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生态效应场论文_王强盛,王晓莹,杭玉浩,刘晓雪,李培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综合生态效应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效应,湘江,河流,疏勒河,生态系统,土地利用。

综合生态效应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盛,王晓莹,杭玉浩,刘晓雪,李培花[1](2019)在《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及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稻作生产以大量化肥、农药投入为主要手段,虽然确保了水稻稳产高产,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需求,但给稻田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农产品食用品质带来一定的污染,从而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绿色发展,减轻常规稻作对环境的影响,确保稻米食用安全,特别是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性高、无污染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中国适时提出和实施减肥减药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举措,深受全社会的肯定。稻田种养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效应,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笔者概述了稻田种养的生态原理和生态功能,指出了目前中国稻田种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解决路径,以期为中国稻田综合种养的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加速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婉[2](2019)在《《叁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发布 叁大效益有机结合 生态效应显着》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叁北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生态工程,2018年是叁北工程建设40周年。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叁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介绍叁北工程实施情况。叁北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1978年,在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本文来源于《环境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姚罗兰,郭岚宁,帅红,李魁明,朱桃花[3](2017)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对库区产生的生态效应,根据枢纽运行前后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基于生态资产评估模型,对其生态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库区2010年生态资产总值(28902.53万元)较2005年(28940.52万元)稍微有所降低,受长沙综合枢纽及城市化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城镇建设面积逐年增加,而耕地面积及林地面积逐渐减少,2012年长沙综合枢纽投入运行,使湘江水域面积增加,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种植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及单位面积农田纯受益逐步增加,2014年库区总生态资产较2010年增加了50.93%。(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7年23期)

毛鹏[4](2017)在《老挝沙湾拿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综合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对地表覆被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已成为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在许多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欠发达地区,正经历牺牲生态发展经济的土地利用变化进程,这些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生态效应亟需得到正确评估和重视。本文以老挝沙湾拿吉地区为研究区,从遥感数据中提取了 1975年、1990年、2005年和2015年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对土地利用结构和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进而基于景观生态格局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量化分析了综合生态效应变化,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与变化规律,阐明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生态效应,以期为当地土地利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有:(1)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特征为“植被覆盖率高、建设强度低、耕地快速扩张”,其中林地>草地>耕地>水体>未利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2015年),平原地带以“林地-草地-耕地”为主,而丘陵山地则以“林地-草地”为主;(2)1975~2015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不算剧烈,但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地一增一减变化幅度最为显着且趋势不变,建设用地和水体小幅增长,草地降幅较大而林地略有减少;(3)40年来研究区“林地-草地-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总体格局保持稳定,“林地-草地-耕地”的相互转化占研究区各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地位,其中1975~1990年未利用地及其它转出为林地和草地较多,199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规模有所减小,2005~2015年变化规模重新增大,草地大量转出、水体显着增加、耕地持续扩张;(4)40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林地-草地为主控制、耕地-水体扩展分割、建设用地聚集增加、未利用地明显退化”的特点。在林地为基质的景观格局中,耕地和水体等不断侵蚀优势景观,景观异质性增强,在趋向破碎化的同时也更加均匀化,格局稳定性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总体特征不变;(5)40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到5.62×109$,其中林地价值最大,占比超80%,其次草地价值明显下降,耕地和水体价值相近且均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及其它价值最小并连续下降。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自然调节和支持服务为主,供给服务增长较快,人类活动干预程度较低。(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姜志文,蒋伟[5](2015)在《额敏河流域综合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河流水系生态系统和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特征,结合现代河流开发理念,分析论证了新疆塔城地区额敏河流域综合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5年08期)

钱大文[6](2015)在《近37年疏勒河中下游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综合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疏勒河中下游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整个疏勒河流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集中的区域,作为该区核心地带的绿洲,对工农业生产和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其一方面处于荒漠景观的包围之中,另一方面依赖于境内的疏勒河、党河、石油河等内陆河流的灌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使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出现了诸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植被退化和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对疏勒河中下游在1977-2013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对由土地变化引起的综合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价,初步结果如下:(1)疏勒河中下游的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均呈增加态势,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则不断缩减,其中草地的缩减幅度最大,沙地、盐碱地和未利用地的减少幅度较小。具体来说,敦煌市的耕地面积及增长幅度均为最小,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的增速最快,林地面积变化较为波动,草地和水域则呈减少态势,沙地的面积最大,但其减少却不明显,盐碱地总体为扩张趋势。瓜州县的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的增长速率在2002-2013年达到最大,林地和草地面积则呈下降,水域面积总体增加,沙地面积变化不大,盐碱地面积虽有下降,但仍为最大,未利用地的变化则不大。玉门市的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在2002-2013年发生剧烈增长,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则为下降趋势,沙地和盐碱地面积均为区域最小,且沙地面积有增加趋势,盐碱地面积则趋于减少,未利用地变化则不明显。敦煌市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以其它地类的转入为主,林地、草地、沙地、盐碱地和未利用地则是转入和转出并存,水域则以转出为主。瓜州县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以转入为主,耕地则在1993年之后以转入为主,林地则以转出为主,草地、沙地、盐碱地和未利用地整体上处于平衡状态,水域在2002年之前以转入为主,之后以转出为主。玉门市的耕地以转入为主,林地、草地和水域以转出为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则在2002-2013年以转入为主,沙地、盐碱地和未利用地整体上处于平衡状态。敦煌市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和草地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最大,瓜州县的林地和水域受影响最大,玉门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盐碱地的影响大于其它地类,其中各市(县)的未利用地、瓜州县和玉门市的沙地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小。(2)玉门市的耕地景观破碎程度最大,叁个市(县)的林地和水域景观破碎程度变化较波动,瓜州县的草地景观持续破碎,而敦煌市和玉门市的草地破碎程度减轻,叁个市(县)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景观都趋于分散和扩张,敦煌市的沙地的规模和盐碱地破碎程度最大,而瓜州县的盐碱地的聚集则更为明显。叁个市(县)的耕地景观边界都趋向复杂,玉门市和瓜州县的林地景观边界趋于简单,而敦煌市的则持续复杂;敦煌市的草地边界复杂程度最大,玉门市的草地边界在1993年之后趋于简单,瓜州县则变化不大;瓜州县的水域景观边界在2002年前趋于复杂,玉门市和敦煌市的水域边界则在1993年之后趋向简单;叁个市(县)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边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而盐碱地边界在1993年之后趋于简单,敦煌市的沙地景观复杂程度则最大。叁个市(县)的耕地景观都从1986年开始不断聚集,林地、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聚集度下降;敦煌市的水域景观趋于分散,瓜州县则较为波动,玉门市的水域景观聚集度在1993年开始上升;敦煌市的沙地景观出现轻微的分散,玉门市则持续聚集,而瓜州县的波动较大;玉门市的盐碱地景观在1993-2013年间不断聚集,瓜州县变化不大,敦煌市则持续聚集。(3)敦煌绿洲亚区1绿洲面积持续下降,主要发生在绿洲边缘地带,且以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为主,其荒漠面积从2002年开始增加;敦煌绿洲亚区2的绿洲面积则从2002年开始迅速增长,以内部填充和边缘扩张为主,且以和未利用地及荒漠之间的转换为主,其荒漠在2002年之后迅速减少。瓜州绿洲亚区3绿洲和荒漠面积分别从1986年开始增长和减少,其中绿洲扩张在东部边缘,且以和荒漠之间的转换为主;瓜州绿洲亚区4的绿洲面积在2002-2013年增长,以内部填充为主,且不同地类系统之间的转换较为平衡,其荒漠也从1986年开始下降。玉门绿洲亚区5绿洲面积从2002年开始迅速增加,主要发生在绿洲内部,且以绿洲内部地类之间的转换为主,其荒漠面积较小,只在2002-2013年有所下降;玉门绿洲亚区6的绿洲和荒漠面积分别从1993年开始迅速增长和减少,绿洲扩张主要发生在边缘,且以和未利用地的转换为主。(4)疏勒河中下游叁个市(县)的综合生态效应在近37年间都有所下降,其中敦煌市的综合生态效应持续降低且下降幅度最大,主要与草地和林地面积的大幅下降有关。瓜州县则在1977-1986年恶化明显,随后则改善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前期的草地面积缩减,而后期耕地大面积扩张,并且水域面积上升。玉门市的综合生态效应也在1977-1986年下降明显,而在1986-1993年保持增长,经过了1993-2002年的降低之后,又在2002-2013年继续改善,其中草地面积缩减是生态恶化的主因,而耕地的迅速扩张则起到了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臧亭,谭瑛[7](2014)在《高密度中心区绿地与温湿综合生态效应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飞速发展,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绿化效应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多个城市高密度中心区选取不同空间模式的绿地,对绿地中心、边缘、周边观测点以及对照参考点连续叁天温湿度测量,从人体舒适度角度出发,定量分析各类绿地对周边环境降温、增湿及综合的作用强度和作用范围,探索城市绿地生态效应以绿地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规律。最终优选出适合高密度中心区的绿地空间格局生态高效模式和适宜规模,对规划实践提出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4年08期)

尚淑丽,顾正华,赵世凯,刘国良[8](2014)在《基于模糊逻辑的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评价研究进展情况,探讨将基于模糊逻辑的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水电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对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中因素集和评语集的建立、隶属度函数确定、模糊算子选择等问题进行分析,引入降半阶梯形分布函数用于隶属度计算,选择加权平均型模糊算子用于模糊关系合成.结合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构建水电工程生态效应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义一个能反映各个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大小和方向的参数即指标综合影响向量,并根据实例中已经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对于大朝山水电站生态效应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并与前人评价结论相吻合;定义的指标综合影响向量能够反映各指标对水电工程生态效应影响的大小和方向;所建水电工程生态效应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合理的、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4年09期)

卜萍萍[9](2011)在《秸秆覆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生态效应综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物,对其不合理利用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本论文针对陕西关中地区农业水资源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以玉米秸秆为覆盖材料,通过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覆盖量下对冬小麦麦田土壤温度、水分、养分、微生物及作物产量变化影响的研究,探讨秸秆覆盖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水文生态条件方面的综合效应,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寻求行之有效的抗旱防旱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研究成果对促进农民增收,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得到以下成果:(1)秸秆覆盖处理技术对冬小麦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在冬小麦全生育期,秸秆覆盖各处理0~10cm、10~20cm土层土壤的温度均高于对照;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各土层土壤的最大日变幅和平均日变幅均减小;秸秆覆盖处理后,在早晨8:00及晚上20:00,0~20cm土层土壤温度大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下午14:00在0~20cm土层土壤温度大小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2)秸秆覆盖处理技术对农田土壤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小麦收获后秸秆覆盖各处理0~90cm土层土壤的平均含水量均高于对照,其中处理3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最高为22.53%,比对照高5.6%;各处理0~160cm土层土壤的平均含水量大小依次为: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3)秸秆覆盖处理显着增加了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含量。在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7.3%、9.1%、11.1%;土壤碱解氮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7mg/kg、4.0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6mg/kg、4.67mg/kg、7.3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9mg/kg、45mg/kg、49mg/kg。(4)秸秆覆盖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中3大菌的数量。同一处理,不同生育期土壤细菌数量大小依次为,收获后>拔节期>孕穗期>播种前;在同一生育期,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大,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大;对于同一处理,随着冬小麦生育时期的渐进,土壤真菌的数量大小依次为,收获后>孕穗期>拔节期>播种前。(5)秸秆覆盖处理显着增加了冬小麦产量。冬小麦分蘖期以后,秸秆覆盖各处理长势均优于对照,覆盖处理使冬小麦的各生育期推迟2~3天。其中处理3在各生育期的长势最好,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分生物量都为最大;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处理2、处理3和处理4与对照相比,其产量分别增加了11.8%、27.0%、13.4%;秸秆覆盖处理后,处理3的纯收入比对照高843.4元/hm2。(6)秸秆覆盖对各生态因子综合影响的效应研究表明,在关中地区以玉米秸秆覆盖量6000kg/hm2为最佳。(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1-05-29)

刘夏松[10](2010)在《铜锈环棱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室外选取了一富营养化水体,按照螺类密度设高密度组(392 ind.·m~(-2))、中密度组(196 ind.·m~(-2))、低密度组(98 ind.·m~(-2))和对照组在该水体中进行围隔试验。连续跟踪其各理化指标及围隔内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情况,作为现场数据来研究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s)对淡水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效应。在室内条件下,跟踪铜锈环棱螺在不同藻类(产毒、不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以及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以及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条件下耗氧率、各种摄食参数以及消化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所得结果如下:1.铜锈环棱螺可以明显提高藻华水体的透明度(SD),试验中、后期,叁个处理组围隔水体的SD均能保持在60cm以上,而对照组SD改变不明显,波动于29~40.3cm之间;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DO)含量几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环棱螺的存在可直接或间接降低水体DO浓度。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化学指标在p<0.05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说明环棱螺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体质量。2.螺的放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动物的生长。3.螺的放养能够对富营养化藻华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放养适当密度的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藻华水体中物种趋于单一性的速度,而且能够降低藻华水体中蓝藻的丰度比例。4.铜锈环棱螺的耗氧率随产毒蓝藻浓度的升高而先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耗氧率降低。试验螺在栅藻中的滤食率是所有试验组中最高的,而其清滤率的大小关系为:四尾栅藻组﹥混合藻组﹥产毒蓝藻组﹥不产毒蓝藻组。5.当以产毒铜绿微囊藻905(Microcystic aeruginosa)作为铜锈环棱螺的饵料时,试验螺的淀粉酶活性随摄食时间的改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胃蛋白酶以及纤维素酶活性随摄食时间整体上呈增大趋势,而其胰蛋白酶活性变化并无明显趋势。当以不同的藻液喂食铜锈环棱螺时,各组试验螺的淀粉酶与胃蛋白酶均高于各自的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试验螺摄食产毒蓝藻时,蛋白酶活性最高;摄食不产毒蓝藻时,淀粉酶与胰蛋白酶活性均最高;摄食栅藻组时,纤维素酶活性最高。(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0-10-20)

综合生态效应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叁北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生态工程,2018年是叁北工程建设40周年。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叁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介绍叁北工程实施情况。叁北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1978年,在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综合生态效应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强盛,王晓莹,杭玉浩,刘晓雪,李培花.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及生态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陈婉.《叁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发布叁大效益有机结合生态效应显着[J].环境经济.2019

[3].姚罗兰,郭岚宁,帅红,李魁明,朱桃花.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初期库区生态效应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

[4].毛鹏.老挝沙湾拿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综合生态效应[D].武汉大学.2017

[5].姜志文,蒋伟.额敏河流域综合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分析[J].吉林水利.2015

[6].钱大文.近37年疏勒河中下游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综合生态效应[D].兰州大学.2015

[7].臧亭,谭瑛.高密度中心区绿地与温湿综合生态效应关联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

[8].尚淑丽,顾正华,赵世凯,刘国良.基于模糊逻辑的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综合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

[9].卜萍萍.秸秆覆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生态效应综合研究[D].长安大学.2011

[10].刘夏松.铜锈环棱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生态效应[D].宁波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城市近自然森林各个时间段负离子浓度变...哈尔滨道里区GI连接网络0124km(d)文化...

标签:;  ;  ;  ;  ;  ;  ;  

综合生态效应场论文_王强盛,王晓莹,杭玉浩,刘晓雪,李培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