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犁苞滨藜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BADH基因,甜菜碱,耐盐性
犁苞滨藜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朱仲佳,曾兴,刘励蔚,邸宏,王振华[1](2016)在《转异苞滨藜BADH基因玉米高世代株系苗期外源基因表达及耐盐性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来自耐盐植物异苞滨藜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玉米T8代株系BZ-136及受体对照自交系郑58(耐盐)为试材,采用盆栽种植方法,分析转基因植株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检测耐盐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BZ-136中的BADH酶活性及甜菜碱含量显着高于受体对照,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先增加后减少,在胁迫7 d时分别达到了最大值。转基因株系幼苗株高和干重从盐胁迫第3天开始显着高于对照,鲜重和含水量在胁迫第5天和第7天时转基因株系显着高于对照;转基因株系根总体积显着高于对照,直径和根尖数在胁迫第5天时显着高于对照;转基因株系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分别在胁迫第3天和第7天开始达显着差异,叶绿素含量高于受体对照,从第3天开始二者差异达显着水平。由于外源BADH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基因株系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任伟,王志锋,周艳春,于洪柱,徐安凯[2](2011)在《异苞滨藜BADH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及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转BADH基因植株的胁迫抗性,分离强胁迫诱导型启动子,以生长在新疆北部干旱沙漠地带的异苞滨藜(Atriplex micrantha)为研究对象,依据已经克隆的BADH基因cDNA序列,参照陈柏君等的方法,分离到长为1 509 bp的5'端上游序列(Genebank:HM230828),预测其转录起始位点为T(+1),位于ATG翻译起始位点的上游82 bp处,同时还发现了一段新的内含子序列(260 bp)。经PLACE和PLANT CARE软件分析,发现此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基本转录元件:TATA盒和CAAT盒,包含多个抗逆调控元件:ABA响应元件(ABRE),水杨酸诱导元件(-58bp),热激(HSE)、低温(LTRE1)、干旱(DRE)、伤害诱导元件(WUN)等。并首次发现许多其他的胁迫诱导元件:铜胁迫元件(Cu)、真菌诱导元件(AM)、糖信号转导元件(Sugar)、厌氧和低二氧化碳调控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ARR1)以及多个光调控元件(Light)和转录因子响应元件(WRKY、CBF、MYB),因此,推测分离到一个新的强胁迫诱导型启动子。同时构建了BADH-P-a-3301和BADH-P-b-3301两个植物表达载体。(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赵红娟,张博,李培英,陈爱萍[3](2007)在《农杆菌介导犁苞滨藜NHX基因转化苜蓿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牧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Xinmu No.1)和新疆大叶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Xinjiang Daye)无菌苗叶片和子叶为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犁苞滨藜NHX耐盐基因,提高植株耐盐性。本文对农杆菌转化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预培养3d的子叶为转化受体,菌液浓度OD600为0.4~0.5时,浸染10~15min,然后转入附加20~30mg/L乙酰丁香酮的共培养基,培养4d,可以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对抗性芽的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整合到苜蓿的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赵红娟[4](2007)在《农杆菌介导犁苞滨藜NHX基因转化苜蓿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2个苜蓿品种(新牧1号杂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的组织培养程序,建立了苜蓿子叶植株再生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耐盐基因犁苞滨藜NHX转入苜蓿中,初步优化了农杆菌转化的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苜蓿子叶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①诱导培养基:MS+2,4-D 2mg/L +KT 0.5mg/L,新牧1号杂花苜蓿的出愈率为98.3%,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的出愈率为97.5%;②分化培养基:MS+6-BA 0.5mg/L+NAA 0.1mg/L;新牧1号杂花苜蓿的绿芽分化率为38.4%,成苗率为19.3%;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的绿芽分化率为43.3%,成苗率为22.5%;③生根培养基:1/2MS,新牧1号杂花苜蓿的生根率为45.7%,移栽成活率为78.3%,新疆大叶紫花苜蓿的生根率为62.6%,移栽成活率为74.2%。(2)农杆菌介导犁苞滨藜NHX的苜蓿遗传转化体系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加入卡那霉素对愈伤组织的再生有抑制作用,延迟15天进行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可提高转化效率。本文以浸染后外植体的抗性愈伤组织率和抗性体胚形成率为指标建立了转化体系:子叶为转化受体的菌液浓度为OD600=0.4~0.5,浸染时间为10~15min,预培养3d,共培养4d,AS浓度为20~30mg/L;使用200mg/L的羧苄青霉素脱菌,在Kan 50mg/L下筛选得到具有卡那抗性的子叶愈伤组织系,在Kan 10mg/L下筛选出抗性芽;对所获得的抗性芽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犁苞滨藜NHX基因整合到了苜蓿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李金耀,张富春,马纪,蔡伦,鲍勇刚[5](2003)在《采用RT-PCR扩增方法从犁苞滨藜中扩增NHX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T PCR扩增的方法 ,从新疆野生植物犁苞滨藜中克隆获得 1.7kb的cDNA片段 ,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包含NHX基因完整的读码框架。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犁苞滨藜NHX基因与滨藜NHX基因同源性高达 95 % ,与碱蓬同源性达到 86 % ,与柑桔同源性为 88% ,与拟南芥同源性为 84 % ,表明它是植物中高度保守的一种基因 ,同时说明野生植物犁苞滨藜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植物耐盐相关基因(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3年06期)
犁苞滨藜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提高转BADH基因植株的胁迫抗性,分离强胁迫诱导型启动子,以生长在新疆北部干旱沙漠地带的异苞滨藜(Atriplex micrantha)为研究对象,依据已经克隆的BADH基因cDNA序列,参照陈柏君等的方法,分离到长为1 509 bp的5'端上游序列(Genebank:HM230828),预测其转录起始位点为T(+1),位于ATG翻译起始位点的上游82 bp处,同时还发现了一段新的内含子序列(260 bp)。经PLACE和PLANT CARE软件分析,发现此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基本转录元件:TATA盒和CAAT盒,包含多个抗逆调控元件:ABA响应元件(ABRE),水杨酸诱导元件(-58bp),热激(HSE)、低温(LTRE1)、干旱(DRE)、伤害诱导元件(WUN)等。并首次发现许多其他的胁迫诱导元件:铜胁迫元件(Cu)、真菌诱导元件(AM)、糖信号转导元件(Sugar)、厌氧和低二氧化碳调控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ARR1)以及多个光调控元件(Light)和转录因子响应元件(WRKY、CBF、MYB),因此,推测分离到一个新的强胁迫诱导型启动子。同时构建了BADH-P-a-3301和BADH-P-b-3301两个植物表达载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犁苞滨藜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朱仲佳,曾兴,刘励蔚,邸宏,王振华.转异苞滨藜BADH基因玉米高世代株系苗期外源基因表达及耐盐性功能分析[J].玉米科学.2016
[2].任伟,王志锋,周艳春,于洪柱,徐安凯.异苞滨藜BADH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及表达载体的构建[J].华北农学报.2011
[3].赵红娟,张博,李培英,陈爱萍.农杆菌介导犁苞滨藜NHX基因转化苜蓿的影响因素[J].草地学报.2007
[4].赵红娟.农杆菌介导犁苞滨藜NHX基因转化苜蓿影响因素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
[5].李金耀,张富春,马纪,蔡伦,鲍勇刚.采用RT-PCR扩增方法从犁苞滨藜中扩增NHX基因[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