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形象论文_李利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儿童,形象,视角,微观,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景德镇。

儿童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利芳[1](2020)在《新时代儿童形象的精神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彭学军一直擅长在精彩的故事中突出儿童成长的主体性,但她同时也在努力寻求艺术的新变,努力将创作的文化之根扎得更深更厚一些。《建座瓷窑送给你》是一本在儿童文学场域内对景德镇陶瓷艺术传统与艺术精神有传承、反思、创新与弘扬的优秀作品。它将中国博大深奥的陶瓷文化与(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20-01-02)

刘金悦,杨柏宏[2](2019)在《中日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化的缩影,其中在中日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相同的动物形象也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探究这种差异有助于了解国家的社会文化,从而避免在交往中产生冲突。(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期刊2019年23期)

李赵云[3](2019)在《儿童视角下革命传统类文本人物形象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统编版教材作为社会公共知识产品,集中性体现了国家意志层面的要求,革命传统类文本理应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很多革命类文本,故事中的人物都带有鲜明的英雄主义光环,或者已经以"伟人"的加身。对于学生而言,要想真正与这些人物展开对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脱离贴标(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卜玉华,钟程[4](2019)在《课堂空间中儿童形象的产生机制:权力抑或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能否通过开放课堂空间,赋权于学生以保证主动自觉学习的学生形象产生。为此,研究运用了以视频为线索的主体访谈法、田野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发现当教师权力过剩时,学生形象呈现出"课桌蜗居型""向日葵型"和"隐性反抗型"等多种形象,说明课堂教学有必要进一步消解教师权力,赋权于学生。然而,当教师下移权力,变更课堂空间结构之后,学生便呈现出"学习规则的变更人""不动脑筋的教学应声虫"和"不善合作的散兵游勇"等多种被动学习的形象,说明空间重构及权力下移并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条件。只有在教师变更课堂空间结构和下移权力,并加以教育引领之后,学生主动学习的形象才可敞现出来。这说明空间结构及权力并不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条件,教师的价值引领是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超[5](2019)在《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儿童形象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狄更斯的创作常被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叁个阶段,其作品中所刻画的儿童形象从表层看起来具有相似性,但实质上也具有阶段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狄更斯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是息息相关的。狄更斯用自己最真实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可怜的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儿童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与儿童形象中爱的连续性的完美结合。(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张琳[6](2019)在《刘玉栋儿童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刘玉栋的儿童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往往是缺失的,他们或者因意外去世或者因去外地工作而在孩子的生活、成长中缺席。作者在描写父亲时灵活调整叙事视角,巧妙书写儿童内心所意识到的父亲形象,让父子深情流露在字里行间,揭示出"父亲的缺失"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通过父亲形象的缺失,作者将儿童主人公推向社会冒险的极端处境,揭示了重大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金悦,杨柏宏[7](2019)在《中日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热衷于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众多动物形象中,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尤其青睐狐狸这一动物形象。然而,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却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国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进一步体会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以狐狸形象为例,从古代、近现代、当代小学生课本叁个角度对中日狐狸(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30期)

罗琳[8](2019)在《渐显的形象——国产儿童性教育动画片的创作形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文化语境下,儿童性教育一度被视为禁忌话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尤其是近几年网络上曝出的一些相关事件的负面新闻,使得儿童性教育逐渐提上日程。由于性教育知识以及受众的特殊性,绘本和动画成了最好的教育手段。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儿童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提出问题。随后,从类型和视觉这两大元素,结合儿童心理学、传播学以及艺术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类题材动画片横向比较,对国产儿童性教育动画片进行剖析,探究此类动画片的创作特点,以期为国产儿童性教育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当代动画》期刊2019年04期)

郭聪利,郭松[9](2019)在《留守儿童文件中政府形象和权力的话语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相关文件的出台,留守儿童问题在逐步获得改善。据测算,从2016年到目前为止,留守儿童数量一直在持续下降。因此,本文选取2019年5月27日民政部发布的留守儿童文件,运用Fairclough的话语实践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说明制度话语如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作用,及民政部等政府部门如何通过话语实践来建构它们的权威形象。(本文来源于《景德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程敏[10](2019)在《从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谈“育人”》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作品历时百年,经久不衰,不仅源于他对国民性及民族命运的思考,更在于他对人物形象的独家塑造。除农民和知识分子外,鲁迅对儿童也寄予了深切关注。由此而体现的"立人"思想对当今教育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即从鲁迅小说中不同的儿童形象谈起,探讨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19期)

儿童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化的缩影,其中在中日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相同的动物形象也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探究这种差异有助于了解国家的社会文化,从而避免在交往中产生冲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李利芳.新时代儿童形象的精神建构[N].文学报.2020

[2].刘金悦,杨柏宏.中日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比较研究[J].今日财富.2019

[3].李赵云.儿童视角下革命传统类文本人物形象的解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4].卜玉华,钟程.课堂空间中儿童形象的产生机制:权力抑或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5].李超.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儿童形象的演变[J].青年文学家.2019

[6].张琳.刘玉栋儿童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缺失[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刘金悦,杨柏宏.中日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比较研究[J].牡丹.2019

[8].罗琳.渐显的形象——国产儿童性教育动画片的创作形式初探[J].当代动画.2019

[9].郭聪利,郭松.留守儿童文件中政府形象和权力的话语建构[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

[10].程敏.从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谈“育人”[J].作家天地.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时期各类儿童形象的变化)1.1采用“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中国宣传片儿童形象画面相比西方儿童的小天使形象,我们中国年...梁平版画儿童形象集合《大闹天宫》中哪吒形象与杨柳青年画《...

标签:;  ;  ;  ;  ;  ;  ;  

儿童形象论文_李利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