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霞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251800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成为争议最大的一门学科。很多人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但同时他们又难以指明语文教改切实可行的新方向。于是,语文的地位急转直下,语文教学的处境尴尬至极,众多语文教师也深感困惑无奈,无所适从。
其实,只要能够辩证地对待传统教育理念,尝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那么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形势下拨云见日,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也并非“难于上青天”。
一、顺应时代发展,做一名真正有思想深度和广度的语文教师
语文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师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着最直接交流的教师。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因此,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首先,语文教师要以广泛的终身的阅读为基础。这是对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没有博览群书,势必造成见识浅陋、思想贫乏、语言枯燥,教学中也就谈不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广泛地、持久地阅读是语文教师获取思想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缺少成为终身习惯的持续不断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学识、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可憎。因此,语文教师也应把阅读各种相关书籍作为真正该备的一课,这是求得语文课堂教学活跃生动的最重要的潜在能量。
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创见。教学活动中,面对具体的文本,需要用心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能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思路,而不能人云亦云,只会照搬教参,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传送带”或者做一个灌输知识的“录音机”。
再次,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与思考生活。语文是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撞击出火花的学科,语文教师对现实的关注了解程度,对现实所持的观点态度,对学生有着很深的影响。是把眼光盯住课本和试卷不放还是能对现实有足够关注,看问题是偏激偏执、浮泛肤浅还是客观辩证、洞若观火,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还是见解独到、睿智精辟,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成长的质量,决定着他们能否自主地去思考、去合作、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自我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
二、树立“大语文”的教学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主要标志的新世纪,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了粗浅尝试:
1.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科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以社会为大课堂。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内这一块阵地上,还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心去感受,用他们的笔去记录社会人生,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一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之中、之后进行学习,这是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做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大信息量,又可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二是将各种各类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名家名篇或时文,或科技文,有所选择地介绍给学生,特别注意把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小品文、那些代表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随时补充到课堂上来。三是把学生们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忧喜、家庭的悲欢等充分地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三、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角色必须转换,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平等地对话,和学生一起感悟和体验文本,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然而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谈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脱离文本主旨,结果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还有不少学生利用老师要求讨论的时间去谈论其他与话题无关的事情。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少得可怜,对比一下,反而不如传统的授受式。
总之,只要我们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展现个人风采与语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