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二联灭活苗的的制造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尹峰[1](2016)在《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文中认为商品蛋鸡的产蛋率一直是蛋鸡养殖行业中备受关注的首要问题,产蛋率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蛋鸡行业收益的高低和养殖发展情况。吉林省是我国较大的蛋鸡养殖地区之一,而长春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蛋鸡的饲养量很大,近些年来,长春地区的蛋鸡养殖经常出现因疾病因素导致蛋鸡产蛋率异常下降的问题,对于其主要原因尚不明确。明确长春地区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疾病和制定相应的防制建议,有利于在蛋鸡养殖中趋利避害,提高产蛋率,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主要对2013年2015年间长春地区(德惠、农安、榆树、九台、双阳)蛋鸡养殖场(户)和动物医院就诊蛋鸡养殖场(户)进行实地调查,共计158户(饲养蛋鸡以开产)。调查内容主要有蛋鸡群的饲养管理情况、疾病发生情况、产蛋情况等。结果表明:蛋鸡产蛋率下降问题在长春地区较为普遍,且多表现为产蛋率的异常下降,主要原因为疾病因素。同时对产蛋率下降的患病蛋鸡群进行病料采集,共收集疑似新城疫病料12份、疑似大肠杆菌病料25份、疑似慢性呼吸道病病料15份、疑似球虫病病料30份、疑似温和型流感病料10份,通过临床初步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导致长春地区蛋鸡群产蛋异常下降的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非典型新城疫、温和型流感、慢性呼吸道疾病及鸡球虫感染。针对此情况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综合性防制建议和具体防治措施,为保障长春地区蛋鸡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梦茜[2](2013)在《蛋种鸡群沙门氏菌耐药性和油乳剂疫苗免疫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病病原引起鸡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病,经卵传递,消化道、呼吸道、肠道均可感染。以急性化脓性和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或呈慢性或隐性经过。本病雏鸡发病率高,感染的雏鸡多在孵出后几天才出现明显症状,7~10d后雏鸡群内病雏逐渐增多,在第2、3周达到高峰。鸡沙门氏菌病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可导致成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种蛋的孵化率降低,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种鸡养殖企业为控制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常常采用定期投喂有效抗菌药物的方法,致使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的不断出现及药物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和农产品安全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来自保定某蛋种鸡场的疑似为鸡沙门氏菌病的雏鸡病料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沙门氏菌耐药性的研究。将肝脏中的病料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SS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在八种生化试验管中37℃、24h培养,分离到一株疑似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菌株。根据Gene Bank已公布的鸡白痢沙门氏菌flic基因序列,及沙门氏菌invA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按试剂盒说明提取菌液的基因组进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扩增,得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证实此菌为鸡沙门氏菌。用9种药敏纸片对10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10株分离菌对9种抗菌药的敏感性。10株分离株对9种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分离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对阿奇霉素、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分别为72.46%、63.6%、60.6%、57.6%,对四环素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将分离到的菌株按照细菌增菌培养程序进行增菌培养,取隔夜摇好的菌液用甲醛溶液灭活后,按1:1比例混合,加入油佐剂乳化制成沙门氏菌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对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及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研究。此外为了进一步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研究,将1日龄的雏鸡分为A、B、C、D4组,每组25只,分别隔离饲养。将配制好的疫苗皮下注于1日龄的B、C两组雏鸡,每只鸡0.5ml。之后分别对4日龄的A组和B组攻毒,肌肉注射1个致死量(MLD)培养菌液。于免疫后7、14、21、28、35d采血扑杀颈静脉无菌采血0.1ml/只,每次采血5份做凝集试验并观察鸡只死亡情况。免疫后的雏鸡精神状况良好,注射部位无异常变化,疫苗吸收良好,该疫苗安全可靠。雏鸡于免疫后7天抗体水平开始升高,免疫后30天左右的时候抗体水平接近最大,没有注射疫苗的A组在7天以后全部死亡。制备的鸡沙门氏菌灭活疫苗,通过安全性试验、攻毒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证实,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王选[3](2011)在《鸡源抗腹泻芽孢益生菌J-4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动物饲喂试验》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疫病的不断出现,成为制约养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鸡大肠杆菌性腹泻大面积发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目前,鸡饲料中普遍使用亚治疗剂量的抗生素类添加剂抑制和杀灭病原菌,这给养殖业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在杀病原菌的同时也抑杀了鸡体内正常共生的菌群,破坏了微生态平衡;其次使鸡体内的耐药病原菌或变异病原菌不断产生;更严重的是鸡不断向环境中排泄这些抗生素或其代谢产物,使环境中的耐药病原菌与变异病原菌不断出现。这迫使养殖户增加抗生素用药量,更新用药品种,从而造成了变异病原菌高耐药性,肠道微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大量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可调整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在防治腹泻的同时也避免了耐药性的产生,有着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点,非常具有发展潜力,世界各国陆续积极地倡导和推广,使其受到瞩目。本试验从健康青年鸡粪便中分离得到的300株产芽孢菌株中分离得到152株菌具有体外抗大肠杆菌活性,其中J-4菌株的抗菌活性最强。对该菌株进行了菌落、菌体、芽孢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系统发育树的构建,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微生态制剂分泌的抗菌肽具有较高抗菌活性、易降解等优点。本试验对J-4菌株的发酵液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盐析,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耐受性试验,高温耐受性试验,初步断定该菌株分泌的抗菌物质是肽类。大多数益生菌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而到体内往往失效,其主要原因是消化道内的胃酸、胆盐、肠液,使菌体死亡。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对J-4菌株进行了胃酸、胆盐、肠液耐受性试验,在pH值为2.0环境中3h仍能存活90%,能够耐受0.3%的胆盐,在肠液中3h存活率为80%,适宜在消化道内存活和定植。J-4芽孢80℃保温70 min后仍有88%以上存活,有望成为益生菌菌株。为了提高防治腹泻的芽孢益生菌发酵液菌体浓度,对J-4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发现玉米粉为最佳碳源,花生饼粉为最佳氮源,MnSO4·H2O为最佳无机盐,确定J-4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玉米粉1%,花生饼粉2%,MnSO4·H2O 0.07%, NaH2PO4·2H2O 0.2%, Na2HPO4·2H2O 0.4%,初始pH 7.0,三角瓶装液量为30 mL/250 mL,接种量2%,摇瓶转速220 r/min,发酵温度37℃。培养条件优化后发酵液浓度显着提高:优化前发酵菌体浓度最高为2.23x108cfu/mL,优化后可达1.83x109cfu/mL,提高了7.2倍,而芽孢率在95%以上,为该菌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将J-4菌株发酵液进行了小白鼠和雏鸡饲喂的安全性试验,15天后未发现小白鼠和雏鸡脏器、肠道的任何病变,证明此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安全菌株。为了进一步研究该菌的防治腹泻效果,建立了小白鼠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用J-4菌株发酵液进行饲喂,发现饲喂后小鼠盲肠内乳酸菌有益菌增多,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明显减少,试验组腹泻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又建立了鸡的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J-4菌株对其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J-4益生菌株的抗鸡腹泻饲喂试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鸡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益生菌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菌株。
王锡祯,王泽华,白善霖,朱明光,马继林[4](2008)在《2007年猪鸡病流行动态——甘肃省局部地区猪鸡病初步调查》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以来,通过回答热线电话咨询、深入现场诊断、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统计发病猪群数为262群,鸡群数88群,为了便于了解猪鸡病发生、流行情况,特对2007年猪鸡病逐月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排名前4位的重点猪鸡病列表如下。
赵素微[5](2008)在《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腺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奶牛业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将为我国成功控制奶牛乳腺炎的流行奠定基础。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蜂胶免疫原制剂的研究将为奶牛乳腺炎疫苗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也将为其他蜂胶疫苗的开发提供借鉴。应用已分离鉴定的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给小白鼠腹腔注射,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表明: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对实验小白鼠均可产生致病性,各组织器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同时本文以蜂胶为佐剂,将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制成了免疫原制剂。参照疫苗常规检验规程,对灭活菌液进行无菌检验,并对免疫原制剂的理化性质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制剂符合要求;安全性检验未见不良反应,实验小鼠全部健活,证明该免疫原制剂安全性良好。免疫效力试验采用二次免疫,即首免14d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第二次免疫14d后进行攻击感染,攻击感染后对实验小白鼠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学检验。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发病死亡率均高于免疫组,即免疫组保护率均高于对照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I组、免疫II组和免疫III组的保护指数(PI)依次为37.15、30和26.5;链球菌的保护指数(PI)为50;大肠杆菌的保护指数(PI)为10。对比免疫组和对照组死亡率,表明该免疫原制剂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性效果。组织学观察发现免疫组小白鼠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内免疫细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活化增生,表明该免疫原制剂对实验小白鼠的免疫系统起到了协调和激发免疫反应作用。
吴斌[6](2007)在《吉林地区仔猪黄白痢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灭活疫苗的制备》文中认为选择吉林地区5个主要县市的8家规模化猪场和13个养殖专业户的1~30日龄仔猪,通过观察发病仔猪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结合病原初步检查,调查仔猪黄白痢在本地区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以及环境因素对仔猪黄白痢的影响。结果表明,仔猪黄白痢在吉林地区流行面广,每年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饲喂全价饲料、仔猪出生后及时补铁、早期开食补料、作好母猪产前消毒和产后定期消毒,可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吉林地区5个主要县市的8家规模化猪场和13个养殖专业户采集疑似仔猪黄白痢病料71份,共分离出4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4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用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单因子血清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有35株能定型,分布在8个血清型O149、O20、O141、O8、O137、O147、O87,其中O149、O20、O141、O8、O137、O64为优势血清型。这6种血清型的菌株占已鉴定菌株的92%。另有8株未能定型,占分离菌株的18.6%选取吉林地区患仔猪黄白痢猪场的优势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制苗菌株,制成自家灭活疫苗,经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合格。用于妊娠的母猪及12~14日龄的仔猪,同时使用K88K99基因工程苗和生理盐水分别免疫和注射年龄、胎次和预产期相似的妊娠母猪,以及年龄及营养状况相似的仔猪做对照,结果自制灭活疫苗组、K88K99基因工程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仔猪的发病率分别为9.48%、19.37%和36.57%,因病死亡率分别为2.18%、10.67%和28.36%;说明自制的灭活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周永银[7](2007)在《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兔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是引起幼兔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菌,由它们引起的幼兔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兔业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控制疾病,我们从不同兔场具有典型症状的患病兔病料中分离出了兔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并进行鉴定,筛选免疫原性较优的菌株作为菌种制作二联油乳剂苗对兔的这两种传染病进行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内容如下:兔产气荚膜梭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对20份可疑病兔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到17株有荚膜、有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分离菌株在绵羊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后形成双溶血圈。动物回归试验证实,分离菌可致兔发病死亡,并从试验致死兔病料中分离到了与自然病例相一致的细菌,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结果等,判定其为兔A型产气荚膜梭菌。兔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从6个兔场送检的发病兔病料中分离到27株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皿上成红色,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结合病理变化,确定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分离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受,对其它药物敏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经致病性试验筛选出21株致病性菌株,经血清型鉴定,21株大肠杆菌分属O26(4.7%),O18(19.1%),O103(28.5%),O109(33.3%),O85(4.7%),O142(4.7%)几个血清型。在这6个血清型中,O103,O109,O18占定型菌株的80.9%。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型、大肠杆菌病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用上述鉴定过的兔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制苗菌种接种适宜培养基进行大量增殖,采用膜过滤的方法进行浓缩,经甲醛灭活,按一定比例加入佐剂,制成兔产气荚膜梭菌及大肠杆菌病多价二联油乳剂灭活苗。多项实验室试验研究证明,该二联苗稳定性好,使用安全。实验动物免疫后21天攻毒,对产气荚膜梭菌病的保护率为91.6%对大肠杆菌保护率为83.3%。如东某兔场200多只仔兔免疫接种该二联苗后,6个月来未发现一例可疑病例,有效预防和抑制了兔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效果可靠,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胡小东[8](2003)在《武都县吉石坝养鸡场主要病毒性疾病免疫监测》文中提出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a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ar gel immunodiffusion,AGID)对武都县吉石坝适度规模养鸡场鸡群分别进行了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母源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显示,ND母源抗体的血凝抑制滴度为4.4,IBD抗体阳性率为55%。以此为基础,参照相关的免疫程序,初步制定了该场的免疫计划。利用HI对ND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抗体水平监测和分析。监测鸡群24、39、59、75、119和135日龄的ND血凝抑制抗体滴度分别为5.20、4.80、5.50、6.25、7.35和8.40。利用AGID对IBD、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和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等三种病毒性传染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抗体水平监测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监测鸡群14、19、24、29、34、39、44和49日龄IBD抗体阳性率分别是30%、20%、40%、50%、40%、60%、70%和90%:24、29、34、39、44、59和135日龄MD抗体阳性率分别是0%、10%、40%、40%、30%、0%和0%;24、34和59日龄IB抗体阳性率分别是20%、30%、50%。利用AGID测定了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3月龄和4月龄鸡群AI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0%和20%;24、49和135日龄ILD抗体阳性率分别是0%、0%和0%。依据试验结果,调整并提出了适合农村适度规模养鸡场的免疫程序。
路等学,王秉峰,王锡祯,王泽华[9](2002)在《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副伤寒三联苗的研制》文中认为研制了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副伤寒三联苗 .对其通过了无菌检验、安全检验、效力检验 ,经 1 2 0 0 0只鸡的临床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 .
王彩先,张玉换,王福传,夏颜婷,王芳[10](2000)在《鸡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二联灭活苗的的制造与应用》文中指出 鸡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引起鸡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两者多为混合感染,是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但由于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有许多血清型,各地区鸡场的血清型多不一致,甚至同一鸡群可以同时存在多个血
二、鸡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二联灭活苗的的制造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二联灭活苗的的制造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前言 |
第一章 蛋鸡产蛋率下降原因研究进展 |
1.1 蛋鸡苗的因素 |
1.2 育成鸡的因素 |
1.3 疾病方面的因素 |
1.4 饲养管理的因素 |
1.5 小结 |
第二章 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基本情况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长春地区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病因调查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防制建议的制定 |
4.1 综合防制建议 |
4.2 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建议 |
4.3 大肠杆菌病的防制建议 |
4.4 慢性呼吸道病的防制建议 |
4.5 温和型流感的防制建议 |
4.6 蛋鸡球虫病的防制建议 |
4.7 防制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蛋种鸡群沙门氏菌耐药性和油乳剂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鸡沙门氏菌病的概述 |
1.1 病原学 |
1.2 流行病学 |
1.3 临床症状 |
1.4 病理变化 |
2 鸡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
2.1 沙门氏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
2.2 鸡沙门氏菌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
2.3 沙门氏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鸡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沙门氏菌的药敏试验及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3 讨论 |
3.1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 |
3.2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情况 |
3.3 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情况 |
第四章 鸡沙门氏菌疫苗的研究 |
1 材料及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鸡源抗腹泻芽孢益生菌J-4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动物饲喂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具有腹泻症状的常见鸡病 |
1.1.1 鸡新城疫 |
1.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
1.1.3 鸡霍乱(巴氏杆菌病) |
1.1.4 绿脓杆菌病 |
1.1.5 鸡溃疡性肠炎 |
1.1.6 沙门氏杆菌病 |
1.1.7 鸡白痢 |
1.1.8 大肠杆菌病 |
1.2 抗生素治疗鸡大肠杆菌性腹泻 |
1.2.1 抗鸡大肠杆菌性腹泻抗生素种类 |
1.2.2 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3 益生菌预防和治疗鸡腹泻 |
1.3.1 益生菌的定义 |
1.3.2 益生菌的作用 |
1.3.3 益生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3.4 饲用益生菌研究应用概况 |
1.3.5 饲用益生菌的应用前景 |
第2章 鸡源芽孢菌株J-4的筛选及鉴定 |
2.1 材料 |
2.1.1 粪样及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粪样采集 |
2.2.2 鸡粪便中芽孢细菌的分离 |
2.2.3 病原指示菌平板的制作 |
2.2.4 菌株的初筛和复筛 |
2.2.5 拮抗细菌菌株形态特征的观察 |
2.2.6 芽孢杆菌J-4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7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16S rDNA的扩增纯化 |
2.2.8 J-4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初筛 |
2.3.2 复筛 |
2.3.3 拮抗细菌J-4菌株初步鉴定 |
2.3.4 J-4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 |
2.3.5 J-4菌株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4 讨论 |
第3章 J-4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
3.1 材料 |
3.1.1 菌种 |
3.1.2 培养基 |
3.1.3 仪器 |
3.1.4 试剂 |
3.2 方法 |
3.2.1 种子液培养 |
3.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3.2.3 芽孢产率的测定 |
3.2.4 菌体浓度的测定 |
3.2.5 不同碳源对摇瓶发酵的影响 |
3.2.6 不同氮源对摇瓶发酵的影响 |
3.2.7 不同无机盐对摇瓶发酵的影响 |
3.2.8 正交试验设计 |
3.2.9 装液量对摇瓶发酵的影响 |
3.2.10 转速对摇瓶发酵的影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J-4生长曲线测定 |
3.3.2 培养条件优化 |
3.4 讨论 |
第4章 J-4菌株抗菌活性物质分析 |
4.1 材料 |
4.1.1 菌株 |
4.1.2 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抗菌活性物的性质鉴定 |
4.2.2 J-4菌株抗菌物的胃蛋白酶敏感性试验 |
4.2.3 J-4菌株抗菌物的酸耐受性试验 |
4.2.4 J-4菌株抗菌物的温度敏感性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J-4菌株的抗菌物性质鉴定 |
4.3.2 J-4菌株抑菌物质的胃蛋白酶水解 |
4.3.3 J-4菌株抗菌物的酸耐受性 |
4.3.4 J-4菌株抗菌物的温度耐受性 |
4.4 讨论 |
第5章 J-4菌株对胃肠道逆性环境耐受性及安全性研究 |
5.1 材料 |
5.1.1 试剂及培养基 |
5.1.2 菌种 |
5.1.3 主要仪器 |
5.1.4 试验动物 |
5.2 试验方法 |
5.2.1 J-4菌株种子液的制备 |
5.2.2 J-4菌株人工胃液耐受性 |
5.2.3 J-4菌株耐胆酸盐试验 |
5.2.4 J-4菌株人工肠液耐受性 |
5.2.5 J-4菌株芽孢的温度耐受性 |
5.2.6 J-4菌株饲喂安全性试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J-4菌株人工胃液耐受性 |
5.3.2 J-4菌株耐胆酸盐试验 |
5.3.3 J-4菌株人工肠液耐受性 |
5.3.4 J-4菌株芽孢温度耐受性试验 |
5.3.5 J-4菌株饲喂安全性试验 |
5.4 讨论 |
第6章 芽孢杆菌J-4菌株的小鼠饲喂试验 |
6.1 材料 |
6.1.1 菌种及试验动物 |
6.1.2 培养基 |
6.1.3 试剂 |
6.1.4 仪器 |
6.2 试验方法 |
6.2.1 大肠杆菌病原菌平板制备 |
6.2.2 大肠杆菌与J-4菌液的制备 |
6.2.3 小鼠腹泻模型的建立 |
6.2.4 J-4菌株对小鼠腹泻的防治 |
6.2.5 小鼠肠道菌群检测方法 |
6.2.6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检测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J-4菌株对小鼠腹泻的防治效果 |
6.3.2 J-4菌株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6.3.3 J-4菌株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6.4 讨论 |
第7章 芽孢杆菌J-4菌株的鸡饲喂试验 |
7.1 材料 |
7.1.1 菌株及试验动物 |
7.1.2 培养基 |
7.2 试验方法 |
7.2.1 大肠杆菌及J-4菌液的制备 |
7.2.2 鸡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的制备 |
7.2.3 J-4菌株对鸡的大肠杆菌性腹泻预防与治疗 |
7.2.4 腹泻鸡的解剖观察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J-4菌株预防、治疗鸡腹泻效果 |
7.3.2 J-4菌株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7.3.3 鸡腹腔解剖结果 |
7.4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情况及危害 |
1.2 奶牛乳腺感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机制 |
1.2.1 奶牛乳腺感染的炎症反应 |
1.2.1.1 乳腺的组织结构特点 |
1.2.1.2 病原菌的入侵 |
1.2.1.3 乳腺感染与炎症形成 |
1.2.2 奶牛乳腺感染的防御机制 |
1.2.2.1 乳腺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
1.2.2.2 乳腺的特异性防御机制 |
1.2.2.3 体液因子对乳腺的防御机理 |
1.2.2.4 细胞因子对乳腺的防御机理 |
1.3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
1.3.1 管理卫生 |
1.3.2 挤奶卫生 |
1.3.3 挤奶机的消毒 |
1.3.4 乳头药浴(乳头消毒) |
1.3.5 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1.3.6 干奶期预防 |
1.4 预防接种 |
1.5 蜂胶 |
1.5.1 蜂胶的一般特性 |
1.5.2 蜂胶的免疫增强作用 |
1.5.3 蜂胶作为疫苗佐剂的研究简史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1.1 培养基及其使用目的 |
2.1.1.1 动物致病性试验培养基 |
2.1.1.2 免疫原性试验培养基 |
2.1.2 病理组织学研究试剂及仪器 |
2.1.3 动物致病性试验及免疫原性试验 |
2.1.3.1 实验动物 |
2.1.3.2 菌株来源 |
2.1.3.3 吐温-80 |
2.1.3.4 蜂胶 |
2.1.3.5 一次性注射器 |
2.1.3.6 染色液配制及其染色步骤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菌活化 |
2.2.2 接种菌液的制备 |
2.2.3 致病性试验 |
2.2.3.1 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
2.2.3.2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备 |
2.2.3.3 病原的重分离 |
2.2.4 免疫原性试验 |
2.2.4.1 免疫原制剂用菌液的制备 |
2.2.4.2 蜂胶佐剂的制备 |
2.2.4.3 免疫原制剂的配制 |
2.2.4.4 免疫原制剂检验 |
2.2.4.5 免疫效力试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动物致病性实验结果 |
2.3.2 人工感染小白鼠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 |
2.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感染小白鼠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 |
2.3.2.2 链球菌属菌株人工感染小白鼠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 |
2.3.2.3 大肠杆菌属菌株人工感染小白鼠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 |
2.3.3 人工感染小白鼠病理变化 |
2.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感染小白鼠病理变化 |
2.3.3.2 链球菌属菌株人工感染小白鼠病理变化 |
2.3.3.3 大肠杆菌属菌株人工感染小白鼠病理变化 |
2.3.3.4 对照组小白鼠病理变化 |
2.3.4 病原的重分离 |
2.3.5 免疫原性实验结果 |
2.3.6 制苗用菌液的检验结果 |
2.3.6.1 纯粹检验 |
2.3.6.2 活菌计数 |
2.3.6.3 灭活及灭活检验 |
2.3.7 免疫原制剂检验结果 |
2.3.7.1 免疫原制剂物理性状检测结果 |
2.3.7.2 免疫原制剂无菌检验结果 |
2.3.7.3 免疫原制剂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
2.3.7.4 免疫效力检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致病性试验分析 |
2.4.1.1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 |
2.4.1.2 链球菌致病性 |
2.4.1.3 大肠杆菌致病性 |
2.4.1.4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 |
2.4.2 免疫原性试验分析 |
2.4.2.1 关于免疫原制剂的制备及理化性状 |
2.4.2.2 关于免疫原制剂的安全性试验 |
2.4.2.3 关于免疫原制剂免疫效力试验 |
2.4.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原制剂免疫效力试验 |
2.4.2.3.2 链球菌免疫原制剂免疫效力试验 |
2.4.2.3.3 大肠杆菌免疫原制剂免疫效力试验 |
2.4.2.4 关于病理组织学研究 |
2.4.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原制剂对免疫小白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吉林地区仔猪黄白痢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灭活疫苗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仔猪黄白痢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
第一章 分类及主要特征 |
第二章 致病力与毒力因子 |
2.1 粘附素 |
2.1.1 特征简述 |
2.2 肠毒素 |
2.2.1 特征简述 |
2.2.2 致病性 |
2.3 内毒素及其致病性 |
2.4 溶血素 |
第三章 O抗原群与致病性 |
第四章 日龄、肠道受体与致病性的关系 |
第五章 抗性质粒与耐药性的研究 |
第六章 大肠杆菌的防治 |
6.1 疫苗预防 |
6.2 血清预防 |
6.3 微生态制剂防治 |
6.4 药物防治 |
6.4.1 抗生素药物防治 |
6.4.2 中药防治 |
6.5 抗体防制 |
6.6 口服蛋白酶预防 |
6.7 综合防治 |
第七章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1 关于仔猪白痢的病原 |
7.2 关于断奶仔猪腹泻 |
7.3 出血性肠炎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吉林地区仔猪黄白痢的流行病学调查 |
1.1 调查方法与内容 |
1.1.1 调查范围 |
1.1.2 调查时间 |
1.1.3 调查仔猪 |
1.1.4 调查方法 |
1.2 结果 |
1.2.1 发病情况 |
1.2.2 发病症状、剖检变化 |
1.2.3 环境因素 |
1.3 讨论 |
第二章 吉林地区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1.1 病料 |
2.1.2 培养基及试剂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大肠杆菌O 抗原单因子血清 |
2.1.5 参考菌株 |
2.1.6 实验设备 |
2.2 方法 |
2.2.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2.2.2 生化鉴定 |
2.2.3 大肠杆菌O 抗原血清型鉴定 |
2.2.4 致病性实验 |
2.2.5 优势血清型菌株免疫原性测定 |
2.3 结果 |
2.3.1 致病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2.3.2 大肠杆菌O 抗原血清型鉴定结果 |
2.3.3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
2.3.4 优势血清型菌株的免疫原性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制备及预防效果实验 |
3.1 材料 |
3.1.1 制苗菌种 |
3.1.2 K88K99 基因工程疫苗 |
3.1.3 培养基 |
3.1.4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种子培养 |
3.2.2 增菌培养 |
3.2.3 灭活 |
3.2.4 浓缩 |
3.2.5 加入佐剂 |
3.2.6 菌苗检验 |
3.2.7 临床预防实验 |
3.3 结果 |
3.3.1 无菌检验 |
3.3.2 安全性检验结果 |
3.3.3 最小免疫剂量测定结果 |
3.3.4 疫苗猪体效力试验结果 |
3.3.5 保存期测定 |
3.3.6 临床预防实验 |
3.3.7 初乳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兔产气荚膜梭菌病 |
1.1.1 病原学概论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流行病学 |
1.1.4 发病机理 |
1.1.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6 诊断与防治 |
1.2、兔大肠杆菌病 |
1.2.1 病原学概论 |
1.2.2 生物学特性 |
1.2.3 流行病学 |
1.2.4 发病机理 |
1.2.5 症状 |
1.2.6 病理变化 |
1.2.7 诊断 |
1.2.8 防治措施 |
2、兔用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试验一 家兔产气荚膜梭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兔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和大肠杆菌病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研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武都县吉石坝养鸡场主要病毒性疾病免疫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鸡群 |
1.1.2 供试疫苗 |
1.1.3 诊断液 |
1.2 方法 |
1.2.1 新城疫免疫监测 |
1.2.2 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监测 |
1.2.3 禽流感诊断 |
1.2.4 马立克氏病诊断与免疫监测 |
1.2.5 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监测 |
1.2.6 传染性喉气管炎监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雏鸡ND、IBD母源抗体的测定 |
2.2 初步免疫计划的建立 |
2.3 监测结果及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9)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副伤寒三联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 菌种 |
(2) 毒种 |
(3) 培养基 |
1.2 方法 |
(1) 种子培养 |
(2) 毒种继代 |
(3) 鸡大肠杆菌灭活苗制造 |
(4) 鸡副伤寒多价灭活苗制造 |
(5) 鸡新城疫灭活苗的制造 |
(6) 鸡新城疫、鸡大肠杆菌病和鸡副伤寒三联苗的制备 |
2 结果 |
2.1 无菌检验 |
2.2 安全检验 |
2.3 效力检验 |
(1) 小白鼠试验: |
(2) 鸡体免疫试验: |
2.4 三联苗的物理性状及使用 |
3 结论 |
四、鸡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二联灭活苗的的制造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地区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调查与防制建议[D]. 尹峰.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2]蛋种鸡群沙门氏菌耐药性和油乳剂疫苗免疫效果研究[D]. 张梦茜.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3]鸡源抗腹泻芽孢益生菌J-4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动物饲喂试验[D]. 王选.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9)
- [4]2007年猪鸡病流行动态——甘肃省局部地区猪鸡病初步调查[J]. 王锡祯,王泽华,白善霖,朱明光,马继林. 中国动物保健, 2008(08)
- [5]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 赵素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1)
- [6]吉林地区仔猪黄白痢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灭活疫苗的制备[D]. 吴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 [7]兔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D]. 周永银.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8]武都县吉石坝养鸡场主要病毒性疾病免疫监测[D]. 胡小东. 甘肃农业大学, 2003(09)
- [9]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副伤寒三联苗的研制[J]. 路等学,王秉峰,王锡祯,王泽华. 甘肃科学学报, 2002(03)
- [10]鸡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二联灭活苗的的制造与应用[J]. 王彩先,张玉换,王福传,夏颜婷,王芳. 中国农村科技,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