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禅学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禅学,白居易,诗歌,诗歌创作,论文,王维,南宗禅。
禅学流变论文文献综述
谷青[1](2007)在《盛中唐禅学流变中王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论文以盛中唐时期的禅学流变为背景,以王维白居易为代表,侧重探讨禅学变迁对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全文共叁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概述盛中唐时期禅宗的发展状况,对禅宗的分化和禅学思想的流变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五祖弘忍圆寂之后,他的两位弟子神秀和慧能分立门户,禅宗历史进入“南能北秀”的时代。由于北宗地处唐朝的统治中心,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因此,地处相对偏远的南宗此时还难以与北宗相抗衡。随着南宗的发展壮大,慧能的弟子神会向北宗发起挑战,以确立南宗的正统地位,南北禅开始了“并立争雄”。安史之乱之后,北宗与神会为代表的南宗菏泽一派相继衰落,而以马祖道一为首的南宗洪州禅却异军突起,最终以其自然适意的新颖禅风“一枝独秀”,大盛天下,禅学思想至中唐发生巨变。这一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不同宗派在对人心与佛性关系这一禅宗基本命题的阐述时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倾向。从北宗的“修心成佛”、初期南宗的“即心即佛”转变为洪州宗的“非心非佛”,人心与佛性之间的鸿沟终于在马祖道一手中得以消解。既然人心与佛性没有差异,那么在修行上北宗的“渐修”与初期南宗的“顿悟”都显得多余,因此洪州宗提出“无修无念”。在成佛的终极目标上,洪州禅也否定了对北宗“清静之体”和初期南宗“空寂之知”的追求,在“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中真正实现了无所求的自适自在。通过对盛中唐时期禅学流变的梳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禅宗发展的倾向正由玄妙神圣的殿堂走向凡间的芸芸众生。第二章主要阐述盛唐禅学背景下王维的诗歌创作。王维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北禅“并立争雄”,王维并没有因为这一门户之争而排斥一方,而是对两派的思想兼收并蓄,将两者融合在他的禅学思想之中。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禅通过主体诗人必然会对诗歌创作产生影响。本章从诗法(即诗歌创作中的表现方法)、诗意(即诗歌内容)、诗境叁个方面探讨王维诗歌创作与禅的关系。诗人采用“以色写空”、“以动写静”的创作手法来表现自然山林中的禅悟禅悦,以刹那即永恒的时间意识和心外无世界的空间意识构建出清绝出尘的刹那美境。正是禅宗的思维方式以及禅宗美学的渗入,成就了王维独特的诗歌风格,王维的诗歌也成为诗禅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第叁章主要分析中唐禅学巨变对白居易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白居易处在洪州禅的大盛时代,因此,洪州禅学思想对他的浸润颇深。洪州禅法与以往的禅法有很大不同,以“平常心是道”为中心,洪州一派的思想从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北宗和早期南宗的思想)转向了日常生活的自然适意、随心所欲。于是,白居易将禅融入了家居生活,在日常的普通生活中实现了禅意人生。禅风的巨变不仅影响了诗人的生活方式,还给诗歌创作带来变化,使得白居易的诗歌呈现出不同于王维的独特个性。在创作方法上由王维的含蓄内敛变得明白晓畅,诗歌内容不再局限于清静的自然山林,而是描写具体的日常生活、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诗歌中构建出如家居小园般亲近的日常闲境。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诗禅的本质做一个简要的探讨,笔者认为正是诗家和禅家对生命自由这一人生终极目标的共同追求,才使得禅与诗的结合变得更具内蕴和魅力。禅学对中国古代诗人创作和理论的影响深刻而普遍,王维和白居易只是其中的代表,在他们身后有着创作倾向相似的作家群,通过对个体的探讨,在对比中揭示禅学变迁与诗歌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有利于推进诗人个体研究,而且对于揭示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07-05-25)
王素[2](2003)在《禅学流变中的盛中唐诗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盛期,经典浩瀚,名僧辈出,宗派林立。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等都曾流行一时,然而对士人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来传授禅宗心印,一脉单传,至道信、弘忍改变门庭施设,禅道方才普行,到盛中唐时期逐渐趋于成熟乃至兴盛。考察禅宗形成以后文学的发展面貌,会发现,盛唐以后的重要作家几乎没有不受禅宗一定的影响的。这种影响,除了表现在以文学的形式直接阐发宣说禅理以外,还有更深隐曲折的方式,即禅理为诗人所吸收,转化为诗人的观照、欣赏、构思、表现方式。后一种影响较少为人注意。因此本文以作家的作品和文献资料作为论述的出发点,结合禅学流变的过程和诗人们对禅学的接受,揭示禅学对诗人创作和诗歌理论更加深微曲折的影响。 全文共分四部分论述。第一章考察盛唐时代号称“诗佛”的王维的禅学思想及诗歌创作。王维正值禅门南北二宗争夺正统地位的时期,他兼取二家之长,既吸收荷泽禅深透圆融的知见,又不废弃北宗禅坐的修习方式。为护持内心的清净空寂,王维选择带有避世色彩的隐居作为生活的主要形态。由于坐禅净心方法的日渐熏修,王维山水诗中明显出现一种“内转”倾向,前期昂扬、阔大,表现自然山水之美的诗作已不复见,代之而起的是目光聚集在一处,一诗吟一景,表现内心空静澄明的精巧画幅。王维的净心依赖于自然景物的清静,因而他关注外境。“审象求形”、“传神写照”是他注重精确刻画形貌特征创作倾向的理论表述。 南宗禅发展到中唐时代,出现了马祖道一的洪州宗。洪州宗主张从见闻觉知、语默动静中去体见佛性,认为修行无须远离世俗,亦不受任何形式约束,就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当前一念即是。宗风由盛唐时的谨严内敛一变而为狂荡不拘。皎然前后期的生活与诗作便明显体现了这种变化。以大历末年为界,皎然的生活由前期的谨修慎行转变为适意放荡;创作倾向也由王维式的凝心静观、由形传神,转变为即事成真,坦荡写意,从静穆清空演变为清逸、疏狂。受洪州宗“性在作用”思想启发,皎然将“作用”,一词引入诗学领域,以“体用相即”的思想重新审视诗歌发展史,评价诗人及其作品,得出了与当时流行的观念完全不同的认识。(第二章) 对于洪州宗放荡不拘的禅风,柳宗元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为洪州宗所抛弃的经教,戒律却为柳宗元所重视。柳宗元对待佛教,是站在统合儒释的立场,多取与儒家思想相合及有益于世用的部分,即使接受与儒无关的佛思想,也仅限于理论,并无切实的身心体会,因而并不能借助佛禅思想使自己精神得到解脱。他的诗作常常在宁静淡泊的形式中蕴藏着满腔不得排遣的悲愤和寂寞。这使得柳氏的山水诗与传统的山水诗貌合神离,而与咏怀诗更为接近。柳诗构思行文及诗文理论中明确的锻炼刻削意识亦与奉佛诗人作品中淡然天和若不经意的趣味泅异。这都说明了他与佛掸的隔膜。(第叁章) 洪州宗在经历了初期破除一切法相的狂禅阶段后,面临着被世俗混同的危险。此时百丈怀海树立禅门清规,使禅逐渐向经教、戒律靠拢,走上了禅教合流之路。掸宗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在白居易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白居易在日常生活中践履着无造作、无取舍、无断常的“平常心”。在此禅心的观照下,外部环境对于主体心境的影响作用大大减弱,主体可时时处处保持内心的平静安适。体现于他的创作,便是田园栖隐经验的虚化,田园精神开始越过田园诗边界,扩散到各类题材中去。白居易混迹于世俗的人生意识和时情物态不鲤于心的精神境界是他通俗平易诗风的根源,其“咏性不咏情”之论是他的诗学思想受到佛掸浸染的重要表征。(第四章) 禅学对于诗人创作和理论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每位诗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创作倾向相似的作家群。探讨这些不同诗派艺术风格演进规律时,禅学流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对微观的、个体的关注则可为上述研究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提供基础和保证。(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禅学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盛期,经典浩瀚,名僧辈出,宗派林立。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等都曾流行一时,然而对士人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来传授禅宗心印,一脉单传,至道信、弘忍改变门庭施设,禅道方才普行,到盛中唐时期逐渐趋于成熟乃至兴盛。考察禅宗形成以后文学的发展面貌,会发现,盛唐以后的重要作家几乎没有不受禅宗一定的影响的。这种影响,除了表现在以文学的形式直接阐发宣说禅理以外,还有更深隐曲折的方式,即禅理为诗人所吸收,转化为诗人的观照、欣赏、构思、表现方式。后一种影响较少为人注意。因此本文以作家的作品和文献资料作为论述的出发点,结合禅学流变的过程和诗人们对禅学的接受,揭示禅学对诗人创作和诗歌理论更加深微曲折的影响。 全文共分四部分论述。第一章考察盛唐时代号称“诗佛”的王维的禅学思想及诗歌创作。王维正值禅门南北二宗争夺正统地位的时期,他兼取二家之长,既吸收荷泽禅深透圆融的知见,又不废弃北宗禅坐的修习方式。为护持内心的清净空寂,王维选择带有避世色彩的隐居作为生活的主要形态。由于坐禅净心方法的日渐熏修,王维山水诗中明显出现一种“内转”倾向,前期昂扬、阔大,表现自然山水之美的诗作已不复见,代之而起的是目光聚集在一处,一诗吟一景,表现内心空静澄明的精巧画幅。王维的净心依赖于自然景物的清静,因而他关注外境。“审象求形”、“传神写照”是他注重精确刻画形貌特征创作倾向的理论表述。 南宗禅发展到中唐时代,出现了马祖道一的洪州宗。洪州宗主张从见闻觉知、语默动静中去体见佛性,认为修行无须远离世俗,亦不受任何形式约束,就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当前一念即是。宗风由盛唐时的谨严内敛一变而为狂荡不拘。皎然前后期的生活与诗作便明显体现了这种变化。以大历末年为界,皎然的生活由前期的谨修慎行转变为适意放荡;创作倾向也由王维式的凝心静观、由形传神,转变为即事成真,坦荡写意,从静穆清空演变为清逸、疏狂。受洪州宗“性在作用”思想启发,皎然将“作用”,一词引入诗学领域,以“体用相即”的思想重新审视诗歌发展史,评价诗人及其作品,得出了与当时流行的观念完全不同的认识。(第二章) 对于洪州宗放荡不拘的禅风,柳宗元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为洪州宗所抛弃的经教,戒律却为柳宗元所重视。柳宗元对待佛教,是站在统合儒释的立场,多取与儒家思想相合及有益于世用的部分,即使接受与儒无关的佛思想,也仅限于理论,并无切实的身心体会,因而并不能借助佛禅思想使自己精神得到解脱。他的诗作常常在宁静淡泊的形式中蕴藏着满腔不得排遣的悲愤和寂寞。这使得柳氏的山水诗与传统的山水诗貌合神离,而与咏怀诗更为接近。柳诗构思行文及诗文理论中明确的锻炼刻削意识亦与奉佛诗人作品中淡然天和若不经意的趣味泅异。这都说明了他与佛掸的隔膜。(第叁章) 洪州宗在经历了初期破除一切法相的狂禅阶段后,面临着被世俗混同的危险。此时百丈怀海树立禅门清规,使禅逐渐向经教、戒律靠拢,走上了禅教合流之路。掸宗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在白居易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白居易在日常生活中践履着无造作、无取舍、无断常的“平常心”。在此禅心的观照下,外部环境对于主体心境的影响作用大大减弱,主体可时时处处保持内心的平静安适。体现于他的创作,便是田园栖隐经验的虚化,田园精神开始越过田园诗边界,扩散到各类题材中去。白居易混迹于世俗的人生意识和时情物态不鲤于心的精神境界是他通俗平易诗风的根源,其“咏性不咏情”之论是他的诗学思想受到佛掸浸染的重要表征。(第四章) 禅学对于诗人创作和理论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每位诗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创作倾向相似的作家群。探讨这些不同诗派艺术风格演进规律时,禅学流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对微观的、个体的关注则可为上述研究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提供基础和保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禅学流变论文参考文献
[1].谷青.盛中唐禅学流变中王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D].中南民族大学.2007
[2].王素.禅学流变中的盛中唐诗人[D].陕西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