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技项目训练学特性诠释(论文文献综述)
蔡泽慧[1](2021)在《功能性训练对篮球专项学生移动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李大鹏[2](2021)在《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高校休闲运动空间景观研究 ——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刚[3](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高晓琳[4](2021)在《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文中指出吉纳斯特拉是20世纪国际知名的阿根廷作曲家,同时也是拉丁美洲音乐群体里的重要一员。本文选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是吉纳斯特拉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主观主义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较为成熟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不单单局限于以民族素材为核心,而是有意识的将民间素材进行加工与转换同时还运用现代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而《第一钢琴奏鸣曲》就是吉纳斯特拉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该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钢琴作品,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本文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对吉纳斯特拉的生活及音乐创作进行概述,其次剖析《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作曲家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第二章:剖析与论证作品的两大特性,也就是作曲家运用何种元素与手法来使作品呈现出“民族”与“现代”的特性。在民族性方面笔者涉及到与阿根廷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并通过谱例加以说明;现代性则是通过具体谱例来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现代技法。该部分属于对音乐本体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该部分的分析能加深大家对作品特性与内涵的理解。第三章:演奏诠释部分。笔者以前章节的研究为基础,依据作品的两大特性提出“凸显民族音乐特点”与“诠释现代音响效果”的演奏处理思维,试图将演奏与作品的特性进行对接,做到依据作品特性谈演奏,从而更好的将作品所蕴含的民族与现代特性诠释出来。第四章:启示与思考。综合上述三章节的内容,总结《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教学的启示以及作品对演奏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借鉴意义。笔者希望通过这套奏鸣曲的研究能给今后研习者带来借鉴意义,为兼有民族性和现代性钢琴作品提供一个演奏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加深大家对吉纳斯特拉作品的了解,唤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吉纳斯特拉、关注阿根廷的音乐,了解音乐的多样性。
王彩峰[5](2021)在《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 ——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研究》文中提出民间手工技艺底蕴丰厚,种类庞杂,与民众社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民族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集聚。蓝靛瑶服饰技艺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特色。百色凌云蓝靛瑶是一个尊重自然、崇拜祖先、追求和谐的民族,由“集体记忆”至“集体技艺”,其服饰技艺世代相传,清新质朴,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情趣与品格修养。染布技艺、服饰缝制、剪裁技艺与装饰技艺工序复杂且细腻,也能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群体的消费要求。本文以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为研究对象,对技艺蕴含的身体感知经验、美感经验与身份表征进行细致描述,对其现代化传承、发展予以探讨。借用约翰·杜威“经验论”、余舜德的“身体感”相关概念,本文初步呈现出在相对封闭的民族社会中,蓝靛瑶传统服饰技艺有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优越的自然、地理资源构建了传统服饰技艺的独特性、体系性等特征。借用柳宗悦的民艺理论,描绘出传统服饰技艺贯穿于蓝靛瑶文化主体的生产生活,其有着天然的护佑,充溢着美感,服务于民众,且民众对传统蓝靛瑶服饰技艺充满浓厚的情愫和民族情结。服饰技艺是族群凝聚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文化秩序得以重构的重要媒介。在多元文化对话、交流背景中,蓝靛瑶的传统生计方式遭遇冲撞,服饰技艺发生了从单一向多元的形态转变。传承、转化是民众身体感知经验、主体-行为实践与文化相互调适的漫长过程,为快速适应现代变迁,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势必成为蓝靛瑶服饰技艺重构-再生无法避免的战略抉择。在转化过程中,传统服饰技艺如何实现自觉创新、发展,如何协调与文化的互适是本文探讨的关键。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对本研究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的叙述、对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并对运用的学术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出阐述。正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展现百色凌云、沙里果卜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背景和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以约翰·杜威的“经验论”和余舜德的“身体感”相关概念为主,从身体感知经验中的“体物技能”出发,论述蓝靛瑶民众身体感知经验与地方生态、环境的互动。通过了解民众的感知与经验技能,明晰地方性蓝草培育技艺的生态认知、蓝靛染布技艺的生态实践以及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第三部分运用柳宗悦的民艺理论,围绕民间手工技艺的美学意蕴层面,在详细分析民艺形态美的基础上,揭示其所承载的符号表征。第四部分讨论蓝靛服饰技艺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路径。以民间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为视点,以期在发挥民众身体-主体经验、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基础上,加强对民间手工技艺的整体性保护。第五部分是对身体经验之于民艺传承的关系、意义的梳理总结。蓝靛瑶服饰技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这种身体经验往往是民众与特定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之集成。本章着眼于民艺者的身体经验,从其内化于身的感知和外化于行的实践维度出发,关注技艺主体以“身体经验”为媒介所构筑的民艺传承空间。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身体经验在蓝靛瑶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形成与传承是以民众身体的生命实践为依托而展开。民众通过身体的主体经验,使身体的“知”与“行”协调互适进而展开实践活动,这种经验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民艺,既而身体经验成为民艺传承的主体与媒介。
秦玉[6](2020)在《芭蕾基础训练对提高少儿拉丁舞学习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艺术培训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即国标舞)传入我国,30年来体育舞蹈飞速发展,舞台上青少年选手逐渐增多,市场上各种舞蹈培训机构的创办琳琅满目,普及程度较高,但是教学质量还没到达一定程度,从世界各大锦标赛的成绩中也可看出我国虽参与人数众多但只有极少数选手进入最终总决赛的排名,在舞蹈技术上虽然有显着的提升,但是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众所周知,芭蕾基础训练是每一位专业舞者舞蹈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它可以优化身体线条,强化腿部肌肉,改善舞蹈技术。芭蕾基训广泛应用于表现难美性项群中,其目的都是想通过芭蕾基础训练的学习塑造出良好的身体姿态,强化肌肉力量,并应用到自身项目的学习中。体育舞蹈和芭蕾都源于西方,且芭蕾起源较早,西方舞蹈主要以形体取胜,芭蕾基础训练中很多动作对体育舞蹈的专业技术有着显着效果的提升。在我国,芭蕾基础训练这门课程仅仅是作为专业选手、专业院校、艺术学校的必修课程,但在业余少儿舞蹈培训机构中的普及率较低,大部分的少儿培训机构课堂中虽有简单的形体训练,但是开设着专业规范性芭蕾基训课的机构很少,忽视芭蕾基训的学习,这也是致使我国在少儿拉丁舞发展方面与国外技术水平拉开差距的一项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与对比分析,最终总结芭蕾基础训练与少儿拉丁舞中的共性以及芭蕾基础训练对于少儿在拉丁舞学习中的重要性。研究结论:(1)通过为期6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班身体姿态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其后背意识、脚尖意识、肢体延伸意识等形体方面有很大改善,对照班形体方面虽有所提升,但是效果不大。(2)通过为期6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在力量、速度、柔韧等舞蹈所需要的身体素质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对照班经过6个月的日常练习,虽然整体上身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3)通过为期6个月的教学实验,实验班的爆发力、表现力、控制力、脚下动作的规范、手臂的规范、旋转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班经过日常训练虽然技术上有提升但是变化不大。(4)通过为期6个月的教学实验,无论是比赛获奖人数还是考级成绩,实验班都优于对照班,在身体姿态、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将芭蕾基础训练融入拉丁舞课堂教学中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更加显着。(5)芭蕾基础训练不能仅限于高等院校、艺术学校,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除了简单的压腿拉伸等练习之外应适当加入一些芭蕾基础训练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气质以及对舞蹈的诠释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少儿拉丁舞专业技术的发展,缩小与国外优秀选手的差距。
杨太吉[7](2020)在《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活习惯,结合民间民俗活动逐渐形成发展的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其是壮族人民精神意识的缩影。富宁县南与越南接壤,东、北两部与广西百色五县毗邻,具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优势。富宁县是壮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壮族民间民俗文化历史悠久,2006年被确立为“中国壮族文化民俗科学研究基地”。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重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壮族乡土气息以及娱乐、健身、观赏等现代的价值功能。随着全球化、城镇化的进程,人们可选择的生活娱乐方式变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已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娱乐需求,部分壮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内涵发生转变,失去其“原汁原味”,还有的则逐渐淡化和消亡,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对富宁县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梳理与分析。阐述并分析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所依存的人文、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壮族民间民俗体育的衍生。根据当地壮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特征、功能、性质等进行梳理分类,并对当前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方式、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目前,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场地设施匮乏、生存与发展环境恶化、传承主体断层现象、学校教育传承功能弱化、民众节庆意识淡化,以及民众生活方式改变和开发保护缺乏科学性的困境。结合该地的实际情况、文化所依存的环境以及传承与发展的瓶颈,为富宁县民间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提出:重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自觉的培养;重视和加强传承人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依托节庆和旅游业宣传的推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互动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杜晓琳[8](2020)在《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竞赛是体育舞蹈项目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学生体育舞蹈技能发展的原动力。体育舞蹈竞赛的特殊情境和比赛环境为体育舞蹈学生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促进体育舞蹈项目的社会认知程度提供了实践保证。体育舞蹈竞赛是与社会发生关联的媒介,体育舞蹈竞赛是体育舞蹈项目发展的必要因素。体育舞蹈训练应该符合该项目的发展特点和技术动作结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舞蹈项目和体育舞蹈竞赛的协同发展。该文通过对中国儿童中心少儿参加体育舞蹈竞赛情况及其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竞赛参与和体育舞蹈项目发展的相关关系,希望研究成果可以为少儿体育舞蹈的开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实现少儿体育舞蹈运动在我国快速合理地发展,为少儿竞赛参与和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从而促进我国体育舞蹈发展和普及的科学化程度,提高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世界竞争力。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参与了多样的体育舞蹈竞赛,得到了裁判员较大程度的认可,但存在竞赛经费来源少,竞赛参与意识和竞赛参与程度低,竞赛结果不佳的问题。(2)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评价较好,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型、高级别赛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3)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学生学习舞种较多,学生有较好的竞赛参与兴趣和积极性,竞赛参与动机较好,但存在技能存在短板,舞种特性诠释及赛场表现能力差的问题。(4)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学生准备比赛舞种较多,单次课练习时间充足,但课上、课下综合训练时间短且衔接不紧密,学生准备比赛训练过程不系统。(5)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教师可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前沿的体育舞蹈竞赛与教学知识,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竞赛,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体育舞蹈技能水平,补充学生体育舞蹈运动能力短板。创新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训练管理体制,增加学生练习时间,提高训练系统性。拓宽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经费来源,争取政府及社会企业经费的赞助。
肖尔盾[9](2018)在《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肃慎、女真、再至满洲的历史沉淀,创造出了绚丽多彩、富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满族文化,也创造了其他民族不曾有过也无法替代的文化繁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辉煌灿烂的满族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传承渠道受阻是造成满族文化流失的关键所在,在家庭、社会作为满族文化传承场的作用日趋减弱之下,学校传承具有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满族传统体育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身体为表征的文化符号,满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负载着满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并以外显文化的形式成为满族最重要的民族标记。特别是在满族文化外显性符号日趋淡化的今天,满族传统体育内隐的满族文化特色和外显文化的特性,让它成为了当下满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成为了学校传承满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以一所满族中学为研究个案,以满族传统体育为载体,以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视角,对学校内满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化”及藉此实现满族文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作为基本研究范式,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作为研究策略,具体使用了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研究方法展开综合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近三年的“实地介入式”研究,本论文以研究者及其团队的两轮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为主线,呈现了W满族学校“满族特色体育课程”从开发设计到实践再到改进完善的全过程,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本路径。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包括:1.满族学校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是可行的且势在必行可行性表现在,作为民族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文环境,前者为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后者则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和民族文化氛围。此外,满族传统体育同样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无论是体育学科特性,还是《课程标准》没有做以具体规定,都说明体育课上不存在非学不可的项目,也说明学校对体育课程内容有较大选择性。必要性表现在,满族文化在当代家庭、社会传承中的断裂,使满族学校成为传承满族文化最重要的阵地。而满族文化的整体衰落,让满族传统体育也步入衰微,除少数经由整理得以完整保存的经典项目外,很多已处于半遗失乃至遗失的状态。所以,满族学校需要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这既是传承满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护满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满族特色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特色”即满族传统体育内容,因此满族传统体育“课程化”及被学校接受是重要的前提,这其中主要涉及两方面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现代化改造之间的张力平衡。前者是满族传统体育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否则满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无异,既无法实现传承满族文化,也失去开设此课的意义。后者则关乎“特色内容”能否实施,否则满族传统体育中与学校教育原则相悖的内容无法剔除,也无法实现由无序的民间自发性活动向有序的学校教育内容的转换。其次,应合理安排满族特色内容与国家推荐内容的比例。特色内容是构成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核心,但并非说其他体育项目都要排除在特色课程之外。无论是满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局限性,还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都决定了不仅不能排斥国家推荐内容,而且因其在某些方面的特殊作用必须给予重视。3.实施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相关支持任何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虽然在形式上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只是改变了课程内容,但实则却涉及课程政策、课程管理、课程设置等多方面问题。在纵向关系上,作为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它需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协调关系。在横向关系上,作为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它必然要涉及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民族教育三者相融合的问题。所以,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外部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扶持、校外专家的指导,而内部环境则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合作、学生的认同,以及必备软硬件设施的支持等。4.行动研究是当前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有效的途径不知道怎样改变是困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大难题,所以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不是缺少指导实践的理论,而是缺少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作为一种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根植于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外专家的介入、指导、参与、合作等,疏通了理论与实践相疏离的关系,弥补了当前基层体育教师难以独立开展研究的不足,也帮助学校找到了一条通过实践反思实践发展实践的体育课程改革之路。此外,行动研究为体育教师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之路。教学过程即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即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行动研究“草根式”的研究方式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师从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向“研究者”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需要的。
田成[10](2018)在《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的构建》文中提出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体育舞蹈项目开始被国家教委列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90年代初,体育舞蹈被列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院系的必修课程。到如今,体育舞蹈传入我国已经将近30个年头。在这近30年中,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在全民健身、少儿培训、竞技比赛、艺考培训中,体育舞蹈都成了大热门之一。我国师范类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也都纷纷开设了体育舞蹈专项,从而成为了体育舞蹈师资培养的中坚力量。体育舞蹈中又包含了拉丁舞和摩登舞。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在拉丁舞教学内容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没有一个权威且固定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在针对师范类院校的生源情况上,没有做到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教学内容选取基本上来源于教师的个人经验。这样给师范类院校系统培养体育舞蹈高级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我国师范类院校体育舞蹈课程中拉丁舞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选取了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这7所开设该课程较早的师范类院校,选取其拉丁舞教学内容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师利用假期外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次数较少,这样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达不到实际的效果,也让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2)师范类院校拉丁舞课程的课时量普遍偏少,教学内容无法充分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周期性和发展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表演和比赛的需求。(3)缺乏统一的、权威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各个师范类院校差异较大,基本上由拉丁舞专项老师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和心得选取,从而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4)构建我国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根据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我国师范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总体方案为背景,结合师范类院校生源实际情况,经专家认可后,构建出我国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应从:理论部分、训练部分、实践能力和考核部分四个方向分配内容。(5)理论部分分为:拉丁舞的概述、拉丁舞的基本技术特征、拉丁舞的音乐分析、拉丁舞的专业术语等四个部分。(6)训练部分分为:形体素质训练、基本技术训练、音乐节奏训练、呼吸能量训练、组合套路训练、心理能力训练等六个个部分(7)实践能力部分分为:竞技比赛能力、编创教学能力、表演能力、裁判能力、科研能力等四个部分(8)考核部分为:理论考核、专项技能考核、学习态度、课堂出勤、课后作业五个部分(9)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的构建能够帮助提高师范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市场需求的一专多能人才,也更有利于提高体育舞蹈的基础师资水平,从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竞技项目训练学特性诠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技项目训练学特性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
1.2 研究问题 |
1.2.1 实践问题 |
1.2.2 理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
2.1.2 体医融合 |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
2.4.3 顾客参与水平 |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
2.5 理论基础 |
2.5.1 服务主导逻辑 |
2.5.2 MOA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
3.2.1 产品混合性 |
3.2.2 对象广泛性 |
3.2.3 过程融合性 |
3.2.4 价值多样性 |
3.2.5 主动参与性 |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案例选择 |
4.1.3 研究资料收集 |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
4.2.0 案例介绍 |
4.2.1 研究发现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质性分析过程 |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
5.3 模型阐述 |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
6.1 研究假设推导 |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
6.2 研究量表设计 |
6.2.1 初始量表设计 |
6.2.2 研究量表纯化 |
6.2.3 正式量表设计 |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3.1 调查问卷设计 |
6.3.2 小样本测试 |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效度检验 |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突破难点 |
第一章 吉纳斯特拉和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 |
第一节 吉纳斯特拉及其音乐创作 |
第二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
一、独特的历史人文对创作的影响 |
二、社会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 |
三、个人留美经历对创作理念的影响 |
第二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体现与应用 |
第一节 音乐素材的民族性 |
一、极富动力的民间舞曲“节奏” |
二、民间乐器“吉他”音调的运用 |
第二节 音乐表现手法的现代性 |
一、频繁变换的节拍与节奏重音 |
二、和声设置的非传统性 |
三、非声乐化的旋律线条 |
四、宽广的音域与非单一音区的使用 |
第三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处理思维 |
第一节 凸显民族音乐特点 |
一、把握节拍与舞曲节奏律动 |
二、掌握音乐节奏的互补性 |
三、模仿民族乐器吉他音色的演绎 |
第二节 诠释现代的音响效果 |
一、音响的层次感——合理的力度处理与控制 |
二、音响的色彩性——灵活的触键与踏板运用 |
小结 |
第四章 《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教学启示与应用价值 |
第一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教学的启示 |
一、认知地域音乐文化是演奏的前提 |
二、把握作品内在的特性是演奏的关键 |
第二节 《第一钢琴奏鸣曲》对演奏“民族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借鉴意义 |
一、演奏中凸显民族韵味 |
二、营造丰富的现代音响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 ——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的缘起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1.身体感知经验的相关研究 |
2.民间手工技艺的相关研究 |
3.蓝靛瑶服饰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和框架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的创新 |
一、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
(一)地理环境 |
1.凌云县地理资源 |
2.果卜村环境概况 |
(二)自然资源 |
1.凌云自然背景 |
2.果卜自然物产 |
(三)人文背景 |
(四)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发展历程 |
小结 |
二、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的身体感知与经验 |
(一)身体感知与地方生态环境的互动 |
1.蓝草培育技艺的生态认知 |
2.蓝靛染布技艺的生态实践 |
(二)地方生活形态中的身体经验习得 |
1.蓝靛瑶服饰缝制的身体技艺 |
2.蓝靛瑶装饰制作的手工工艺 |
小结 |
三、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的美感经验与身份表征 |
(一)蓝靛瑶服饰技艺蕴含的美感经验 |
1.自然材质之美 |
2.生活实用之美 |
3.生产劳作之美 |
(二)构建身份和表达社会关系的服饰技艺 |
1.标记社会身份的服饰技艺 |
2.表达自我与情感的服饰技艺 |
3.体现规范教化的服饰技艺 |
小结 |
四、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的身体-主体传承 |
(一)言传身教的技艺传承实践 |
1.以口传心授为核心的技艺传承模式:家庭传承 |
2.以情境化体验为核心的技艺传承模式:校园传承 |
(二)“虚拟在场”的短视频传播传承 |
(三)作为经验主体的自觉保护与传承 |
1.技艺传承主体的自主守艺传艺 |
2.技艺文化主体的自觉保护传承 |
小结 |
五、凌云蓝靛瑶的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的关系及其变迁 |
(一)蓝靛瑶的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的关系 |
(二)蓝靛瑶的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的当代变迁 |
1.从日常生活朝向社会情境的服饰技艺 |
2.由身体需求转为身体消费的服饰技艺 |
3.身体经验、技艺与文化的调适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被访谈人信息资料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芭蕾基础训练对提高少儿拉丁舞学习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影响少儿拉丁舞发展和提高的因素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体育舞蹈 |
1.1.2 拉丁舞 |
1.1.3 芭蕾基础训练 |
1.1.4 少儿相关概念界定 |
1.1.5 CBDF相关概述 |
1.2 芭蕾基础训练与少儿拉丁舞之间的相互关系 |
1.2.1 身体姿态方面 |
1.2.2 身体素质方面 |
1.2.3 专业技能方面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芭蕾基础训练在少儿拉丁舞学习中身体姿态的影响 |
3.1.1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身体姿态的影响 |
3.1.2 芭蕾基础训练把下动作对少儿拉丁舞身体姿态的影响 |
3.2 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在拉丁舞学习中身体素质的影响 |
3.2.1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耐力素质的影响 |
3.2.2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力量素质的影响 |
3.2.3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速度素质的影响 |
3.2.4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柔韧素质的影响 |
3.2.5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灵敏与协调性的影响 |
3.2.6 芭蕾基础训练把下动作对少儿拉丁舞身体素质的影响 |
3.3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在拉丁舞学习中专项技能的影响 |
3.3.1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爆发力的影响 |
3.3.2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表现力的影响 |
3.3.3 芭蕾基础训练把上动作对少儿拉丁舞控制力的影响 |
3.4 芭蕾基础训练把下动作对少儿在拉丁舞学习中专项技能的影响 |
3.4.1 芭蕾基础训练把下手位练习对少儿拉丁舞专项技能的影响 |
3.4.2 芭蕾基础训练把下舞姿组合对少儿拉丁舞专项技能的影响 |
3.4.3 芭蕾基础训练把下旋转练习对少儿拉丁舞专项技能的影响 |
3.4.4 芭蕾基础训练把下跳跃练习对少儿拉丁舞专项技能的影响 |
3.5 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考级与比赛效果的影响分析 |
3.5.1 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考级效果的影响分析 |
3.5.2 芭蕾基础训练对少儿拉丁舞比赛效果的影响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需要 |
1.1.2 充实壮族民间民俗体育理论的需要 |
1.1.3 促进区域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需要 |
1.1.4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与边境区域经济互动的需要 |
1.1.5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民间体育 |
2.1.2 民俗体育 |
2.1.3 民间民俗体育文化 |
2.2 国内民间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 |
2.2.1 民间民俗体育的分类、特征与功能的研究 |
2.2.2 民间民俗体育的学科构建的研究 |
2.2.3 民间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
2.2.4 关于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 |
2.2.5 国内民间民俗体育的相关研究评述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富宁县壮族概况 |
4.1.1 富宁县简况 |
4.1.2 富宁县壮族 |
4.2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衍生 |
4.2.1 源于生产劳动、物质生活 |
4.2.2 民间民俗岁时节令的延传 |
4.2.3 宗教活动的延伸 |
4.2.4 军事战争促进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
4.3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分类及介绍 |
4.3.1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分类 |
4.3.2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介绍 |
4.4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传承方式 |
4.4.1 家族传承 |
4.4.2 文字记载 |
4.4.3 师徒传承 |
4.4.4 民俗活动传承 |
4.5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现状 |
4.5.1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在学校中传承与发展状况 |
4.5.2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在节庆活动中传承与发展状况 |
4.5.3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承与发展状况 |
4.5.4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在民众中的传承与发展状况 |
4.5.5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在旅游业中传承与发展状况 |
4.6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瓶颈 |
4.6.1 资金短缺,场地器材匮乏 |
4.6.2 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 |
4.6.3 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传承主体呈现断层现象 |
4.6.4 学校教育对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功能的弱化 |
4.6.5 民众民俗节庆意识淡化,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展示交流平台逐渐消失 |
4.6.6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缺乏科学性 |
4.7 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
4.7.1 重视培养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的文化自觉 |
4.7.2 加强对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
4.7.3 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加大壮族民间民俗体育进校园的力度 |
4.7.4 以节庆为依托,结合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利用多元化传播渠道宣传和推广富宁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 |
4.7.5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保护壮族民间民俗体育参与的场地 |
4.7.6 利用边境区位优势,加强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对外交流互动,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访谈提纲 |
附录 B:部分调研照片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体育竞赛促进运动项目发展的相关研究 |
1.4.2 体育舞蹈竞赛的相关研究 |
1.4.3 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1.4.4 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策略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跟踪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情况分析 |
3.1.1 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参赛情况分析 |
3.1.2 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教师训练水平情况分析 |
3.1.3 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学生学习水平情况分析 |
3.1.4 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备赛组织情况分析 |
3.2 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参赛经费来源单一 |
3.2.2 竞赛参与程度低 |
3.2.3 教师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3.2.4 技能存在短板,舞种特性诠释及赛场表现能力差 |
3.2.5 参赛训练时间短且不系统 |
3.3 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发展策略 |
3.3.1 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增加竞赛经费来源 |
3.3.2 创造竞赛参与氛围,增加学生竞赛参与程度 |
3.3.3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执教能力 |
3.3.4 补充竞技能力短板,提高综合竞技能力 |
3.3.5 创新训练管理体制,提高训练系统性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教师调查问卷 |
附件2 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3 体育舞蹈竞赛裁判员调查问卷 |
附件4 体育舞蹈教师访谈提纲 |
(9)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问题 |
五、核心概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不同理解 |
(二)校本课程开发类型的研究 |
(三)校本课程开发程序研究 |
(四)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研究 |
(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现状 |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理解 |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
三、满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 |
(一)关于满族传统体育概念的不同理解 |
(二)满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
二、研究范式 |
(一)质化的个案研究 |
(二)行动研究 |
三、研究对象 |
(一)W满族中学基本概况 |
(二)选择W满族中学为个案的理由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过程 |
(一)初入研究现场 |
(二)意外退场 |
(三)再进研究现场 |
(四)离开研究现场 |
六、研究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二)研究的效度 |
(三)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满族文化:渐行渐远的历史记忆 |
一、历史记忆下的满族文化——满族民族性格与形象 |
(一)满族独特的文化社会环境 |
(二)满族的特色文化 |
二、满族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 |
(一)满族文化是强化满族民众民族认同意识的重要保障 |
(二)满族文化是保持满族族群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
(三)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是实现“中国梦”的宝贵借鉴 |
三、满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现状 |
(一)历史发展趋势下的自然消亡 |
(二)外力强制下的被迫消亡 |
四、学校——当代满族文化重要的传承场 |
(一)当代满族文化在家庭、社会传承中的断裂突显学校传承重要性 |
(二)学校传承是当代满族文化传承的应然选择 |
五、满族传统体育——学校传承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
(一)满族传统体育蕴含鲜明的满族文化特征 |
(二)满族传统体育拥有丰富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 |
第四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设计 |
一、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论解读 |
(一)何谓校本化课程实施与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 |
(二)体育课程为何要校本化实施 |
(三)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模式 |
(四)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路径 |
二、W满族中学前期满族传统体育实践探索:学校情境分析 |
(一)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的缘由 |
(二)学校满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 |
(三)学校开展满族传统体育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践设计 |
(一)确定研究问题与研究形式 |
(二)组织建立与分工 |
(三)集体审议 |
(四)编制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施方案 |
第五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践 |
一、实施行动:考察与解释 |
(一)行动前的准备 |
(二)第一套课程方案的实施 |
(三)第一套课程方案实施情况的考察 |
(四)第一套课程方案实施效果的反思——诊断与分析 |
二、反思行动:改进与重建 |
(一)第二次集体审议 |
(二)第二套课程方案 |
(三)第二套课程方案的实施 |
第六章 W满族中学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效 |
一、满族特色体育课程成为学校构建满族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支撑点 |
(一)多元化开展形式成为体现学校满族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
(二)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学校满族特色学校文化“亮点” |
二、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一)实践中的“对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
(二)实践中的“要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获得发展 |
(一)掌握了满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实现满族文化的传承 |
(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形成满族民族认同感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一、结论 |
(一)民族学校开展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是可行的 |
(二)满族学校开展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势在必行 |
(三)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是满族特色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
(四)实施满族特色体育课程离不开必要的相关支持 |
(五)行动研究是当前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最有效的途径 |
二、满族特色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探寻 |
(一)引发关于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的反思: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更有价值” |
(二)引发对体育课意义的反思:回归“游戏”与“生活”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现实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分析 |
2.1.1 “教学内容”的概念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高校拉丁舞教学的研究 |
2.3 拉丁舞教学内容的研究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分析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分析与讨论 |
4.1 我国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4.1.1 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
4.1.2 师范类院校拉丁舞课程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4.2 我国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构建依据 |
4.2.1 拉丁舞教学内容构建的理论依据 |
4.2.2 拉丁舞的舞种特点 |
4.2.3 拉丁舞的评分标准(CBDF/CDSF评分标准) |
4.3 我国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 |
4.3.1 基础性原则 |
4.3.2 系统性原则 |
4.3.3 科学性原则 |
4.3.4 创新性原则 |
4.4 我国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的构建 |
4.4.1 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拉丁舞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构建 |
4.4.2 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拉丁舞训练部分教学内容的构建 |
4.4.3 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拉丁舞实践部分教学内容的构建 |
4.4.4 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拉丁舞考核部分教学内容的构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竞技项目训练学特性诠释(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训练对篮球专项学生移动能力的影响[D]. 蔡泽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高校休闲运动空间景观研究 ——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D]. 李大鹏.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民族性与现代性钢琴作品的演奏思维探究 ——以吉纳斯特拉《第一钢琴奏鸣曲》为例[D]. 高晓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5]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 ——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研究[D]. 王彩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芭蕾基础训练对提高少儿拉丁舞学习效果的研究[D]. 秦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富宁县壮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 杨太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竞赛视角下中国儿童中心体育舞蹈项目发展策略研究[D]. 杜晓琳.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9]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以W满族中学为个案[D]. 肖尔盾.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10]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拉丁舞教学内容的构建[D]. 田成. 武汉体育学院,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