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亚辉: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与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人类教育伦理高点的交锋论文

冉亚辉: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与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人类教育伦理高点的交锋论文

摘 要:在人类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伦理,是以欧美教育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以及以中国教育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在教育领域,自由主义教育伦理视自由为最重要教育价值,在个体教育发展上高度尊重个体的自由,并愿意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其理论逻辑的核心点在于相信这种自由主义教育最终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自由社会。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种追求人的解放的教育伦理。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观基础,注重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路径上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适度正面规范,在教育目标上最终指向个体和谐发展和人类集体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教育伦理;社会主义

在人类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在教育伦理领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对教育目标设定、教育价值标准、教育内容选择等有重要影响。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伦理流派,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以及以欧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和社会指向等维度,均有着显著差异。对教育伦理高点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教育范式的差异和教育伦理的分歧。特别是在今天以欧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占据世界教育伦理高点的情况下,如何认识以中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的真理性,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建构中国教育领域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一、教育伦理的历史发展追溯

中国古代的教育伦理主要由孔子儒学所建立,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为重要构成的教育伦理,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其后中国通过创建科举制度,建立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选拔制度体系,最终平等、竞争、卓越等成为了中国教育的重要伦理构成,形成了德才兼备的教育培养目标指向。平等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教育伦理,中国社会强调通过科举制度平等取士。竞争性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在制度上为教育平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卓越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社会指向,强调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

西方古代教育伦理主要建立于古希腊时期。西方教育伦理非常重视求真,亚里士多德有著名言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追求真理和尊重个体天赋,是西方教育的两项基本教育伦理。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在伦理上发生了重要变化,教育伦理与政治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形成了教育伦理发展的新局面。西方近代教育主要发源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成为了西方近代教育的核心伦理基础,其后逐渐形成了欧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伦理。

本次会议还举办了第三届“易创杯”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标本制作大赛,参赛标本包括石蜡切片、铺片标本、整体标本等类型,有HE染色、特殊染色及银染技术。标本制作大赛为专业同行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标本制作技能的平台。45件实验教学标本中11件作品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与自由主义差异较大的,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影响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社会理想。[2]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3]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模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正在历史发展中的人类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在诸多领域给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革命性的社会实践。在政治领域,社会主义高举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旗帜;在精神领域,社会主义提升了人类追求平等和民主的层次;在教育领域,社会主义也以其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以来人类教育的实践范式。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教育实际上源于启蒙运动,其重要的思想和精神主要源于卢梭。卢梭继承了古希腊的自由传统。虽然卢梭笔下的自由与古希腊的自由有很大差异,但两者却用的都是自由一词,这实质上形成了对西方自由教育的历史延续。古希腊时的自由既指教育对象——自由民的自由政治权利,同时也指教育目的本身的自由,即追求精神和理性的自由。但到了卢梭笔下,自由则变成了人本自由的价值取向和自然主义的教育理念。人本自由是卢梭创造性的发明,“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19]卢梭的教育哲学强调教育应该服从自然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通过启蒙运动,西方社会逐渐将自由价值观推上神坛,自由主义成为西方社会意识形态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导致自由成为西方社会中毫无争议的首要价值观。

针对拉丁舞专业考核特殊性,应从多个角度,全面考核学生。考核方式可设置为:出勤考核、课堂表现、月考、期末模拟考和期末实作考试(主要为实作内容)。考核的内容可分为必考内容和加分内容,必考内容为规定教材动作,而加分内容则可按照各教师各自依据不同班级学生水平编排的组合。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近代以来人类革命性的教育伦理

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是近代以来人类伦理领域中的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教育伦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的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向个体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2]295其最终目标指向共产主义——一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2]306-308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伦理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对西方教育哲学影响的重点在于强调自由教育的纯洁性,即强调教育避免粗鄙。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应教授儿童那些真正必需的有用东西,但并不是教给一切有用的东西。因为职业可分为自由的和偏狭的。儿童应接受对他们将来有用的知识,而不致使他们鄙俗化。任何职业、艺术、科学,凡是足以使自由人的身体、灵魂、心理不适应于实践或无法运用其德行者,就是鄙俗的。[18]从原初上看,自由教育事实上是贵族的特权,也是贵族对教育的想象,强调教育与职业的脱离,强调教育指向人本身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是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伦理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十项措施,其中第十项措施就是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述: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 [2]42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中,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社会主义注重个体的全方位的解放,而个体全方位的解放必须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

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并不追求教育中的过度竞争,反对把教育视为个体获得社会优势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强调社会精英应该追求的不仅是自己的成功,还应该把这种个体的成功与人类的共同命运相联系,这极大地升华了个体的道德境界。

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对人类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路径等诸多领域,均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教育发展方向。其重要特征在于打破了人类社会历史上基于身份、财富而形成的受教育权限制,强力推进了教育的全民性、普及性和公共性,其教育目标鲜明地指向个体的解放和人类社会的解放。指向个体解放是为所有民众赋予了天然的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消除了历史上普通民众的受教育机会所附加的身份限制和财富要求等。指向人类社会解放是强调教育本身的价值不是为了个体的社会资源和地位的竞争,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或者说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其次,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在个人层面,强调教育本身的自由性,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权力。西方自由主义教育伦理的基本假设是人本自由,在教育内容上,主张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即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反对教育有功利的外在目的。在具体过程中,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强调教育选择的自由、社会自由、学习自由、思想表达自由和个性自由等。其价值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中心、权利至上、价值多元等基本理念。自由主义教育伦理的人性基础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将人视为绝对个体,与中国习惯于通过社会关系定义个人不同,个人主义习惯于在个体与他人毫无关系的前提下来建构政治和伦理。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在教育中的基本构成

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对中国学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是中国教育的教育伦理基础。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是一种追求人的解放的教育伦理,在教育目标上指向个体的解放和人类的集体解放。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和谐,注重个体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路径上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适度正面规范,最终指向个体和谐发展和人类集体解放。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具有以下基本构成:

其一,在个体层面,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天赋,强调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指向个体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精神提升了个体发展的精神境界。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4]毛泽东同志在教育的具体路径上,强调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5]要求教育发展共产主义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6]398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7]107其核心指向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的是劳动者而不是统治者。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高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天赋,注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8]681社会主义要通过各种措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308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的机会,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快乐。[8]681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的共同奋斗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奋斗还需要社会成员的天赋和能力。所以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指向就是为学生才能的培养、天赋的发挥和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其次,在教育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既珍视个体自由发展的权力,但同时保留了必要的外在的学校规范教育的权力。社会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勤奋努力,同时也承认个体之间在成长过程中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目标前进。[7]106在核心教育理念上,社会主义教育并不完全迷信个体的自由选择的真理性,同时强调社会整体的智慧的力量,也即,如果觉得个体发展存在偏差问题,那么外在的学校教育就需要施加必要的规范教育。所以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强调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教育。[7]105

整体上看,自由主义视自由为最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坚信个体的教育选择权利和判断能力,在发展上高度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并愿意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其理论逻辑的核心点在于相信这种自由选择的教育最终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自由社会,教育路径是个体不受干扰的自由发展。

其三,在社会层面,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决定了教育的社会理想指向社会和谐和人类解放的宏伟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在学校教育中,需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放宽人生的视野,既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服务社会进步和发展,在创建伟大功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从这个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与孔子儒学的“治国平天下”,力图创建“大同社会”有着相似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既注重个体的内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注重个体的外在社会实践,共同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发展个体天赋,最终实现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个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其不仅关注个体自身,还强烈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所以社会主义运动强调劳工阶层不只是要解放自己,还要解放全人类。这既是劳工阶层的历史使命,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历史命运。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对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教育主要被视为增加个体的社会资源和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在古代中国,教育也被视为主要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工具,是一种治国之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党和国家“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9]191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在教育目标上,既指向人类社会的整体解放,也包含社会个体自身的解放。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对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贡献主要有: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而不是剥削者,这是与一切旧教育在政治上划清界限。[10]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为指导,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从来都是阶级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他强调几千年来的教育都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社会主义教育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6]398社会主义与以往制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代表着最广泛群众的利益,教育“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 绝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11]社会主义教育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教育目标的重要分歧在于,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目标涵盖社会的弱势群体和普通民众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有力提升了人类教育的理想层面,从此教育不再是局限于个体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社会工具,而指向了个体的最大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在社会主义教育中,教育不再是封建社会中的读书做官,也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追求个人财富。[12]社会主义教育致力于培养普通劳动者,强调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提倡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知识化。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精神境界很大程度提升了教育的精神层次。

(2)|V(t,X,Y)-V(t,X1,Y1)|≤L(‖X-X1‖0+‖Y-Y1‖0),其中L>0是一个常数;

最后,在教育的社会指向上,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在教育目标上建构了一个人类社会整体解放的社会理想。在人类社会中,教育体系通常有利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特权阶级的成员和在学业上最有禀赋的人,实际上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或者损害了其他大量学生的个人前途。即使学校努力培养团结和合作之类的美德,但社会竞争往往导致培养不健康的竞争精神。[13]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被视为激发社会个体潜能的主要路径,为最终实现个体和谐全面发展的个体解放,以及实现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服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9]191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将教育视为社会构建的重要工具,有力提升了教育本身的使命感,同时也有力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地位,学校教育成为了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造的重要途径。

三、自由主义教育伦理:西方近现代教育伦理

自由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伦理体系。自由主义是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教育伦理,最终形成了西方自由主义教育。

(一)自由与自由主义

自由本身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观,也是人类最为珍视的价值观之一。但自由作为最重要和决定性的价值观,则是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伦理特色。自由价值观向来含混,“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道德家都称赞自由。同幸福与善、自然与实在一样,自由是一个意义漏洞百出以至于没有任何解释能够站得住脚的词。”[14]根据以赛亚·伯林的研究,观念史学家记录自由一词已经有200多种定义。

自由主义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自由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权力,认为个人自由权利是最重要的。同时,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在公正的环境中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自由主义者相信,如果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个人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群体的价值也就随之而自然实现。[15]自由主义对自由过度迷恋,导致其对社会规范有着本能的敌视,这一点也是其他人类社会所难以理解的。西方人和非西方人一再把自由主义认作西方社会主要的区分标志。[16]在西方社会眼中,“自由社会”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存在,毋容置疑,不需争辩。

其二,在价值观层面,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的价值观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注重对人类社会中的一切被压迫者的解放,同时是对社会剥削和压迫的一种反抗,其核心价值观具体构成有平等、民主、自由和和谐等。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既追求个体的解放,同时也追求人类的解放,特别是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的重要特色和核心使命。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2]16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剖析了人类剥削社会中的不公,最终希望通过被压迫者的反抗,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教育在人类历史以来主要都是个体为取得优势社会地位和资源的重要的竞争工具之一。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对被统治阶级的教育压制甚至直接剥夺受教育权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阶级社会教育权利不平等的批判,强力实现了教育权利的平等性,剥夺了教育的私人属性,将个体的教育发展目标指向为个体服务于社会的最大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这种教育精神的转向,最终提升了个体的教育发展的精神境界,个体的教育不再仅指向自我发展,而需要在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适度调节。

(二)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的历史演进

在教育领域,西方自由主义教育主要分为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古典自由教育、以卢梭为代表的现代自由主义教育、以及20世纪80年代开始但实际影响力较小的新自由主义教育三个历史阶段。前两者代表了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传统。

就好比白明对话王鲁湘的时候说,中国在表达抽象艺术的时候,有一样东西是避不开的,那就是你作为一个东方人,你怎么样能够把彩陶当中五千年前中国人就拥有的抽象的感知,和宋代瓷器里面那更加精简的极简主义的抽象,如何在今天变成一个丰富多彩,可是它的美学含义照样是那样安静的抽象。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源头,也是西方教育哲学的源头。古希腊是城邦国家,在城邦之中,除了自由民,还有奴隶。但在古希腊,自由民才是人,才是公民,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古希腊的教育只针对和面向自由民,这一点,是理解古希腊自由教育的前提。因为教育只针对自由的公民,所以教育自然就是自由教育。从这一角度上看,古希腊自由教育是特权阶层的特定教育,既是个体本身的自由阶层的定位,也是教育目的指向的自由,这两者都构成了后世对古希腊自由教育的崇拜。前者代表其社会中的贵族地位,后者则是基于前者而带来的精神上的特权,能够思考和追求知识、真理、哲学等领域的自由的能力。两者的结合,导致自由教育自产生开始就有着天然迷人的魅力。正如童话中的公主总是美女,王子总是帅哥一样,自由教育在历史源头就有着一种贵族的社会文化符号的内涵。

2018年,塘河地区蚕豆种植面积增加20hm2左右,目前长势良好,代替部分以油菜轮作的耕地。“蚕豆—青稞”模式中的蚕豆种植规模大小要以市场为导向,力求零风险高效益。先做好市场调查,拓宽销路。搭好农超对接、农厂对接、农校对接、网络和直销点等平台,形成产销加一条龙生产链条[4]。

柏拉图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教育的核心是发掘人的天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黄金气质、白银气质、铜铁气质,将人类群体三分,分别对应哲学王、卫国者和平民。[17]这对西方后世教育哲学影响极大,因为天赋是学生个体已有的和天然的,尊重学生自然发展和自由发展就成为了西方教育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发展路径上,不是追求对弱者的奴役与占有,而是追求对弱者群体的帮助和解放,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解放。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道德使命感,同时也具有宗教般的伟大和纯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影响巨大,即使在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为主的社会中,仍然有着马克思主义深刻的影响痕迹,如强调社会政治权力的全民性、社会发展的和平性、社会福利的普遍性等。[2]421-422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结果。马克思主义通过自己的道德影响,最终将社会主义建设视为个体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共同路径,力图改变社会个体之间的过度竞争和相互倾轧。在伦理上,马克思主义把过度竞争并通过自身优势奴役他人的社会结构判定为一种不道德的存在。

最终,基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人类社会产生了影响深远但有重要分歧的两种教育伦理:其一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其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

从历史角度上看,卢梭的自由主义教育可能是亚里士多德所反对的,因为亚里士多德难以接受奴隶也能接受自由教育。卢梭教育哲学成为西方社会主流,实质上将自由标上了意识形态的神圣符号,其背后的逻辑演变成了“自由的就是好的”。

在20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因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产生了新自由主义教育。新自由主义在教育领域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对教育的控制有违自由价值观,追求教育的市场化和教育私有化,推进学校市场竞争,扩展个人教育选择机会,推行教育分权、择校运动和公立教育私营化等教育措施。

整体上看,自由主义教育源于古希腊自由教育,其后经过启蒙运动,通过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进一步神话,最终形成西方特色的自由主义教育。

(三)西方自由主义教育伦理的基本构成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自由主义教育伦理是西方教育的伦理基础。在教育领域,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主要有以下基本构成:

第三,终生学习反庸人本性。从人生态度看,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终生学习。庸人或者因为选择平凡的生活,所以不想终生学习;或者因为不想终生学习,所以选择平凡的生活。不终生学习与平凡的生活互为因果。可以说,对于绝大多数人,要他终生学习,就等于要他死。从常情看,如果绝大多数不追求成功的常人要终生学习才能有份工作,维持生计,那人生太凄苦了。

首先,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在政治意识形态层面,是标准的自由主义。基于自由主义的社会范式和政治意识形态,欧美教育将自由作为第一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的排序和具体的教育范式的构建均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由主义在本质上具有追求个人自由最大化的冲动,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着不断摆脱道德、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制约的倾向。[20]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不可侵犯,并抵制国家和社会对个人自由和其他基本权利的侵犯。

总之,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时,必须注意提高其问题的质量。保证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再次,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在价值观层面,强调自由是教育中的首要价值。在今天西方社会中,自由已经成为不可批判的意识形态,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自由都成为了西方社会中的真理。在其他人类文化看来,这种真理只是西方社会的自我标签。当然,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媚俗的,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它与任何功利的和职业的考虑没有联系。这个观点也是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中的重要内容。

最后,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在社会层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无涉,要求教育指向自由社会的建构目标。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强调价值中立立场,要求学校教育应当在社会各种互相竞争的价值观和道德主张之间保持必要的中立,除了能达成共识的之外,学校教育不应当积极推进任何一种价值观。在自由主义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不应当向学生灌输某一种价值观体系。[21]在马克思主义伦理中,学校教育是建构理想社会的重要路径。而在自由主义中,社会和政治应当远离和不干涉学校教育。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与自由主义教育伦理的根本分歧

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与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两者在指向上都有着追求个体自由解放的目标,同时都力争建构一个和谐和正义的社会,但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理论差异。这也导致两者在现实教育实践的层面存在重要分歧。

柴达木盆地及周缘土壤主要为干旱土类,即漠钙土、灰钙土、黄土等;植被稀疏,主要分布在低洼处、大河床等地下水出露较浅地段。

(一)自由与解放:首要价值观的重大差异

在价值观上,自由与解放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首要价值观的重大差异。当代人类社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分歧极少,最珍视的价值观主要有正义、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等。但在现实教育实践层面,核心价值观所呈现的差异却很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首要价值观的重大差异。

欧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以自由为首要价值观,并且是决定性和基础性价值观,其他一切价值观都不可违背首要价值观,这导致西方教育呈现出自由主义的浓厚色彩,并最终影响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系列层面。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基础上的中国教育的首要价值观比较模糊,因为中国社会强调价值观之间的和谐,而并不追求某一价值观的绝对优先地位。在数个珍视的教育价值观之间,中国教育更强调价值观之间的和谐和具体教育实践中的和谐。但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注重解放,追求个体解放和人类社会的解放。

(二)自由发展与和谐发展:教育路径的巨大分歧

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和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在最终的教育路径上存在重要分歧。自由主义教育伦理的教育基本路径是追求学生的自由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则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自由发展是西方教育中的神圣的教育意识形态,不容侵犯。自由发展既指尊重学生的主观发展愿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压制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创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范围。在西方教育中,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指定学生发展方向和压制学生发展愿望,因为这危及和侵犯了学生的教育自由。另外一方面,这种教育中的自由发展还指在所有决定学生发展路径和方向上,学生的自由意志是第一位,不容侵犯的,所以西方教育中相对缺乏中国式的正向规范,最终导致教育次品比例较高。

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追求的是个体的解放,所以强调教育对个体的帮助,在很多时候这种帮助甚至可以是强制性的。这一点与自由主义差异极大。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指向学生和谐发展,这种和谐不只是学生个体层面的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全面发展,还包括学生个体与其他社会个体的和谐,与主流社会的和谐。所以实质意义上,这种和谐发展还将消除学生身上的不和谐因素,如不道德价值观,缺乏劳动习惯等。即使是强制性的教育纠正措施,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中也是正义的,是必须的,是治病救人。比较来看,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强制规范可能是自由主义教育伦理所反对的。

(三)个体自由发展与个体解放:教育目标的重大分歧

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与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在教育目标上同样存在重大分歧。自由主义指向个体自由发展,不管这种自由发展是否正确,自由主义都认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对教育自由的极端珍视,其逻辑在于坚信个体自我选择的力量,这种力量被视为个体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并且是个体教育权利的天然构成部分,神圣不可侵犯。

而马克思主义伦理的教育目标,则是个体的解放,这种解放既指的是个体自己的和谐发展,同时还指的是个体在外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健康发展。与自由主义差异很大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并不完全迷信个体选择的真理性,而把这种选择权利部分交付给学校和教师,对不符合主流要求或者被视为错误的个体实施规正教育,最终实现个体的健康和谐发展。这种个体解放一方面是个体自由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外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最大影响力,并实现社会个体的群体正向发展。自由主义相信社会中所有个体自由选择,最终实现所谓的自由社会,并认为这种自由社会就是最好的最正义的社会。但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眼中,这种自由发展具有非常大的风险,可能导致个体发展中的高昂代价。

三是结合实际,主题培训。基于实际需求,结合医院发展方向和实际,系统设计和策划当年培训主题。在主题培训之外,充分结合医院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医、教、研、管等各领域的关注焦点,设立分组讨论,实现分论坛紧密围绕主题,深入探讨主题培训内容。

随着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地方政府的要求,法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给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地方管理权限逐渐增加[4]。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权力下放,学区成为重要的管理机构。尤其是2009年颁布的《终身指导和职业培训法》(Loi relative à l’orientation et à la 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 tout au longde la vie),使学区进一步获得了管理权力,学区成立的成人教育理事会有权与学区内的利益攸关方(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学校等)协商,根据学区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情况,决定成人教育政策的优先次序,并组织和协调成人教育的相关工作。

(四)个体教育自由与适度规范化培养:教育实践范式的重要差异

在教育实践范式上,两种教育伦理分歧非常显著。自由主义教育伦理的教育实践范式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中,高度尊重学生的教育自由,并把这种教育自由视为教育的最重要价值观,并愿意为了这种教育自由而付出学生发展方向错误、知识体系不严谨等代价。但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看来,这种过度尊重个体教育自由的教育范式本身就是不健康的。与自由主义迷信个体的选择能力相反,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更愿意信任社会主流判断。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会用社会整体主流价值观倾向来规正学生发展方向,用社会的主流需要来规范学生的教育内容,最终实现教育解放个体和发展个体的职能。

五、未来教育伦理发展展望

自由主义教育伦理视自由为最重要的教育价值,高度尊重个体的自由发展,社会目标上指向自由社会。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追求个体的解放和人类的集体解放,注重个体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教育中的和谐,社会理想最终指向共产主义社会。在动力角度上看,自由主义教育伦理更为信任个体的自由意志,所指向的也主要是个体的自由发展。而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则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同时,保留了维护社会整体和谐的权力,所指向的是个体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自由主义教育伦理本身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在教育中的投射,但自由主义教育伦理正如其母体——自由主义哲学一样,并非是先验真理。客观地看,自由主义对于人类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强调了人的自由价值观和人类本身对自由的向往,但其更多的是一种理想,而并非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现实。自由主义对人类来说,有双重性质:其一是将人类从西方中世纪神学中解放出来,其二则是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发展的迷惘,因为自由主义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社会建构内容。

经过十几年的综合治理,初步遏制了水土流失持续恶化的趋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四是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轻河道水库泥沙淤积。

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国家对自身的延续,是人类社会对文化习俗的延续,所以这注定了自由主义中的自由价值观的相对真理性。自由并非人的唯一本质,人的本质还有其社会性,离开了社会谈论人的本质没有实质意义。“不过并没有谁独自生活在一个孤岛之上。”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我只是我自己的话,那我必然会变成荒芜。”[22]国家和社会需要教育传播和复制一种合法和必要道德水平的社会生活,来建构社会和个体的生活框架。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这个框架对人的压迫性,所以摧毁了这个框架,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自由主义拿不出一种新的可行的框架,所以自由主义更多的也许只是摧毁一个旧世界,而难以建构一个新世界。从这一视角上看,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并非真理,自由主义教育也并非是真理性教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之所以重视社会问题,强调解放,正在于要为自由的实现寻求现实的前提和道路。[23]

从社会整体意识形态来看,近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呈现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占据明显的道德高点,那一时期的第三世界独立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民权运动等风起云涌,共产主义信念所支撑的民主原则和平等原则,始终掌握着话语主导权。[24]这是对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否定。但随后苏东巨变,西方自由主义重新占据上风,人类社会中的主流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教育哲学等重新拥抱西方自由主义。

今年,由他研发的APP经过一段时间推行后,使用软件的焊工、技术员比不使用的每天可节约1.5小时。大家看到软件带来的好处后,开始慢慢接受新的理念和管理方式。项目部分阶段取消了纸质版焊材领用卡。很快,两个软件在十建项目现场全面使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3月份,十建组织各项目部来创新观摩,并将该项目部定为创新基地。

比较来看,在现实层面,西方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当前可能更为强势,但从精神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无疑更为崇高。究其实质,自由主义教育伦理强势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其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优秀,而在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更为发达,占据了理论话语霸权。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九个坚持”重要教育论述,其重要构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5]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世界会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的真理性。

阿姨,您可能不知道,当时的大雨可是破了全世界陆地降雨的纪录,六小时达到了八百三十点一毫米。这么说吧,那三天下的雨,相当于你们那儿平常两年下的雨。三十个县市受灾,一千零一十五点五万人受灾。苏楠背了几个数字。

参考文献:

[1]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32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5] 张俊宗.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10(3):39-42.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 王炳照.传承与创新——从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70-82.

[11]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9.

[12] 顾明远.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教育研究,2011(7):3-10.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3.

[14] 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9.

[15] 高德胜.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对美国学校德育的塑造[J].比较教育研究,2003(5):38-41.

[16]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2.

[17]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8-129.

[18]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14.

[19] 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6.

[20] 余维武. 冲突与和谐: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

[21] 任仕君,等.自由主义民主教育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J].外国教育研究,2009(2):11-15.

[22]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中文版序1-2.

[23] 王福生,曹广开.革命、解放与自由: 阿伦特与马克思[J]. 东岳论丛,2012(7):61-66.

[24] 强世功.政制发展之谜(下)——香江边上的思考之十三[J].读书,2009(2):49-55.

[25]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新华社,2018-09-1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9)10-092-09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研究”(18BKS151)。

作者简介:冉亚辉,博士,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教育与教育哲学。

[责任编辑:明秀丽]

标签:;  ;  ;  ;  ;  ;  ;  ;  ;  ;  ;  ;  ;  ;  ;  

冉亚辉:马克思主义教育伦理与自由主义教育伦理:人类教育伦理高点的交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