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代琥珀酰亚胺论文_徐慧贝,罗睿,辜玲慧,何菱

导读:本文包含了溴代琥珀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胺,琥珀,化学,荧光,水杨酸,可见光,热力学。

溴代琥珀酰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贝,罗睿,辜玲慧,何菱[1](2018)在《N-碘代琥珀酰亚胺促进胺化反应合成新型叁唑-4-恶唑啉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苄氧)-N-(1-芳基(或甲基)-3-芳基-1H-1,2,4-叁唑-5-基)乙酰胺和N-2-(苄氧乙基)-1-芳基(或甲基)-1H-1.2.4-叁唑-5-胺衍生物为主要原料,N-碘代丁二酰亚胺为氧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发生分子内胺化反应,合成了12个新型的叁唑-4-恶唑啉衍生物(2a~2g和4h~4l),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樊雪梅,王书民,李倩,王香婷,王宪生[2](2013)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二氯荧光素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废水中5-磺基水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测定5-磺基水杨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研究了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因素,并初步探讨了可能的发光机理。在最佳化学发光条件下,化学发光强度与5-磺基水杨酸浓度在5.0×10-8~2.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8mol/L,对5.0×10-6mol/L的5-磺基水杨酸平行测定9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7%。该法可用于强力霉素废水中5-磺基水杨酸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3年04期)

陈立,李念兵,罗红群[3](2009)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荧光素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咖啡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咖啡酸是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并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测定咖啡酸的方法主要有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法等。研究发现,在碱性条件下,NBS和荧光素反应能产生化学发光,而咖啡酸能对这一发光体系起到较好的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30)

任保增,袁先艳,曹晓伟,江振西[4](2008)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与水、乙醇、丙酮的固液相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激光监测动态法精确测定了N-溴代琥珀酰亚胺在水、乙醇、丙酮中的溶解度,绘出溶解度曲线,并使用λh方程对实验数据成功地进行了关联。叁个体系共41个数据点,实验值与计算值总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0%,体现了λh方程的普遍适用性。实验结果不仅完善了热力学数据,而且有利于N-溴代琥珀酰亚胺的生产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2008年06期)

蒋邦龙,黄成[5](2007)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二氯荧光素能量转移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氯原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N-澳代琥珀酰亚胺(NBS)氧化氯原酸,在荧光染料二氯荧光素增敏作用下发生化学发光.基于此现象,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痕量氯原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氯原酸浓度在2.0×10~(-4)~1.0×10~(-2)mg/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ΔI=1324.7 C+56.9,C:mg/L,r~2 =0.9979),检出限(3σ)为1.1×10~(-4)mg/L,对5.0×10~(-3)mg/L苯酚9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5%.将该方法用于对药物制剂中氯原酸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白浩[6](2007)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鲁米诺体系后化学发光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是化学反应体系中某些物质分子,如反应物质、中间体或者生成物吸收了反应释放的能量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再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产生的光辐射。根据化学发光反应在某一时刻的发光强度或发光总量来确定反应中相应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叫化学发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因其灵敏度高、测量装置简单、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和容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吸引着广大分析工作者的注意,已被成功地应用于生命科学、地质分析、药物分析、临床检验、环境监测、分子生物学和纳米材料等领域。近年来,吕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一些化学发光反应(如高锰酸钾-鲁米诺反应、高锰酸钾-荧光素反应、铁氰化钾-鲁米诺反应、铈(Ⅳ)-亚硫酸钠反应、高碘酸钾-鲁米诺等)结束后,向其反应混合液中加入某种新的物质时,又能引起一个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并检测到强的化学发光信号。这种新的化学发光现象被称为后化学发(Post-chemiluminescence,PCL)光现象,相应的化学发光反应被称为后化学发光反应。我们发现,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鲁米诺体体系中,许多有机物也可以引发后化学发光反应。本论文由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在综述部分,对NBS作为氧化剂的化学发光体系,着重介绍了几种主要反应类型的化学发光机理及其分析应用。在研究报告部分,对NBS-鲁米诺的后化学发光反应体系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发现了多种物质在此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反应现象,同时优化了反应条件,对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建立了测定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等药物的后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及哈西奈德的测定方法,从而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构建了一个NBS-鲁米诺后化学发光新体系。研究报告主要由叁部分构成一、流动注射NBS-鲁米诺后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吡罗营康本文发现了吡罗昔康在NBS-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反应。在对这一后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性质、化学发光光谱、荧光光谱以及一些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建立了利用该后化学发光反应测定吡罗昔康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所建方法的检出限为4×10~(-8) g/ml,对2.0×10~(-6)g/ml的吡罗昔康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线性范围为1.0×10~(-7)~1.0×10~(-5)g/ml(r=0.9991)。此法已用于吡罗昔康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测得的值一致。二、流动注射NBS-鲁米诺后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美罗昔康本文发现了美洛昔康在NBS-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反应。在对这一后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性质、化学发光光谱、荧光光谱以及一些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建立了利用后化学发光反应测定美洛昔康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所建方法的检出限为1×10~(-7)g/ml,对6.0×10~(-6)g/ml的美洛昔康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线性范围为1.0×10~(-6)~8.0×10~(-5)g/ml(r=0.9995)。此法已用于美洛昔康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测得的值一致。叁、流动注射NBS-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哈西奈德研究发现,在碱性介质中,NBS和鲁米诺反应,产生化学发光,哈西奈德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反应的发光强度。据此建立了利用NBS-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哈西奈德含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9)~1.0×10~(-7)g/mL;检出限为3×10~(-10)g/mL;对4.0×10~(-8)g/mL的哈西奈德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0%。所建方法已用于药物中哈西奈德测定,结果与药典方法一致。(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覃世扬,敬永红[7](2007)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罗丹明B化学发光体系测定苯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苯酚可被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氧化,其能量激发共存的荧光物质罗丹明B产生强烈发光。基于此现象,并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一种直接测定苯酚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最佳条件下,苯酚浓度在1.0×10-3mg/L~5.0×10-1mg/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ΔI=334.1C+5.237,C:mg/L,r2=0.9985),检出限为5.7×10-4mg/L(3σ)。1.0×10-2mg/L苯酚9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07年01期)

王哲琛,钟声,张建平,胡坤生[8](2005)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修饰菌紫质中色氨酸的光谱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菌紫质(Bacteriorhodopsin,bR)中的8个色氨酸(Tryptophan,Trp)残基在被N-溴代琥珀酰亚胺(N-bromosuccinimide,NBS)修饰过程中的残基数目及对应的光谱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NBS/bR摩尔比例增加逐渐被修饰的Trp残基有4个左右,如果NBS过量,则Trp残基的修饰个数最终可达6~7个;伴随化学修饰出现Trp残基特征荧光峰值下降及峰位蓝移。研究结果揭示了bR中Trp残基可能的叁种结构分布,对于进一步弄清bR中Trp-视黄醛(Retinal)偶联能量传递、单独Trp残基的荧光寿命和Trp残基在膜蛋白结构和功能中的作用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施圆[9](2005)在《1,2-二醇化合物加N-溴代琥珀酰亚胺制备1,2-二酮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均二苯基1,2-乙二醇和脂肪族1,2-乙二醇化合物的四氯化碳中,加N-溴代琥珀酰亚胺(或另加吡啶),回流反应1.25~4h,可制得相应1,2-乙二酮化合物,30例收率大于70%。1,2-二醇化合物加N-溴代琥珀酰亚胺制备1,2-二酮化合物@施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05年02期)

罗万芬[10](2004)在《N-溴代琥珀酰亚胺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抗生素类药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光是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现象早在希腊文明时代已经被人们发现。然而“人工”的化学发光直至1877年Radziszewski才发现咯吩碱在碱性乙醇溶液里通氧时会产生绿光这一现象,到现在人们对化学发光的认识和研究,已经历了从一个发光现象的发现、发光试剂地探求到新的发光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从一个单一的发光体系的应用到与新的技术联用和仪器的改进的漫长发展过程;展示了化学发光作为检测手段在分析化学的应用的优越性。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简称CL)是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吸收了反应释放的化学能,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再由激发态返回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辐射。根据化学发光反应在某一时刻的发光强度或发光总量来确定反应中相应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叫化学发光分析法。由于化学发光不需要外来激发光源,也就不存在散射光背景干扰,因而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12)-10~(-21)mol),线性范围宽(3-6个数量级),同时仪器设备简单、廉价、易微型化,分析快速(一般在10s内完成)等优点,而成为分析化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热点,并与众多学科相交叉,研究和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由于化学发光分析的这些优点恰好满足药物对分析提出的要求,使得它在药物分析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抗生素类药物是指对细菌、真菌病毒、兰克次体、衣原体等有杀灭或抑制性的药物。由于抗生素可使95%以上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得到控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家禽、家畜、作物等病害的防治,现已成为治疗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因此,对抗生素类药物的检测和分析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由于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仪器简单等优点,已广泛用于这类药物的分析。 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评述了至1995年以来近十年以来国内外化学发光分析法在抗生素类药物分析中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第一节是NBS-荧光素体系流动注射能量转移化学发中文摘要光测定妥布霉素。研究发现,在碱性条件下,N一浪代城泊酞亚胺(NBS)氧化妥布霉素,在荧光素增敏作用下产生化学发光。基于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痕量妥布霉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体系对妥布霉素的测定线性范围为0.20一100m留L,检测限(3的为o.o70m叭,对5.0m叭妥布霉素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1%(C==5 .om叭,n=11)。将本方法用于制剂和血样中妥布霉素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第二节研究了阿米卡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的分析应用。基于N一澳代琉拍酞亚胺氧化阿米卡星,在荧光素的增敏作用产生化学发光,结合流动注射技术,首次建立了阿米卡星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等优点。化学发光强度与阿米卡星浓度在0.5}70林创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5.。林创mL的阿米卡星连续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为2.0%,检测限为0.080林留mL(3句。该方法己成功用于制剂中阿米卡星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第叁节研究了硫酸小诺霉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的分析应用。在碱性介质L卜硫酸小诺霉素能被N一浪代唬拍酞亚胺(NBS)氧化,在荧光素的增敏作用下,产生化学发光。基于此.建立了测定痕量硫酸小诺霉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硫酸小诺霉素在0.50一100“留mL的浓度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80林留m以3a)。对5卜创mL的硫酸小诺霉素连续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为1.8%(C=5.0林留mL,二11)。将本方法用于制剂中硫酸小诺霉素的分析,结果满意。(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溴代琥珀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测定5-磺基水杨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研究了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因素,并初步探讨了可能的发光机理。在最佳化学发光条件下,化学发光强度与5-磺基水杨酸浓度在5.0×10-8~2.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8mol/L,对5.0×10-6mol/L的5-磺基水杨酸平行测定9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7%。该法可用于强力霉素废水中5-磺基水杨酸的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溴代琥珀酰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徐慧贝,罗睿,辜玲慧,何菱.N-碘代琥珀酰亚胺促进胺化反应合成新型叁唑-4-恶唑啉衍生物[J].合成化学.2018

[2].樊雪梅,王书民,李倩,王香婷,王宪生.N-溴代琥珀酰亚胺-二氯荧光素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废水中5-磺基水杨酸[J].应用化学.2013

[3].陈立,李念兵,罗红群.N-溴代琥珀酰亚胺-荧光素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咖啡酸[C].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

[4].任保增,袁先艳,曹晓伟,江振西.N-溴代琥珀酰亚胺与水、乙醇、丙酮的固液相平衡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

[5].蒋邦龙,黄成.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二氯荧光素能量转移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氯原酸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6].白浩.N-溴代琥珀酰亚胺—鲁米诺体系后化学发光现象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覃世扬,敬永红.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罗丹明B化学发光体系测定苯酚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

[8].王哲琛,钟声,张建平,胡坤生.N-溴代琥珀酰亚胺修饰菌紫质中色氨酸的光谱学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5

[9].施圆.1,2-二醇化合物加N-溴代琥珀酰亚胺制备1,2-二酮化合物[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

[10].罗万芬.N-溴代琥珀酰亚胺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抗生素类药物[D].西南师范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N-溴代琥珀酰亚胺浓度对发光强...溴代琥珀酰亚胺溴代琥珀酰亚胺-HOOCCH2CH2COOH+2NH...溴代琥珀酰亚胺与色氨酸反应...硝酸铈催化N-溴代琥珀酰亚胺氧...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测定苯酚示意图

标签:;  ;  ;  ;  ;  ;  ;  

溴代琥珀酰亚胺论文_徐慧贝,罗睿,辜玲慧,何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