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分为混凝区与絮凝区,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导流筒、第一转动轴,所述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所述第一转动轴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片。本装置通过第一上升式搅拌器的第一搅拌叶片转动搅拌产生向上推力,使得液体在导流筒内上升,随后由于重力下降,在混凝区内形成上下环流,且搅拌叶片搅拌过程中形成水平环流,提高了搅拌强度,使得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分为混凝区与絮凝区,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导流筒、第一转动轴,所述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所述第一转动轴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一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
设计方案
1.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分为混凝区与絮凝区,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导流筒、第一转动轴,所述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所述第一转动轴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一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还设置有下压式搅拌器,所述下压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叶片位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下方,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叶片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叶片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上接通有若干个导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导流筒之间的夹角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的底端设置有喇叭开口,所述喇叭开口的顶端半径小于喇叭开口的底端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区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二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二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三搅拌叶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区内设置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二筒道,所述第二转动轴贯穿所述第二筒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的底端设置有喇叭开口,所述喇叭开口的顶端半径小于喇叭开口的底端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贯穿箱体外壁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隔板与箱体的底板未贴合,形成过水口,所述混凝区与絮凝区通过过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混凝区相连通。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部分工艺环节需要加入一定化学药剂与磁介质,与污水中的悬浮物、总磷等污染物通过搅拌混合反应,形成明显絮团,经由沉淀等步骤后将污染物去除。对于此类絮凝沉淀法,絮团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污水处理的效率与出水水质。在整个搅拌过程中,不同反应阶段需要不同的搅拌强度与混合时间,一般情况下混凝阶段搅拌强度要高于絮凝阶段。在混凝阶段,若搅拌强度过低或混合时间不足则无法保证污染物与药剂充分混合与反应。在絮凝阶段,若搅拌强度较弱,杂质则不易形成絮团,而搅拌强度过强,絮团则易被打散。
在目前的混絮凝搅拌系统中,通常采用一级混凝加两级絮凝的结构,即污水先经由第一级水池搅拌混合,再进入第二级和第三级水池进行搅拌絮凝,生成絮团。此系统结构下,存在搅拌强度不够混合时间不足等问题,导致混凝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后续絮凝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搅拌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分为混凝区与絮凝区,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导流筒、第一转动轴,所述导流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所述第一转动轴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一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
通过第一上升式搅拌器中的第一搅拌叶片转动搅拌产生向上推力,使得液体在导流筒内上升,随后由于重力下降,在混凝区内形成上下环流,且搅拌叶片搅拌过程中形成水平环流,在多个方向上进行循环流动,提高了搅拌强度,使得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轴上还设置有下压式搅拌器,所述下压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叶片位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下方,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叶片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叶片长度。两组叶片中间形成负压区域,使得水流被快速吸引并上升。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上接通有若干个导流管。通过导流管使得混凝区内形成多层上下环流,使得污水与药剂的混合更加充分。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导流管与所述导流筒之间的夹角为45°。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导流筒的底端设置有喇叭开口,所述喇叭开口的顶端半径小于喇叭开口的底端半径。提高搅拌叶片吸引水上升的速度。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絮凝区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一端贯穿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二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二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三搅拌叶片。通过第三搅拌叶片搅拌进行混合,形成絮团。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絮凝区内设置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通过支撑架与箱体、隔板固定连接,所述中心筒竖直贯通形成第二筒道,所述第二转动轴贯穿所述第二筒道。形成上下环流,絮团相互再次发生接触碰撞,形成大体积絮团。提高了凝絮效果。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中心筒的底端设置有喇叭开口,所述喇叭开口的顶端半径小于喇叭开口的底端半径。提高搅拌叶片吸引水上升的速度。第三搅拌叶片转动产生向上推力,因此在中心筒内部水流从底部快速向上流动,此时筒内水力混合作用较强,且并无机械剪切力作用,因此混凝产物能快速形成稳定絮团。絮团随水流从中心筒顶部排出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再次从中心筒喇叭开口循环进入筒内,絮团相互再次发生接触碰撞,形成大体积絮团。大幅度提高了凝絮效率与凝絮效果。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贯穿箱体外壁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隔板与箱体的底板未贴合,形成过水口,所述混凝区与絮凝区通过过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混凝区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装置通过第一上升式搅拌器中的第一搅拌叶片转动搅拌产生向上推力,使得液体在导流筒内上升,从导流管排出,随后由于重力下降,在混凝区内形成上下环流,且搅拌叶片搅拌过程中形成水平环流,在多个方向上进行循环流动,提高了搅拌强度,使得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
2、本装置通过第三搅拌叶片搅拌形成水平环流,并使得第三搅拌叶片搅拌上升的水流通过中心筒形成上下环流,絮团相互再次发生接触碰撞,此时筒内水力混合作用较强,且并无机械剪切力作用,故可形成大体积絮团。提高了凝絮效果。
3、整个装置只需一个水池进行混凝反应,一个水池进行絮凝反应,大大降低了装置的体积,缩短了水力停留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导流筒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导流筒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中心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新型搅拌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说明
箱体1,隔板2,混凝区3,絮凝区4,导流筒5,第一转动轴6,支撑架7,第一筒道9,第一电机11,第一搅拌叶片12,进水口13,出水口14,过水口15,第二搅拌叶片16,导流管17,喇叭开口18,第二转动轴19,第二电机20,第三搅拌叶片21,中心筒22,第二筒道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示意性地公开了一种新型搅拌装置,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内部经由竖直放置的隔板2分为混凝区3与絮凝区4,所述混凝区3内设置有导流筒5、第一转动轴6,所述导流筒5通过支撑架7与箱体1、隔板2固定连接,所述导流筒5竖直贯通形成第一筒道9,所述第一转动轴6竖直置于所述第一筒道9内,且所述第一转动轴6的头端贯穿所述箱体1的顶板连有第一电机11,所述第一转动轴6上设置有第一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一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一搅拌叶片12。
在本方案中,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贯穿箱体外壁的进水口13与出水口14,所述隔板2与箱体1的底板未贴合,形成过水口15,所述混凝区3与絮凝区4通过过水口15连通,所述进水口13与所述混凝区3相连通。整个装置只需一个水池进行混凝反应,一个水池进行絮凝反应,大大降低了装置的体积。本装置通过进水口13灌入污水,再通过第一搅拌叶片12转动搅拌产生向上推力,推动污水在导流筒5内上升,随后污水由于重力下降,在混凝区3内形成上下环流,且搅拌叶片搅拌过程中形成水平环流,使得污水与混凝区内的药剂充分搅拌,提高了搅拌强度,使得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整个装置只需一个水池进行混凝反应,一个水池进行絮凝反应,大大降低了装置的体积,缩短了水力停留时间。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动轴6上还设置有下压式搅拌器,所述下压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二搅拌叶片16,所述第二搅拌叶片位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12的下方,所述第二搅拌叶片16的叶片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12的叶片长度。第二搅拌叶片产生向下推力,第一搅拌叶片产生向上推力,两组叶片中间形成负压区域,使得水流被快速吸引并上升。
再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筒5的外壁上接通有若干个导流管17。通过导流管17使得混凝区3内形成多层上下环流,在多个方向上进行循环流动,使得污水与药剂的混合更加充分。容易理解的,在保证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的情况下,不限制导流管17的个数。
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管17与所述导流筒5之间的夹角为45°。当然的,在保证污水在混凝区3内形成多层环流的情况下,不限制导流管17与所述导流筒5之间的夹角。
同时,所述导流筒5的底端设置有喇叭开口18,所述喇叭开口18的顶端半径小于喇叭开口的底端半径。提高搅拌叶片吸引水上升的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絮凝区4内设置有第二转动轴19,所述第二转动轴19的一端贯穿所述箱体1的顶板连有第二电机20,所述第二转动轴19上设置有第二上升式搅拌器,所述第二上升式搅拌器包括若干个第三搅拌叶片21。通过第三搅拌叶片搅拌形成水平环流。水流水平转动进行层流混合,形成絮团。
实施例2
请参阅图4或5,本实施例2较于上述实施例1,主要区别在于,所述絮凝区4内设置有中心筒22,所述中心筒22通过支撑架7与箱体1、隔板固定2连接,所述中心筒22竖直贯通形成第二筒道23,所述第二转动轴19贯穿所述第二筒道23。
再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筒22的底端设置有喇叭开口18,所述喇叭开口18的顶端半径小于喇叭开口的底端半径。提高搅拌叶片吸引水上升的速度。搅拌叶片转动产生向上推力,因此在中心筒22内部水流从底部快速向上流动,此时筒内水力混合作用较强,且并无机械剪切力作用,因此混凝产物能快速形成稳定絮团。絮团随水流从中心筒顶部排出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再次从中心筒筒口循环进入筒内,絮团相互再次发生接触碰撞,此时筒内水力混合作用较强,且并无机械剪切力作用,故可形成大体积絮团。大幅度提高了凝絮效率与凝絮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4787.1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367897U
授权时间:20190910
主分类号:C02F 1/52
专利分类号:C02F1/52;B01F7/18;B01F15/00
范畴分类:41B;
申请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45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一路3号
发明人:唐珍建;陈立;王哲晓;吕志国;肖波
第一发明人:唐珍建
当前权利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玲
代理机构:1159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絮凝沉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