PGDGE)和丙烯酸(AA)作为原料,通过环氧开环酯化法,得到带有羟基和丙烯酸双键的环氧丙烯酸酯树脂(EA)。然后采用L9(34)型正交试验,考察了因子A环氧丙烯酸酯树脂(EA)、因子B聚乙二醇(PEG-600)、因子C 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因子D丙烯酸羟丙酯(HPA)对WPUAEA树脂基本性能的影响,确定EA改性WPUA的原料最优配合比,并采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以2-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Irgacure 2959)作为光引发剂,采用实时红外(real time FT-IR)对WPUA-EA的紫外光固化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原料配合比为0.05mol EA、0.05mol PEG600、0.15mol DMPA、0.3mol HPA条件下,得到的WPUA-EA在纸张的附着力为1级,黏度为9080MPa·s,柔韧性为1mm。在光引发剂2959的用量为4%(wt,质量分数)。条件下效果最好,可使WPUA-EA在光强为15mW/cm2条件下30s内的转化率达到94.85%。
康田苗[7](2019)在《PET膜用紫外光固化功能涂层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表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具有优异的透光性、耐热性、韧性和绝缘性,已广泛用于包装、屏幕及光学级镜面保护等。PET表面硬度低、不耐磨和刮擦等,使其应用领域受限。在PET膜表面涂覆涂料提高其性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光固化涂料具有固化速度快、节能和环保等优点。本文采用有机/无机杂化技术,制备UV固化PET膜用增硬增韧透明涂层和抗污阻燃超疏水涂层,研究其构效规律。采用无机纳米粒子与UV固化体系复合制备PET膜用增硬增韧透明涂料,研究光固化树脂及配比、无机纳米粒子种类与添加量对涂层硬度、附着力、柔韧性、抗冲击性的影响,发现当添加量低于0.5%时,纳米粒子可提高涂膜硬度,不会降低涂膜的透明度,其中以0.3%八乙烯基POSS为无机纳米增硬材料最好,其制备的涂膜笔硬度为4 H,耐冲击性为100 kg cm,附着力为0级,柔韧性为2 mm,透光率≥90%;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八乙烯基POSS中的C=C键参与了光固化反应,生成含有Si-O-Si网络结构聚合物。热重和动态热机械分析表明由0.3%OVPOSS改性的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其5%重量损失温度高达到335.2°C,其储能模量(E’)从167.7 MPa提高到258.9 Mpa。SEM和AFM图表明OVPOSS颗粒均匀分散在涂层中,与有机组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为改善PET膜易沾污、易燃、机械强度差等不足,制备KH-570改性纳米SiO2 A(简称KH-570/SiO2 NPs A)和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FAS-17)改性SiO2纳米粒子B(简称F17-SiO2 NPs B),与UV组分共混,制备PET膜用超疏水涂层。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镜对涂层润湿性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各组分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UV组分为15%时,随F17-SiO2 NPs B添加量增加,涂层对水的接触角增大,当其添加量大于45%时,其接触角超过160o,具有超疏水性能。随UV组分添加量增大,其涂膜硬度、附着力、耐磨性及耐化学品性提高。但当UV组分超过25%时,大量纳米颗粒被包埋在涂层内,较难得到超疏水涂层。当w(KH-570/SiO2 NPs A):w(F17-SiO2 NPs B)(质量分数)=1时,UV组分添加量为15%时,PET膜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60.3°,滚动角为2°,铅笔硬度为2 H,附着力为1级,磨耗量为0.052 mg·100r-1,阻燃等级为V-0级。SEM和AFM图表明涂层表面含乳突状纳米颗粒和孔坑洞状凹面的微纳粗糙结构。
陈启燊[8](2019)在《POSS改性硅灰石的制备及其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覆型粒子是由壳粒子和核粒子复合组成,并赋予核粒子没有的而壳粒子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使核粒子功能化。国内外文献显示,通常是将亲水性的二氧化硅颗粒与硅灰石进行有序复合,而探索出一种疏水性的材料与硅灰石进行复合,使硅灰石的分散性和功能性得到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固相机械力化学法制备的复合颗粒材料分散性差,性能有限且不稳定,而高压均质机的液相机械力化学法可解决固相机械力化学法存在的问题。因此,使用高压均质机制备硅灰石复合颗粒材料是具有一定科研和实际意义的。紫外光固化涂料具有快速固化、绿色环保的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改性过后的硅灰石制备具有功能化表面的涂料是目前功能性涂料的研究热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使用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在碱性的条件下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制备得到七苯基三硅醇POSS,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碳谱、硅谱对合成得到七苯基三硅醇POSS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成分分析。采用液相机械力化学法,将七苯基三硅醇POSS与硅灰石在高压均质机的液相机械力作用下对硅灰石进行分散破碎、对七苯基三硅醇POSS与硅灰石进行复合,制备得到了七苯基三硅醇POSS包覆的硅灰石复合材料,用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通过高压均质机均质前后硅灰石的粒度变化,用红外光谱、XRD、SEM、水接触角等方法研究了通过高压均质机调节复合比例、均质压力、次数、料浆浓度等因素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变化,得到制备复合材料的较佳条件和比例。最后,将优化后的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引入到环氧丙烯酸酯(EA)/丙烯酸丁酯(BA)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丙烯酸丁酯(BA)两种不同的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制备过程中,通过紫外光照引发体系中的活性双键发生自由基聚合,复合材料在涂层的表面形成微纳米结构,制备得到了紫外光固化杂化超疏水涂层,用红外光谱研究杂化涂料的结构随着固化时间的变化的影响,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复合材料在杂化涂料中对涂料热稳定性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在涂层表面形成的微纳米结构进行了研究,使用接触角仪对含有不同含量复合材料的涂料进行测量并研究其变化,最后研究了两种体系涂料的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利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碳谱、硅谱基本表征了合成得到的物质,证明合成的物质为七苯基三硅醇POSS。通过高压均质机前后的硅灰石粒度从15.172μm下降到10.097μm,并与硅灰石在高压均质机的作用下进行复合得到的优化条件为:复合比例为40%,均质压力12 MPa,均质4次,料浆浓度为1%。将优化后的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引入到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丙烯酸丁酯(BA)体系的紫外光固化涂料中可以在固化过程中形成粗糙的复合结构,并且当复合材料的添加量达到12%附近时,使得涂层与水的接触角达到151.96o,滚动角达到8.56o,杂化涂层由疏水性转换为超疏水性,并且制备得到的涂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刘卫清[9](2019)在《UV固化水性环氧丙烯酸树脂合成及其乳化的研究》文中提出UV固化水性涂料具有无毒、无害、无刺激性、安全环保及施工安全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UV固化水性环氧丙烯酸树脂齐聚物固化后有很好的耐热性能、强的耐腐蚀和很好的耐候性等特性,是当前UV水性低聚物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本文以双酚A环氧树脂E-128和E-301为基本原料,通过与丙烯酸单体的-COOH进行酯化反应,引入双键及亲水性基团,合成分子量和分子量大小分布均一的预聚体水性环氧丙烯酸(EA、EB),并采用对预聚体环氧丙烯酸EB乳化制备出UV光固化水性涂料,试验得出:(1)当n(环氧基摩尔数):n(羧基摩尔数)=1:1.05,wt(催化剂用量-N,N-二甲基苄胺)=1.0%,wt(阻聚剂用量-对羟基苯甲醚)=0.5%;预聚体水性环氧丙烯酸128型EA工艺制度:85℃×1h+100℃×2h+1100℃×1h,得到Mn为462.4g·mol-1,Mw为498.2 g·mor1,PDI值为1.08;301型EA工艺制度:85℃ ×2h+100℃×2h+110℃ ×1 h,得到Mn为1359.7 g mol-1,Mw为2566.5 g.molr1,PDI值为1.89。(2)当wt(催化剂用量-四乙基溴化铵)=1.0%,wt(阻聚剂用量-对羟基苯甲醚)=0.1%;预聚体水性环氧丙烯酸128型EB工艺制度:70℃X 1.5 h,Mn为575.8 g·mor1,Mw为629.7 g·mol-1,PDI值为1.09;301型EB工艺制度:80℃X 1.5 h,得到EB的Mn为1483.3 g molr1,Mw为2760.7 gmol-1,PDI值为1.86。(3)当三乙胺中和度为100%,n(环氧树脂EA羟基摩尔数):n(酸酐摩尔数)=1:1.2时,得到环氧丙烯酸树脂乳液128型固含量为95%,粒径为38.2nm,粘度为846mPa·s;301型固含量为95%,粒径为48.2nm;粘度1746mPa·s。(4)当水性UV涂料固含量为95%时,两种胶液成份比值为(w(128)/w(301))为2:3,wt(184/BP=l:1)=3.24%,涂料涂膜厚度为25μm,UV固化后涂料的附着力为0级,柔韧性1 mm,冲击强度55 cm,吸水率5%,耐水性168 h的UV固化水性环氧丙烯酸树脂涂料。
江舟[10](2019)在《反应型POSS改性EA基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光固化三维打印作为增材制造与快速成型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制造业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其成型工艺的特殊性和材料自身的限制,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固化后的力学性能较低,这一缺点制约了光固化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以环氧丙烯酸酯(EA)作为预聚体,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DPGDA)作为单体,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作为光引发剂,制备了一种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并通过加入不同比例自主合成的甲基丙烯酰氧基苯基倍半硅氧烷(MP-POSS)及八甲基丙烯酰氧基倍半硅氧烷(MAP-POSS)对其进行增强增韧改性的研究。对MP-POSS改性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研究表明:MP-POSS在增溶剂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作用下能较好的溶解于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中,红外图谱和XRD图谱分析表明了在光固化的过程中MP-POSS能够与EA和DPGDA共聚。当POSS添加量为5wt%时,其增强改性效果最为明显。此时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硬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分别提升了21.3%、50.9%、58.1%、62.1%。MP-POSS的添加使得拉伸断口表面出现了屈服裂纹及断裂台阶,使得平整的冲击断口表面出现了树枝状裂纹,且随着MP-POSS添加量的增加裂纹的支化程度更加明显。此外,MP-POSS的添加还使得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热分解速率明显降低,最大分解温度升高,热稳定性能有所提高。对MAP-POSS改性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研究表明:MAP-POSS作为一种油状POSS要比粉末状MP-POSS在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中有着更好的相容性。红外图谱和XRD图谱分析表明了MAP-POSS能作为纳米交联中心与EA和DPGDA共聚。当POSS添加量为5wt%时,其增强改性效果最为明显。此时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硬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分别分别提升了13.8%、24.1%、67.9%、136.1%。从拉伸断口形貌中可以看出,MAP-POSS的添加使得光滑的断口表面出现了韧窝和舌状撕裂纹,材料由脆性断裂向韧性断裂转变。此外,MAP-POSS的添加还使得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热分解速率降低,最大分解温度升高,热稳定性能有所提高。对比两种POSS的改性效果,MP-POSS使得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均有一定的提高,MAP-POSS在拉伸强度方面的提升效果虽不及MP-POSS,但其在冲击强度上的提高要明显优于MP-POSS。此外MAP-POSS对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光固化速度和固化度方面的影响要小于MP-POSS,在降低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体积收缩率方面MP-POSS的改性效果更优。
二、紫外光固化EA树脂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光固化EA树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紫外光固化技术 |
1.2.1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概述 |
1.2.2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特点 |
1.2.3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固化机理 |
1.3 UV固化胶粘剂 |
1.3.1 UV固化胶粘剂的组成 |
1.3.2 UV固化胶粘剂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
1.4 UV延迟固化胶粘剂 |
1.4.1 UV延迟固化技术及其应用 |
1.4.2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产碱型单组分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分析与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2.3.2 胶粘剂组分优化 |
2.3.3 固化条件的优化 |
2.3.4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固化机制 |
2.3.5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非等温固化动态反应历程 |
2.3.6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热机械性能 |
2.3.7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热性能 |
2.3.8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耐化学性 |
2.3.9 UV延迟固化胶粘剂应用于不同基材的粘结强度 |
2.3.10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基础力学性能 |
2.3.11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室温储存稳定性 |
2.3.12 UV延迟固化胶粘剂其他性能测试 |
2.3.13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耐冻及耐湿热老化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产酸型单组分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分析与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3.3.2 光固化胶粘剂固化前后的红外光谱表征 |
3.3.3 胶粘剂组分优化 |
3.3.4 光固化时间对体系延迟固化性能的影响 |
3.3.5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热机械性能 |
3.3.6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热性能测试 |
3.3.7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耐化学性能 |
3.3.8 UV延迟固化胶粘剂应用于不同基材的粘结强度 |
3.3.9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基础力学性能 |
3.3.10 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室温存储稳定性 |
3.3.11 UV延迟固化胶粘剂其他性能测试 |
3.3.12 延迟固化胶粘剂的耐冻及耐湿热老化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2)耐热型3D打印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3D打印技术概述 |
1.1.1 3D打印技术简介 |
1.1.2 3D打印技术原理及研究现状 |
1.1.3 3D打印技术分类 |
1.1.4 立体光固化成型技术 |
1.2 光固化树脂概述 |
1.2.1 光固化树脂的机理 |
1.2.2 光固化树脂的组成 |
1.2.3 3D打印中对光固化树脂的要求 |
1.3 耐热型树脂的研究现状 |
1.3.1 有机硅改性树脂的研究现状 |
1.3.2 纳米二氧化钛改性树脂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2.2 X射线衍射(XRD)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4 热重分析 |
2.2.5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DSC) |
2.2.6 接触角测试 |
2.3 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
2.3.1 黏度 |
2.3.2 凝胶含量 |
2.3.3 固化收缩率 |
2.3.4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
2.3.5 冲击强度 |
2.3.6 硬度 |
3 SLA-3D打印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SLA-3D打印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打印 |
3.2 活性稀释剂种类和用量的选择 |
3.2.1 活性稀释剂种类及含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 |
3.2.2 活性稀释剂种类对树脂固化收缩率的影响 |
3.2.3 活性稀释剂种类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 光引发剂含量的选择 |
3.3.1 光引发剂含量对成型件固化收缩率的影响 |
3.3.2 光引发剂含量对树脂凝胶含量的影响 |
3.3.3 光引发剂含量对成型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预聚物和稀释剂质量比的选择 |
3.4.1 预聚物和稀释剂质量比对黏度和固化收缩率的影响 |
3.4.2 预聚物和稀释剂质量比对成型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及3D打印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有机硅中间产物的合成 |
4.2 有机硅改性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EA)的合成 |
4.3 有机硅改性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打印成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NCO值的测定 |
4.4.2 有机硅中间产物反应过程监测 |
4.4.3 有机硅含量对光敏树脂固化收缩率的影响 |
4.4.4 有机硅含量对光敏树脂黏度的影响 |
4.4.5 有机硅含量对光敏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6 有机硅改性光敏树脂拉伸断面微观形貌分析 |
4.4.7 有机硅改性光敏树脂的热失重曲线 |
4.4.8 有机硅改性对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4.5 光敏树脂SLA快速成型 |
4.6 本章小结 |
5 TiO_2/有机硅复合改性光固化3D打印材料性能研究 |
5.1 表面有机改性纳米Ti O2 |
5.2 纳米TiO_2/有机硅改性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打印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表面改性纳米Ti O_2的表征 |
5.3.2 纳米TiO_2含量对树脂固化收缩率的影响 |
5.3.3 纳米TiO_2含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 |
5.3.4 纳米TiO_2含量对成型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5 纳米TiO_2改性的树脂拉伸断面形貌表征 |
5.3.6 纳米TiO_2含量对树脂热失重行为的影响 |
5.3.7 纳米TiO_2含量对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延期药的研究现状 |
1.2.2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延期药紫外光固化原理及设计方法 |
2.1 延期药 |
2.1.1 延期药定义 |
2.1.2 分类与组成 |
2.1.3 性能指标 |
2.1.4 延期时间和精度的影响因素 |
2.2 延期药紫外光固化原理 |
2.2.1 紫外光固化成型过程 |
2.2.2 固化原理 |
2.2.3 光固化树脂性能要求 |
2.3 实验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紫外光固化可燃树脂配方设计研究 |
3.1 紫外光固化体系的组成 |
3.1.1 低聚物 |
3.1.2 活性稀释剂 |
3.1.3 光引发剂 |
3.1.4 助剂 |
3.2 光固化体系的配方优化设计 |
3.2.1 紫外光固化体系配方的实验研究 |
3.2.2 光固化体系配方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3.3 可燃树脂燃烧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燃树脂光固化延期药浆料配方设计 |
4.1 可燃树脂中填料的选择 |
4.2 填料的处理及表征 |
4.2.1 黑索金(RDX)的细化及表征 |
4.2.2 高氯酸铵细化及表征 |
4.2.3 镁粉处理及表征 |
4.3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浆料配方的设计与优化 |
4.3.1 设计方法及要求 |
4.3.2 实验研究过程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柱的打印成型及性能测试 |
5.1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柱的打印成型 |
5.1.1 制备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技术路线 |
5.1.2 构建药柱的三维模型 |
5.1.3 支撑添加及切片处理 |
5.1.4 设置打印参数 |
5.1.5 打印成型及后处理 |
5.2 传火药制备 |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5.2.2 苦味酸钾-硝酸铵传火药 |
5.2.3 镁-硝酸钾传火药 |
5.3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柱测试与分析 |
5.3.1 燃速测试 |
5.3.2 传火性能测试 |
5.3.3 差热分析(DTA) |
5.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5.4 紫外光固化延期药柱成型的影响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SLA-3D打印光敏树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SLA技术的基本原理 |
1.2 光敏树脂 |
1.2.1 光敏树脂种类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光固化体系 |
1.2.4 光敏树脂研发趋势 |
1.3 纳米氧化铝的改性与研究进展 |
1.3.1 纳米氧化铝的基本性质 |
1.3.2 物理法改性纳米氧化铝 |
1.3.3 化学法改性纳米氧化铝 |
1.3.4 改性Al_2O_3在聚合物中应用 |
1.4 光敏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
1.5 超支化聚硅氧烷 |
1.5.1 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
1.5.2 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应用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2.2 X射线衍射(XRD)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4 热重分析 |
2.2.5 核磁共振波谱(NMR) |
2.3 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
2.3.1 黏度 |
2.3.2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
2.3.3 冲击强度 |
2.3.4 硬度 |
2.3.5 收缩率 |
2.3.6 光固化时间 |
3 自由基光敏树脂的制备及3D打印材料性能的研究 |
3.1 自由基光敏树脂的制备 |
3.2 光敏树脂3D打印成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原料的选择 |
3.3.2 低聚物比例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
3.3.3 低聚物含量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
3.3.4 光引发剂含量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
3.3.5 稀释剂种类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
3.3.6 稀释剂比例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氧化铝改性光敏树脂及3D打印材料性能的研究 |
4.1 氧化铝的改性 |
4.2 纳米氧化铝改性光敏树脂 |
4.3 纳米氧化铝改性光敏树脂3D打印成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改性纳米Al_2O_3的表征 |
4.4.2 改性纳米Al_2O_3对3D打印光敏树脂黏度的影响 |
4.4.3 纳米Al_2O_3改性3D打印光敏材料的扫描电镜表征 |
4.4.4 改性纳米Al_2O_3对3D打印光敏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5 改性纳米Al_2O_3对3D打印光敏材料收缩率的影响 |
4.4.6 改性纳米Al_2O_3对3D打印光敏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4.4.7 不同粒径改性纳米Al_2O_3复配对3D打印光敏材料性能的影响 |
4.5 光敏树脂SLA快速成型 |
4.6 本章小结 |
5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光敏树脂及3D打印材料性能的研究 |
5.1 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
5.2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光敏树脂 |
5.3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光敏树脂3D打印成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超支化聚硅氧烷的表征 |
5.4.2 超支化聚硅氧烷对3D打印光敏树脂黏度的影响 |
5.4.3 超支化聚硅氧烷对3D打印光敏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4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3D打印光敏材料扫描电镜表征 |
5.4.5 超支化聚硅氧烷对3D打印光敏材料收缩率的影响 |
5.4.6 超支化聚硅氧烷对3D打印光敏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本征型自修复光固化透明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固化有机硅材料 |
1.2.1 光固化有机硅材料定义 |
1.2.2 自由基体系光固化有机材料 |
1.2.3 阳离子体系光固化有机材料 |
1.2.4 巯基-烯/炔体系光固化有机硅材料 |
1.2.5 UV诱导铂光催化硅氢加成体系光固化有机硅材料 |
1.2.6 光固化有机硅材料应用 |
1.3 自修复有机硅材料修复机理 |
1.4 外援型自修复有机硅材料 |
1.4.1 外援缩合型 |
1.4.2 外援加成型 |
1.4.3 外援光催化型 |
1.5 本征型自修复有机硅材料 |
1.5.1 动态可逆共价键型 |
1.5.2 动态可逆非共价键型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与主要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巯基-烯体系离子键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合成方法 |
2.2.3 分析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DMS-SH结构表征 |
2.3.2 PDMS-SH性能表征 |
2.3.3 弹性体S-DCSE的动力学分析 |
2.3.4 弹性体S-DCSE的光-热双固化及机械性能 |
2.3.5 弹性体S-DCSE的动态可逆性 |
2.3.6 弹性体S-DCSE的自修复性能 |
2.3.7 弹性体S-DCSE的回收性能 |
2.3.8 弹性体S-DCSE的透明性 |
2.3.9 弹性体S-DCSE的抗水解性能 |
2.3.10 弹性体S-DCSE的热稳定性 |
2.3.11 弹性体S-DCSE的防水性 |
2.3.12 弹性体S-DCSE的其他性能 |
2.3.13 3D打印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自由基体系离子键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3.2.2 实验合成方法 |
3.2.3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DMS-AE结构表征 |
3.3.2 MDT-AE结构表征 |
3.3.3 甲基丙烯酸酯化聚硅氧烷性能表征 |
3.3.4 弹性体R-DCSE的动力学分析 |
3.3.5 弹性体R-DCSE的机械性能 |
3.3.6 弹性体R-DCSE的动态可逆性 |
3.3.7 弹性体R-DCSE的自修复性能 |
3.3.8 弹性体R-DCSE的透明性 |
3.3.9 弹性体R-DCSE的耐黄变性能 |
3.3.10 弹性体R-DCSE的抗水解性能 |
3.3.11 弹性体R-DCSE的其他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巯基-烯体系硼酸酯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合成方法 |
4.2.3 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MDT-SH结构表征 |
4.3.2 MDT-SH性能表征 |
4.3.3 GAPA结构表征 |
4.3.4 弹性体B-DCSE的动力学分析 |
4.3.5 弹性体B-DCSE的机械性能 |
4.3.6 弹性体B-DCSE的动态可逆性 |
4.3.7 弹性体B-DCSE的自修复性能 |
4.3.8 弹性体B-DCSE的透明性 |
4.3.9 弹性体B-DCSE的其他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待)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Abbreviations |
(6)聚醚型环氧改性UV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料与仪器 |
1.2 样品的制备 |
1.2.1 聚醚型环氧丙烯酸酯 (EA) 的合成 |
1.2.2 WPUA-EA最佳合成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
1.2.3 WPUA-EA的合成 |
1.2.4 WPUA-EA光固化涂层的制备 |
1.3 样品的测试 |
1.3.1 FT-IR测试 |
1.3.2 树脂凝胶率测试 |
1.3.3 固化涂膜的性能测试 |
1.3.4 WPUA-EA的光固化动力学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EA的FT-IR分析 |
2.2 WPUA-EA的FT-IR分析 |
2.3 WPUA-EA的正交试验结果和分析 |
2.4 WPUA-EA树脂光固化行为研究 |
3 结论 |
(7)PET膜用紫外光固化功能涂层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紫外光固化技术及涂料 |
1.2.1 紫外光固化技术 |
1.2.2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组成 |
1.3 有机/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 |
1.3.1 共混法 |
1.3.2 溶胶-凝胶法 |
1.3.3 插层复合法 |
1.4 纳米粒子对UV固化涂料的改性研究 |
1.4.1 纳米二氧化硅在UV涂料中的应用 |
1.4.2 纳米氧化铝在UV涂料中的应用 |
1.4.3 纳米氧化锆在UV涂料中的应用 |
1.4.4 纳米氧化钛在UV涂料中的应用 |
1.4.5 POSS在 UV涂料中的应用 |
1.5 UV固化增硬增韧涂层发展现状及问题 |
1.6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 |
1.6.1 刻蚀法 |
1.6.2 喷涂法 |
1.6.3 相分离法 |
1.6.4 层层组装法 |
1.6.5 有机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法 |
1.7 超疏水涂层的应用 |
1.7.1 自清洁耐沾污涂层抗菌涂层 |
1.7.2 抗菌涂层 |
1.7.3 阻燃涂层 |
1.8 超疏水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1.9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9.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9.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紫外光固化PET膜增硬增韧涂层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紫外光固化有机涂层的制备 |
2.4 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 |
2.5 涂膜性能分析与测试 |
2.5.1 铅笔硬度测试 |
2.5.2 附着力测试 |
2.5.3 柔韧性测试 |
2.5.4 耐冲击性测试 |
2.5.5 耐水性、耐化学性测试 |
2.5.6 紫外-可见光分析 |
2.5.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5.8 热重分析 |
2.5.9 动态热机械分析 |
2.5.10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2.5.11 原子力显微镜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紫外光固化有机涂料的配方优化 |
2.6.2 纳米粒子对杂化涂层性能的影响 |
2.6.3 涂层的透光率 |
2.6.4 红外光谱分析涂层结构 |
2.6.5 涂层的热稳定性 |
2.6.6 涂层的力学性能及玻璃化转变温度 |
2.6.7 涂层的表面形貌 |
2.6.8 涂层中纳米粒子的分散情况 |
2.6.9 涂层的固化机理 |
2.6.10 涂膜综合性能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V-LED固化抗污阻燃超疏水PET膜涂层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纳米颗粒KH-570/SiO_2 NPs A的制备 |
3.4 纳米颗粒F17-SiO_2 NPs B的制备 |
3.5 UV-LED固化氟硅杂化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
3.6 分析与测试 |
3.6.1 分散体粒径测试 |
3.6.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6.3 耐磨性测试 |
3.6.4 阻燃性分析 |
3.6.5 其他力学性能测试 |
3.6.6 表面润湿性分析 |
3.6.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6.8 热重分析 |
3.6.9 高分辨率热场发射扫描电镜 |
3.6.10 原子力显微镜 |
3.7 结果与讨论 |
3.7.1 纳米颗粒KH-570/SiO_2 NPs A和 F17-SiO_2 NPs B的合成路线 |
3.7.2 UV-LED光固化氟硅杂化超疏水涂层的合成路线 |
3.7.3 纳米颗粒KH-570/SiO_2 NPs A和 F17-SiO_2 NPs B的表征 |
3.7.4 纳米颗粒配比对涂层疏水性的影响 |
3.7.5 UV组分量对涂层疏水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7.6 耐沾污性能测试 |
3.7.7 自清洁性能测试 |
3.7.8 UV组分对UV-LED光固化超疏水涂层性能的影响 |
3.7.9 涂膜综合性能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POSS改性硅灰石的制备及其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疏水表面的基础研究 |
1.2.1 超疏水模型的研究基础 |
1.2.2 超疏水表面理论 |
1.2.3 超疏水表面制备的研究现状 |
1.2.4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 |
1.2.5 超疏水表面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复合颗粒材料的基础研究 |
1.3.1 以SiO_2为壳的复合颗粒材料 |
1.3.2 以TiO_2为壳的复合颗粒材料 |
1.3.3 复合颗粒材料应用 |
1.4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材料 |
1.4.1 笼型倍半硅氧烷的特性 |
1.4.2 笼型倍半硅氧烷改性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 高压均质机的作用机理 |
1.6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研究现状 |
1.6.1 UV固化技术 |
1.6.2 UV固化技术的原理 |
1.6.3 UV固化涂料基体组成 |
1.6.4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种类 |
1.6.5 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杂化涂料的研究现状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7.1 研究目的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液相机械力化学法制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及其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原理 |
2.2.4 实验过程 |
2.2.5 测试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七苯基三硅醇POSS的表征 |
2.3.2 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的表征 |
2.3.3 七苯基三硅醇POSS与硅灰石复合条件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外光固化EA/BA-m-复合材料杂化疏水涂层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原理 |
3.2.4 实验过程 |
3.2.5 测试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紫外光固化EA/BA杂化涂层的制备和成膜情况 |
3.3.2 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对EA/BA-m-复合材料杂化涂层光固化速率的影响 |
3.3.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3.4 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含量对紫外光固化杂化涂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5 SEM表征 |
3.3.6 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含量对紫外光固化杂化涂料疏水性的影响 |
3.3.7 吸水率测定 |
3.3.8 力学性能测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外光固化VTMS/BA-m-复合材料杂化超疏水涂层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原理 |
4.2.4 实验过程 |
4.2.5 测试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紫外光固化VTMS/BA杂化涂层的制备和成膜情况 |
4.3.2 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对VTMS/BA-m-复合材料杂化涂层光固化速率的影响 |
4.3.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4 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含量对紫外光固化杂化涂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5 SEM表征 |
4.3.6 七苯基三硅醇POSS/硅灰石复合材料含量对紫外光固化杂化涂料疏水性的影响 |
4.3.7 吸水率测定 |
4.3.8 力学性能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UV固化水性环氧丙烯酸树脂合成及其乳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性UV固化涂料体系 |
1.2.1 紫外光(UV)固化技术 |
1.2.2 水性UV固化涂料的特点 |
1.2.3 水性UV固化涂料体系发展及应用过程 |
1.2.4 水性UV固化涂料体系分类 |
1.2.5 水性UV固化涂料体系组成 |
1.3 水性UV固化环氧丙烯酸树脂涂料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水性UV固化预聚体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
2.1 试验原料 |
2.2 主要设备 |
2.3 分子结构设计与合成原理 |
2.4 试验方法 |
2.5 性能测试 |
2.5.1 环氧值测试 |
2.5.2 酸值测试 |
2.5.3 转化率测试 |
2.5.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测试 |
2.5.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5.6 碘值含量测试 |
2.5.7 双键含量测试 |
2.5.8 羟值测试 |
2.5.9 粘度测试 |
2.5.10 树脂稳定性测试 |
2.6 环氧丙烯酸树脂EA合成 |
2.6.1 环氧树脂的选择 |
2.6.2 反应单体投料比确定 |
2.6.3 催化剂对合成EA的影响 |
2.6.4 阻聚剂对合成EA的影响 |
2.6.5 反应温度控制 |
2.6.6 EA最佳反应条件 |
2.7 含羧基官能团的预聚体环氧丙烯酸EB合成 |
2.7.1 催化剂对合成EB的影响 |
2.7.2 反应温度控制 |
2.7.3 反应时间的确定 |
2.7.4 环氧丙烯酸EB图谱分析 |
2.7.5 EB最佳反应条件 |
2.8 小结 |
3 水性UV固化乳液的制备 |
3.1 试验原料 |
3.2 主要设备及装置 |
3.3 分子结构设计与合成原理 |
3.4 试验方法 |
3.5 性能测试 |
3.5.1 乳液粘度测试 |
3.5.2 乳液水溶性测试 |
3.5.3 乳液储存稳定性 |
3.5.4 乳液离心稳定性 |
3.5.5 乳液粒径大小 |
3.5.6 乳液外观测试 |
3.5.7 乳液固含量测试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乳化剂的选择 |
3.6.2 胺类中和度对乳液制备的影响 |
3.6.3 马来酸酐加入量对乳液制备的影响 |
3.6.4 乳液性能测试 |
3.7 小结 |
4 水性UV固化涂料的制备 |
4.1 试验原料 |
4.2 主要设备 |
4.3 试验制备 |
4.4 涂料测试方法 |
4.4.1 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测试 |
4.4.2 光固化速度 |
4.4.3 硬度测定 |
4.4.4 附着力测试 |
4.4.5 抗冲击强度测试 |
4.4.6 柔韧性测试 |
4.4.7 耐化学品测试 |
4.4.8 涂膜厚度测试 |
4.4.9 耐水性测试 |
4.4.10 热失重分析(TGA)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乳液的分子量对所制备的涂料的影响 |
4.5.2 涂料光引发剂的选择和添加量讨论 |
4.5.3 涂层厚度对水性UV涂料的影响 |
4.5.4 水性UV涂料的热失重TGA分析 |
4.5.5 水性UV涂料FT-IR表征 |
4.6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反应型POSS改性EA基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维打印技术概述 |
1.1.1 三维打印技术原理 |
1.1.2 三维打印技术分类 |
1.1.3 三维打印技术应用 |
1.2 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 |
1.2.1 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组成 |
1.2.2 光固化反应机理 |
1.2.3 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种类 |
1.2.4 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增强改性研究进展 |
1.3 POSS及其改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POSS简介 |
1.3.2 POSS改性高分子材料的的制备方法 |
1.3.3 POSS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方向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反应型POSS的合成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MAP-POSS的合成 |
2.2.4 MP-POSS的合成 |
2.2.5 结构表征实验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MAP-POSS的表征 |
2.3.2 MP-POSS的表征 |
2.3.3 三硅醇合成反应条件探讨 |
2.3.4 MP-POSS合成反应条件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P-POSS改性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MP-POSS改性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制备 |
3.2.3 MP-POSS改性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光固化机理 |
3.3.2 粘度 |
3.3.3 表面张力 |
3.3.4 体积收缩率 |
3.3.5 光固化速度 |
3.3.6 热稳定性 |
3.3.7 MP-POSS的微观分布 |
3.3.8 力学性能 |
3.3.9 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AP-POSS改性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2 MAP-POSS改性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制备 |
4.2.3 MAP-POSS改性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光固化机理 |
4.3.2 粘度 |
4.3.3 表面张力 |
4.3.4 体积收缩率 |
4.3.5 光固化速度 |
4.3.6 热稳定性 |
4.3.7 MAP-POSS的微观分布 |
4.3.8 力学性能 |
4.3.9 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紫外光固化EA树脂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UV延迟固化胶粘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李平. 江南大学, 2021(01)
- [2]耐热型3D打印光敏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宁蕾.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紫外光固化延期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沈红旗.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4]SLA-3D打印光敏树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曹嘉欣.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本征型自修复光固化透明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珠.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聚醚型环氧改性UV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表征[J]. 陈志康,马腾飞,苏嘉辉,刘晓暄.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6)
- [7]PET膜用紫外光固化功能涂层的制备与性能[D]. 康田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POSS改性硅灰石的制备及其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的应用[D]. 陈启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UV固化水性环氧丙烯酸树脂合成及其乳化的研究[D]. 刘卫清.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反应型POSS改性EA基光固化三维打印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江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