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摩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摩擦,性质,表面积,断层,结构,纳米,至高。
摩擦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兆慧,于晓东,李海鹏,韩奎[1](2019)在《烷烃链长对直链烷烃液体膜摩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两块金[111]基板及其间由不同链长的直链烷烃C_nH_(2n+2) (n=6, 8, 10, 12,14, 16, 18)组成的7种纯液体膜及6种混合分子液体膜的摩擦行为,分析了分子链长对薄膜摩擦性质的影响以及滑动过程中的膜的结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在纯液体膜中,十六烷液体膜的摩擦力最大;碳原子数n> 8时,液体膜摩擦性质随着分子链长的增加而保持稳定.在C_6H_(14)与C_nH_(2n+2)的1∶1混合液体膜中,己烷与十二烷混合液体膜的摩擦最大;当长链分子C_nH_(2n+2)的碳原子数n> 12时,混合膜的摩擦性质较为稳定;烷烃分子的碳原子数n> 10时,加入短链分子会增强膜的摩擦.滑动过程中在基板表面附近形成的多层高致密性分层是降低摩擦的主要原因,单层或无分层结构导致较高摩擦.液体膜与基板间相互作用对摩擦有贡献,摩擦力主要来自膜内粘滞作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孔慧芳,吴生毅,李明兴[2](2019)在《合肥话舌尖元音的摩擦性质及感知增强理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舌尖元音的强摩擦现象是汉语方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于舌尖元音的声学性质和音系地位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对而言,有关舌尖元音的摩擦程度、出现的环境、以及音系归属等问题都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舌尖化程度较高的合肥方言为例,探索舌尖元音的性质和音系地位。声学研究表明:合肥方言的几个舌尖元音的共振峰轨迹相对稳定,说明它们均为单元音。同时他们又带有明显的摩擦性特征,摩擦性成分约占元音时长的20%左右,与共振峰结构共现。这些元音部分的摩擦性特征,不是辅音声母的延续,也没有贯穿元音的始终,属于元音的次要发声特征。基于本研究,我们认为这合肥话的这叁个舌尖元音属于Ladegoged&Maddieson所提的摩擦元音。本研究尝试用感知增强理论来解释合肥话舌尖元音的摩擦性特征,主张舌尖元音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语言系统中音系对立感知清晰度的内在要求。因此,摩擦性特征应该是高元音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姚素丽,杨宏峰[3](2018)在《2012 Nicoya M7.6地震的断层同震摩擦性质研究及未来地震情形地表运动强度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面上的摩擦性质对于理解地震破裂物理过程非常重要。目前,摩擦性质测量基本来源于岩石物理实验,在实际断层情形下测量十分困难。目前大部分观点认为在同震过程中,断层上存在滑动弱化的现象。在2012年,一个7.6级地震发生在Nicoya半岛下的俯冲带断层上,该地震被陆上近场GPS和强震仪观测点记录到。我们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已知的运动学破裂反演模型,利(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期刊2018-10-21)
李晓慧[4](2018)在《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剖面断层泥的低速至高速摩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层在金河磷矿露头附近切过彭灌杂岩中的花岗质岩体.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开展的龙门山断层金河磷矿浅钻中叁种断层泥样品开展了低速到高速摩擦滑动实验研究.不同于前人的摩擦实验主要是针对沉积地层中的断层泥样品,本文对原岩为花岗质岩石的断层泥样品的实验研究将从岩性上对龙门山断层带的摩擦性质获得更全面的认识.此外,本文还对实验变形样品开展了BET比表面积研究,揭示了断层泥在地震断层作用中的表面能变化,对认识地震能量分配问题提供了约束.摩擦实验在干燥和孔隙水压两种条件下开展,有效正应力和孔隙压力分别为1.2MPa和0.5MPa(接近野外浅钻的原位状态),速率范围涵盖20μm/s至1.4 m/s.叁种岩芯断层泥均主要含有石英、长石、方解石和层状硅酸盐矿物,主要的差异在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其中,黑色断层泥(BG)含14%伊利石、14%蒙脱石和9%绿泥石;灰绿色断层泥(GGG)含45%绿泥石、2%伊利石和1%蒙脱石;黄绿色断层泥(YGG)含56%绿泥石、3%伊利石和3%蒙脱石.实验结果显示,(1)叁种断层泥在干燥条件下的摩擦性质差别不大,中低速下(V_(eq)=20μm/s~0.14m/s)的摩擦强度介于0.55~0.80,速度依赖性不明显;高速(V_(eq)=1.4 m/s)滑动下均呈现显着的滑动弱化.(2)在孔隙水压条件下,中低速下断层泥摩擦强度表现为GGG>YGG>BG;叁者的中低速摩擦强度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种类而非总含量紧密相关——蒙脱石和伊利石相比绿泥石更能有效地弱化断层.(3)叁种断层泥在孔隙水压条件下的摩擦强度在V_(eq)=20μm/s~0.14 m/s的范围内存在清晰的增大趋势,这种中低速率域的速度强化暗示着对断层的加速滑动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4)孔隙水压下,黄绿色和灰绿色断层泥中–高速摩擦实验中(V_(eq)=0.14 m/s和1.4m/s)呈现急速的初始快速弱化,这种迅速的初始动态弱化同时伴随断层泥层的瞬时扩容,凹凸体急剧加热导致的局部热压作用可能是造成这种力学行为的物理机制.黑色断层泥、灰绿色断层泥和黄绿色断层泥的初始BET比表面积(A_(_BET))分别为:42.467 m~2/g、13.123 m~2/g和11.749 m~2/g,在经历高速滑动之后,叁种断层泥在干、湿条件下的BET比表面积都显着降低,暗示着可能发生了颗粒烧结.中低速域内,干燥条件下实验后BG样品的A_(_BET)相对于初始样品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且A_(_BET)随着滑动速率V_(eq)的增大而减小,而实验后的GGG和YGG样品的A__(BET)相对于初始样品变化不大;而在孔隙水压条件下,中低速实验后BG的A_(_BET)与初始样品相比基本不变,而GGG和YGG变形样品的A_(_BET)则明显增加(增加了约一倍).总体而言,在中低速范围内,孔隙水压条件下实验样品的A_(_BET)比干燥条件下的更大;显微结构观察揭示可能的原因在于:孔隙水的存在使得断层泥呈现分散式的剪切变形,更多的断层带物质卷入剪切变形,从而消耗相对更多的能量于颗粒磨碎过程之中,导致BET比表面积的增加因此比干燥条件下更加明显.对表面能的估算表明,颗粒磨碎所消耗的能量至多不超过摩擦力做功的8%,暗示着断层作用中颗粒磨碎所占的能量比例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李晓慧,姚路,马胜利,杨晓松[5](2018)在《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剖面断层泥的低速至高速摩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浅钻岩芯中的叁种断层泥开展了低速到高速摩擦滑动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变形样品开展了BET比表面积研究.摩擦实验在干燥和孔隙水压条件下开展,速率范围涵盖20μm·s~(-1)~1.4m·s~(-1).实验结果显示,叁种断层泥在干燥条件下的摩擦性质差别不大,但在孔隙水压条件下,叁者的中低速摩擦强度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种类而非总含量紧密相关,蒙脱石和伊利石相比绿泥石更能有效地弱化断层.叁种断层泥在孔隙水压条件下存在中低速率域的速度强化,暗示着对断层的加速滑动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孔隙水压下,黄绿色和灰绿色断层泥的初始动态弱化非常迅速并伴随断层泥层的瞬时扩容,凹凸体急剧加热导致的局部热压作用可能是造成这种力学行为的物理机制.在经历高速滑动之后,叁种断层泥在干、湿条件下的BET比表面积都显着降低,暗示着可能发生了颗粒烧结.中低速域内,孔隙水的存在使得断层泥呈现分散式的剪切变形,BET比表面积的增加因此比干燥条件下更加明显.对表面能的估算表明,颗粒磨碎所消耗的能量至多不超过摩擦力做功的8%,暗示着断层作用中颗粒磨碎所占的能量比例较低.(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高菁[6](2017)在《钽和银的引入对氮化铪薄膜电学及摩擦磨损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族金属氮化物(TMN,TM=Ti,Zr,Hf,V,Nb,Ta,Cr,Mo,W)薄膜由于具有高硬度、导电性、耐磨耐腐蚀、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扩散阻挡以及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微电子器件、汽车工业等领域。在这些应用中,薄膜的电学及摩擦磨损性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善这些特性十分必要。现有研究表明,引入第二种金属元素可以改变薄膜的电导及摩擦磨损性质。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引入过渡族金属元素。(1)引入第二种过渡族金属元素结构到底是如何演变的,是形成固溶体结构还是多相混合结构?目前报道的结果还存在分歧。(2)引入第二种过渡族金属元素电导率是增加还是减小?现有报道的结果相互矛盾。(3)引起摩擦磨损性能提高的原因是什么?研究者已经发现引入第二种过渡族金属元素可以提高薄膜摩擦磨损性质,但机制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是H3/E2值起决定作用,有人则归因于氧化物的产生。2.引入金属银。(1)目前对于向过渡族金属氮化物中引入银的研究中,银含量基本都低于30 at.%,但高含量的银对薄膜结构及性质的影响鲜有报道。(2)与引入过渡族金属相比,引入银对薄膜结构演变及对性能改善上有何影响及不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利用共溅射技术向氮化铪薄膜中分别引入钽和银,制备了不同成分的Hf-Ta-N薄膜和Hf-Ag-N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相结构,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能谱(EDS)分析薄膜样品成分,用霍尔等测试电学性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纳米压痕仪、轮廓仪及摩擦磨损仪等表征摩擦磨损性质。研究发现:1.无论Ta含量(x=Ta/(Hf+Ta+N))如何变化,Hf-Ta-N薄膜均为固溶体结构。在HfN薄膜中引入适量的Ta可以改善HfN薄膜的电导率,这归因于电子浓度的增加。本文研究发现,当x=0.03时,Hf-Ta-N薄膜的电导率(8.3×105 Sm-1)最大,分别是纯HfN(4.9×105 Sm-1)和纯TaN(1.6×105 Sm-1)的1.7倍和5.2倍。另外,引入适当的Ta可以减小薄膜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这归因于H/E和H3/E2的增加引起薄膜的抗塑性变形能力增强,从而使薄膜的抗摩擦磨损能力提高。本文研究发现,在x=0.37时,磨损率(1.2×10-6 mm3/Nm)及摩擦系数(0.50)均达到最小值,分别只有纯HfN(11.6×10-6 mm3/Nm和0.65)和纯TaN(2.5×10-6 mm3/Nm和0.55)的10%和77%,49%和91%。2.随着Ag含量(x=Ag/(Hf+Ag+N))的增加,Hf-Ag-N薄膜经历两个阶段的结构演变:阶段(i)当0≤x<0.039,薄膜为岩盐结构的固溶体;阶段(ii)当0.039≤x≤1,富银相析出,薄膜为固溶体和富银相两相共存结构。引入Ag可以同时提高HfN薄膜的电导率和摩擦磨损性质。本文研究发现,随着x从0增加到1,薄膜电导率从3.22×105 Sm-1持续增加到33.1×105 Sm-1,这归因于Ag的引入引起了电子浓度的增加,并且高含量Ag使薄膜具有Ag金属特性。当x=0.171时,有最优的摩擦磨损性质,磨损率(0.54×10-6 mm3/Nm)及摩擦系数(0.38)相较于纯HfN(16.7×10-6 mm3/Nm和0.62)分别减小了96.8%和38.7%,这归因于固溶强化和Ag低剪切强度的共同作用。此外,这些结果表明,合金化是提高过渡族金属氮化物的导电性和摩擦磨损性质的有效方法。相较于Hf-Ta-N薄膜,Hf-Ag-N薄膜的结构出现了由固溶体到相分离的转变;电导率的提高归因于Ag比Ta有更高的电子浓度,更有益于薄膜的电导率提高;而摩擦磨损性质的提高是由于H3/E2增加引起薄膜的抗塑性变形能力增强和Ag低剪切强度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欧阳稳根,马明,郑泉水,URBAKH,Michael[7](2016)在《含二维晶体材料的层状结构系统的摩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自被发现以来,因其特殊的力学性能~([1])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将石墨烯转移到其他表面时,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表面摩擦~([2]),还可以增强其抗磨损性能~([3]),因而石墨烯被认为是实现超润滑的理想材料。另一方面,由于非常低的弯曲刚度~([4]),石墨烯会在高温或与基底的相互作用下发生面外起皱~([5-8])。最近的研究表明,石墨烯等二维晶体材料的面外变形对其摩擦行为有重要影响~([9])。尽管这些研(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期刊2016-09-27)
梁燕,杜鑫[8](2016)在《含水率对侧向卸荷条件下原状黄土黏聚力与摩擦角力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陕西省泾河南塬Q_2原状黄土,按主应力固结比σ_3/σ_1=0.33进行固结,以模拟土样原位地层的初始应力状况;固结完成后,在侧向卸荷条件下进行不排水剪试验,研究黄土滑坡过程中含水率对黄土的黏聚力、摩擦角等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从10%→30%,黏聚力的变化范围从33.51→8.18 k Pa,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黏聚力明显降低,用线性关系式可以较好地拟合黏聚力和含水率之间的关系,且拟合相关系数R为0.970 8;含水率变化范围为10%~30%时,内摩擦角的变化范围为26.40°~29.60°,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内摩擦角的变化范围在3.2°以内,波动范围较小,其平均值为27.99°,因此卸荷条件下含水率变化主要影响原状黄土的黏聚力,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18期)
王建军,王艳丽,郭鹏,李梦,杨林峰[9](2016)在《表面吸附对石墨烯摩擦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凭借卓越的机械、摩擦性能,石墨烯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纳米润滑剂。界面处的原子、分子是影响石墨烯摩擦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分子、原子吸附对石墨烯摩擦性能的影响成为摩擦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本文综述总结了表面吸附影响石墨烯摩擦性质的各种机制,并对该领域仍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寒松,晏华,杨健健,丁丁,胡志德[10](2015)在《羰基铁粉性质对磁流变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7种羰基铁粉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磁流变液,利用四球摩擦实验机测试不同荷载和转速条件下磁流变液的摩擦系数,观察并计算磨斑直径,用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磨斑形貌,分析羰基铁粉表面类型、包覆和粒径对磁流变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化型羰基铁粉制备的磁流变液摩擦磨损性能优于还原型,羰基型最差;纳米Si O2包覆羰基铁粉能够有效降低磁流变液的摩擦磨损;低荷载条件下,磁流变液摩擦磨损性能受羰基铁粉粒径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减小粒径能够改善润滑性能,而随着荷载升高,这种影响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5年23期)
摩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舌尖元音的强摩擦现象是汉语方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于舌尖元音的声学性质和音系地位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对而言,有关舌尖元音的摩擦程度、出现的环境、以及音系归属等问题都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以舌尖化程度较高的合肥方言为例,探索舌尖元音的性质和音系地位。声学研究表明:合肥方言的几个舌尖元音的共振峰轨迹相对稳定,说明它们均为单元音。同时他们又带有明显的摩擦性特征,摩擦性成分约占元音时长的20%左右,与共振峰结构共现。这些元音部分的摩擦性特征,不是辅音声母的延续,也没有贯穿元音的始终,属于元音的次要发声特征。基于本研究,我们认为这合肥话的这叁个舌尖元音属于Ladegoged&Maddieson所提的摩擦元音。本研究尝试用感知增强理论来解释合肥话舌尖元音的摩擦性特征,主张舌尖元音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语言系统中音系对立感知清晰度的内在要求。因此,摩擦性特征应该是高元音的重要特征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摩擦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兆慧,于晓东,李海鹏,韩奎.烷烃链长对直链烷烃液体膜摩擦性质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9
[2].孔慧芳,吴生毅,李明兴.合肥话舌尖元音的摩擦性质及感知增强理论解读[J].语言研究.2019
[3].姚素丽,杨宏峰.2012NicoyaM7.6地震的断层同震摩擦性质研究及未来地震情形地表运动强度估计[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18
[4].李晓慧.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剖面断层泥的低速至高速摩擦性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5].李晓慧,姚路,马胜利,杨晓松.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剖面断层泥的低速至高速摩擦性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8
[6].高菁.钽和银的引入对氮化铪薄膜电学及摩擦磨损性质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7
[7].欧阳稳根,马明,郑泉水,URBAKH,Michael.含二维晶体材料的层状结构系统的摩擦性质[C].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2016
[8].梁燕,杜鑫.含水率对侧向卸荷条件下原状黄土黏聚力与摩擦角力学性质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9].王建军,王艳丽,郭鹏,李梦,杨林峰.表面吸附对石墨烯摩擦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6
[10].张寒松,晏华,杨健健,丁丁,胡志德.羰基铁粉性质对磁流变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