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荣格原型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型,面具,人格,荣格,理论,阴影,自性。
荣格原型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林芯芯[1](2019)在《从荣格原型理论看异国灾难传播中的集体潜意识——以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选取荣格的原型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以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的舆情文本为分析对象,探讨重大文明遗产事故背后的集体潜意识及原型表现,分析包括事故建筑本身作为符号象征的原型、中外媒体话语叙事的原型、中外网民情绪背后的原型叁大方面,以此揭示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背后的集体潜意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受全球化进程、媒介技术发展、民族集体记忆叁者的综合影响,巴黎圣母院已被上升到人类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想象性符号,媒体话语叙事由此同质化,但中国真实舆论场分裂为两种表现,一种是全球框架,一种是民族框架,两种框架下的表现隐藏着基于不同大小范围的集体潜意识。(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10期)
郭文慧[2](2019)在《荣格原型理论解读《布赖顿棒糖》》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赖顿棒糖》是格雷厄姆·格林的一部宗教侦探小说,主要讲述黑帮首领宾基设计杀害了记者海尔,后来在歌女艾达的调查与巧妙安排下,最终自食恶果,跌落悬崖而死。本文通过运用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人格面具和阴影分析该篇小说中男主人公宾基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变化,探讨宾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进而得出造成宾基悲剧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侯书华,王婷婷[3](2019)在《佩科拉的悲剧——以荣格原型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着名的黑人女作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本文运用卡尔·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解读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主人公佩科拉悲剧的根源。(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曲蒙蒙[4](2019)在《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电影《饥饿游戏》的女主凯特尼斯的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珊·柯林斯,美国着名的作家,她的小说《饥饿游戏》轰动一时并被拍成同名电影,反映了人性和社会阶级矛盾与斗争等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根据荣格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自性等原型理论对《饥饿游戏》的女主角凯特尼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她如何在险境中生存,内心各种原型如何冲突与挣扎,一步步战胜来自外界权威和自己内心精神压力,突破自我,为自己而战。(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张咪[5](2019)在《从荣格原型理论解读《一小时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听说丈夫去世后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和心理动态。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运用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分析马兰德太太在一小时内的情绪变化。本文深入挖掘了她的内心世界,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成熟的解读。1荣格原型理论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主张,人格主要可以分为叁个层面: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是指个体可以感知的部分,以自我为核心。个人无意识是个体被压抑或忽视的地方。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更深的层次,是与生俱来的,而(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06期)
王亚楠[6](2019)在《伊莎贝尔·阿切尔的自我实现——用荣格原型理论分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位女士的画像》塑造了拥有强烈独立意识的美国少女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新女性"形象。本文依据荣格的原型理论探讨人格面具,阿尼姆斯和自我实现在伊莎贝尔身上的体现。女主人公内心成长的过程,追求自由、探索命运的过程遵循自我实现模式——经历了人生的重重选择,她获得了心理的最完全成长,即自我实现。同时揭示了伊莎贝尔乃作者亨利詹姆斯文化融合理想的具体化身,是其心中"女士"的完美典范。(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9年01期)
赖书涵[7](2019)在《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视角下解读麦克白夫人的悲剧人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视角出发,探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双性气质的形成过程。麦克白夫人压迫自性的和谐发展,无法正确认识自身阿尼姆斯男性化特征。麦克白夫人性情与人格的矛盾分裂是导致人物悲剧重要原因,分析麦克白夫人人格面具和阴影及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冲突,对理解莎士比亚戏剧悲剧式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06期)
苗莹莹[8](2018)在《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盔甲骑士》中骑士的自性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出版的《盔甲骑士》,是由当代美国着名喜剧作家罗伯特·费希尔创作的经典寓言故事,受到世界读者的广泛喜爱。国内外对《盔甲骑士》的研究方向有从商业角度、伦理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却鲜有用荣格原型理论对此做一分析。因此本论文从荣格原型理论中四个基本原型出发,对骑士的自性实现之路进行分析,探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本论文希望以此充实对《盔甲骑士》这部作品的研究,使读者更多层次的解读这部作品。且这部作品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如荣格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探寻自我实现的无意识道路上行走。盔甲骑士寻求自性实现的历程或许为迷茫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认识自己,获得自性实现的范例。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分析了《盔甲骑士》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再对荣格原型理论中的四个基本原型进行了简单介绍,分别是:人格面具原型、阿尼玛原型(或阿尼姆斯原型)、阴影原型和自性原型。第二部分为正文,该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对骑士的人格面具原型从叁个方面进行分析:骑士对自己人格面具的迷恋,也即对盔甲及自己骑士身份的迷恋;后被困在人格面具中,挣脱不掉,也即处于被困在盔甲中,脱而不得的困境;后来骑士重建了自己的人格面具原型。骑士在踏上自性寻求之路后,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认识了真正的自己,明白了每个人生就善良、美好,无需向他人证明自己,只需让自己的本性得以发挥显现就可以。第二章对骑士的阿尼玛原型也从叁个方面进行分析。骑士把自己的阿尼玛原型投射在自己的妻子身上,分析骑士的阿尼玛原型也即分析骑士与自己妻子的关系。起初骑士与自己的阿尼玛不和,外在表现也即骑士与他妻子朱丽叶的争吵;后来骑士在阿尼玛也即他妻子的提醒下,踏上了自性探寻之路,也即脱下盔甲之路;后来骑士在自性探寻之路上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自己,也理解了他的妻子,重新爱上了自己的妻子,也即与自己的阿尼玛有了和解。第叁章对骑士的阴影原型也从叁个方面来分析:在梅林的帮助下,骑士认识到了自己的阴影即恐惧;在寂静之堡中,骑士鼓起勇气聆听到了自己内心的胆怯与恐惧,并终于敢于承认自己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在智勇之堡中,骑士打败了象征着恐惧与犹疑的巨龙,找到了智慧和勇气;并且在与巨龙的搏斗中,找到了与阴影相处的新方式,那就是去同化它,去亲近它,认识它,把它当做自己的一部分,而非把它当作敌人。第四章为骑士的自性实现之果,也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象征性的自我的死亡,骑士放下已知,投入未知的深渊,打破了意识与无意识的隔膜,使得自性显现及发挥作用,最后获得自性实现。同时,他也发现自己的盔甲在探寻自性实现的旅程中完全融化了,他获得了全然的自由,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第叁部分为结论,总结全文,回顾了骑士的自性探寻之因、自性探寻之旅及自性实现之果,强调了重视心灵的重要性,并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杨郭婷[9](2018)在《《恩惠》中雅各布悲剧心理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里森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她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莫里森2008年的新作《恩惠》的出版和奥巴马总统的当选时间相近,小说旨在把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分开,有着一定的寓意。此书是莫里森的第九部作品,一经推出就获得好评,位列《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十大图书的榜单。它记载了白人自由人雅各布的农场里各类奴隶的辛酸历史,包括黑人、土着印第安人和白人契约劳工等,揭示了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对各类奴隶造成的伤害以及白人自由人在精神上受到的奴役,向读者展现出一个经常被人们忽略的历史事实:除黑人以外,白人“自由人”同样也是蓄奴制的受害者。莫里森向来以其黑人文学和女性主义而蜚声文坛,学界对小说《恩惠》的探讨多集中于黑人和女性问题,而对于白人男性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切入,聚焦小说《恩惠》中白人“自由人”雅各布的心理变化,分析造成其悲剧的心理原因。雅各布的毁灭除了社会原因外,主要源于其自身的“人格面具”、“阴影”等心理原型的影响。本文所做的原型批判,可以厘清莫里森对人性的批判立场,有助于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莫里森的文学理念。本文总共分四章。第一章先简要介绍莫里森及其小说《恩惠》、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研究情况、交代作为研究方法的荣格理论,最后概述本研究的独创性、核心论点和全文结构。第二章探讨雅各布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在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过度沉迷于面具则会导致人格扭曲。雅各布作为一位善良的农场主、一个体贴的丈夫以及一个仁慈的商人,因为其人格面具的膨胀而导致人格分裂。第叁章主要讨论雅各布内心的阴影。阴影是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阴暗的”成分,既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又具有破坏性。雅各布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奴隶制缺乏人性的憎恨、对“自由”身份感到的耻辱、对孩子死亡感到的羞愧以及自己对豪宅的欲望,他变得越来越自私、贪婪,并陷入人生迷途。在这些“阴影”的作用下,他无意识地破坏了与周围人的正常关系,使得白己变为一个隐形的奴隶主,同时沦为金钱的奴隶,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终走向死亡。结论部分重申本文主要内容,并指出荣格原型理论为解读雅各布的心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原型理论对人物心理的研究。本文说明认识原型并调控原型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表明善良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提醒人们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松才[10](2018)在《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寻根意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阿飞正传》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作为中西合璧的两部优秀影片,凸显了无脚飞鸟和无根盆栽两个意象,结合荣格原型理论,这两个意象都表达了寻根的文化意蕴。影片通过寻根意象塑造了"浪子"式主角,展现了他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寻。没有脚的飞鸟,落到地面是它死亡之时;没有根的盆栽,最后入土方安。这两个寻根意象,对深化主题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巧合体现了东西方社会对文化寻根共同的深刻思考。(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06期)
荣格原型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布赖顿棒糖》是格雷厄姆·格林的一部宗教侦探小说,主要讲述黑帮首领宾基设计杀害了记者海尔,后来在歌女艾达的调查与巧妙安排下,最终自食恶果,跌落悬崖而死。本文通过运用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人格面具和阴影分析该篇小说中男主人公宾基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变化,探讨宾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进而得出造成宾基悲剧的根本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荣格原型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林芯芯.从荣格原型理论看异国灾难传播中的集体潜意识——以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9
[2].郭文慧.荣格原型理论解读《布赖顿棒糖》[J].青年文学家.2019
[3].侯书华,王婷婷.佩科拉的悲剧——以荣格原型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4].曲蒙蒙.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电影《饥饿游戏》的女主凯特尼斯的人物形象[J].北方文学.2019
[5].张咪.从荣格原型理论解读《一小时的故事》[J].知识文库.2019
[6].王亚楠.伊莎贝尔·阿切尔的自我实现——用荣格原型理论分析《一位女士的画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
[7].赖书涵.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视角下解读麦克白夫人的悲剧人生[J].教育现代化.2019
[8].苗莹莹.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盔甲骑士》中骑士的自性实现[D].辽宁大学.2018
[9].杨郭婷.《恩惠》中雅各布悲剧心理溯源[D].安徽大学.2018
[10].张松才.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寻根意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