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瞬时混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合动力,能量,最优,步长,因子,燃料电池,最小。
瞬时混合系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苏波,李奇,王天宏,燕雨,黄文强[1](2019)在《城轨交通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瞬时等效最小氢耗硬件在环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的燃料经济性并有效保持储能单元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的瞬时等效最小氢耗硬件在环方法。该方法采用超级电容的一阶RC等效电路模型,建立超级电容的等效氢耗模型,通过推导得到超级电容最优输出的功率,根据当前SOC下超级电容最优输出功率并结合需求功率控制燃料电池系统的输出。通过在搭建的RT-LAB半实物硬件在环平台下,与功率跟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氢气消耗量和保持超级电容SOC,将在轨道交通混合动力车辆大功率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戴宇童,马玮廷[2](2019)在《双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瞬时最优能量管理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基于发动机最优的控制策略目前只能使得发动机的效率达到最佳,它没有优化双行星混合能源系统的整体的效率。因此来说能源节约的效果一般。为了使车辆在不同车速下都能保持较高的效率,此文将探讨瞬时最优的能量控制的方式,通过探寻全车速下都能保持较高效率的点,以此减少燃油消耗,提高其燃油经济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8期)
王天宏,李奇,韩莹,洪志湖,刘涛[3](2018)在《燃料电池混合发电系统等效氢耗瞬时优化能量管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燃料电池混合发电系统效率和改善燃料经济性,提出一种基于双DC/DC拓扑结构的燃料电池混合发电系统等效氢耗瞬时优化能量管理方法。该方法根据等效氢耗理论,在单位控制周期内实时分配燃料电池和锂电池输出功率,使得系统在单位控制周期内等效氢耗最小,并通过将该瞬时等效氢耗优化问题转换为双向DC/DC变换器的最优输出功率求解问题,实现了该方法的工程应用。在搭建的由燃料电池、锂电池、单向DC/DC变换器、双向DC/DC变换器以及能量管理器等组成的混合发电系统测试平台上,利用轨道机车工况开展了多指标性能测试与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状态机控制策略相比,基于等效氢耗瞬时优化的能量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等效氢耗利用率和系统效率,并降低了锂电池运行压力,有效改善了系统燃料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李书舟,容慧,彭勇[4](2018)在《基于瞬时优化的船舶机电电机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紧缺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与机动车相比,船舶运行耗能更严重。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基于瞬时优化船舶机电电机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由柴油机和发电机构成混合动力系统的硬件,利用模块分化的方法设计系统软件,并通过一个流程图说明软件实现流程。系统设计完成后,通过对比试验进行耗能效果验证,结果表明:混合动力控制系统较传统动力控制系统节约油耗5.5 L,证明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孔凡敏[5](2016)在《混合动力系统瞬时最优能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混合动力汽车因兼具传统汽车的续航能力和电动汽车的节能优势而受到广泛地关注。与传统汽车不同,混合动力汽车一般包含发动机和电机两种动力源,故而需要依靠合理的能量控制策略对两种动力源的工作状态进行协调与控制,以保证车辆在满足功率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优势。因此,本文以某单轴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系统的燃油经济性为目标,对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控制策略展开了研究。首先,本文利用ADVISOR软件搭建了某单轴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仿真模型,并对其发动机、电机/发电机、电池等主要部件的建模过程以及系统所面临的能量控制问题进行了介绍;然后,本文引入动态规划算法作为获取能量控制问题最优解的方法;并在算法的运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混合动力系统的自身特性,对系统在每一时刻所能达到的状态区间进行了限定,极大的减少了离散点的数量,进而提高了最优控制结果的求解速度。随后,本文在对等效燃油最小控制策略(ECMS策略)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等效因子的数值大小对ECMS策略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等效因子的有效变化区间;紧接着,本文结合动态规划算法,设计了一种最优等效因子的提取方案,即利用动态规划算法获得车辆在给定循环工况下的最优控制结果,并假设此结果可由ECMS策略获得,据此求得在每一瞬时最优等效因子的数值。通过对最优等效因子的分析,本文获得了最优等效因子随系统需求转矩或需求功率的变化规律,并对最优等效因子在循环工况上的均值与SOC维持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函数拟合。同时,本文通过探究混合动力系统的燃油经济性在不同SOC维持水平下的变化规律,确定了SOC值的最佳维持区间。最后,根据等效因子的有效变化区间、最优等效因子均值随SOC维持水平的变化规律以及SOC的最佳维持区间等已经获得的结论,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等效燃油最小控制策略(A-ECMS策略)。在该策略中,等效因子能够根据SOC值偏离最佳维持区间的程度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通过仿真计算证明,在该策略的控制下,车辆不仅能够获得近似最优的控制效果,而且对不同的循环工况均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0)
孙通[6](2016)在《基于燃气—液压混合驱动的瞬时爆发型起竖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武器设备作战时均需要起竖,如导弹发射装备、雷达车侦察装备、桥梁敷设装备等。因此,起竖快速、运动平稳的起竖系统是起竖装备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赢取打击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导弹发射车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起竖装备起竖慢、装机功率大的问题,提出了燃气—液压混合驱动的瞬时爆发型起竖系统,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提出了系统的能量分配策略及控制切换策略,仿真研究了系统快速性、功率特性、能耗特性等,并与阀控系统、泵阀复合调速系统、蓄能器助力系统进行对比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了目前起竖系统存在的关键问题,对国内外发射车起竖液压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调研了目前燃气助力装置应用现状和研究现状,进而对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建立了负载模型,设计了变频液压驱动系统和燃气助力装置,分析了混合动力系统工作原理,计算并选取了液压系统各元件参数和燃气助力装置基本参数。第叁章,建立了液压系统各元件数学模型和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对燃气助力装置各腔室进行数学建模,确定了系统初始条件,建立了AMESim仿真模型。第四章,针对系统多动力源、多控制模式的特点,提出了能量层、控制层和反馈层的叁层控制结构:能量层确定燃气助力装置控制开关、变频器、比例方向阀中哪一个或者哪几个联合,控制系统当前动作;控制层控制燃气助力装置、比例方向阀、变频器的具体控制动作;反馈层将液压缸运行速度、补油系统流量等系统状态量反馈至能量层、控制层,供决策使用。针对控制层中存在控制器切换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跟踪的切换策略和调节控制器切换策略,分析了控制策略机理,确定了虚拟速度和调节系数的选取原则。第五章,对燃气助力装置的辅助性能、虚拟跟踪与调节控制器切换策略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快速性、功率特性、能耗特性等。对节流调速系统、变频调速系统、蓄能器辅助动力系统、燃气助力系统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燃气助力装置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王文[7](2014)在《基于系统瞬时最优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算法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然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众多主题之一,因此人们也在不断寻找能源新的解决方案;汽车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伴随人类度过了百年的时光,同时也给环境和能源积压了很大压力。电动汽车很有可能成为汽车发展的最终方向,但是由于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在性能和价位上始终还是不能和传统汽车相比拟。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传统汽车向电动汽车过度的中间形式,目前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控制算法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部分,本文主要针对功率分流式构型做算法优化研究。由于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能够实现发动机和车轮之间的转速和转矩双解耦,因此目前研究的最多的算法是基于发动机最优曲线控制算法;虽然此算法能够保证发动机这一单一动力源瞬时的效率处于最优,而对于由发动机、电机、行星齿轮传动系组成的系统而言,瞬时效率并不一定最高。对于任何整车瞬时状态,必然存在一个系统最高效的点,此时燃油经济性最好。本文引入最佳分离因子这一状态变量来寻找系统瞬时最优点,并且开发基于系统瞬时最优的控制算法。据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部分的研究内容:1,选择一款功率分流式混合汽车仿真模型,基于机电一体化开发软件AMESim搭建整车仿真物理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发动机、电机MG1、电机MG2、行星传动系、汽车动力学等模块。2,在SIMULINK软件之上开发出基于发动机最优曲线整车能量管理算法,利用simulink-AMESim联合仿真平台进行联合仿真。算法主要包括整车模式切换、不同模式下的各个动力源扭矩管理,能量回收策略等等。3,依据分离因子理论,结合汽车参数,开发最佳分离因子的确定方法,依据此方法开发出寻找最佳分离因子的算法。并离线计算得到整车不同状态下的最佳分离因子数表,以此即可作为系统瞬时最优控制算法的控制依据。4,开发基于系统瞬时最优控制策略,对基于发动机最优曲线控制算法进行优化;此算法基于最佳分离因子数表开发。然后做SIMULINK-AMESim联合仿真,得到仿真结果。对比基于发动机最优曲线控制算法和基于瞬时系统最优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验证基于瞬时最优控制算法在性能上的提到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3-01)
李礼夫,曹明轩[8](2013)在《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能量控制策略瞬时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虑发动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效率,提出了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能量控制策略的瞬时优化方法。运用ADVISOR软件建立了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能量控制策略瞬时优化控制器。在行驶工况条件下,对发动机、电动机和发电机功率进行了基于能量利用率的瞬时优化仿真分配。仿真结果表明,与ADVISOR的控制策略相比,能按行驶工况有效地调节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各动力的分配,使之具有较高能量利用率。(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13年05期)
李小红[9](2004)在《瞬时混合系统盲源分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盲源分离是从所谓的“鸡尾酒会”问题中引出的,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盲源分离的基本模型、数学原理和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算法的特点,在现有算法的基础上,针对盲分离问题中的抑制条件,提出了两种新的算法,并用MATLAB对它们进行了仿真。 一、从参数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直接在代表正交抑制的Stiefel Manifold上对对比函数进行优化的算法,从而减小了计算复杂度,不需要将参数再精确映射到抑制空间上。此外,还引入了变步长的思想,用梯度作为控制步长的参数,推导出相应的迭代公式。仿真表明,新算法不仅能很好的分离出源信号,而且和同类算法相比,还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输出信噪比,对干扰抑制的也最好。 二、从优化方法的角度出发,将罚函数引入盲分离问题中,把约束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该算法在原有对比函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由约束条件构成的惩罚项,根据乘子罚函数的思想推导出了相应的各个参数的迭代公式。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很好的分离出源信号,而且和其它算法相比,还具有相当快的收敛速度和相对较小的信号间干扰,分离效果和理想情况最接近。(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4-05-01)
瞬时混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基于发动机最优的控制策略目前只能使得发动机的效率达到最佳,它没有优化双行星混合能源系统的整体的效率。因此来说能源节约的效果一般。为了使车辆在不同车速下都能保持较高的效率,此文将探讨瞬时最优的能量控制的方式,通过探寻全车速下都能保持较高效率的点,以此减少燃油消耗,提高其燃油经济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瞬时混合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苏波,李奇,王天宏,燕雨,黄文强.城轨交通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瞬时等效最小氢耗硬件在环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2].戴宇童,马玮廷.双行星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瞬时最优能量管理策略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3].王天宏,李奇,韩莹,洪志湖,刘涛.燃料电池混合发电系统等效氢耗瞬时优化能量管理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4].李书舟,容慧,彭勇.基于瞬时优化的船舶机电电机混合动力控制系统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8
[5].孔凡敏.混合动力系统瞬时最优能量控制策略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
[6].孙通.基于燃气—液压混合驱动的瞬时爆发型起竖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6
[7].王文.基于系统瞬时最优的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算法开发[D].吉林大学.2014
[8].李礼夫,曹明轩.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能量控制策略瞬时优化方法[J].机械与电子.2013
[9].李小红.瞬时混合系统盲源分离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