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用于岩土工程室内模拟实验,解决了整体式模型槽不可拆卸从而造成换土、取土的不便。通过改变模型槽底板结构,增加了分区排水通道,并且增加顶部模拟降雨装置(降雨管线),以此为室内模拟基坑支护中降排水的过程提供了便利。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包括箱体结构、组合架以及降雨装置,所述箱体结构由前侧板(1)、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2)、底板(3)组装而成,所述组合架包括一个底部框架(18)、若干降雨分隔架(4),所述降雨装置包括与输水装置相连的主管道(5)、与主管道联通的若干降雨管线(6);每个降雨分隔架由两根竖杆(7)、一根横杆(8)构成,两根竖杆的底部分别对称连接于底部框架的相对两侧,两根竖杆的顶部夹持连接于横杆的两端;所述箱体结构置于组合架内,箱体结构的底板置于组合架的底部框架上,每个降雨分隔架中的两竖杆分别对称置于前侧板、后侧板的外侧,横杆置于箱体结构的上方,降雨分隔架将箱体结构分隔成若干个降雨分区(9);所述主管道与降雨分隔架处的横杆固定连接,每个降雨分区的上方对应一个降雨管线,每个降雨管线分别设有两个降雨口(10),每个降雨口处设有降雨控制阀(11);每个降雨分区内均设有排水通道(12),所述排水通道内置于箱体结构的底板内部,所述底板顶部设有与相应排水通道联通的排水口(13)。
设计方案
1.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包括箱体结构、组合架以及降雨装置,所述箱体结构由前侧板(1)、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2)、底板(3)组装而成,所述组合架包括一个底部框架(18)、若干降雨分隔架(4),所述降雨装置包括与输水装置相连的主管道(5)、与主管道联通的若干降雨管线(6);
每个降雨分隔架由两根竖杆(7)、一根横杆(8)构成,两根竖杆的底部分别对称连接于底部框架的相对两侧,两根竖杆的顶部夹持连接于横杆的两端;所述箱体结构置于组合架内,箱体结构的底板置于组合架的底部框架上,每个降雨分隔架中的两竖杆分别对称置于前侧板、后侧板的外侧,横杆置于箱体结构的上方,降雨分隔架将箱体结构分隔成若干个降雨分区(9);
所述主管道与降雨分隔架处的横杆固定连接,每个降雨分区的上方对应一个降雨管线,每个降雨管线分别设有两个降雨口(10),每个降雨口处设有降雨控制阀(11);每个降雨分区内均设有排水通道(12),所述排水通道内置于箱体结构的底板内部,所述底板顶部设有与相应排水通道联通的排水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每个排水通道的排水出口置于底板的侧壁处,并分别设有排水控制阀(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所有排水通道连接有一个或多个抽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所述箱体结构上部设有固定水源补给口(15),该补给口连接于输水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的底部分别设有凸块,所述底板顶部四侧边缘处分别设有供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底部凸块插入的凹槽;所述前侧板、后侧板的外侧壁分别与对应的竖杆螺纹连接,前侧板、后侧板的内侧壁设有供左侧板、右侧板侧边插入的竖向凹槽(16),所述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插接拼装成箱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分别为透明板,所述左侧板、右侧板外壁分别设有提拉把手(17),所述前侧板、后侧板上分别设有刻度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所述降雨管线置于箱体结构上方0.7-1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所述底板顶部的排水口处分别设有土工布加塞。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用于岩土工程中基坑开挖室内模拟实验。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我国基坑工程日益增多。由于工程地质和地下水的复杂性,工程勘察、设计或施工过程往往出现许多不当,深基坑工程时有事故发生,其中相当大部分事故时因为对基坑降水控制不当而造成的,而实际工程中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了解地下水的变化,这种水位变化的监测由于天气、地表水等补给影响使得难度越发的大。
基坑支护工程中对于现场降排水的监测格外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对工程中安全影响特别重大。而现场监测有时很难直观反映,因此需结合室内模型试验来进一步了解降排水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目前对于基坑降排水现场试验,一般采用整体式模型槽,不可拆卸,模型槽移动,槽内换土都相对比较繁琐,工作量大,具有换取土困难、不便于观察和控制等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目前对于基坑降排水现场试验的局限性,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其特征是,包括箱体结构、组合架以及降雨装置,所述箱体结构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底板组装而成,所述组合架包括一个底部框架、若干降雨分隔架,所述降雨装置包括与输水装置相连的主管道、与主管道联通的若干降雨管线;
每个降雨分隔架由两根竖杆、一根横杆构成,两根竖杆的底部分别对称连接于底部框架的相对两侧,两根竖杆的顶部夹持连接于横杆的两端;所述箱体结构置于组合架内,箱体结构的底板置于组合架的底部框架上,每个降雨分隔架中的两竖杆分别对称置于前侧板、后侧板的外侧,横杆置于箱体结构的上方,降雨分隔架将箱体结构分隔成若干个降雨分区;
所述主管道与降雨分隔架处的横杆固定连接,每个降雨分区的上方对应一个降雨管线,每个降雨管线分别设有两个降雨口,每个降雨口处设有降雨控制阀;每个降雨分区内均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内置于箱体结构的底板内部,所述底板顶部设有与相应排水通道联通的排水口。
进一步地,每个排水通道的排水出口置于底板的侧壁处,并分别设有排水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有排水通道连接有一个或多个抽水泵。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结构上部设有固定水源补给口,该补给口连接于输水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的底部分别设有凸块,所述底板顶部四侧边缘处分别设有供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底部凸块插入的凹槽;所述前侧板、后侧板的外侧壁分别与对应的竖杆螺纹连接,前侧板、后侧板的内侧壁设有供左侧板、右侧板侧边插入的竖向凹槽,所述底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插接拼装成箱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分别为透明板,所述左侧板、右侧板外壁分别设有提拉把手,所述前侧板、后侧板上分别设有刻度线。
进一步地,所述降雨管线置于箱体结构上方0.7-1m。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顶部的排水口处分别设有土工布加塞。
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的整体式结构,采用组合式可拆卸模型槽,箱体结构中各板块连接处采用隔水膜阻隔,防止槽内水土流失,本实用新型装配式模型槽便于移动,取土、换土更加便利,节省了工作量。
为模拟自然降雨更接近实际情况,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区降水装置,利用降雨分隔架分隔成多个降雨分区,通过阀门来控制降雨量和降雨时间,并且增加了实际工程中以地下水、地表径流为主的基坑侧向水源补给装置(固定水源补给口),可以使得实验中基坑水源更符合实际情况。
为了使得基坑降水装置更符合实际,在底板设有多个排水通道,并且排水通道可以人为控制阀门是否打开排水,底板表面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使用土工布加塞,防止泥土进入。排水通道口可以增加抽水泵模拟实际基坑中的人工降水,可通过开放不同的排水通道以达到分区块降水的目的。
对比现有岩土实验模型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实验槽可拆卸装配、移动方便、取换土便利,解决实验中取换土的不便。
2.该模型槽增加了人工模拟降雨装置,通过增加阀门来达到分区控制降雨量,适合模拟实验中的降雨。
3.该模型槽底板增加排水口,通过不同排水通道进行实验中基坑排水,可以更加直观的表现出基坑中水位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解决了整体式模型槽不可拆卸从而造成换土、取土的不便。通过改变模型槽底板结构,增加了分区排水通道,并且增加顶部模拟降雨装置(降雨管线),以此为室内模拟基坑支护中降排水的过程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组合架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中左右侧板的侧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中左右侧板的正视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中左右侧板的俯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后侧板的正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后侧板的侧视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后侧板的俯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俯视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侧视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正视图;
图中:1前侧板、2右侧板、3底板、4降雨分隔架、5主管道、6降雨管线、7竖杆、8横杆、9降雨分区、10降雨口、11降雨控制阀、12排水通道、13排水口、14排水控制阀、15固定水源补给口、16竖向凹槽、17提拉把手、18底部框架、19螺丝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可拆卸式分区降排水岩土模型槽,模型槽(箱体结构)长3m,宽2m,高2m,组合架高度高于槽体0.7m。主体结构主要包括: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2391.X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509037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E02D 33/00
专利分类号:E02D33/00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扬州大学
第一申请人:扬州大学
申请人地址: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发明人:李志刚;姚和康;高洲;顾月;付高峰;何海鹏
第一发明人:李志刚
当前权利人:扬州大学
代理人:许必元
代理机构:32222
代理机构编号: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李志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