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机械共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基丙烯酸,机械性能,石墨,炸药,蓖麻油,丁腈橡胶,混炼。
机械共混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倩,张林,张刚强,朱平[1](2019)在《Ca~(2+)交联半互穿网络对海藻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共混膜机械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海藻酸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优良性能,制备了海藻酸钠(S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半互穿网络共混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SA/HPMC共混膜的微晶结构和表面形态。结果表明:在SA/HPMC共混膜中存在一定的氢键,使得两种大分子的相容性提高。HPMC可以与海藻酸钠形成半互穿网络,这种结构明显提高了共混膜的强力和韧性,同时使得共混膜有更高的吸水性。但是过量的添加HPMC会破坏SA/HPMC共混膜的网络结构,降低其应用性能。(本文来源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张灿[2](2019)在《PEO/PMMA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的流变与热机械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共混技术是一种制备新性能高分子材料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众多共混物体系中,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O/PMMA)共混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碳纳米管(CNTs)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模量、高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点,常被用来作为填料扩展和改善聚合物的性能。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对聚合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纳米填料的分散都很敏感。了解聚合物的流变和热机械性能对于改进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加工行为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 PEO/PMMA共混物和PEO/PMMA/MWCNTs复合材料,详细的探索了不同组分共混物和不同MWCNTs浓度的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和流变学行为及其作用机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组分比PEO/PMMA共混体系的热机械性能和流变行为研究。DMA结果显示各组分PEO/PMMA共混物均显示出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CTg),表明了 PEO/PMMA共混物的相容性。另外,损耗模量峰值向高温方向的偏移表明PMMA的添加改善了共混物的耐热性。对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PMMA的加入显着抑制了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共混物的内部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PEO/PMMA共混物体系的相容性是由于摘效应,而非焓效应。流变实验结果显示PEO/PMMA共混物表现出了与纯PEO相类似的流变行为,各组分共混物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对动态频率(ω)的双对数曲线的低频末端区域均符合末端标度规则,PMMA的加入在PEO/PMMA共混物中起到增强熔体黏弹性的作用。(2)不同CNTs含量的PEO/PMMA/MWCNTs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及流变行为研究。DMA结果显示MWCNTs的添加使得复合材料体系的Tg向高温方向轻微偏移,表明MWCNTs抑制了升温过程中聚合物分子链的运动。对复合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MWCNTs的加入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中PEO的结晶能力,促进了 PEO的结晶。此外,广角X射线衍射(WAXD)结果中PEO/PMMA/MWCNTs 复合材料与纯PEO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晶峰,表明复合材料的晶型与纯组分一致。微观结构表征和流变实验结果表明,较低含量的MWCNTs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当MWCNTs含量达到4wt.%时,MWCNTs在基体聚集形成微米级“团簇”,这些团聚体及纳米颗粒通过基体相互搭接形成了逾渗网络结构。高浓度的MWCNTs在基体中充当缠结剂抑制了聚合物链的松弛,使得低频处复合材料的模量和黏度大幅度提高,出现类液-固转变。蠕变-恢复实验结果显示MWCNTs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熔体弹性;4 wt.%MWCNTs含量的复合体系的零剪切黏度不存在,表明了较高纳米填料浓度下MWCNTs大网络的形成。此外,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低浓度的MWCNTs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熊军,赵西坡,彭少贤[3](2018)在《机械共混法制备改性多层氧化石墨烯/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含硫硅烷偶联剂(双-(γ-叁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Si69)改性多层氧化石墨烯(MGO),制备出改性多层氧化石墨烯(SMGO),并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分析。进一步利用机械共混法制备出SMGO/NR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动态内耗性能,并与MGO/NR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i69成功接枝到MGO上;相比纯胶,当添加2phr SMGO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提高57%,tanδ值降低21.4%。(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纪丽丽,郝艳芬,霍占东,张丽君[4](2018)在《丁腈橡胶、聚氯乙烯机械共混工艺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聚氯乙烯含量、不同结晶量、不同增塑剂种类、不同用量对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溶胀性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提高聚氯乙烯的含量,胶料的强度、硬度、耐溶胀性能提高,综合性能最佳比例为80/20~60/40。丁腈橡胶和聚氯乙烯配比相同时,共混胶性能随结丙量变化趋势与丁腈橡胶一致;共混胶的耐介质性能与增塑剂的空间位阻、分子链结构、与共混胶的相容性有关,增大增塑剂用量,可以改善溶胀性能。(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17期)
王毅,宋小兰,赵珊珊,李凤生[5](2018)在《机械球磨法制备纳米HMX/HNS共/混晶炸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93.2nm的奥克托金/六硝基茋(HMX/HNS)纳米共/混晶炸药;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采用DSC及DSC-IR分析了其热分解性能,并进行了机械感度测试。结果表明,球磨后炸药的微观形貌呈类球形,粒度呈正态分布;机械球磨作用并未改变炸药原有的分子结构和表面元素,但XRD测试结果表明球磨后的HMX/HNS有新晶相生成;HMX/HNS的热分解活化能为328.7kJ/mol,较原料HMX和HNS分别高45.09和125kJ/mol,说明HMX/HNS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HMX/HNS热分解的主要产物为CO2和N2O,并有少量的NO和H2O;特性落高(H50)大于90cm,摩擦感度爆炸百分比(P)为8%,机械感度低于HMX和HNS,显示HMX/HNS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梁伟成[6](2018)在《PET聚酯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和机械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电绝缘性等,被广泛地用于纤维领域和一些非纤领域,但是由于PET存在韧性差,结晶速度慢等缺点,在工程塑料方面的应用一直受到局限。针对上述PET的缺点,本文采用共混的方法对PET改性,并从结晶性能和机械性能这两个方面对PET以及其共混复合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滑石粉、苯甲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钠、NAV101等6种成核剂对PET结晶性能和特性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钠对PET的结晶有阻碍作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含量较低时会阻碍PET的结晶,含量较高时会促进PET的结晶;在成核剂含量为0.5%时,NAV101促进PET结晶的效果最好;成核剂含量为1.5%时,苯甲酸钠/PET体系的结晶速度最快,可以使半结晶时间下降65%。滑石粉/PET体系的特性粘度最大,苯甲酸钠/PET体系的特性粘度最小。除滑石粉外,当成核剂的含量超过2%时,此时成核剂过量,PET/成核剂体系的特性粘度会出现骤降。(2)采用叁种弹性体SBS,SEBS-G-MAH和PTW对PET进行增韧改性,研究表明随着增韧剂含量增加,PTW/PET体系的抗冲击强度先上升后下降之后趋于稳定;SBS/PET和SEBS-G-MAH/PET的冲击强度则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PTW在含量为16%时,PET/PTW体系的冲击强度为8.75MPA,比PET提高了200%,是最优值。叁种增韧剂的增韧效果:PTW>SEBS-G-MAH>SBS。通过SEM观察可以发现PTW和PET相容性最好,几乎没有出现脱粘的现象,在DMA测试下发现PTW混入到PET后材料的玻璃化温度下降,储能模量降低。DSC测试表明叁种增韧剂都会阻碍PET的结晶,其中PTW的阻碍作用最明显。(3)分析了PET/成核剂/增韧剂叁元体系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成核剂的增加,共混体系的各项力学性能均有所下降,其中苯甲酸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比NAV101大,Jeziomy法适用于PET/成核剂/增韧剂叁元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分析,SEBS-G-MAH可以促进成核剂对PET的成核效果,PET/16%SEBS-G-MAH/1%苯甲酸钠体系半结晶时间最低,为0.23min,PET/PTW/NAV101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优。(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尚晓伟[7](2018)在《用于胎侧胶的NR/BR/ENR/EPDM-g-GMA的反应性共混:接枝及ENR对胶料硫化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耐臭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胎侧胶的天然橡胶/顺丁橡胶(NR/BR)共混胶含有胺类化合物如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6PPD)作为防老剂,此类防老剂会迁移至表面而污染胎侧。虽然采用许多方法合成非污染性防老剂来克服这一缺陷,但是收效甚微。另外,本身耐臭氧的橡胶如叁元乙丙橡胶(EPDM)和卤化丁基橡胶可以用于NR/BR共混胶,但是混入这类橡胶有3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这两种高饱和橡胶要与其他不饱和橡胶共硫(本文来源于《橡胶参考资料》期刊2018年02期)
陈文凯[8](2017)在《多元环氧扩链剂对聚乳酸/蓖麻油共混体系微观结构及机械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A)是一类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聚酯,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良好的力学强度和透光率等性质而在医用材料以及包装薄膜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其质脆、熔体受热易降解、较弱的熔体强度、以及较慢的结晶速率导致其制品结晶度低、耐热形变温度低等缺点,限制PLA制品的实际应用。本文利用蓖麻油(Castor oil, CO)对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进行增塑增韧改性。由于PLA与CO之间的相容性不佳,且CO的加入使得PLA的黏度降低过多,因此使用一种多元环氧化合物(ADR)对PLA与CO的共混物体系进行扩链增粘和增容改性。结果发现,ADR的加入使得PLA/CO共混物的黏度得到显着提高,且能够明显细化CO分散相尺寸,使得PLA/CO共混材料的拉伸韧性得到较大改善。并系统研究ADR的加入对PLA/CO共混体系等温熔体结晶和等温冷结晶行为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热处理手段提高PLA/CO/ADR共混材料的结晶度,最终得到一组耐热形变温度高、拉伸韧性较为优良的PLA/CO/ADR共混材料。(1)研究增塑剂CO对PLA熔体的流变行为,微观形貌以及共混物宏观机械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拉伸样条热处理,研究热处理对材料的结晶度、拉伸性能、耐热形变温度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建立结晶度与样条拉伸韧性和耐热性能间的关系。熔体加工扭矩及流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O的加入,使得PLA熔体黏度减小,熔体扭矩值降低。随着CO含量由0增大至10%,PLA/CO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由5.5%增大至126.3%;而随着CO含量进一步增大至15%,其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不增反降,下降至76.7%。PLA/CO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随CO含量的增大显着减小。样品脆断面的SEM照片说明CO在PLA基体内形成大量具有一定相尺寸的分散相;样品拉伸韧断面的SEM显示,加入CO后PLA共混物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热处理后,样条的结晶度由急冷的较低结晶度(<8%)增至40%多,样条的VST值由急冷样条的65℃左右增大至150℃以上,耐热性能得到显着提高;同时,随着结晶度的增大,虽然样条的拉伸强度有所增大,但断裂伸长率却显着减小。这是因为结晶结构具有较大的刚性,阻碍共混物的屈服形变能力所致。(2)研究环氧扩链剂ADR的加入对PLA/CO共混物熔体加工扭矩、熔体流动速率指数(MFR)、热性能以及ADR对PLA/CO共混物急冷样条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扭矩实验测试结果表明,ADR的加入使得PLA的加工扭矩值明显增大,并且ADR的添加量越大,扭矩值越大。MFR测试结果显示,ADR使共混物的MFR减小,有效增大共混物的熔体黏度。脆断SEM照片表明ADR使共混物脆断面中分散相尺寸细化且分布更均匀;由韧断SEM照片可知,断面中拉丝吸能现象随着ADR添加量的增大而越发明显。随着ADR含量的增大,样条的断裂伸长率显着增大,在CO含量5%时,添加1.0 phr ADR后,叁元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高达159.9%,为二元共混物的近3倍,拉伸强度为47.1MPa;但是在CO含量10%时,同样加入1.0phrADR,断裂伸长率达到182%,但是强度损失较大,骤减到39.2 MPa,综合考虑PLA/CO/ADR(95/5/1.0)在较高的断裂伸长率前提下,保持较高的拉伸强度,可以获得优良的力学性能。DSC结果表明ADR的加入,共混物的Tg略微下降,Tcc向高温移动,说明ADR对共混物的冷结晶能力起到了抑制作用,Tm略微减小。急冷状态下共混物的Xc都很低,接近非晶状态,ADR的加入由于扩链支化反应,Xc减小。(3)研究ADR添加量对PLA/CO共混物的等温熔体结晶与等温冷结晶行为的影响,并使用Avrami方程对结晶动力学进行分析。此外,通过对样条进行等温热处理,得到高结晶度的PLA/CO/ADR样条。研究结晶度变化对共混物材料机械性能、微观形貌以及耐热性能等的影响。由等温熔体结晶动力学结果可知,CO的加入使PLA的熔体结晶速率变快。对于PLA/CO共混物,在低于105℃的较低温度区间,随着Tc由105降至8(0C, t1/2增大。并且在低温区间,同一Tc下,t1/2随着ADR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结晶速度减小。而在105℃以上的较高温度区间,随着Tc的升高,t1/2增大。且在同一Tc下,t1/2随着ADR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结晶速度增大。PLA/CO及PLA/CO/ADR共混物的等温结晶过程均属于均相成核机理。由等温冷结晶动力学结果可知,在冷结晶温度Tc为80至90℃区间内,随着Tc增大,冷结晶能力增强。同一 下,CO使得PLA的冷结晶能力增强,t1/2减小;而添加ADR使共混物样品的冷结晶能力减弱,t1/2增大,并且随着ADR添加量的增加,共混物的t1/2逐渐增大。热处理后样品的Xc显着增大,接近40%。随着ADR添加量的增大,样品的Xc减小。这是由于ADR对PLA的扩链/支化反应破坏了 PLA线性大分子规则结构所致。热处理后共混物的维卡软化点温度由60℃左右快速提高至150℃以上,样条的断裂伸长率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通过环氧扩链剂ADR的加入,且对样品热处理提高其结晶度,最终得到了拉伸性能和耐热性能均较为优异的PLA/CO/ADR共混材料。(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Ali,R,王盈[9](2017)在《用Kollicoat SR 30 D和Eudragit RL 30 D的共混物对HPMC骨架片包衣以提高机械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酸乙烯酯(Kollicoat SR 30 D,KSR)的弹性较好,而季铵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Eudragit RL 30 D,ERL)的渗透性高,因此将二者按不同比例共混后对羟丙甲纤维素(HPMC)骨架片进行包衣,以增强片剂的机械强度。分别用铸膜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基于KSR和ERL不同比例(60∶40、70∶30和80∶20)共混物的薄膜,并考察其水分摄取、干燥失重和(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邢华艳,陈立义,汪仲权,李慧[10](2016)在《石墨烯与氟橡胶机械共混法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新型碳基材料石墨烯与氟橡胶机械共混法的应用,研究了石墨烯对氟橡胶混炼效果以及硫化性能、物理机械性能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2016年04期)
机械共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合物共混技术是一种制备新性能高分子材料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众多共混物体系中,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O/PMMA)共混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碳纳米管(CNTs)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模量、高强度、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点,常被用来作为填料扩展和改善聚合物的性能。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对聚合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纳米填料的分散都很敏感。了解聚合物的流变和热机械性能对于改进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加工行为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 PEO/PMMA共混物和PEO/PMMA/MWCNTs复合材料,详细的探索了不同组分共混物和不同MWCNTs浓度的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和流变学行为及其作用机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组分比PEO/PMMA共混体系的热机械性能和流变行为研究。DMA结果显示各组分PEO/PMMA共混物均显示出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CTg),表明了 PEO/PMMA共混物的相容性。另外,损耗模量峰值向高温方向的偏移表明PMMA的添加改善了共混物的耐热性。对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PMMA的加入显着抑制了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共混物的内部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PEO/PMMA共混物体系的相容性是由于摘效应,而非焓效应。流变实验结果显示PEO/PMMA共混物表现出了与纯PEO相类似的流变行为,各组分共混物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对动态频率(ω)的双对数曲线的低频末端区域均符合末端标度规则,PMMA的加入在PEO/PMMA共混物中起到增强熔体黏弹性的作用。(2)不同CNTs含量的PEO/PMMA/MWCNTs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及流变行为研究。DMA结果显示MWCNTs的添加使得复合材料体系的Tg向高温方向轻微偏移,表明MWCNTs抑制了升温过程中聚合物分子链的运动。对复合体系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MWCNTs的加入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中PEO的结晶能力,促进了 PEO的结晶。此外,广角X射线衍射(WAXD)结果中PEO/PMMA/MWCNTs 复合材料与纯PEO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晶峰,表明复合材料的晶型与纯组分一致。微观结构表征和流变实验结果表明,较低含量的MWCNTs在基体中均匀分布,当MWCNTs含量达到4wt.%时,MWCNTs在基体聚集形成微米级“团簇”,这些团聚体及纳米颗粒通过基体相互搭接形成了逾渗网络结构。高浓度的MWCNTs在基体中充当缠结剂抑制了聚合物链的松弛,使得低频处复合材料的模量和黏度大幅度提高,出现类液-固转变。蠕变-恢复实验结果显示MWCNTs的加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熔体弹性;4 wt.%MWCNTs含量的复合体系的零剪切黏度不存在,表明了较高纳米填料浓度下MWCNTs大网络的形成。此外,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低浓度的MWCNTs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械共混论文参考文献
[1].王倩倩,张林,张刚强,朱平.Ca~(2+)交联半互穿网络对海藻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共混膜机械性能的影响[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9
[2].张灿.PEO/PMMA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的流变与热机械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熊军,赵西坡,彭少贤.机械共混法制备改性多层氧化石墨烯/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及其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4].纪丽丽,郝艳芬,霍占东,张丽君.丁腈橡胶、聚氯乙烯机械共混工艺及其性能[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8
[5].王毅,宋小兰,赵珊珊,李凤生.机械球磨法制备纳米HMX/HNS共/混晶炸药[J].火炸药学报.2018
[6].梁伟成.PET聚酯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和机械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8
[7].尚晓伟.用于胎侧胶的NR/BR/ENR/EPDM-g-GMA的反应性共混:接枝及ENR对胶料硫化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耐臭氧性能的影响[J].橡胶参考资料.2018
[8].陈文凯.多元环氧扩链剂对聚乳酸/蓖麻油共混体系微观结构及机械性能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7
[9].Ali,R,王盈.用KollicoatSR30D和EudragitRL30D的共混物对HPMC骨架片包衣以提高机械强度[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7
[10].邢华艳,陈立义,汪仲权,李慧.石墨烯与氟橡胶机械共混法的应用探讨[J].有机氟工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