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网络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研究

基于IP网络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研究

一、基于IP网络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崇[1](2015)在《VoIP自适应编码策略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遍,Vo 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宽带有线网络的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设计针对特定环境(如无线,移动等)的自适应QoS保障系统是目前VoIP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搭建了基于Elastix的VoIP平台,分析并解决了平台搭建过程中的认证和NAT穿透问题。SIP穿透NAT包括信令穿透和媒体流穿透,在仔细研究了SIP协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穿透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现有的协议给出了基于STUN(Session Traversal UDP for NAT)的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穿透方案,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圆锥形NAT的穿透问题,与其它方案如应用层网关相比,它效率更高且不需要复杂的访问控制;2、把自适应软件的理论应用到自适应QoS保障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了基于MAPE(Monitoring/Analysis/Planning/Execution)框架的QoS保障系统,并仔细研究了代理的放置、估计过程和反馈传递等关键环节;3、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编码器的切换策略并把它集成到Linephone客户端中,该策略能够在网络环境发生改变时选择最适合的码型,从而提高通话过程整体的MOS-LQO值,该策略利用了SIP(Session Initial Protocol)协议中的re-INVITE消息来修改会话,是完全遵循SIP标准的,同时它只需集成在主叫方的Vo IP客户端中,对被叫方没有任何要求,所以它是向后兼容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自适应切换策略的MOS-LQO值较使用静态编码策略时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可以用于Vo IP的QoS保障系统的设计中。最后,总结全文,并展望了下一步工作。

熊章俊[2](2012)在《面向超网络通信能力保障的QoS映射协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未来网络的应用趋势是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网络与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必然的趋势。现在,网络异构性越来越明显,网络系统越来越复杂,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异构网络环境下的业务QoS的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异构网络间的QoS映射协商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的统一自适应映射算法和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QoS域间协商机制。首先,本文针对当前的网络发展现状,结合未来网络的应用趋势,引入了超网络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框架,介绍了QoS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了超网络中QoS保障的映射协商方法。然后,深入分析了QoS映射的原理和方法,对当前常用的QoS映射方法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总结各类QoS方案参数和等级划分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的统一自适应QoS映射方法(LUS-QMM,Learning-based Unified Self-adaptive QoS MappingMethod)。另外,将异构网络环境下端到端的业务连接构建为各QoS域互连的模型,针对单域的QoS得不到保障的情况,结合LUS-QMM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评判的域间QoS协商机制。最后,通过对NS2网络模拟软件进行扩展,设计了UMTS网络和WiMAX网络互连的应用场景,对QoS映射和协商机制进行了验证实验。

马泽民[3](2011)在《宽带无线网络跨层QoS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宽带无线网络同时面临用户数量迅速增加和用户对各种多媒体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挑战。对于网络中间系统而言,结合IP和ATM技术优势的MPLS DiffServ-TE将成为构建统一多业务IP承载网QoS体系架构的主流技术。而对于网络端系统而言,有线、无线终端的一体化接入是发展趋势,在宽带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和端系统中采用跨层设计是实现跨骨干网的端到端QoS保证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宽带无线网络跨层QoS体系与关键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传统QoS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一种开放式可演进的宽带无线网络跨层自适应QoS体系模型;二是研究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与资源调度原理,提出一种既符合现有分层网络架构又适应下一代一体化网络的智能跨层优化模型;三是研究无线视频业务的跨层自适应QoS保障机制,并利用NS2仿真验证相关QoS策略。四是研究基于SIP协议的VoIP系统QoS问题,并设计实现基于SIP协议的VoIP嵌入式终端验证相关算法和QoS策略。提供有效的QoS保障机制是宽带网络多媒体通信应用的基础性问题,本论文研究可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进步,论文成果可广泛用于各种无线网络系统和应用,对于促进“三网融合”并建立一体化的宽带网络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冯光升[4](2009)在《面向认知网络的自适应QoS感知与配置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系统越来越复杂,一些新兴通信应用不断涌现,致使网络性能及端到端系统性能得不到保障。受限于传统网络层次化结构的限制,当前网络元素不能感知其它网络元素的各种行为及环境状态,更多地依靠人工干预,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人们所希望得到的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认知网络(Cognitive Networks,CN)正是在此需求背景下而产生,并成为网络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认知网络就是网络系统具有感知环境变化和网络状态的能力,根据整体目标及端到端目标,通过适当的学习机制,利用感知的环境信息和网络状态信息,实时动态地调整网络配置,智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能指导未来的自主决策。目前,认知网络作为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其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而认知网络应用环境的复杂程度远超过开发者在系统设计初期所预想的程度,几乎所有国家在部署下一代网络实施要求时,都提出了要解决认知网络端到端QoS问题。如何建立保障通信的框架结构并提供高效的网络QoS以保证认知网络端到端性能成为认知网络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从系统框架这一宏观角度出发,结合认知理念,提出面向认知网络的自适应QoS框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然后从边界网络和主干网络两个角度分别对认知网络QoS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研究,为下一步的QoS动态自配置提供数据支持;最后使用效用函数对QoS进行表示和区分,对QoS动态自配置进行研究。本文从体系架构到数据处理分析再到系统配置,构建一条保障端到端QoS的途径,以满足用户对认知网络QoS的需求。主要研究内容组织如下:首先,本文提出了具有跨层感知能力的认知网络自适应QoS框架。考虑到下一代网络的业务需求,结合认知网络QoS设计理念,突破传统网络层次结构,提出一种自适应的QoS框架结构,该结构自下而上分为“系统层—服务层—用户层”三个逻辑层次。通过在每个层次上部署QoS管理单元来实现网络元素的互操作,建立层间QoS管理单元独立通道来实现系统的跨层感知,以实现一体化的QoS控制。形式化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认知网络QoS框架能够体现认知网络跨层感知、自我管理和动态感知等方面设计需求。其次,针对端到端的QoS保障要求,本文从边界网络和主干网络两个方面对网络QoS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针对边界网络的QoS感知问题,提出了“两阶段”的数据处理方法即基于DS证据理论的QoS数据处理(Data Preprocess,DPP)和动态权重提升(Dynamic AdaBoost,D-AdaBoost)相结合的QoS数据预处理方法,将感知到的边界网络数据进行融合预处理,DPP无法处理的数据将由D-AdaBoost提升方法对“难分”数据进行二次分类,达到根据多层数据实时感知网络QoS状态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两阶段”的数据处理方法不仅能保证分类的精确度,去除不确定性噪声数据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的避免DPP中的证据冲突,而且能提高QoS数据分类能力。针对主干网络的QoS感知问题,提出了基于中值树的IP流聚合方法。通过对主干网络上的IP数据流特点进行分析,从“聚”和“合”两个角度对主干网络IP流进行分析,并综合考虑主干网络IP流的统计特征,给出了IP流特征动态合并的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仅能在离线情况下高时效地处理大规模样本,而且在在线时也能通过统计特征的动态合并准确实时地反映主干网络IP流的特点,为主干网络实时QoS保证提供参考。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效用函数的QoS动态自配置方法。充分考虑了下一代网络的认知特性和认知网络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一种面向认知网络的用户QoS动态自配置方法,使用效用函数对用户QoS优先级进行表示和区分,并采用中断策略对用户QoS优先级进行动态修正,解决网络阻塞状态下对用户QoS支持不足的问题,使网络用户群体在当前的网络条件下获得最优的QoS。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瓶颈链路的拥塞状态,降低数据包的丢失率,在发生链路堵塞的情况下能有效地保持用户满意度。

朱碧贤[5](2009)在《基于IPCG的自适应QoS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广泛应用的多媒体业务对网络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带宽瓶颈显得越来越突出。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可选方案。本文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结合IP控制网关(IPCG,IP Control Gateway)的体系结构,提出IntServ与DiffServ相结合的方法,为用户提供QoS保证。同时,接入控制和传输过程中采用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在保证用户服务质量和实时应用服务质量的同时,管理和最大化的利用网络资源。针对IPCG中存在的QoS需求,本文首先将QoS应用到IPCG中,设计并实现了用户优先级和数据包优先级相结合的QoS系统。该系统将用户数据包按用户优先级分类,为用户提供与其优先级相匹配的QoS保证。其次,由于IPCG的可用资源、在线用户、用户的QoS需求以及优先级的相对关系在运行过程不是恒定不变的,静态QoS策略能保证用户服务质量,却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IPCG的吞吐量和系统的服务能力。因此在实现QoS的基础上,又提出基于IPCG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该管理方案能够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动态地调整QoS映射关系、QoS策略以及优先级队列的QoS参数,从而动态地改变用户的QoS指标,使其适合当前的网络状况。最后,实验证明自适应QoS能使IPCG在网络资源的分配过程中,不仅能为不同优先级的用户和不同的应用提供QoS保证,而且能最大化的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张淼[6](2008)在《基于RTP的流媒体自适应QoS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多媒体的应用正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当前的IP网络仅能提供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无法对实时性强,传输持续时间长,占用网络资源多,对网络带宽、延迟、抖动、丢包率等要求较高的的实时多媒体流提供任何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保证。因此,根据网络状况,在时变的网络信道中,自适应地进行流媒体实时数据的传输,提高流媒体实时传输质量以满足用户需求便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流媒体通信的QoS保证、实时传输与实时传输控制协议、流媒体自适应传输策略和终端自适应QoS传输系统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介绍了流媒体通信技术、QoS定义与视频传输中QoS评价参数,并对现有解决QoS质量保证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其次,对RTP/RTCP协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阐述如何利用RTP/RTCP协议来进行网络参数的动态监测;接下来,分析了当前基于RTP协议的流媒体自适应传输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和缓冲区控制算法。其中,本文提出的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借鉴TCP中用于拥塞控制的AIMD算法,通过NS2仿真,证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TCP友好性和较高的网络资源利用率,更适合视频流的传输;最后,介绍了Java多媒体框架(JMF),详细阐明了JMP RTP API,给出了终端视频自适应QoS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及系统中关键技术在JMF框架下的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该终端视频自适应QoS传输系统能够实时感应网络状况,具有自适应的QoS能力,同时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新算法和系统方案可以很好地支持实时视频流的传输控制。

覃忠宾[7](2008)在《WiMAX系统中QoS导向的跨层无线资源管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因特网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增长和多媒体应用市场的不断膨胀,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需要实现高速率和高质量的宽带无线接入来满足各种业务对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的不同需求。然而,终端的移动性,无线链路的低可靠性以及无线带宽资源的有限性等条件限制使得无线接入成为大数据量传输的瓶颈。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这些条件限制对通信质量和系统效率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跨层优化的思想来设计一个高效的无线资源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业务的QoS需求,同时均衡资源效率与系统公平性之间的关系。由于具有标准化程度高、数据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扩展能力强、组网灵活等优点,基于IEEE 802.16协议系列的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已经被国际电联采纳为第四个主流3G标准。WirelessMAN-OFDM和WirelessMAN-OFDMA两种WiMAX的物理层规范规范都综合了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案来优化物理层的传输性能。同时,WiMAX在MAC层定义了一个面向连接的灵活的QoS服务框架。根据WiMAX的这些特点,本论文针对上述两种物理层规范在不同衰落环境中的QoS保障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地,本论文从跨层优化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接纳控制和资源预留来保障连接级别的QoS需求,以及通过基于“QoS率”动态资源分配和调度方案来保障包级别的QoS需求。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第一、本论文为WirelessMAN-OFDM系统设计了一个高效的连接级别QoS保障机制。首先,考虑到用户数量、信道状况、业务分布、各种QoS需求的限制和资源分配算法等因素对系统实际吞吐量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来刻画系统的平均容量和即时容量以作为资源预留和接纳控制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判断切换用户平均带宽消耗和切换概率进行资源预留,在有效保障切换连接的服务连续性的同时,提高了资源效率;另一方面,同时考虑系统的平均资源消耗和即时资源消耗来进行接纳控制以均衡各连接级别QoS指标的关系。第二、本论文优化了WirelessMAN-OFDM系统的上行传输性能。本论文首先定义了“QoS率”来反映由于业务突发性造成的时变的QoS需求,并以此为基础,针对WirelessMAN-OFDM物理层规范提出同时适用于上下行数据传输的基于“QoS率”的联合带宽分配及调度算法以满足业务在最大时延和最小速率方面的QoS需求,同时在带宽不足的情况下还有效地保障了具有同等优先级别业务的公平性。特别地,本论文还提出了一个增强型带宽请求机制,该机制使用带宽请求单元聚合的方法来减少非实时业务带宽请求的数量,并通过主动式单播轮询方案代替协议中的被动式单播轮询和多播/广播轮询方案进行带宽请求,有效地减少了带宽请求时延和信令冗余。第三、在全面分析现有主流OFDMA动态资源分配算法的基础上,本论文针对WirelessMAN-OFDMA物理层规范探讨了如何通过MAC-PHY联合跨层优化的方法来实现对IEEE 802.16 OFDMA多蜂窝网络的动态资源分配,以实现对各种分集的有效利用来提升系统的性能。为了满足各种业务的QoS需求和公平性需求,本论文所提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在基于“QoS率”的严格优先分配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的预分配保障了拥有不同移动速率的用户之间的公平性,并在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通过资源的重分配为同种业务提供基于权重的公平性保障和基于比例的公平性保障,最后的结果证明基于比例公平性保障的做法在有效保障各种业务包级别QoS需求的前提下均衡了系统资源效率与公平性之间的关系。

艾小锋[8](2007)在《协同作战能力(CEC)中实时信息分发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协同作战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协同作战,就必须有提供战场态势信息共享能力的系统。协同作战能力(CEC)就是美军为了适应新时期海军防御协同作战的需要而开发的一套新式作战系统,它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性能优越的处理器,实现了目标跟踪与识别、航迹复合、雷达信息捕获提示以及所有作战单位协同作战的功能。经过近20年的发展,CEC已经比较成熟,但还存在带宽要求高、数据共享盲目、网络规模扩大困难以及开放性差等不足。为了构建我军协同作战能力网络,提高我军协同作战能力,就有必要研究CEC的核心技术,并弥补CEC存在的不足,最终实现我军协同作战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从信息分发角度出发,研究CEC中实时信息分发控制技术,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实时信息分发控制模型,有针对性地解决CEC目前还存在的问题:针对CEC开放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以数据为中心的发布订购(DCPS)的信息分发模型。根据CEC的功能和性能需求,首先设计了基于中间件的网络节点和网络组件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遵循OMG DDS标准,建立了基于DCPS的信息分发模型,在TAO DDS中实现了该模型,通过对CEC中可能的应用进行实验,说明该模型更适应网络的动态性,增强网络开放性,对扩展网络规模也有利。针对CEC网络规模扩大困难的问题,设计了自适应QoS控制策略。利用TAODDS底层的服务质量(QoS)保证机制来确保信息信息分发的实时性,以往返时延(RTT)和时延抖动为指标,测试了底层QoS保证机制的性能,结果令人满意。但是现有QoS均为静态的,发布/订购过程中不能更改,导致网络随着节点数的增加而出现资源抢占冲突,为此,设计了应用层的自适应QoS控制策略。通过反馈和预测网络资源占用状态,由自适应函数自动调整发布者和订购者的QoS参数:时延、资源占用量、优先级等,在保证每组发布/订购(P/S)实时性要求的同时,平衡各组发布/订购之间的资源占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的发布/订购成员,并在无线IP网络中验证了自适应QoS控制策略的性能。针对CEC宽带要求过高和数据共享的盲目性问题,设计了信息传输前的数据过滤机制。先采用基于信息熵的数据分类方法,将节点多个传感器收集的信息分为冗余、互补和冲突三大类,滤去冲突数据,在此基础之上,再利用各节点传感器的置信度,将剩余的信息划分为不同等级,等级越高,发布的优先级就越高;丢弃置信度低于设定阈值的信息,保证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都是有意义的信息。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

郭宝龙[9](2007)在《IPv6环境下流媒体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流媒体是下一代互联网(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的主要应用,它具有实时性强、数据量大的特点;但Internet“尽力而为”的特点难以满足流媒体业务发展的要求,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迫切需求新的体系结构和协议的支持,因此本文将研究集中在具有下一代互联网特点的流媒体传输技术上。在传输效率方面,本文研究了组播技术,指出IP组播的不足及应用层组播的优势,随之将重点放在了应用层组播的研究上,对应用层组播的两个关键技术:组播路由树的建立和组播成员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传输质量方面,研究了网络QoS和组播QoS,前者主要采用MPLS技术对分级后的IPv6地址进行不同的标签映射,后者主要从组播的网络体系结构上对QoS进行了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个流媒体点播系统,该系统使用应用层组播进行流媒体的高效分发,同时使用QoS技术进行流媒体传输质量的保证。其中,应用层组播采用了服务器型的体系结构,同时引入了QoS域的概念,并详细描述了带QoS域的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所谓QoS域是指同一等级的所有组播服务器构成的应用层组播路由树,带QoS域的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包括一个服务网关、组播服务器和组播客户端。有了QoS域的概念,就能将可控制,可管理的QoS融入应用层组播的体系结构中。在网络QoS的设计中,本文还充分利用了IPv6技术上的优势,设计了一个将IPv6地址进行分级的算法,使得不同的IPv6地址映射到不同的QoS等级上,并使这个映射可变更、可管理,从而为用户提供灵活的、可配置的QoS服务,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移创造了条件。后续章节对设计的流媒体点播系统进行了实现。该流媒体系统由视频流点播服务器,视频流点播前端机和视频流点播客户端三部分组成。其中,前端机是系统的核心,它能使不同QoS等级的视频点播服务器动态加入或退出相应的QoS域,它能在同QoS等级的点播服务器中进行负载均衡,并负责节目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这是一个流媒体传输的基础平台,这个平台为流媒体传输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本文给出了系统的测试方案,包括测试任务,测试方法和测试通过准则。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项目开发任务,因此顺利通过验收。

王晓媛,白成林[10](2007)在《一种基于用户的自适应类选择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QoS管理模型中的自适应处理模块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用户的自适应类选择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而且能够均衡各个服务类别在网络中的负荷,保证应用的服务质量,实现QoS管理的自适应性。算法采用了基于下一时刻的预测方法进行估算,从而优化了参数取值,使用户选择的服务类别更加精确。

二、基于IP网络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P网络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VoIP自适应编码策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VoIP概述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VoIP应用层QoS保障技术
    2.1 影响QoS的主要因素
        2.1.1 时延
        2.1.2 抖动
        2.1.3 丢包
        2.1.4 带宽
    2.2 基于源端的QoS保障技术
        2.2.1 码率控制
        2.2.2 前向错误纠正控制
    2.3 基于收端的QoS保障技术
        2.3.1 播放缓冲区适应
        2.3.2 包丢失隐藏调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lastix的VoIP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1 平台环境
        3.1.1 硬件设备及系统设置
    3.2 SIP终端穿透NAT问题
        3.2.1 问题描述
        3.2.2 原因分析
    3.3 SIP协议的NAT穿透方案
        3.3.1 SIP协议
        3.3.2 信令穿透
        3.3.3 媒体流穿透
        3.3.4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IP的自适应编码器策略
    4.1 自适应QoS系统
        4.1.1 自适应软件
        4.1.2 自适应QoS系统的设计
    4.2 语音编码器对网络状况的敏感性
        4.2.1 测试环境
        4.2.2 不同网络环境下编码器的性能比较
    4.3 自适应编码器切换的设计
        4.3.1 系统设计
        4.3.2 切换机制
    4.4 自适应编码器切换策略的实现
        4.4.1 整体分析
        4.4.2 带宽和丢包数据的获取
        4.4.3 编码器的切换
    4.5 切换策略评价
        4.5.1 与其它机制的比较
        4.5.2 系统反应时间与反馈开销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面向超网络通信能力保障的QoS映射协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超网络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1.2.1 超网络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QoS 技术概述
        1.3.1 QoS 的概念
        1.3.2 QoS 的分类
        1.3.3 超网络中的 QoS 保障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学习的统一自适应 QoS 映射方法
    2.1 QoS 映射原理及方法
        2.1.1 垂直映射
        2.1.2 水平映射
    2.2 常用 QoS 映射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2.3 基于学习的统一自适应 QoS 映射方法
        2.3.1 各类 QoS 方案参数和等级的特征分析
        2.3.2 基于学习的统一自适应 QoS 映射方法
        2.3.3 LUS‐QMM 的关键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 QoS 协商机制
    3.1 域间 QoS 协商解决的问题
    3.2 模糊综合评判求解 QoS 服务亏损程度
        3.2.1 模糊数学及模糊综合评判
        3.2.2 业务 QoS 服务亏损程度的评判
    3.3 域间 QoS 协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实验
    4.1 网络模拟器 NS2
        4.1.1 模拟实现机制
        4.1.2 模拟基本过程
    4.2 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4.2.1 实验目的
        4.2.2 设计思路
        4.2.3 仿真需要的 NS2 扩展
        4.2.4 仿真场景设计
    4.3 实验步骤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宽带无线网络跨层QoS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IP 骨干网的 QoS 技术研究
        1.2.2 跨层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2.3 无线视频传输 QoS 保障机制研究现状
        1.2.4 基于 SIP 协议的多媒体应用端到端 QoS 技术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1.4 本文主要章节安排
第2章 跨层自适应 QoS 体系结构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传统 IP QoS 体系结构模型概述
        2.2.1 IntServ 综合业务体系结构模型
        2.2.2 DiffServ 区分业务体系结构模型
        2.2.3 MPLS 体系结构模型
        2.2.4 多种体系结构模型的结合
    2.3 跨层自适应 QoS 体系结构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跨层优化的参数选择
    3.3 无线网络的跨层设计
        3.2.1 跨层设计方法综述
        3.2.2 典型跨层设计方案分析
    3.4 本文提出的跨层优化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视频业务的跨层 QoS 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MPEG-4 视频编码与视频流业务的 QoS 评估
        4.2.1 MPEG-4 视频编码
        4.2.2 视频传输效果分析与评估方法
    4.3 视频业务在无线跨层网络中的传输
        4.3.1 RTP/RTCP 协议
        4.3.2 跨层自适应 QoS 机制
    4.4 无线网络在 NS2 中的仿真
        4.4.1 网络模拟器 NS2
        4.4.2 NS2 用于无线网络仿真
    4.5 无线视频业务跨层 QoS 机制的仿真与实现
        4.5.1 仿真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5.2 无线网络拓扑创建
        4.5.3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SIP 的 VoIP 系统 QoS 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SIP 多媒体通信 QoS 体系结构研究
        5.2.1 SIP 的组件构成
        5.2.2 SIP 的协议结构
        5.2.3 SIP 在 VoIP 中的应用
    5.3 VoIP 系统 QoS 保障机制的研究
        5.3.1 VoIP 系统面临的 QoS 问题
        5.3.2 VoIP 系统的 QoS 保障技术
    5.4 基于 SIP 的 VoIP 终端系统设计与实现
        5.4.1 硬件设计
        5.4.2 软件设计
    5.5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5.5.1 测试环境与方案
        5.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面向认知网络的自适应QoS感知与配置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认知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认知网络的典型结构
        1.2.3 自适应QoS 感知与配置技术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1 存在问题
        1.3.2 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认知网络的自适应QoS 框架
    2.1 引言
    2.2 认知网络QoS 及设计原则
        2.2.1 认知网络QoS 问题分析
        2.2.2 认知网络QoS 设计原则
        2.2.3 认知网络QoS 参数
    2.3 认知网络的QoS 保障
        2.3.1 自律控制结构
        2.3.2 数据获取
        2.3.3 数据分析
        2.3.4 QoS 自配置
    2.4 认知网络自适应QoS 框架
        2.4.1 框架描述
        2.4.2 QoS 跨层感知与配置
    2.5 认知网络QoS 框架形式化描述
        2.5.1 基于PEPA 的QoS 框架的描述
        2.5.2 框架模型的分析
        2.5.3 与已有网络QoS 框架的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QoS 感知的数据预处理方法
    3.1 引言
    3.2 面向QoS 感知的数据预处理框架
    3.3 基于DS 证据理论的多层网络数据融合方法
        3.3.1 DS 证据理论
        3.3.2 基于DS 的多层网络数据融合方法
    3.4 未分类数据的提升
        3.4.1 提升器
        3.4.2 基于权值动态修正的提升算法
    3.5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5.1 DPP 融合方法测试
        3.5.2 D-AdaBoost 提升算法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QoS 感知的IP 流聚合方法
    4.1 引言
    4.2 IP 流聚合问题分析
    4.3 IP 流的汇聚
        4.3.1 前缀编码
        4.3.2 中值树表示
        4.3.3 基于中值树的IP 流汇聚
    4.4 IP 流的合并
        4.4.1 IP 流特征提取
        4.4.2 IP 流的合并
    4.5 IP 流聚合算法描述及分析
        4.5.1 DfCluster 算法描述
        4.5.2 算法分析
    4.6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6.1 数据集选取及实验环境
        4.6.2 结果分析与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效用函数的QoS 动态自配置方法
    5.1 引言
    5.2 效用函数
        5.2.1 效用函数简介
        5.2.2 效用函数的引入
    5.3 动态自配置方法
        5.3.1 用户QoS 的效用函数表示
        5.3.2 用户QoS 的优先级表示与修正
        5.3.3 FDQS 的中断机制
        5.3.4 FDQS 的部署需求
        5.3.5 FDQS 算法描述与分析
    5.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实验环境与过程
        5.4.2 结果分析与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IPCG的自适应QoS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在IPCG中实现QoS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QoS技术
        2.1.1 网络QoS体系结构
        2.1.2 QoS保证的分类
        2.1.3 策略QoS
        2.1.4 策略QoS的解决方案
        2.1.5 QoS的实现
    2.2 自适应QoS技术
        2.2.1 自适应控制概述
        2.2.2 自适应QoS的产生和发展
        2.2.3 自适应QoS的概念和函数
    2.3 相关QoS系统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IPCG的QOS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IPCG的QoS系统设计
    3.2 重定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 QoS模块的设计
    3.4 QoS模块的实现
        3.4.1 基于用户信息的业务分类
        3.4.2 基于应用类别排队策略
        3.4.3 基于队列的带宽管理
        3.4.4 简单的拥塞控制
    3.5 关键数据结构和算法
    3.6 实验结果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自适应QOS的设计与实现
    4.1 IPCG中QoS的不足
    4.2 提出自适应QoS的原因
    4.3 自适应QoS的设计
        4.3.1 分层自适应QoS模型
        4.3.2 自适应框架设计
        4.3.3 自适应QoS工作流程设计
    4.4 自适应QoS的实现
        4.4.1 QoS映射
        4.4.2 系统负载
        4.4.3 自适应QoS协商
        4.4.4 自适应调节
        4.4.5 用户接入
    4.5 模拟实验与实验结果分析
        4.5.1 实验环境介绍
        4.5.2 自适应QoS有效性验证
        4.5.3 系统性能测试
    4.6 实验结果分析
        4.6.1 系统吞吐量对比实验
        4.6.2 用户接入数对比实验
        4.6.3 QoS控制对比实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6)基于RTP的流媒体自适应QoS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流媒体技术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流媒体通信技术及IP QoS策略研究
    2.1 流媒体通信的特点及对网络的要求
    2.2 Internet中流媒体传输的QoS技术指标
    2.3 目前的IP网络的QoS解决方案
        2.3.1 基于网络的QoS控制策略
        2.3.2 基于终端的QoS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时传输与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TCP
    3.1 RTP协议
        3.1.1 RTP的报文格式
        3.1.2 RTP协议的工作原理
    3.2 RTCP协议
        3.2.1 RTCP包的格式
        3.2.2 RTCP的功能
    3.3 基于RTP的流媒体传输中的QoS控制
    3.4 QoS动态监测的网络参数
        3.4.1 到达间隔抖动J
        3.4.2 间隔报文丢失率L
        3.4.3 往返路程时间
        3.4.4 RTCP传输时间间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媒体自适应传输策略的研究与设计
    4.1 传统的流媒体自适应传输策略
        4.1.1 基于信源的自适应传输策略
        4.1.2 基于接收端的自适应传输策略
        4.1.3 基于RTP的流媒体自适应传输控制策略
    4.2 一种新的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
        4.2.1 新算法的实现原理
        4.2.2 新算法的实现步骤
        4.2.3 新算法的性能评测
    4.3 接收端缓冲区控制算法
        4.3.1 网络环境下的流媒体同步
        4.3.2 缓冲区控制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媒体自适应传输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环境和相关技术
        5.1.1 JMF框架
        5.1.2 视频编解码器H.263
    5.2 系统的设计
        5.2.1 服务器设计
        5.2.2 客户端设计
    5.3 关键技术的实现
        5.3.1 发送RTP实时数据流
        5.3.2 接收RTP实时数据流并播放
        5.3.3 自适应传输控制技术
        5.3.4 缓冲区控制技术
        5.3.5 终端会话的管理
    5.4 传输质量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7)WiMAX系统中QoS导向的跨层无线资源管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1.2 跨层优化
        1.2.1 传统分层模型中各层技术的独立演进
        1.2.1.1 应用层
        1.2.1.2 网络层
        1.2.1.3 媒体接入控制层
        1.2.1.4 物理层
        1.2.2 跨层优化的必要性
    1.3 WiMAX系统中QoS导向的跨层优化设计
        1.3.1 移动多媒体通信的QoS需求
        1.3.2 WiMAX系统中跨层优化的研究现状
        1.3.2.1 跨层切换控制
        1.3.2.2 视频应用的跨层优化设计
        1.3.2.3 跨层无线资源管理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WiMAX空中接口技术标准的研究
    2.1 WiMAX/IEEE802.16标准系列概述
        2.1.1 WiMAX/IEEE802.16标准化进程及发展
        2.1.1.1 802.16协议系列介绍
        2.1.1.2 WiMAX的产业化
        2.1.2 IEEE802.16d/e协议栈
        2.1.2.1 MAC层
        2.1.2.2 物理层
        2.1.3 WiMAX网络参考模型
    2.2 MAC层的QoS服务架构
        2.2.1 连接
        2.2.2 服务流
        2.2.2.1 服务流定义
        2.2.2.2 服务流类型
        2.2.2.3 服务流管理
        2.2.3 带宽请求与分配
    2.3 物理层的技术特征
        2.3.1 自适应调制编码
        2.3.1.1 调制技术
        2.3.1.2 信道编码技术
        2.3.2 正交频分复用
        2.3.2.1 WirelessMAN-OFDM
        2.3.2.2 WirelessMAN-OFDMA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WirelessMAN-OFDM系统的资源预留与接纳控制
    3.1 引言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 系统模型
        3.3.1 自适应QoS服务模型
        3.3.2 链路自适应模型
    3.4 WirelessMAN-OFDM系统的资源预留与接纳控制
        3.4.1 资源预留
        3.4.2 接纳控制
        3.4.3 自适应QoS管理
    3.5 数值分析
    3.6 仿真结果
        3.6.1 仿真模型
        3.6.2 仿真结果
    3.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WirelessMAN-OFDM系统上行传输的性能优化
    4.1 引言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1 带宽分配和调度
        4.2.2 带宽请求
    4.3 QoS服务模型
    4.4 WirelessMAN-OFDM系统上行传输优化方案
        4.4.1 增强型带宽请求机制
        4.4.2 联合带宽分配及调度
    4.5 数值分析
        4.5.1 上行传输排队性能分析
        4.5.2 带宽请求性能分析
    4.6 仿真结果
        4.6.1 仿真模型
        4.6.2 仿真结果
    4.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WirelessMAN-OFDMA系统的动态资源分配
    5.1 引言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1 单小区OFDMA系统中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5.2.2 多蜂窝OFDMA系统中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
    5.3 系统模型
        5.3.1 部分频率重用模型
        5.3.2 信道模型
        5.3.3 WirelessMAN-OFDMA系统的传输单元构建
    5.4 动态资源分配
        5.4.1 资源预分配
        5.4.2 资源重分配
        5.4.3 调度
    5.5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5.5.1 仿真模型
        5.5.2 仿真结果和分析
    5.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8)协同作战能力(CEC)中实时信息分发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EC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实时信息分发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CEC中实时信息分发控制模型设计
    §2.1 引言
    §2.2 实时信息分发控制模型设计
        §2.2.1 总体模型视图
        §2.2.2 基于DCPS的信息分发模型
        §2.2.3 数据分类与数据选择模块
        §2.2.4 自适应QOS控制模块
    §2.3 实时信息分发性能评价指标设定
        §2.3.1 时延
        §2.3.2 时延抖动
        §2.3.3 吞吐量
        §2.3.4 可用带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CPS的信息分发模型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DDS标准研究
        §3.2.1 DDS的核心特征
        §3.2.2 DDS的QOS策略
    §3.3 实时信息分发模型设计
        §3.3.1 单节点框架结构设计
        §3.3.2 网络框架组件图设计
        §3.3.3 信息分发模型
        §3.3.4 信息发布订购流程
    §3.4 信息发布/订购实现
        §3.4.1 DCPS基础模块重定义
        §3.4.2 信息发布实现
        §3.4.3 信息订购实现
    §3.5 CEC中的应用实例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QOS控制策略设计
    §4.1 引言
    §4.2 QOS的实现机制
    §4.3 静态QOS的特点
    §4.4 典型QOS策略分析
    §4.5 静态QOS性能测试及分析
        §4.5.1 程序运行方法
        §4.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4.5.3 静态QOS的不足
    §4.6 自适应QOS策略设计
        §4.6.1 CEC中自适应QOS的需求分析
        §4.6.2 自适应QOS的实现框架
    §4.7 自适应QOS控制算法
        §4.7.1 控制目标
        §4.7.2 自适应函数
        §4.7.3 反馈过程
        §4.7.4 控制过程
        §4.7.5 控制方法
    §4.8 自适应QOS测试及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息分类的数据过滤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CEC网络中战术信息特点
    §5.3 基于信息分类的数据过滤机制
        §5.3.1 数据过滤机制的引入
        §5.3.2 信息分类算法
        §5.3.3 基于信息分类的数据过滤机制
    §5.4 数据过滤机制测试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9)IPv6环境下流媒体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流媒体技术基础
    2.1 顺序流式传输和实时流式传输
    2.2 实时流式传输协议
    2.3 单播、广播和组播
第三章 流媒体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3.1 应用层组播概述
        3.1.1 重叠网的概念
        3.1.2 IP组播的困境
        3.1.3 应用层组播的优点
        3.1.4 应用层组播的评价方法
        3.1.5 应用层组播的关键技术
        3.1.6 现有应用层组播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3.2 应用层组播系统结构研究
        3.2.1 服务器型应用层组播系统结构研究
        3.2.2 服务器型系统的工作机制
    3.3 网络 QoS与组播自适应 QoS
        3.3.1 网络 QoS研究
        3.3.2 组播自适应 QoS研究
第四章 VSOD系统的设计
    4.1 流媒体传输子系统设计
        4.1.1 VSOD Server设计
        4.1.2 VSOD Proxy设计
        4.1.3 VSOD Client设计
    4.2 QoS子系统设计
        4.2.1 网络 QoS
        4.2.2 自适应 QoS
第五章 VSOD系统的实现
    5.1 VSOD Server实现
    5.2 VSOO Proxy实现
    5.3 VSOD Client实现
第六章 VSOD系统的测试
    6.1 网络 QoS测试
        6.1.2 按照 QoS分级的 IPv6地址分配
        6.1.3 网络 QoS
    6.2 视频流点播测试
        6.2.2 不同优先级的视频流点播
        6.2.3 视频流点播连接建立时间测试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基于IP网络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VoIP自适应编码策略研究与实现[D]. 杨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2]面向超网络通信能力保障的QoS映射协商机制研究[D]. 熊章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3]宽带无线网络跨层QoS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D]. 马泽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1(08)
  • [4]面向认知网络的自适应QoS感知与配置方法[D]. 冯光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1)
  • [5]基于IPCG的自适应QoS技术研究与应用[D]. 朱碧贤. 苏州大学, 2009(10)
  • [6]基于RTP的流媒体自适应QoS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淼. 东北大学, 2008(03)
  • [7]WiMAX系统中QoS导向的跨层无线资源管理机制的研究[D]. 覃忠宾.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8]协同作战能力(CEC)中实时信息分发控制技术研究[D]. 艾小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9]IPv6环境下流媒体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郭宝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4)
  • [10]一种基于用户的自适应类选择算法[J]. 王晓媛,白成林.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04)

标签:;  ;  ;  ;  ;  

基于IP网络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