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糖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糖,葡萄糖,磷酸,动力学,块菌,焦磷酸,薯蓣。
多糖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李俊峰,张婷婷,孙腾飞,刘文洪[1](2019)在《内生真菌对铁皮石斛多糖和生物碱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内生真菌菌株GXRz2、GXRz3和GXRz10对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和多糖合成途径关键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UGPase)基因表达以及生物碱含量和生物碱合成途径中关键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A reductase,HMGR)、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FP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铁皮石斛幼苗施加内生真菌菌液,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皮石斛多糖和生物碱含量。以18 S rRNA为内参照基因,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多糖、生物碱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铁皮石斛活性成分多糖含量较高,主要集中于茎,根中最低;而生物碱含量较低,主要存在于叶,根中最低,3株内生真菌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铁皮石斛多糖及生物碱的积累。qRT-PCR技术检测UGPase、HMGR和FPS基因在不同内生真菌处理下的相对表达,结果显示,内生真菌GXRz3和GXRz10均可显着提高铁皮石斛UGPase、HMGR和FPS基因的表达量;其中,多糖合成途径中,UGPase基因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叶次之,根中最少;生物碱合成途径中,HMGR基因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叶次之,根中最少,而FPS基因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茎次之,根中最少。结论内生真菌可能通过调控UGPase的表达,影响多糖的合成,结合多糖积累情况,推测UGPase可能是铁皮石斛多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内生真菌可能通过调控HMGR、FPS的表达,影响生物碱的合成,而结合生物碱积累情况,推测FPS可能是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3期)
李石清,袁强,蒋福升,张婷,张春椿[2](2019)在《制首乌多糖Fe(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吸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首乌多糖的制备,确定和优化制首乌多糖Fe(Ⅲ)配合物的合成工艺条件,研究其吸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脱色及透析方法,从制首乌中提取、精制制首乌多糖,制首乌多糖水溶液与FeCl_3在碱性的条件下反应,制备制首乌多糖铁配合物(PIC)。采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分析不同条件下PIC中Fe(Ⅲ)的含量变化,研究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对其结构进行红外光谱鉴定。结果:所制得PIC为红褐色粉末,pH值3~12,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同一温度、不同时间下,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量随时间不断增大,于1 h后基本达到稳定;在同一时间、不同温度下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通过红外光谱检测分析,制首乌多糖可与金属离子铁(Ⅲ)生成稳定配合物,发生配合基团以羟基为主,铁以聚合β-FeOOH铁核结构形式存在于PIC中。结论:制首乌多糖与金属铁离子结合,可形成稳定的PIC,温度和时间可能是影响PIC制备工艺的关键因素;PIC为新型口服补铁剂的开发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9年10期)
徐梦馨,郭宏波,廉冬,马珍璐,张跃进[3](2019)在《干旱胁迫对猪苓菌丝生长及多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干旱胁迫对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菌丝生长与多糖物质积累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50、100、150、200、250 g/L)PEG-6000处理,分析干旱胁迫下猪苓菌丝生长相关指标及多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00 g/LPEG-6000处理下,猪苓菌丝生物量、多糖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多糖质量分数最高,其中猪苓菌丝生物量、己糖激酶(HK)活性、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活性、α-磷酸葡萄糖变位酶(α-PGM)活性及多糖质量分数分别较对照组增加60.40%、27.88%、19.89%、28.73%和106.00%。当PEG-6000质量浓度>150 g/L时,猪苓菌丝生物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及多糖质量分数均随胁迫程度增大显着降低。因此,适度干旱胁迫有利于猪苓菌丝生长和多糖合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勇,叶新山[4](2019)在《多糖化学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糖是一类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体中,参与众多重要的生命过程.然而,多糖研究一直受限于难以获得足量结构均一的多糖物质,这使得多糖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进展缓慢.近几十年来,随着糖合成技术的进步,糖的化学合成效率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复杂多糖的化学合成,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主要对多糖化学合成所涉及的糖基化方法、糖组装策略和代表性的合成工作进行综述,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覃引,苟琴,熊音如,张群英,罗家豪[5](2019)在《树莓多糖绿色合成纳米银颗粒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树莓果实中提取的树莓多糖和硝酸银反应合成多糖纳米银颗粒((PAgNPs),通过紫外-可见光(UV-Vis spectrum)全波段扫描、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做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纳米银颗粒在43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经电镜检测多糖纳米银颗粒平均直径在20~32 nm.同时经抗氧化活性测试,对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半数清除浓度(IC_(50))分别为为64.38 mg/L和75.86 mg/L.(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黄微薇,赵倩玉,杨鑫,姚磊,赵海田[6](2019)在《环氧功能化双功能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多糖吸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淀粉为模板,以3-氨基苯硼酸(APBA)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功能单体,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在水溶液中成功合成了一种识别多糖的双功能分子印迹聚合物(Bi-MMIPs)。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考察了Bi-MMIPs的合成效果。通过吸附试验深入研究了Bi-MMIPs对淀粉的吸附和识别特性。结果表明:Bi-MMIPs成功负载了两种功能单体,且对多糖(淀粉)具有很强的吸附亲和力和特异性识别能力,饱和吸附量达到13.88 mg/g;对于葡聚糖(M_r 5 000 Da和70 000 Da)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67和3.77;此外,Bi-MMIPs的印迹因子(α)达到了3.04,且易于再生。在机理上,APBA和AMPS分别提供可逆共价键和氢键,在合成双功能单体中表现出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改善模板分子结合位点的空间排列。(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07期)
赵誉焜[7](2019)在《多糖衍生物合成及在水产品保水保鲜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产品在冷冻过程中易发生干耗,影响其质构特性,需要对其进行保水处理。而在冷藏时水产品易产生腐败变质,导致风味和营养价值的降低,需要进行保鲜处理。磷酸盐保水剂和化学防腐剂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开发一种绿色高效且兼具保水和保鲜作用的水产品添加剂具有重要意义。魔芋低聚糖(konjac glucomannan oligosaccharide,KGO)、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等天然糖类具有多羟基亲水基团,可以与水形成氢键,从而有效保持水产品肌肉组织中的水分,但抑菌或抗氧化活性较低。通过对糖类进行改性,增强其抑菌或抗氧化能力,并以糖类衍生物为主要原料进行复配,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开发绿色、高效兼具保水和保鲜双功能的水产品添加剂。本论文分别对魔芋低聚糖和壳寡糖改性,并对衍生物进行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表征以及保水、抑菌、抗氧化活性和在水产品应用中的保水保鲜性能等测定,主要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1)通过烷基化反应,在魔芋低聚糖分子链中引入曲酸(kojic acid,KA),得到魔芋低聚糖-曲酸衍生物(konjac glucomannan oligosaccharide-kojic acid derivative,KGOK)。魔芋低聚糖-曲酸衍生物在81%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43%RH和干燥硅胶(RH≤20%)条件下的保水率分别为292.46%、101.13%和70.96%,表明其具有优良的保水性能。同时,魔芋低聚糖-曲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败希瓦氏菌和肠道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0 mg/mL,大肠埃希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3.0 mg/mL。(2)通过固相和水相法制备了壳寡糖和Nisin的羰氨反应产物,以产物的紫外-可见光的特征吸收为指标,通过温度和时间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固相和水相反应条件:固相条件为壳寡糖和Nisin按照质量比1:1在90℃下反应6 h;水相条件为终浓度均为25.0 mg/mL的壳寡糖和Nisin在90℃下反应4 h。固相羰氨反应的效率比水相高,且其产物的抗氧化性更好:抗氧化性实验表明,0.25 mg/mL的固相和水相羰氨产物的DPPH清除率分别为91.50±2.59%和81.97±3.62%。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壳寡糖-Nisin固相羰氨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0、1.0和0.5 mg/mL。对大肠埃希氏菌、肠道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与壳寡糖相比也有所提高,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0、4.0和3.0 mg/mL。(3)将魔芋低聚糖-曲酸衍生物、壳寡糖-Nisin羰氨产物及其复配物作为保水保鲜剂在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贮藏中应用,测定了其对虾仁的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等保水指标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菌落总数等保鲜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魔芋低聚糖-曲酸衍生物和壳寡糖-Nisin羰氨产物对南美白对虾具有良好的保水保鲜性,且两者对虾仁的保水保鲜性具有协同作用。复配组虾仁的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分别降至5.82±0.42%和18.84±0.53%,表明复配组可以有效降低虾仁的失水率;6 d时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由对照组的28 mg/100 g降低至14 mg/100 g,表明魔芋低聚糖-曲酸衍生物和壳寡糖-Nisin羰氨产物可以协同抑制蛋白质的腐败。因此,魔芋低聚糖-曲酸衍生物和壳寡糖-Nisin羰氨产物在水产品保水保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0)
张焱焱[8](2019)在《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的特性研究及猪链球2型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呼吸道疾病是制约世界各地集约化养猪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中猪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各国养殖业中猪的地方流行性呼吸道疾病气喘病的主要病原,气喘病作为一种发病率高和致死率低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引起猪慢性干咳、生长缓慢和对饲料利用率降低。自上个世纪叁十年代该病首次被德国科学家报道以来,猪气喘病已经给世界各地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实际生产中,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猪更容易继发感染细菌性病原,从而给养猪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猪链球菌2型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能够感染人和猪,引起肺炎和脑膜炎。在当前养猪业中,猪链球菌2型经常继发感染患有支原体肺炎的保育猪肺组织,在猪链球菌2型与猪肺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下,使保育猪的呼吸道疾病变得复杂多变,荚膜多糖在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荚膜多糖的合成需要多个基因共同参与。本研究针对猪的复杂呼吸道疾病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工作;通过第叁代测序技术完成了对新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挖掘了其特有致病相关因子及致病性猪肺炎支原体的共有基因;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了新分离野生株作为疫苗对猪的免疫保护效果。针对被预测参与荚膜多糖重复糖单元合成的4个基因(cps2E、cps2G、cps2J和cps2L),通过基因缺失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确定了其在猪链球菌2型荚膜多糖合成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的分离培养及致病性研究本研究采用了一种多点取样连续传代的方法,并通过使用Friis培养基成功从湖北恩施黑猪肺组织中分离出猪肺炎支原体,并将其命名为猪肺炎支原体ES-2株。ES-2株在改良Friis培养基中培养至48h左右,其生长滴度最高可达到1×10~(10)CCU/mL,在固体平板上呈“煎蛋样”形态。ES-2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其直径在0.2-1.6μm之间,对卡那霉素(MIC=2μg/mL)最敏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猪肺炎支原体ES-2株对宿主具有高致病性,引起猪肺部出现典型的支原体肺炎“肉变”,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分叉、变短甚至脱落等病变。在通过气管感染不同剂量猪肺炎支原体ES-2株(7×10~6 CCU、7×10~7 CCU、7×10~8 CCU和7×10~9 CCU)的感染组中,其中攻毒剂量为7×10~7 CCU的感染组发病率最高且病变最严重。2.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的全基因组特征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本研究通过第叁代测序PacBio方法完成对ES-2株全基因组的测序与组装,通过起始位点校正绘制了ES-2株基因组完成图,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基因组的ORFs,并进一步利用蛋白质数据库NCBI NR和UNIPORT对ORFs进行注释,利用COG数据库对注释的蛋白进行分类,通过与VFDB数据库比对挖掘其毒力因子。通过将ES-2株全基因组与从NCBI收集的161株分离自不同宿主的支原体全基因组做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显示ES-2株与已报道的另外8株猪肺炎支原体、1株猪絮状支原体和2株牛差异霉形体位于同一个分支,同猪鼻支原体的亲缘关系较近,与人肺炎支原体的亲缘关系最远。为了挖掘出致病性猪肺炎支原体的共有基因,本研究利用BlASTP比较了致病性(ES-2、168、7422和7448)和非致病性(J)猪肺炎支原体的全基因组,通过设置不同的相似度(0.75、0.80、0.85、0.90、0.95和0.99),初步筛选出34个致病性猪肺炎支原体的共有基因。通过进一步比对分析,最终在氨基酸和核苷酸水平上,只鉴别出一个致病性猪肺炎支原体的共有基因(ES-2_00484)。3.猪肺炎支原体ES-2株对猪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本研究基于猪肺炎支原体ES-2株具有生长滴度高且生长速度快的优点,将其制备成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灭活疫苗,通过给仔猪免疫接种不同剂量的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灭活疫苗来评估该灭活疫苗的最佳免疫保护剂量。免疫保护结果显示1.6×10~9 CCU/头份的ES-2株免疫剂量对猪的免疫保护效果最佳,1.6×10~7CCU/头份和1.6×10~8 CCU/头份的ES-2株免疫剂量能达到与商业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1.6×10~8 CCU/头份)对猪同等的免疫保护效果。4.猪链球2型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成功将4个基因(cps2E、cps2G、cps2J和cps2L)分别从猪链球菌2型中缺失,构建了4个荚膜多糖单基因缺失株(Δcps2E、Δcps2G、Δcps2J和Δcps2L)。实验结果显示,由于基因cps2E、cps2G、cps2J或cps2L的缺失,导致猪链球菌2型表面的荚膜多糖严重缺失,而且荚膜多糖中的唾液酸含量显着下降。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荚膜多糖缺失突变株Δcps2E、Δcps2G、Δcps2J或Δcps2L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对小鼠动物模型的致病能力显着下降。总之,本研究证实了基因cps2E、cps2G、cps2J和cps2L参与了猪链球菌2型细胞表面荚膜多糖的合成,并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基因在猪链球菌2型对宿主的入侵及定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阳[9](2019)在《灵芝多糖合成途径关键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GLP)是灵芝发酵过程中的主要活性产物,具有抗肿瘤、降血糖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有关灵芝多糖的合成途径并未完全明晰,其中涉及到的关键酶数量众多且特性不明。本课题在前期构建的灵芝多糖核苷单糖供体合成途径基础上,对其中的关键酶——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G)和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的性质与催化特点展开研究,完善灵芝中相关研究内容,也为大幅促进灵芝多糖合成发酵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将灵芝来源的关键酶基因gl-pgm,gl-ugpg和gl-pmi分别构建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至相应基因缺陷的宿主细胞E.coli BL21(DE3),获得叁株重组菌株E.coli-QCpgm/pET28a(+)-gl-pgm、E.coli-QCugpg/pET28a(+)-gl-ugpg和E.coli-QCpmi/pET28a(+)-gl-pmi。对重组菌株进行诱导重组酶的表达,并借助Co-NTA树脂进行重组酶的分离纯化,获得纯化的重组酶GLpgm、GLugpg和GLpmi,比酶活分别为4.75 U·mg~(-1)、6.26 U·mg~(-1)和13.68 U·mg~(-1)。(2)对重组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其结果显示,纯化后的GLpgm的最适反应pH为8.5,GLugpg和GLpmi的最适pH为7.5;GLpgm、GLugpg和GLpmi最适反应温度依次为35、40和30°C,均与植物及真菌来源的酶较为相似;重金属Ag~+、Cu~(2+)及化学试剂SDS对关键酶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其他来源的酶类似,灵芝来源的叁个关键酶的活力均受到金属离子Mn~(2+)、Mg~(2+)的促进作用;GLpgm、GLugpg、GLpmi的K_m和k_(cat)/K_m值分别为0.68 mmol·L~(-1)和196.08 mmol·L~(-1)·s~(-1)、0.25 mmol·L~(-1)和818.60mmol·L~(-1)·s~(-1)、0.50 mmol·L~(-1)和1105.22 mmol·L~(-1)·s~(-1),与其他来源的酶相比,本研究中灵芝来源关键酶对底物的催化效率相对较高。(3)初步研究了灵芝液体发酵过程中金属离子Mg~(2+)和Mn~(2+)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发酵水平上,5 mmol·L~-11 Mg~(2+)和Mn~(2+)的添加对灵芝发酵过程中的生物量、胞外多糖产量(EPS)、胞内多糖含量(IPS)及关键酶酶活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3.26%、42.04%,Y_(EPS/生物量)得率提高了34.04%、25.53%,IPS含量提高了31.20%、15.67%。在转录水平上,Mg~(2+)和Mn~(2+)的添加提高了灵芝菌体胞内的关键酶PGM、UGPG和PMI的基因转录,其中Mg~(2+)更显着的促进PGM、UGPG的基因转录,分别是对照组的4.20倍、2.68倍;Mn~(2+)更明显的促进PMI的基因转录,是对照组的5.66倍。Mg~(2+)和Mn~(2+)通过提高多糖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转录水平,促进灵芝多糖的大量合成。(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汪佳[10](2019)在《薯蓣皂苷调节块菌胞外多糖合成机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块菌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的食用菌,它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块菌多糖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等作用。然而天然的块菌资源相对匮乏,市场供不应求,子实体块菌的生长周期长、易受气候虫害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块菌产量不稳定,利用液态发酵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克服以上缺点,并且利用天然化合物可以提高生物活性物质的产量。本文初步研究了天然化合物薯蓣皂苷提高块菌胞外多糖(EPS)的合成的工艺条件和机制,探讨了薯蓣皂苷对块菌多糖的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从生姜、山药、苦瓜、桔梗、甘草、人参、柴胡、麦冬、木通这几种食药用植物中筛选出山药促进块菌合成EPS能力最强,山药的功效成分薯蓣皂苷对块菌EPS合成具有较为显着的作用;最佳培养基成分为3%蔗糖、4%果糖、0.7%酵母膏、1.1%玉米粉、0.5%KNO_3、0.9%蛋白胨、0.18%KH_2PO_4、0.24%MnSO_4、0.5%薯蓣皂苷,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7%,培养温度20℃,摇床转速139 rpm,培养时间5-5.21天;应用最佳培养基,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进行块菌的液态发酵,EPS产量高达9.853±0.643 g/L。(2)EPS分离纯化显示不添加薯蓣皂苷的EPS只有一种多糖TP1,而添加薯蓣皂苷的EPS有两种多糖STP1和STP2。通过HPLC分析TP1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和葡萄糖,STP1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STP2是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他们的主要成分都是葡萄糖,由红外光谱分析可知,可能为α-D-吡喃葡萄糖。(3)TP和ST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显示两种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都呈剂量依赖性,STP清除DPPH自由基和总抗氧化活性得到了提高,分别提高了61.37%和50.02%。动力学模型分析显示STP不是通过增加对底物的亲和力,而是通过增加了块菌EPS清除DPPH自由基和总抗氧化性的最大反应速率来提高抗氧化性。与TP相比,STP抑制羟基自由基形成的能力增加不显着,STP抑制羟基自由基生成是混合型抑制,其中以反竞争型抑制为主。(4)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培养基中添加薯蓣皂苷之后,块菌菌丝体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块菌菌丝体变得更细,菌丝体表面的褶皱更多更致密,这可能是薯蓣皂苷使细胞膜变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采用DPH探针法研究细胞膜流动性,观察电导率和细胞内大分子生物渗漏情况,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现薯蓣皂苷增加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促进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加快细胞代谢,促进胞外多糖合成;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薯蓣皂苷导致23种菌丝体蛋白质合成,一种蛋白合成终止。(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多糖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首乌多糖的制备,确定和优化制首乌多糖Fe(Ⅲ)配合物的合成工艺条件,研究其吸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脱色及透析方法,从制首乌中提取、精制制首乌多糖,制首乌多糖水溶液与FeCl_3在碱性的条件下反应,制备制首乌多糖铁配合物(PIC)。采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分析不同条件下PIC中Fe(Ⅲ)的含量变化,研究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对其结构进行红外光谱鉴定。结果:所制得PIC为红褐色粉末,pH值3~12,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同一温度、不同时间下,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量随时间不断增大,于1 h后基本达到稳定;在同一时间、不同温度下制首乌多糖对Fe(Ⅲ)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通过红外光谱检测分析,制首乌多糖可与金属离子铁(Ⅲ)生成稳定配合物,发生配合基团以羟基为主,铁以聚合β-FeOOH铁核结构形式存在于PIC中。结论:制首乌多糖与金属铁离子结合,可形成稳定的PIC,温度和时间可能是影响PIC制备工艺的关键因素;PIC为新型口服补铁剂的开发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糖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王进,李俊峰,张婷婷,孙腾飞,刘文洪.内生真菌对铁皮石斛多糖和生物碱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草药.2019
[2].李石清,袁强,蒋福升,张婷,张春椿.制首乌多糖Fe(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吸附动力学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9
[3].徐梦馨,郭宏波,廉冬,马珍璐,张跃进.干旱胁迫对猪苓菌丝生长及多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
[4].吴勇,叶新山.多糖化学合成研究进展[J].化学学报.2019
[5].覃引,苟琴,熊音如,张群英,罗家豪.树莓多糖绿色合成纳米银颗粒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黄微薇,赵倩玉,杨鑫,姚磊,赵海田.环氧功能化双功能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多糖吸附中的应用[J].色谱.2019
[7].赵誉焜.多糖衍生物合成及在水产品保水保鲜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
[8].张焱焱.猪肺炎支原体ES-2株的特性研究及猪链球2型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9].李阳.灵芝多糖合成途径关键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9
[10].汪佳.薯蓣皂苷调节块菌胞外多糖合成机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黄原胶的生物合成示意图ManB:磷酸甘...](/uploads/article/2020/01/05/7b92af65ddaa3dc3effb61ad.jpg)
![哺乳动物体内唾液酸的合成:(1)葡萄糖...](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230127.nh0004&suffix=.jpg)
![热凝多糖的化学结构式Fig.0-4Chemica...](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05819.nh0006&suffix=.jpg)
![普鲁兰多糖的化学结构式Fig.0-2Chemi...](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05819.nh0004&suffix=.jpg)
![普鲁兰多糖前体合成示意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05819.nh0005&suffix=.jpg)
![脂多糖及自吞噬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uploads/article/2020/01/05/125fbccdd13f1f895779c76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