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信任论文_吴博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普遍信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互动,贝鲁特,公平,黎巴嫩,因素,丰田,社会。

普遍信任论文文献综述

吴博峰[1](2019)在《生存关键在于留住多少消费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汽车市场开始步入淘汰赛,这就更加要求经销商在管理体系上下大力气,需利用科技创新的产品来提高工作效率。”6月6日,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汽车经销商大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表示,衡量经销商未来的关键不在于卖出多少车,而是在于留住(本文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期刊2019-06-14)

许燕蓉[2](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新媒体迅速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大幅度扩大。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公开数据,探究普遍信任和政府信任现状以及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普遍信任同意度介于同意和中立之间,政府信任度呈现"央强地弱"的总体格局。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对中央政府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地方政府。(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郑扬[3](2019)在《老年人普遍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遍信任是针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信任,它指向没有直接联系的陌生人而非亲属、朋友等特定群体。它是现代社会得以顺利整合的基础。而伴随着陌生人时代的到来,信任危机如今已经弥漫至整个社会,它对老年群体实现积极老龄化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因此,研究老年人普遍信任的影响因素,既是对社会变迁的现实思考,也是对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思考。既有研究从宏观层面论述了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政府绩效与普遍信任的关系,而在微观层面则论述了个人社会地位、个人社会网络、个人社会心态等因素与普遍信任的关系。在提炼既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笔者从资源因素、道德基础因素以及社会联系因素叁个方面展开研究,来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理论上的整合。在资源因素中,我们主要考察老年人所拥有的个人资源以及所享受到的公共资源对其普遍信任的影响;在道德基础因素中,我们主要考察老年人的乐观主义世界观以及平均主义价值对其普遍信任的影响;在社会联系因素中,我们主要考察老年人所拥有的垂直关系网络以及平行关系网络对其普遍信任的影响。笔者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的调查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并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是考察变量的分布状况,展示其分布特征。回归分析主要是考察各类别变量的影响程度。笔者建立多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别考察单类别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施加控制变量后单类别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双类别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施加控制变量后双类别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叁类别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施加控制变量后叁类别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结果差异,我们对变量的影响及其稳健性予以考察。研究有如下发现。在资源类变量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普遍信任产生U型影响,中共党员身份对老年人普遍信任产生正面影响,收入水平则对老年人普遍信任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生育儿子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老年人普遍信任也具有正面影响。在道德基础类变量中,反权威主义价值观不能增强老年人的普遍信任,个人幸福感对老年人普遍信任具有正面影响,社会公平感对老年人普遍信任也具有正面影响。在社会联系类变量中,社区居民交往状况对老年人普遍信任具有正面影响。在人口学控制变量中,性别的影响最为稳健。比较所有影响因素可以发现,道德基础因素的影响大于资源因素与社会联系因素。基于研究结果,相应的政策干预也集中在运用多种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提升老年人的个人幸福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社区建设等方面。(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张振,齐春辉,杨邵峰,赵智军,高晓雷[4](2019)在《价值取向对大一新生普遍信任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普遍信任量表,对329名在校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了大一新生的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与普遍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和普遍信任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和同情关注均可正向预测普遍信任;观点采择和同情关注在价值取向和普遍信任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大一新生群体中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和普遍信任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初步有效的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阿布达尔哈迪·阿里杰拉,邵文实[5](2018)在《在不平等与派别主义之间:谁破坏了普遍信任——以黎巴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黎巴嫩爆发了新一轮的抗议浪潮。这些抗议活动是该国长期政治不稳定的结果。黎巴嫩派别政治体系的非正规性已使这个国家达到了两年多来没有总统的地步。本文旨在考察机构制度状况对一个分裂型社会中的普遍信任水平的影响。作者对"阿拉伯晴雨表"调查(Arab Barometer Survey)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认为,从长期来看,在分裂型社会中,机构制度,以及人们所感知到的生活条件——包括不平等、安全感和不安定感——是社会(普遍)不信任的重要原因。文章指出,如果机构制度设计无效,而且被证明是不公平和不平等的,那么它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此类社会的普遍信任。本文的结论是,平等和公平的公共机构对维持高水平的普遍信任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期刊2018年03期)

霍鹏,严如贺,阮荣平[6](2018)在《宗教信仰与普遍信任:促进还是抑制?——基于CGSS2012的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CGSS2012,本文分析了宗教信仰对于中国居民普遍信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宗教信仰对居民普遍信任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使用工具变量,匹配倾向得分法的检验结果表明,上述结论有着较强的稳健性。同时,根据"社会互动—信任构建"理论框架,文本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感知、频率以及观念距离叁个方面对于上述抑制作用进行了探究——信教居民较弱的主观社会公平感,宗教活动与世俗活动的替代与挤出效应以及思想观念之间所存在的张力,可能是导致上述负向影响存在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文汇》期刊2018年03期)

戴业强[7](2018)在《西方政治信任普遍式微的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政治系统运行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政治系统的粘合剂,是政策实施的润滑剂。政治信任对于治人者意味着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对治于人者意味着获得政治归属感和安全感。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信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普遍的下降;虽然政府和政治精英也不断努力提升民众的政治信任水平;但结果却往往是民众的政治不信任不断累积,甚至跌入“塔西佗陷阱”。政治信任因其危机而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上解释:政治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政治信任普遍式微背后隐含着哪些跨国性的共性原因。本文认为,政治信任危机背后隐含了现代性的危机,政治信任的式微在某种程度上内含于现代政治逻辑之中;同时,全球化、现代大众传媒、后物质主义和当代民粹主义重塑了现代政治,也重塑了政治信任,是政治信任普遍式微的重要因素。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政治信任的普遍下降实际上是现代信任危机的一个镜面,也是现代诸多社会危机的一个面向。现代性使得人们失去了存在的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这就造成了人们的存在性焦虑,这是信任危机的本质。现代性所造成的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信任危机的根源。风险社会以及基于脱域的非当面承诺形成的抽象体系的脆弱性更是加剧了信任的式微。现代政治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和理性化特征。现代政治社会的公共性与公民个体的私利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是现代政治信任危机产生的结构性根源;现代民主政治所具有的对于权力的不信任传统是现代政治信任危机的历史性根源;制度化不信任机制在现代政治中被频繁启动弱化了政治信任,恶化了政治不信任;现代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但国家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完全用于保护公民权利和提升公民福利,这自然影响了公民的政治信任。全球化的发展削弱了政治体系的权威,模糊了国家之间的界限,限制了国家的权力自主性和治理能力,削弱了国家的文化整合能力。貌似强大的国家能力实际上非常脆弱,这既影响了国家和政府的执政绩效,更使得民众对政府“无能为力”的印象越来越根深蒂固,政治信任的基础也因此而变得脆弱。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消解了政府和政治精英的正面形象,强化了民众现实中的不满、焦虑与怨恨,因此其对政治信任总体上影响消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使得民众对政府和政治精英有了更高的期待,政府也因此越来越难以获得民众的高度认可与信任,当政府绩效欠佳时,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质疑和失望就会加剧。民粹主义的兴起,使得民众对政府和政治精英越来越倾向于持否定和反对态度,民众的政治信任空间因此被极大压缩。对于政治信任的普遍式微,我们应予理性的认知:政治信任的普遍下降是现代政治的常态;高度政治信任对于政治共同体并不一定就是福音。要提升政治信任或防止政治信任大幅下降,在治理思维上,要摆脱人治思维,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制度化不信任体系;从治理方式上,推进协商治理,增强民众的治理参与感;从治理目标上,推动治理的法治化,使法治成为政治信任的基石。(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8-06-01)

付超,张振,何金洲,黄四林,仇剑崟[8](2018)在《普遍信任博弈决策的动态过程——来自脑电时频分析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在于普遍信任贯穿于所有的人际互动,人们为什么以及何时选择信任的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经济交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尚无法清楚地阐述信任决策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为探究信任互动情境下大脑活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及神经震荡过程,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了21名健康被试作为信任者完成单次性信任博弈(Trust Game,TG)时的脑电数据,并对EEG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行为结果发现个体选择信任的比例显着高于几率水平。时域分析结果表明决策阶段中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诱发了更负的N2成分(250~330 ms),更小的P3波幅(330~430 ms)。频域分析结果则发现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引发了更大的β频段(18~28 Hz,250~350 ms)能量活动;相比于获益反馈后信任决策,损失反馈后信任决策诱发了更大的β频段(15~20 Hz,150~300 ms)能量活动,而损失反馈后不信任决策和获益反馈后不信任决策诱发的β频段能量无显著差异。时域N2成分和频域β频段能量的动态分离表明信任选择是人们的默认优势选项,而不信任选择则涉及更多的认知控制加工。本研究为理解人类信任决策过程的动态加工时程及其神经震荡特征提供了初步的电生理学证据。(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董悦[9](2017)在《不公平感知对普遍信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作为人类社会最核心的一则社会规范,无论是对个人的生存还是社会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当受到个体遭受不公平对待时,会产生不满和怨恨,并不惜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以惩罚对方。以往研究发现,个体的不公平感知会减弱对不公平实施者的信任,但对于不公平感知是否会降低个体的普遍信任行为,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项研究6个实验,探讨不公平感知是否会导致个体的普遍人际信任受损。研究一基于亲历者角度,采用最后通牒游戏和信任博弈游戏,通过3个实验分别从分配不公平、互动不公平以及程序不公平叁个方面,探讨个体遭受不公平对待进而产生的不公平感知如何影响个体的普遍信任。研究二基于观察者角度,通过3个实验分别从分配不公平、互动不公平以及程序不公平叁个方面,通过独裁者游戏和信任博弈游戏,考察个体观察不公平感行为进而产生的不公平感知如何影响个体的普遍信任。研究结果显示:(1)无论是亲历者视角还是旁观者视角,分配不公平感知都会显着地降低个体的普遍信任行为,且失望等消极情绪在二者之间不起中介作用。(2)无论是亲历者视角还是旁观者视角,程序不公平感知和互动不公平感知对普遍信任行为的影响均不显着。本研究对揭示信任的产生、发展和维护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望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升公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6-13)

梁文睿[10](2017)在《微信群互动对普遍及特殊信任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与网络的连接越来越紧密,社交网络方便我们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研究以当下使用人数最多的手机app(应用程序)——微信为例,分析社交网络使用程度对个体普遍信任水平和特殊信任水平的预测作用。实验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各人口学变量、社交网络使用情况与普遍和特殊信任的关系进行描述与解释。本研究借鉴现有研究中的高频使用量表(《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量表》、山岸俊男等人编制的信任量表),对相关题目进行整合。并在预测验中获得良好信效度后,在后续的正式实验中投入使用。该实验通过“微信好友数量”等五个相关测量指标,对被试的微信使用状况及互动频率进行描述。旨在探索个体微信互动习惯与其信任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为后续实验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与支持。实验二通过模拟线上互动以营造社交网络互信环境,尝试对现存相关实验范式进行改良。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分叁阶段对个体在参与微信群互动之前、之中和之后的信任水平进行检测,进而对社交网络(以微信为例)的使用频率对个体信任水平的影响机制展开探索。综合被试在上述问卷及实验中的表现,本研究发现:(1)社交网络的使用的确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普遍信任水平;(2)但使用者的特殊信任水平基本不受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的影响;(3)普遍信任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即个体越年长,其普遍信任水平越高;(4)微信使用者的朋友圈好友人数越多,其普遍信任水平越高,并且每星期发布的朋友圈状态条数越多,其普遍信任水平越高;(5)与选择通过微信支付获取实验酬劳的个体相比,选择通过微信红包获取实验报酬的个体的普遍信任水平相对较高;(6)相较那些普遍信任初始水平较高的个体而言,社交网络行为对普遍信任初始水平相对较低的个体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普遍信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从新媒体迅速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大幅度扩大。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公开数据,探究普遍信任和政府信任现状以及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普遍信任同意度介于同意和中立之间,政府信任度呈现"央强地弱"的总体格局。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对中央政府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地方政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普遍信任论文参考文献

[1].吴博峰.生存关键在于留住多少消费者[N].中国消费者报.2019

[2].许燕蓉.新媒体背景下普遍信任对政府信任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郑扬.老年人普遍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张振,齐春辉,杨邵峰,赵智军,高晓雷.价值取向对大一新生普遍信任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5].阿布达尔哈迪·阿里杰拉,邵文实.在不平等与派别主义之间:谁破坏了普遍信任——以黎巴嫩为例[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8

[6].霍鹏,严如贺,阮荣平.宗教信仰与普遍信任:促进还是抑制?——基于CGSS2012的数据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8

[7].戴业强.西方政治信任普遍式微的成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8].付超,张振,何金洲,黄四林,仇剑崟.普遍信任博弈决策的动态过程——来自脑电时频分析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8

[9].董悦.不公平感知对普遍信任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7

[10].梁文睿.微信群互动对普遍及特殊信任水平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普遍信任、风险偏好与同伴策略...普遍信任、风险偏好与同伴策略...普遍信任总体分布P-P图普遍信任、风险偏好与同伴策略...普遍信任、同伴策略对合作行为...普遍信任、同伴策略对利他行为...

标签:;  ;  ;  ;  ;  ;  ;  

普遍信任论文_吴博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