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增强猝灭论文_王斌,刘峰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增强猝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缔合,微粒,分子,纳米银,纳米,负电。

荧光增强猝灭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刘峰毅[1](2016)在《苯乙烯衍生物在甲醇溶液中荧光猝灭及固体荧光增强机理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D-DFT和SF-DFT的方法研究了4-二甲氨基-2-苯亚甲基丙二酸二甲酯(图1)在稀溶液中荧光失活而固体中荧光增强的机理。结果显示,在甲醇稀溶液中,分子受光激发后电子密度发生重新分布,C=C双键被削弱而易于旋转,在供受体基团的影响下,导致分子弛豫到电荷转移态,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减小而易于发生非辐射失活;同时在CT态附近优化得到基态和激发态间的圆锥交叉S_1/S_0-CI,后者也可能在分子的非绝热跃迁中发挥一定作用。而在固体中,由于受到周围分子的空间束缚及静电排斥作用,C=C键的旋转相较于溶液更为困难,其非辐射跃迁受到抑制,从而荧光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期刊2016-07-01)

易明芳,张杰,赵玉杰,马业万,朱德权[2](2013)在《银纳米立方体对诺丹明分子的荧光增强或猝灭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乙二醇还原硝酸银,成功制备了平均边长约97 nm的银纳米立方体以用于诺丹明(RhB)分子的荧光实验。实验中,将探针分子RhB粉末掺杂于PMMA苯甲醚溶液中,制得不同厚度掺杂有RhB探针分子的PMMA薄膜,运用光谱技术和共焦显微技术研究了银纳米立方体与荧光分子的间隔、银纳米立方体不同浓度分布对RhB分子的荧光强度的影响。荧光光谱表明,荧光强度随PMMA厚度变薄而增强,当PMMA厚度为10 nm时,荧光增强因子最大,获得了56倍的荧光增强效果,而继续减小PMMA厚度时,其荧光增强因子又变小,说明发生了荧光猝灭效应。共焦荧光像则更直观地表现了银纳米立方体的浓度分布对荧光分子辐射增强的影响。因而,可通过调控银纳米立方体与荧光分子的距离及银纳米立方体的分布优化荧光增强因子以用于基于荧光的单分子探测,这一实验结果在生物成像和生物传感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胡志峰,郁继华,马彦霞,张昌达,汪志伟[3](2009)在《UV-B辐射增强对两种不同类型番茄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通番茄和黄化番茄幼苗为试材,研究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对蕃茄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影响,以揭示UV-B辐射增强对番茄光合作用的伤害机理.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番茄叶片的光合机构造成了一定伤害,使番茄幼苗生长量、叶片PSⅡ最大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天线转化效率(Fv′/Fm′)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明显升高;两种类型的番茄幼苗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存在差异,黄化番茄幼苗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杨季冬,周尚[4](2008)在《扑尔敏与赤鲜红的荧光猝灭和共振散射增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H4.4的BR缓冲介质中,扑尔敏(CPM)与赤鲜红(ET)相互作用形成离子缔合物,导致荧光和同步荧光猝灭,以及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最大RRS峰位于578nm附近.赤鲜红的荧光猝灭程度及共振散射增强程度与扑尔敏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0.24~8.0μg·mL-1和0.008~3.6μg·mL-1.将方法用于尿样中扑尔敏含量的快速测定,结果满意.此外,讨论了共振散射增强机理及荧光猝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8年16期)

王悦辉,周济,石士考[5](2006)在《纳米银对表面吸附荧光素的荧光增强和荧光猝灭效应及KCl的荧光猝灭释放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两种不同粒径的纳米银溶胶,研究了在水溶液条件下其对表面吸附荧光素(FL)的荧光性能的影响及KCl电解质对该体系荧光性能的影响。FL溶液中加入纳米银,FL分子吸收峰位发生红移。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FL分子荧光先出现增强,而后又逐渐猝灭。粒径较大的纳米银产生最大荧光增强比率所需浓度较低。在纳米银猝灭FL分子荧光的溶液中加入KCl电解质,随着KCl浓度的增加,荧光逐渐增强,出现了荧光猝灭释放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对表面吸附FL的荧光作用与FL分子附近局域电磁场增强和分子到金属表面无辐射跃迁能量转移过程决定并与纳米银的浓度、尺寸及电解质等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蒋治良,刘凤志,刘绍璞,卢欣[6](2003)在《氯金酸-罗丹明S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增强与荧光猝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 0 .2mol/LHCl介质中 ,罗丹明S(RDS)分别在 5 2 0nm和 5 5 0nm处有一个吸收峰和荧光峰。当有Au 存在时 ,Au 与Cl-形成AuCl-4,AuCl-4与RDS+ 借助于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AuCl4 RDS缔合物分子。AuCl4 RDS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 (AuCl4 RDS) n 缔合纳米微粒 ,粒径为 4 5nm。在 36 0nm产生瑞利散射峰 ,在 6 0 0nm产生共振散射峰。由于纳米微粒形成后 ,只有裹露在 (AuCl4 RDS) n 纳米微粒界面的RDS荧光分子才能吸收激发光子跃迁到激发态 ,进而返回基态产生荧光。而体相的RDS荧光分子无法与激发光作用产生荧光 ,即受激RDS分子数大为降低 ,故 5 5 0nm荧光峰和 5 2 0nm吸收峰的降低。当缔合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 ,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 ,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 ,由于乙醇致使(AuCl4 RDS) n 纳米微粒分解为AuCl4 RDS分子。结果表明 :红紫色 (AuCl4 RDS) n 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和产生共振散射峰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3年11期)

蒋治良,刘绍璞,江洪流,唐平生,尹传磊[7](2002)在《[AuI4]~--RDG~+缔合物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增强与荧光猝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 0 .2 mol/L HCl介质中 ,罗丹明 6 G( RDG)分别在 5 2 0和 5 5 0 nm处有 1个吸收峰和荧光峰。当有Au( )和 KI存在时 ,Au( )与 I-形成 Au I- 4 ,Au I- 4 与 RDG+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 ( Au I4) RDG缔合物分子。 ( Au I4) RDG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 ( ( Au I4) RDG) n 纳米微粒 ,在6 0 0 nm产生 1个特征共振散射峰 ,并且 5 5 0 nm荧光峰和 5 2 0 nm吸收峰降低。当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 ,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 ,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 ,由于乙醇致使 ( ( Au I4) RDG) n 纳米微粒分解为( Au I4) RDG分子。研究结果表明 ,红紫色 ( ( Au I4) RDG) n 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产生特征共振散射峰和减色效应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02年12期)

司民真,武荣国,张鹏翔[8](2002)在《染料分子吸附在正、负电性纳米银上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两种不同表面电性的胶态纳米银 ,选取阴离子型染料分子荧光素钠、既有阴离子基团又有阳离子的染料分子罗丹明B ,研究其在两种纳米银表面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现象 .当罗丹明B(RhB)分子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 ,对负电性纳米银 ,观察到荧光猝灭、荧光峰红移现象 ,且在分子的浓度适当时 ,加入KBr可获得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在正电性纳米银上 ,当分子的浓度较大时观察到荧光猝灭 ,当分子的浓度较小时观察到荧光增强 .而当荧光素钠分子 (FS)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 ,在负电性纳米银 ,观察到荧光猝灭 ;在正电性纳米银上观察荧光急剧增强现象 .从分子的结构及纳米银表面局域场增强或无辐射通道的增加对增强和猝灭的原因作了讨论 .(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司民真,苗润才[9](1998)在《纳米银粒子表面吸附染料分子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阴、阳离子型染料分子荧光素钠(FS)及若丹明6G(Rh6G)吸附在银胶体系内纳米银颗粒表面上,首次发现了FS的荧光增强谱及Rh6G的荧光猝灭谱.引起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的因素,除局域场和分子到金属表面能量转移这两个方面外,还与纳米银表面与被吸附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1998年07期)

普小云,曾昭权,龚光林[10](1994)在《竹红菌甲素在银胶中的电磁增强和荧光猝灭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方法,首次获得了竹红菌甲素在黄银胶中的拉曼光谱;分析了电磁增强和荧光猝灭效应在银胶一竹红菌甲素体系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1994年02期)

荧光增强猝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乙二醇还原硝酸银,成功制备了平均边长约97 nm的银纳米立方体以用于诺丹明(RhB)分子的荧光实验。实验中,将探针分子RhB粉末掺杂于PMMA苯甲醚溶液中,制得不同厚度掺杂有RhB探针分子的PMMA薄膜,运用光谱技术和共焦显微技术研究了银纳米立方体与荧光分子的间隔、银纳米立方体不同浓度分布对RhB分子的荧光强度的影响。荧光光谱表明,荧光强度随PMMA厚度变薄而增强,当PMMA厚度为10 nm时,荧光增强因子最大,获得了56倍的荧光增强效果,而继续减小PMMA厚度时,其荧光增强因子又变小,说明发生了荧光猝灭效应。共焦荧光像则更直观地表现了银纳米立方体的浓度分布对荧光分子辐射增强的影响。因而,可通过调控银纳米立方体与荧光分子的距离及银纳米立方体的分布优化荧光增强因子以用于基于荧光的单分子探测,这一实验结果在生物成像和生物传感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增强猝灭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斌,刘峰毅.苯乙烯衍生物在甲醇溶液中荧光猝灭及固体荧光增强机理探索[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2016

[2].易明芳,张杰,赵玉杰,马业万,朱德权.银纳米立方体对诺丹明分子的荧光增强或猝灭效应实验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13

[3].胡志峰,郁继华,马彦霞,张昌达,汪志伟.UV-B辐射增强对两种不同类型番茄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

[4].杨季冬,周尚.扑尔敏与赤鲜红的荧光猝灭和共振散射增强作用[J].科学通报.2008

[5].王悦辉,周济,石士考.纳米银对表面吸附荧光素的荧光增强和荧光猝灭效应及KCl的荧光猝灭释放效应[J].无机化学学报.2006

[6].蒋治良,刘凤志,刘绍璞,卢欣.氯金酸-罗丹明S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增强与荧光猝灭研究[J].分析化学.2003

[7].蒋治良,刘绍璞,江洪流,唐平生,尹传磊.[AuI4]~--RDG~+缔合物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增强与荧光猝灭[J].应用化学.2002

[8].司民真,武荣国,张鹏翔.染料分子吸附在正、负电性纳米银上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现象[J].化学物理学报.2002

[9].司民真,苗润才.纳米银粒子表面吸附染料分子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灭现象[J].光子学报.1998

[10].普小云,曾昭权,龚光林.竹红菌甲素在银胶中的电磁增强和荧光猝灭现象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4

论文知识图

不同浓度条件下R6G分子在GOAg基底上...典型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示意图[70...8 [Hg(SCN)_4]~(2-)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用于不同类型的检测:荧光猝灭(...14 M5 浓度对 CdTe 荧光的影响+-肌球蛋白体系(左)和Zn2+-肌球...

标签:;  ;  ;  ;  ;  ;  ;  

荧光增强猝灭论文_王斌,刘峰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