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靛族染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收光谱,密度,理论,染料,电子,氢键,分子。
靛族染料论文文献综述
薛运生,贡雪东,肖鹤鸣,田禾,印晓星[1](2005)在《靛族染料发色体电子光谱性质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方法(DFT)在B3LYP/631+G 水平上对一系列靛族染料发色体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在获得基态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在相同水平下计算其电子吸收光谱.探讨了不同给电子基团和发色体的延伸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得到了与对应母体化合物一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给电子基团给电子能力的增强和发色体的纵向延伸分别使光谱产生一定红移和轻微的蓝移.通过对前线轨道组成进行自然布居分析,揭示了靛族染料的发光均源自分子中HOMOLUMO(π→π*)电子跃迁.(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薛运生,贡雪东,肖鹤鸣,彭振云,印晓星[2](2004)在《靛族染料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G~*水平上对一系列靛族染料化合物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在获得基态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在相同水平下计算其电子吸收光谱。探讨了不同给电子基团和发色体系的延伸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得到了与实验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给电子能力的增强和发色体系的纵向延伸均使光谱产生一定红移。通过对前线轨道组成进行自然布居分析,揭示了靛族染料的发光均源自分子中HOMO-LUMO(π→π~*)电子跃迁。(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期刊2004-11-01)
薛运生,贡雪东,肖鹤鸣,彭振云,印晓星[3](2004)在《靛族染料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G*水平上对一系列靛族染料化合物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在获得基态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在相同水平下计算其电子吸收光谱。探讨了不同给电子基团和发色体系的延伸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得到了与实验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给电子能力的增强和发色体系的纵向延伸均使光谱产生一定红移。通过对前线轨道组成进行自然布居分析,揭示了靛族染料的发光均源自分子中HOMO—LUMO(π→π*)电子跃迁。(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04年05期)
薛运生[4](2004)在《若干靛族染料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靛族染料作为还原染料的重要部分,广泛应用于印染、食品等工业领域,同时作为功能染料在太阳能的贮存和利用以及信息记录等方面也有重要应用。本文主要借助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对靛族染料化合物及其发色体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较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探讨了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首先比较了不同理论方法计算靛蓝分子及硫靛染料发色体分子的结果,测试了不同方法对所研究体系的适用性。发现半经验分子轨道PM3和Hartree-Fock从头算方法不适于靛族染料的几何优化计算;B3LYP/6-31G~*水平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而且所需计算时间和资源较少,可用于较精确的计算;B3LYP/3-21G水平的计算结果虽比B3LYP/6-31G~*的结果稍差,但考虑到该方法比较节约资源,因此选择其用于靛蓝芳环上系列取代衍生物以及靛蓝二聚体等较多和较大体系的计算。 然后采用所确定的最佳计算方法(DFT-B3LYP/6-31G~*或3-21G)研究了靛蓝及其芳环上4,4′-,5,5′-,6,6′-,7,7′-氟、氯、溴、硝基、甲氧基和甲基取代衍生物以及芳环单溴取代物,探讨了不同取代基在不同位置取代对靛蓝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和电子光谱等的影响,获得了与实验值一致的变化规律:取代基对几何构型和电荷分布的影响主要限于取代位附近,离取代位较远的位置其几何参数和电荷分布变化很小。不同位置取代时,引起前线轨道能级变化的趋势一致,吸电子基团使前线轨道能级降低,而推电子基团则使其升高。对于前线轨道能级差(ΔE)及最大吸收波长(λ_(max)),4,4′-、6,6′-取代和5,5′-、7,7′-取代时的变化趋势分别一致,且引入强吸电子和推电子基时ΔE与λ_(max)的变化正好相反。由于芳环上引入取代基电子吸收光谱发生10~70nm的变化。除NO_2外,其余基团在5,5′-和7,7′-位取代时吸收光谱均发生红移,6,6′-位取代时则均发生蓝移,而4,4′-取代时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计算研究了靛蓝分子二聚体、靛蓝分子与溶剂分子(乙酸)之间以及N,N′-二乙酰基取代靛蓝分子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的形成特征和性质。 还研究了氧靛蓝、硫靛蓝及硒靛蓝化合物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及电子光谱等。除了与给电子基团(X)直接相连的键长因X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外,其余键长的变化均较小。随给电子基团(X)给电子能力增强,吸收光谱发生红移。最低激发单重态均为Bu对称,且均源自电子从HOMO→LUMO(π→π~*)跃迁。 最后,对系列靛族染料发色体的结构和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给电子硕士论文若干靛族染料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量子化学研究基团和发色系统的延伸这两种因素对光谱的影响,得到了与对应母体化合物的实验值一致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阐明了靛族染料的发光本质。(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4-01-01)
靛族染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G~*水平上对一系列靛族染料化合物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在获得基态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在相同水平下计算其电子吸收光谱。探讨了不同给电子基团和发色体系的延伸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得到了与实验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给电子能力的增强和发色体系的纵向延伸均使光谱产生一定红移。通过对前线轨道组成进行自然布居分析,揭示了靛族染料的发光均源自分子中HOMO-LUMO(π→π~*)电子跃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靛族染料论文参考文献
[1].薛运生,贡雪东,肖鹤鸣,田禾,印晓星.靛族染料发色体电子光谱性质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5
[2].薛运生,贡雪东,肖鹤鸣,彭振云,印晓星.靛族染料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第九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2004
[3].薛运生,贡雪东,肖鹤鸣,彭振云,印晓星.靛族染料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4
[4].薛运生.若干靛族染料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量子化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