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侨民族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民族主义,华侨,南洋,辛亥革命,东南亚,华人,抗日战争。
华侨民族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温建钦,舒习龙[1](2016)在《民族主义抑或生存策略:20世纪30年代东南亚华侨的认同——以1930年《南洋杂志》创刊为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新加坡《南洋杂志》的创刊号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创刊的缘起与目的、创刊号的内容及创刊号的作者,试图站在华侨的立场上分析华侨民族主义的实质,揭示20世纪30年代东南亚地区华侨如何借用民族主义认同话语来凝聚力量与整合资源,从而达到在地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南洋杂志》的创刊缘起与目的、创刊号的主要内容及创刊号的作者无不透视出南洋华侨借助中华民族的观念跨国建构华侨统一意识的思想。这既体现了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加强的历程,也在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华侨把民族主义认同作为策略,寻求生存和发展之道。(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黄晓赢[2](2015)在《雪中送炭:民族主义取向下的东南亚华侨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华侨旅居海外已有数百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始终保持了对于祖国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的确立,离不开教育的努力,尤其是民族主义取向下的华侨教育更为当代华侨的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从民族主义取向华侨教育的兴起、表现和成效叁个方面,来论述民族主义是如何激发华侨教育的。(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5年34期)
李麒麟[3](2014)在《近代新加坡华文报纸与华侨民族主义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的政治变革,南洋地区的华侨华人群体对中国的形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民族主义思想也因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华文报纸成为华侨华人抒发政治观点,声援国内政治变革的舞台。其中,《日新报》是当时新加坡的重要华文报纸之一,由新加坡着名华侨林文庆于1898年10月创办,旨在传播维新思想,开启华侨视野和智慧,号召华侨群体了解中国实际,关注中国时局。该报内容丰富,时效性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大大的唤醒了华侨群体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本文以《日新报》为中心,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日新报》创办前的新加坡华文报纸,梳理该报的创办背景和承续关系。第二部分从创办人、创办经费、印刷发行、编辑队伍、创办宗旨、版面设置、停刊原因等方面,介绍了《日新报》的创办发行过程和宣传特色。第叁部分以该报的社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社论内容的解读,分析新加坡华侨民族主义的构建与嬗变,最后对华侨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出归纳。总之,《日新报》是近代新加坡华侨华人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舆论反映,是一份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始文献,但由于当时的新闻传媒技术的限制,它本身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徐源[4](2014)在《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民族主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亚华人华侨是侨居在东南亚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祖国所经历的各个革命时期,广大东南亚侨胞都紧紧地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前途结合在一起,满怀着报国的赤子之心,奔走呼号,踊跃输财,慷慨从戎,流血牺牲,和祖国人民同风雨、共患难,通过民族主义精神的凝聚,为重建环宇而不断努力。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抗日战争时期是整个近代东南华人华侨民族主义的高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东南亚华人华侨和其他中华民族同胞一起形成了全民全面抗战的大军,并联合国际上一切反法西斯力量,使抗日战争成为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东南亚华人华侨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民族主义研究并不重视。故而作者不揣谫陋,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历史梳理,努力研究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民族主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4-04-01)
吴前进[5](2011)在《孙中山与海外华侨民族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孙中山政治动员的构建与华侨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阐述了华侨民族主义的跨国互动之于中国社会政治的意义。认为没有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就不可能有华侨的革命参与。孙中山政治动员的构建与华侨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形成息息相关。孙中山一生所致力的跨国的政治实践,其意义在于促成了祖国政治的根本改变和进步;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在这种政治动员的推动下,实现了他们的本土回归运动和祖国改进计划的愿望。(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潘君[6](2011)在《民族主义与海外华侨华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媒体经常用“华人民族主义”这个词语来说明海外华人与中国的紧密联系。本文主要以美国华侨华人为研究中心,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主义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华侨华人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海外华侨华人关注祖国命运,支持祖国革命或建设的情感和行为。华侨华人民族主义自20世纪初产生起,主要经历了20世纪初的产生和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转入沉默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的重新崛起这叁个阶段。论文正文分为叁章和结语:第一章简要探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华侨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从晚清时期的萌芽到抗日战争的高潮阶段,早期的华侨民族主义走过了四个阶段。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是在中国发生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外因是主要原因、普通中下层劳动者是主要参与者以及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东南亚两个地区。第二章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人民族主义的沉寂现象进行了探讨,并且从国内和国外因素来论述其原因。从国内原因看主要是两岸长期对峙、中国放弃双重国籍的政策和改革开放前侨务政策的一系列偏差;从国外原因看主要是“冷战”期间紧张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战后移民政策的转变带来的影响。并且在这一章讨论了50年代华人民族主义沉寂但并未消失这种现象。第叁章详细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华人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对海外华侨华人自身身份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章第一节叙述了90年代中期以后的华人民族主义表现在华人维护奥运圣火、华人反藏独,维护祖国统一的事件中。第二节分析当代华人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华侨华人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情感的共同认知以及华侨华人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第叁节通过与第一章早期华人民族主义的比较简要分析当代华人民族主义的新的特征:以留学生及华人新移民为主体、集中在北美和西欧的城市地区、外因与内因交织。华人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沉寂到重新崛起,都是有着其深刻的根源和历史背景的。竞争与共荣是当代世界的主流。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寻求理智的自由的民族主义,这才是华人民族主义的未来走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徐炳叁[7](2011)在《辛亥纪念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加强——基于《叻报》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前南洋华侨的政治立场各异,革命后渐趋一致,各类侨团组织和华侨各阶层均成为辛亥纪念的主体。侨众重视仪式在激发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辛亥庆典在兼具大众娱乐色彩的同时亦不失国家意识,包含大量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元素。华侨精英则以辛亥为切入点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并号召华侨团结奋发,共同致力于祖国的和平与繁荣事业。南洋华侨的辛亥纪念活动,传承和发扬了辛亥精神,激发了侨胞的爱国热忱,增强了其凝聚力,在强化华侨民族主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后华侨对抗日战争的大力支援埋下了伏笔。同时,辛亥纪念也反映出20世纪前期南洋华人社会渴望挽救国内危机、促使祖国强大的心理趋向,是为民族主义加强的表现,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刘朝晖[8](2009)在《1948年槟城的“分离运动”与“逃遁的”华侨民族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群主义的视角,通过分析1948年发生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分离运动",展现华侨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的架构下发生转变的历史实践过程,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民族主义对多元族群国家的解构和重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文章认为,槟城华人的社群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1948年的分离事件说明,民族/国家以"公民权资格"作为工具来调整社群关系,如果携裹本土民族主义的意志,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群边界的强化。作为少数民族的族群常常在民族主义的挤压下释放出地方性社群主义的认同意识,尽管其目的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个体的权利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但无疑会削弱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从而造成社会分离。(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09年10期)
星空[9](2009)在《《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坚博士的着作《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已于2008年10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15万字,分为七章。第一章对“民族主义与东南亚华侨”进行了理论与历史的思考;第二章探讨东南亚华侨民(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金绮寅[10](2008)在《简析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对南洋华侨的“反满”民族主义宣传——以《中兴日报》观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兴日报》观点为例,阐述了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反满"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反满"民族主义的作用及影响;认为革命派对南洋华侨进行"反满"民族主义宣传,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但其中包含的狭隘民族意识,是不足取的。(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华侨民族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南亚华侨旅居海外已有数百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始终保持了对于祖国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的确立,离不开教育的努力,尤其是民族主义取向下的华侨教育更为当代华侨的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从民族主义取向华侨教育的兴起、表现和成效叁个方面,来论述民族主义是如何激发华侨教育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侨民族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温建钦,舒习龙.民族主义抑或生存策略:20世纪30年代东南亚华侨的认同——以1930年《南洋杂志》创刊为例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
[2].黄晓赢.雪中送炭:民族主义取向下的东南亚华侨教育[J].亚太教育.2015
[3].李麒麟.近代新加坡华文报纸与华侨民族主义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徐源.抗战时期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民族主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4
[5].吴前进.孙中山与海外华侨民族主义[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
[6].潘君.民族主义与海外华侨华人[D].华中师范大学.2011
[7].徐炳叁.辛亥纪念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加强——基于《叻报》为中心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8].刘朝晖.1948年槟城的“分离运动”与“逃遁的”华侨民族主义[J].开放时代.2009
[9].星空.《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出版[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
[10].金绮寅.简析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对南洋华侨的“反满”民族主义宣传——以《中兴日报》观点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