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薄膜论文-李佳

多元薄膜论文-李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元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银纳米线,宏量制备,分散性,透明导电薄膜

多元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19)在《无PVP多元醇法制备直径可控银纳米线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明导电薄膜作为光电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触摸屏和太阳能电池等电子领域,引起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透明导电薄膜主要是采用铟锡氧化物(ITO)制备。然而ITO薄膜柔性差,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破坏,限制了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另外相对复杂的ITO制造工艺和铟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其未来的进一步应用,因此需要寻找替代品。银纳米线因具有高的透光率、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等离子体特性,所以可应用在电子领域。此外,用银纳米线制备的透明导电薄膜具有导电性高、机械延展性好以及易于加工和可大规模制造等优点,使其成为ITO理想的替代品。为了实现银纳米线的实际应用,需要降低银纳米线的制备成本,简化银纳米线的制备工艺。目前常用的银纳米线的合成方法是多元醇法,往往需要加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然而这些长链聚合物分子会在纳米线周围形成了一层绝缘层,移除PVP需要有机溶剂进行多次洗涤,整个过程繁琐耗时且制备成本较高。但是在合成过程中,如果不使用有机物稳定剂,合成的银纳米线在水溶液中胶体稳定性较低,容易发生团聚,这将会影响银纳米线的实际使用性能。另外,银纳米线的直径和长径比影响透明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利用直径细、长径比大的银纳米线制备的透明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好。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主要以银纳米线的可控合成及应用为研究对象,在不使用PVP条件下,用多元醇法制备银纳米线,利用无机盐、搅拌速度、AgNO_3溶液滴加速度、生成银纳米核温度和时间对银纳米线尺寸产生的影响,制备了叁种不同直径,高长径比的银纳米线。用改良的多元醇法对反应体系放大,对银纳米线进行了宏量制备。此外,合成一种水溶性小分子的修饰剂,改善了银纳米线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解决了银纳米线在水溶液中的团聚问题。将合成的银纳米线制备透明导电薄膜,测试其光学性能。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无PVP多元醇法制备直径可控的银纳米线在无PVP条件下,用多元醇法制备银纳米线。通过调节Fe(NO_3)_3和FeCl_3的浓度、搅拌速度、AgNO_3溶液的滴加速度、乙二醇的用量和反应时间对银纳米线尺寸的影响,合成平均直径为55 nm与42 nm的银纳米线。通过改变生成银纳米核温度和时间以及NaBr的浓度,合成了平均直径为33 nm和40 nm的银纳米线。分别研究了银纳米线的合成机理,另外对合成平均直径55 nm与42 nm的银纳米线的反应体系放大,分别进行了1 L、2 L、5 L的规模化宏量制备,且制备的银纳米线长径比达到3000。2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成功制备水溶性小分子修饰剂,对已经合成的银纳米线进行修饰。水溶性小分子在银纳米线表面上的修饰改善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解决其在水溶液中的团聚问题。将制备出的不同直径、高长径比的银纳米线和修饰后的银纳米线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用旋涂法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钠钙玻璃(SLG)为基底制备透明导电薄膜。通过调控转速、银纳米线溶液浓度和旋涂次数叁个参数,得到透明导电薄膜的最佳旋涂条件。通过对透明导电薄膜进行光电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在方阻相同的情况下,利用细直径和修饰后的银纳米线制备的透明导电薄膜透光率都提高,而且直径细的银纳米线制备的透明导电薄膜透光率提高的幅度更大,说明直径是影响透明导电薄膜光学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以PET为基底,平均直径为33 nm的银纳米线制备的透明导电薄膜,在方阻为20Ω/sq时,透光率高达96.7%。(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强[2](2019)在《多元水溶性量子点及其薄膜的制备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水相合成的方法宏量制备了高质量的Cu-In-S,Ag-In-Zn-S等多元量子点,所制备的量子点具有组成可调、斯托克斯位移大和环境毒性低等优点,在光催化和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主要内容如下:1.我们成功在电压力锅中制备了水溶性的Cu-In-S/ZnS core/shell量子点。该方法简单、绿色、易于大批量合成。采用低成本的3-巯基丙酸以及柠檬酸钠作为双配体,分别配位Cu~+以及In~(3+),来平衡两种阳离子之间反应活性的差异。通过对Cu/In组分比例的调控,实现了量子点在556-753nm范围内发光,覆盖了绝大部分可见光范围,并且荧光效率最高可以达到20%。所制备的Cu-In-S/ZnS核/壳QDs在RhB降解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在无搅拌条件下,阳光下照射15分钟,E_(ff)可达99%以上。此外,我们考察了该量子点作为LED波长转换器的潜在应用,成功获得了色温(CCT)为3431 K的暖白光LED。2.通过采用一锅法,我们成功在电压力锅中宏量制备了4 L水溶性的Ag-In-Zn-S/ZnS core/shell量子点。采用低成本的硫代苹果酸和柠檬酸钠作为双配体,来平衡阳离子之间反应活性的差异。通过对Ag/In/Zn组分比例的调控,实现了量子点在507-743nm范围内发光,并且荧光效率最高可以达到65%。所制备的Ag-In-Zn-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在降解大批量的RhB溶液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此外,我们成功制备了CCT为7073K,显色指数(CRI)为79,发光效率为72.5 lm/W的冷白光LED设备。3.我们成功地制备出高发光的明胶包覆的Ag-In-Zn-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该量子点在450-670 nm范围内发光,覆盖了绝大部分可见光范围,并且在包覆一层ZnS壳层后,荧光效率最高可以达到38.3%。此外,所制备的叁种发暖白光的LED显示出较高的CRI,表明了该膜是一种值得期待的LED颜色转换材料。4.通过利用壳聚糖、明胶两种天然大分子作为成膜基质,甘油作为增塑剂,以及物理共混和流延成膜的操作,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新颖的高透柔性量子点/明胶/壳聚糖混合薄膜,并且系统地考察了该混合薄膜的透过率,水溶性和力学性能。该薄膜兼具明胶-壳聚糖共混膜高柔、高透等性能与量子点优良的光学性能,并且制备方法简单且不涉及量子点配体交换或去除的复杂步骤,保证了成膜后量子点各项的稳定性,因而在LED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懋达,付永强,王谦之,周飞[3](2019)在《多元Cr-Mo-Si-C-N系列薄膜结构及摩擦学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叁元含Mo的Cr-Mo-N、Mo-Si-N、Mo-C-N薄膜到四元Cr-Mo-Si-N、Mo-Si-C-N薄膜,综述多元系列薄膜的结构、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展;分析在不同气体压力、制备方法与参数、不同元素含量下薄膜结构的变化,阐述薄膜结构与其力学性能和摩擦学特性的关联。指出:多元Cr-Mo-Si-C-N系列薄膜结构、硬度、摩擦因数强烈受到薄膜中Mo、Si、C、N元素含量的影响,其中力学特性还与薄膜微结构紧密相关;薄膜的摩擦学特性与晶粒生长细化和作为润滑剂的无定形基质有关;在摩擦过程中发生的摩擦化学反应也有效地提高了薄膜的耐磨性。对于四元Cr-Mo-C-N和多元Cr-Mo-Si-C-N薄膜,建议进一步研究在水润滑与非润滑的不同条件下,例如在海水或者空气干摩擦环境下,是否由于薄膜结构组分的不同而有效地形成含Mo的氧化物的自润滑膜,以提高薄膜在更多场合下的适应性和减摩性。(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4期)

马铭[4](2018)在《AlCrWTaTiNb多元合金薄膜制备及低温渗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具有强度高、高温稳定性好、耐磨润滑性能优异等特点,作为高速、智能、干式切削刀具的涂层材料能够有效提高其使用效率和寿命,因此,近年来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高熵合金及其薄膜比较,高熵合金氮化物薄膜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耐摩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首先使用磁控溅射技术沉积了AlCrWTaTiNb多元合金薄膜。分析了不同衬底材料和基底温度对薄膜的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装置对沉积的薄膜进行了氮化处理。借助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仪及电化学测试,探究了不同渗氮温度和时间对氮化物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机械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304不锈钢和Si为衬底时,AlCrWTaTiNb薄膜为单相FCC结构。当基底温度为150°C时,复合薄膜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最大,304不锈钢衬底上的薄膜分别达到9.57 GPa和196 GPa;Si衬底上的薄膜分别达到10.02 GPa和185.13 GPa。对应的复合薄膜的耐磨性能最佳。2.渗氮温度为200~250℃时,薄膜为简单面心立方结构;在300℃时,薄膜呈现非晶结构。渗氮后薄膜的形貌均呈球形颗粒状。3.当渗氮温度为300℃时,薄膜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GPa和229GPa,反映薄膜摩擦性能的物理参数H~3/E~2值也达到最大1.3。此时,薄膜也具有最高的极化电阻和腐蚀电势,分别为-639.4mV和329.28kΩ/cm~2。4.在渗氮时间为5min~30min之间,薄膜形貌呈现球形颗粒状。随着渗氮时间的延长,薄膜先变粗糙再变平滑,在渗氮时间为30min时,薄膜最光滑。5.薄膜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随渗氮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当渗氮时间为30min时,薄膜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3GPa和217GPa;极化电阻也达到最大,为225.65kΩ/cm~2,抗腐蚀效果最好。渗氮时间为20min时,H/E达到最大值7.9×10~(-2),H~3/E~2达到最大值10×10~(-2)。(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0)

张明艳,程同磊,裴鑫,高升,吴子剑[5](2017)在《多元功能化碳纳米管改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分散性及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混酸、Fenton试剂和硅烷偶联剂KH-550对多壁碳纳米管(MWNTs)进行功能化改性,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一系列聚酰亚胺(PI)/MWNTs复合薄膜。对MWNTs功能化前后官能团变化及在PI基体中的分散情况和复合薄膜的电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MWNTs经多元功能化修饰后在PI基体中的分散性相比单一功能化MWNTs有了显着提高;单一功能化MWNTs的引入使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增加,介电强度降低;引入多元功能化MWNTs使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进一步提高,但介电损耗增加及介电强度下降的幅度减小了。(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7年09期)

赵彦辉,徐丽,于海涛,赵升升,刘占奇[6](2017)在《硬质多元氮化物薄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硬质多元氮化物薄膜的研究进展,主要是从硬质薄膜的发展历程上,介绍了每一代薄膜的产生及其特点。同时介绍了硬质多元氮化物薄膜的结构及其性能特点。着重从如何提高薄膜硬度和韧性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几种硬化机制进行了论述,包括晶粒细化、晶界强化、固溶强化及离子轰击/应力硬化。同时还介绍了提高薄膜韧性的方法,包括引入一个韧性相(包括金属相)、利用相变韧化、引入压应力韧化、优化涂层结构等。同时还指出,硬度和韧性都是硬质薄膜获得实际应用的重要指标。单纯追求高硬度或高韧性是不可取的,因为硬质薄膜一般脆性较大,而韧性好的薄膜却缺乏足够的硬度。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说,既要得到较高的硬度,而且韧性不能损失太多。最后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要将硬化和韧性的研究集中在纳米尺度上,即如何在纳米尺度上进一步理解薄膜的变形。(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段光申,丁春华,姜宏,汪国庆,彭国强[7](2016)在《氩气流量对多元掺杂ZnO薄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在玻璃基底上用掺杂浓度为1%(质量分数)Al_2O_3,1%(质量分数)SiO2,1%(质量分数)石墨烯的陶瓷靶材制备出了多元掺杂氧化锌(ZnO∶Al∶Si∶GNP,GASZO)透明导电薄膜。利用XRD、SEM、四探针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不同氩气流量(工作压强保持不变)对薄膜的结构、形貌及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均具有呈c轴择优取向的纤锌矿结构;当氩气流量为70sccm时,薄膜的电阻率最低为11.47×10~(-4)Ω·cm。所有薄膜样品在可见光波段的平均透过率超过91%。(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6年S2期)

夏兴达,杨兵初,张祥,周聪华[8](2016)在《多元醇热法制备银纳米线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元醇热法,以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硝酸银为银源,讨论了温度和二氧化钛(P25)在混合体系中的添加量对银纳米线长度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银纳米线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银纳米线的晶体结构,利用紫外可见透射光谱分析了在350~1 100nm波段内的银纳米薄膜的透光性能。研究表明,当温度为140℃,且在反应体系中添加4 mg P25时,银纳米线的平均长度最长,制备的银纳米线薄膜透过率在550nm为88%时,薄膜方块电阻为12.1Ω/□。(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05期)

曹明杰[9](2016)在《多元金属氧化物n型半导体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氧化铟镓锌(InGa ZnO_4,IGZO)作为一种新型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有源层材料,相比于传统氢化非晶硅(a-Si:H),具有迁移率高、透过率高、均匀性好以及制备温度低等诸多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关键材料。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非晶IGZO薄膜,系统深入研究工艺参数对IGZO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工艺参数对IGZO薄膜载流子浓度与Hall迁移率的作用机制。针对IGZO薄膜载流子输运特性进行重点研究,揭示影响迁移率大小的内在本质,同时提出对渗流传导模型的修正。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用Nb元素替代Ga元素,设计并制备INZO薄膜,进一步提高Hall迁移率,降低与TFT器件稳定性相关的深能级隙态缺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溅射电流、氧气流量、基底温度以及退火温度对IGZO薄膜载流子浓度和Hall迁移率的影响,揭示其作用机制。载流子浓度主要取决于作为施主型缺陷的氧空位的数量。Hall迁移率受载流子浓度与微观结构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载流子浓度、结构无序程度的变化,均会改变势垒起伏对载流子的散射作用,从而影响薄膜Hall迁移率。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得到了高质量的IGZO薄膜,在符合TFT器件制备要求的载流子浓度范围内(6.01×10~(16) cm~(-3)),最高Hall迁移率达19.1 cm~2·V~(-1)·s~(-1),为非晶硅的近20倍;针对IGZO薄膜载流子输运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揭示载流子输运机制为渗流传导。引入势垒宽度因子对渗流传导数学模型进行修正,提出本征迁移率可表示为能量高于势垒起伏的电子所具有的迁移率与势垒宽度因子的乘积。IGZO薄膜Hall迁移率变化的内在本质为势阱宽度的改变以及平均势垒高度的改变。通过光致发光技术对IGZO薄膜深能级隙态缺陷进行表征,分析并揭示了各发光峰的激发机制与发射机制。结果表明,529 nm与698 nm处的发光与氧空位深能级缺陷相关,发光源于电子从导带或导带带尾态至氧空位缺陷的辐射跃迁。提出用Nb元素替代Ga元素设计并制备INZO薄膜,系统研究氧气流量与基底温度对INZO载流子浓度与Hall迁移率的影响并分析作用机制。研究表明,INZO薄膜Hall迁移率较高源于势阱宽度较宽以及势垒高度较小,深能级隙态缺陷较少则源于Nb对氧空位的抑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得到了高质量的INZO薄膜。在载流子浓度为10~(19)~10~(20) cm~(-3)范围内,INZO最高Hall迁移率为45.0 cm~2·V~(-1)·s~(-1)。(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6-04-01)

李士阔[10](2015)在《仿贝壳层状结构多元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综述了仿贝壳层状多级结构材料组装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常见的组装方法、组装原理及仿贝壳层状多级结构材料的发展趋势。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有机基质对无机组装单元的亲和识别作用及无机组装单元间的协同增韧作用,分别以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粘土片、文石片、硅酸钙纳米纤维为无机组装单元,将其与糯米汤、淀粉及聚乙烯醇等有机基质共组装制备了一元、二元、叁元柔性仿贝壳层状多级结构的复合薄膜,并对这种仿贝壳层状结构复合薄膜的组装机理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取得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发展了通过真空抽滤方法大面积组装制备一元柔性仿贝壳层状结构的氧化石墨烯(GO)膜的技术,通过多巴胺(DA)还原和修饰在石墨烯(rGO)膜表面原位生长了高分散性的银纳米颗粒。利用DA的自聚合反应,GO膜被还原成rGO膜同时其表面被聚多巴胺分子修饰,聚多巴胺分子可以作为还原剂和结合位点在rGO膜表面原位生长单层银纳米颗粒。这种球形银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平均粒径约为80nm,且其在rGO膜表面的覆盖密度可控制。这种柔性的rGO/Ag复合膜具有增强的抗大肠杆菌的活性及对罗丹明分子高灵敏性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响应。2、制备了粘土片(MTM) /糯米汤(SRS)仿贝壳结构的层状复合薄膜。在该复合薄膜中,MTM纳米片与SRS中的有机基质紧密相连,且取向高度有序、层层堆积。通过溶剂蒸发的方法组装的仿贝壳结构的层状薄膜的拉伸强度为126.6 ±5.1 MPa,杨氏模量为 9.0 ±0.3 GPa,韧性为 1.81 ±0.1 MJm~(-3)。而通过真空抽滤获得的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103.9 ± 3.5 MPa,杨氏模量为5.9 ± 0.15 GPa,韧性为1.17 ± 0.08 MJ m~(-3)。溶剂蒸发的方法制备的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稍微优于真空抽滤的方法制备的复合薄膜。这可能是溶剂蒸发方法制备的薄膜的层状结构更致密,且有机基质含量稍高一些所致。我们通过溶剂蒸发方法组装的仿贝壳结构的层状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质与天然贝壳(拉伸强度80~(-1)35 MPa,韧性为1.81 MJ m~(-3))相当,但该复合膜具有更好的柔韧性。3、发展了真空抽滤法制备柔性粘土片/聚乙烯醇/硅酸钙纳米纤维(MTM/PVA/NFX)仿贝壳层状多级结构复合薄膜的技术。这种层状的人工复合薄膜是通过1D的NFX网状层和2D的MTM纳米片层交替堆积而成,其层间距可调且聚合物填充含量低。该MTM/PVA/NFX复合薄膜具有强度高(241.8 ± 10.2 MPa)及韧性好(5.85 ± 0.46 MJ m~(-3))的特点。其数值比NFX网状薄膜(8.0 ± 2.3 MPa,0.69 ± 0.12 MJ m~(-3))和 MTM/PVA 复合薄膜(70.7 ± 8.3 MPa, 5.23 ± 0.54 MJ m~(-3))高出数倍,并且优于天然贝壳(80~(-1)35 MPa)和其他传统的MTM/聚合物复合薄膜。这种基于组分间协同增强的组装方案为设计和构建新型仿贝壳层状多级结构的复合薄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该柔性复合膜可望应用于功能涂层、组织工程等领域。4、发展了真空抽滤自组装技术构建粘土片/淀粉/文石片(MTM/Starch/Aragonite)仿贝壳层状结构复合薄膜。研究了这种叁元层状有序结构复合薄膜组分间的协同力学增强性质。该层状人工复合薄膜通过文石片与粘土片交替堆积的,并与淀粉分子强烈的键合作用被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这种典型的MTM/Starch/Aragonite仿贝壳层状结构复合薄膜的最大拉伸应力为228.1 ±14.8 MPa,对应的韧性为3.2 ±0.2 MJ m~(-3)。相比较于文石片/淀粉层状结构薄膜(80.7±8.1 MPa, 0.89 ±0.05 MJm~(-3))、粘土片/淀粉层状结构薄膜(148.4 ± 10.7 MPa, 1.6 ±0.1 MJ m~(-3))及天然贝壳(80~(-1)35 MPa, 1.8 MJ m~(-3)),这种层状叁元结构的复合薄膜体现出了明显的协同增强力学效果。这种基于不同组装单元间协同增强的组装方案为设计和构建新型仿贝壳层状多级结构的复合薄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10-01)

多元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水相合成的方法宏量制备了高质量的Cu-In-S,Ag-In-Zn-S等多元量子点,所制备的量子点具有组成可调、斯托克斯位移大和环境毒性低等优点,在光催化和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主要内容如下:1.我们成功在电压力锅中制备了水溶性的Cu-In-S/ZnS core/shell量子点。该方法简单、绿色、易于大批量合成。采用低成本的3-巯基丙酸以及柠檬酸钠作为双配体,分别配位Cu~+以及In~(3+),来平衡两种阳离子之间反应活性的差异。通过对Cu/In组分比例的调控,实现了量子点在556-753nm范围内发光,覆盖了绝大部分可见光范围,并且荧光效率最高可以达到20%。所制备的Cu-In-S/ZnS核/壳QDs在RhB降解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在无搅拌条件下,阳光下照射15分钟,E_(ff)可达99%以上。此外,我们考察了该量子点作为LED波长转换器的潜在应用,成功获得了色温(CCT)为3431 K的暖白光LED。2.通过采用一锅法,我们成功在电压力锅中宏量制备了4 L水溶性的Ag-In-Zn-S/ZnS core/shell量子点。采用低成本的硫代苹果酸和柠檬酸钠作为双配体,来平衡阳离子之间反应活性的差异。通过对Ag/In/Zn组分比例的调控,实现了量子点在507-743nm范围内发光,并且荧光效率最高可以达到65%。所制备的Ag-In-Zn-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在降解大批量的RhB溶液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此外,我们成功制备了CCT为7073K,显色指数(CRI)为79,发光效率为72.5 lm/W的冷白光LED设备。3.我们成功地制备出高发光的明胶包覆的Ag-In-Zn-S/ZnS核/壳结构量子点。该量子点在450-670 nm范围内发光,覆盖了绝大部分可见光范围,并且在包覆一层ZnS壳层后,荧光效率最高可以达到38.3%。此外,所制备的叁种发暖白光的LED显示出较高的CRI,表明了该膜是一种值得期待的LED颜色转换材料。4.通过利用壳聚糖、明胶两种天然大分子作为成膜基质,甘油作为增塑剂,以及物理共混和流延成膜的操作,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新颖的高透柔性量子点/明胶/壳聚糖混合薄膜,并且系统地考察了该混合薄膜的透过率,水溶性和力学性能。该薄膜兼具明胶-壳聚糖共混膜高柔、高透等性能与量子点优良的光学性能,并且制备方法简单且不涉及量子点配体交换或去除的复杂步骤,保证了成膜后量子点各项的稳定性,因而在LED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元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无PVP多元醇法制备直径可控银纳米线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王强.多元水溶性量子点及其薄膜的制备和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9

[3].张懋达,付永强,王谦之,周飞.多元Cr-Mo-Si-C-N系列薄膜结构及摩擦学特性研究进展[J].润滑与密封.2019

[4].马铭.AlCrWTaTiNb多元合金薄膜制备及低温渗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张明艳,程同磊,裴鑫,高升,吴子剑.多元功能化碳纳米管改性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分散性及电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7

[6].赵彦辉,徐丽,于海涛,赵升升,刘占奇.硬质多元氮化物薄膜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17

[7].段光申,丁春华,姜宏,汪国庆,彭国强.氩气流量对多元掺杂ZnO薄膜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6

[8].夏兴达,杨兵初,张祥,周聪华.多元醇热法制备银纳米线及其在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2016

[9].曹明杰.多元金属氧化物n型半导体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6

[10].李士阔.仿贝壳层状结构多元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标签:;  ;  ;  ;  

多元薄膜论文-李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