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行为论文_何幸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火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火险,火灾,森林,可燃物,森林防火,地表,翁源县。

火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何幸安[1](2019)在《最大限度减少森林火灾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秋冬季节以来,翁源县辖区持续干旱,大风天气增多,森林火险等级迅速攀升,随着秋收秋种等农事活动频繁,野外违规用火行为不断增多,森林防火形势非常严峻。为加强野外火源管控,有效防控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翁源县公安局各派出所按照县委县(本文来源于《韶关日报》期刊2019-12-23)

王秋华,李晓娜,叶彪,龙腾腾,闫想想[2](2019)在《华山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潜在燃烧火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内模拟近似无风状态下华山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燃烧火行为,掌握潜在火行为相关特征,为安全扑救、避免人员伤亡提供参考依据。在昆明周边的云南森林自然中心华山松纯林内设置样地,通过外业调查、采样,在实验室燃烧床内模拟火行为,包括引燃时间、熄灭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蔓延速率等,并计算火强度。华山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潜在火行为:点烧的可燃物含水率为5.71%~18.79%,接近野外的8.99%~14.96%,都很干燥、极易引燃;上坡火和下坡火的引燃时间很短,仅为1~2 s,遇到火源就被引燃,产生明亮火焰;下坡火的最大平均火焰高度达56.4 cm,明显高于上坡火的26.8 cm,前者的平均火焰温度最高为530℃,后者不到450℃;上坡火和下坡火的平均热辐射((4.1±0.9)~(7.2±1.0) kW/m~2和(4.2±0.7)~(6.9±1.0) kW/m~2)、蔓延速率(0.14~0.35 m/min和0.12~0.26 m/min)、烧损率(23.81%~51.40%和22.79%~58.33%)以及火强度(102.4~293.7 kW/m和116.0~322.9 kW/m),差距不明显。华山松纯林地表可燃物潜在燃烧火行为是低强度火,小坡度燃烧特征明显:燃烧相对稳定、平缓、火蔓延慢,火焰高度和火强度较小。但在野外,、地表可燃物里有部分半分解、分解的树桩和大枝条,一旦着火,即使地表明火扑灭,在适宜条件下,也能死灰复燃,危险性高。(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闫想想,王秋华,李晓娜,龙腾腾,普俊[3](2019)在《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燃烧火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南省新平县照壁山云南松纯林分布区域设置样地,通过外业调查、采样,在实验室燃烧床内用热电偶等测定火行为,包括点着时间、熄灭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长度和火强度等。结果表明,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低于10%,容易被引燃。无论是上坡火还是下坡火,火焰高度都在70 cm以下,阴燃时间都未超过4 min,火强度都低于370 kW/m,热辐射在7.21 kW/m~2左右,烧除率低于60%,属于低强度火。上坡火比下坡火的最高温度高,维持和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较短,变化对比较显着。(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宗学政,田晓瑞[4](2019)在《林火行为和扑救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火灾会破坏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林火扑救研究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林火行为研究一直是林火研究领域的重点。文中针对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3种类型,从火行为和扑救技术2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通过研究林火发生与蔓延机理,建立基于燃烧物理机制的火增长模型,是发展林火扑救技术的科学基础。林火行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探究自然条件下的地下火蔓延机制,发展地下火探测技术;完善地表火和树冠火蔓延的物理模型,确定地表火向树冠火转换的临界条件;提升火行为预报能力和开发扑救装备,增强扑救能力。(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汤雯,李凡[5](2019)在《高层建筑楼梯间及相连空间中烟气蔓延特性与火行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经济收入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愿望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我国现代化高层建筑在各个城市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难题。文章通过对高层建筑的结构以及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楼梯间及相连空间烟气流动特点、运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高层建筑火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现代高层建筑在消防安全方面的设计建造和消防安全防控保障提供有力依据和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王学辉[6](2019)在《典型混合可燃液体气液相界面蒸发特性及池火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使用的大多数燃料都为混合液体,混合液体是指含有两种以上组分的液体体系,混合液体中含有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各种组分,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得混合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呈现出与单组份燃料燃烧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基于气液相平衡理论研究了典型混合可燃液体的池火特性,为油品的储存、运输安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将气液相平衡理论引入到油池火的气液相界面蒸发传热研究中。多组分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最终是由微观的分子热力学相互作用决定的,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组分液体在蒸发过程中的组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并且将互溶的混合液体分为两类:共沸液体和近理想液体,并描述了两种液体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2)根据混合溶液的相平衡特征,配制了两种典型的混合燃料:正庚烷/二乙二醇二甲醚(DGM)混合物和正庚烷/乙醇混合物,并进行了两种典型的混合液体的池火燃烧特性实验,测试了两种混合燃料的池火特征参数,包括燃烧速率、油池温度变化、火焰辐射特征、火焰中心温度等。结果表明共沸液体的燃烧过程与单组份液体类似,燃烧过程中混合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挥发出的混合液体蒸汽组成也是恒定的,蒸汽中的组分等于共沸混合比例。近理想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能形成稳定的混合物,液相和气相组成一直在发生变化,因而混合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共沸机理和非共沸机理在混合液体对混合液的燃烧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对不同比例的共沸型的混合液体的典型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发现了叁种典型的燃烧模式,通过理论计算了叁个区域的边界值,提出了基于锥形量热仪数据的液相实时组分计算方法,验证了叁个区域的界定。(3)利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实际含氧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和燃烧产物情况。利用锥形量热仪对含氧的混合燃料燃烧效率和燃烧产物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混合燃料燃烧效率的基础数据:一氧化碳产率、CO/CO2比率、能量转化率和碳转化率。通过各项数据对混合液体的燃烧效率表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的产率不能有效地表征液体的不完全燃烧情况,能量转化率和碳转化率数据才能有效地对燃烧的不完全性进行表征,这说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主要是产生了碳烟。(4)基于锥形量热仪平台开展了含氧混合燃料油池在外界辐射条件下的点燃特性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含氧添加剂对混合燃料的点燃时间影响模式不同。航煤/DGM混合液体的点燃时间可以很好地用Janssens的0.55幂指数模型来拟合,而航煤/乙醇混合物的点燃时间不能用该模型来拟合,通过Janssens点燃模型推导的边界条件来讨论了该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混合燃料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情况。(5)基于二元混合液体燃烧过程的研究结论,发现了两种典型的油池火燃烧过程,并对每个过程的燃烧特点进行了描述。第一种为航空煤油/DGM混合燃料为代表,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二种以航空煤油/乙醇混合燃料为代表,其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进程:进程A和进程B。进程A和进程B分别包括叁个燃烧阶段。对于航空煤油/乙醇混合燃料,根据不同燃烧时期的液体表面沸腾温度数据与混合液体的相平衡温度特征分析表明,其燃烧过程中两个燃烧进程分别受乙醇和航空煤油的燃烧主导,根据HRR数据计算了燃烧过程中每个组分的燃烧速率,结果与燃烧主导模式结论相符,燃烧产物数据C02/CO和碳转化率数据同样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当乙醇体积分数小于40%时,混合液体的初始沸点大约为120℃,当乙醇体积分数大于40%时,混合液体的初始沸点大约等于乙醇的沸点,而混合液体油池燃烧后期的沸点温度不受混合比例的影响,与纯航煤的沸程相近。(6)扩展了混合液体池火的研究范围,开展了盐离子混合溶液池火燃烧特性的研究,以几种典型的含六氟磷酸锂的锂离子电解液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油池火实验,根据气液相平衡理论,得到了电解液溶剂的T-X图,结合电解液池火实验结果,将电解液池火的燃烧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Ⅰ)低沸点组分控制阶段,(Ⅱ)中间过渡阶段,(Ⅲ)高沸点组分控制阶段。锂电池混合物油池燃烧在低沸点控制阶段中,锂盐通过焰色反应改变了初始火焰的焰色,但是火焰的辐射特性不受影响,盐主要在过渡阶段和高沸点组分控制阶段大量发生热解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白色烟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姚勇征[7](2019)在《受限出口边界下隧道火灾火行为和烟气输运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隧道已经或正在被建造,这对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和促进货物的运输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隧道狭长的结构特点,一旦隧道内发生火灾事故,便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后果,因此,隧道火灾一直以来都是各国交通部门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前人对隧道火灾动力学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纵向通风、自然通风等良好通风条件下开展的,而有关隧道两端开口处于不同程度封闭或封堵状态下的隧道火灾研究十分少见。典型的受限出口边界下隧道(或狭长腔室)火灾场景有地铁列车车厢火灾、两端防火门关闭后的建筑走廊火灾、地下管廊火灾、煤矿巷道火灾、在建隧道火灾、出口被封堵后的隧道火灾等。基于传统隧道的火灾动力学理论可能不再适用于受限出口边界下的隧道火灾。对该类型隧道火灾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充分理解受限出口边界下隧道火灾的特点、发展火灾控制技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以揭示受限出口边界下隧道火灾火行为和烟气输运规律为目标,采用缩尺寸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利用收集的大量实验数据对复杂边界下(通风+隧道)池火燃料单位面积质量损失速率(m")的尺寸效应开展研究,作为隧道火灾相似性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为后续缩尺寸实验的开展和部分实验结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当小尺寸池火(直径D<1 m,尤其是在D<0.2 m时)出现在开敞环境时,通风会显着提高油池燃料的传导和对流热反馈(主导),燃料m"会随着风速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可高达数倍)。但当小尺寸池火出现在隧道内时,如果油池表面非常靠近隧道顶棚(如H2f/D<3),来自顶棚的辐射是主要的热反馈模式,燃料m"明显高于对应的开敞自由燃烧测试结果(可高达数倍)。此时通风会因顶棚辐射水平的下降而降低燃料m",但随着风速的进一步增加,燃料m"会因传导和对流热反馈的增加而增加。通风对燃料m"的影响均随着油池直径的增加而减小,当油池直径超过1 m后,来自火焰自身的热辐射是最主要的热反馈模式,燃料m"随风速通常在±30%的范围内波动。二.利用模型尺寸隧道对完全封闭条件下的隧道火灾(火源功率较小的小火)火焰形态和顶棚下方最高烟气温升规律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火源远离隧道的纵向中间位置时,火焰两侧流场不对称,火焰会向隧道近壁端倾斜,倾斜角度随着火源远离隧道中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区域Ⅰ(0≤d'≤0.64)内,最高烟气温升随无量纲火源距离(d')的增加而下降(火焰倾斜效应主导),在区域Ⅱ(0.64<d'<1)内,最高烟气温升随无量纲火源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烟气热积聚效应主导)。基于火焰倾斜的物理机制,提出了等效通风速度的概念,建立了适用于区域Ⅰ的顶棚下方最高烟气温升预测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热积聚效应修正因子,获得了适用于区域Ⅱ的最高烟气温升预测模型。量纲分析结果表明归一化的最高烟气温升在区域Ⅰ内随无量纲火源距离呈指数衰减规律。叁.利用模型尺寸隧道对封堵率和封堵时刻对隧道火灾(火源功率较大的大火)发展的耦合控制规律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封堵隧道出口可以降低燃料的质量损失速率和隧道顶棚温度,无论是对于完全封堵还是不完全封堵,均是封堵时刻越早,火灾控制效果越好。对于不完全的隧道封堵,当封堵出现在火灾的猛烈燃烧阶段时,其不仅不会限制火灾强度的增长,还会在隧道出口处诱导产生超过1000 ppm的CO有毒气体和强烈的顶棚射流火焰,这将对隧道出口处的救援工作产生威胁。此外,在不完全的封堵后,从隧道出口流出的火灾烟气并不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继续向前蔓延一段距离,而是在外界补给空气和封堵物遮挡的共同作用下立即沿竖向上升,这也是在救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特殊现象。四.利用模型尺寸和中尺寸隧道对通风控制隧道火灾出现的临界条件和燃料规律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受限出口边界下,火灾燃烧产物在隧道内不断积聚,污染了燃烧环境并稀释了火焰附近的O2浓度,加快了通风控制隧道火灾的出现,因此,出现通风控制隧道火灾的临界燃料/通风当量比在0.53-0.6之间,低于理论值1。对于早期为通风控制的隧道火灾,随着火焰附近O2体积分数的下降,燃料质量损失速率也会降低,此时有限的通风率会接近于对燃料蒸汽完全燃烧的需求,即通风控制隧道火灾从早期的不充分燃烧转化为充分燃烧(从燃料/通风计量比变化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早期为通风控制的隧道火灾最终转化为燃料控制的隧道火灾),因此,整个燃烧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呈倍数显着增加的CO产率。五.利用模型尺寸在建隧道对通风控制隧道火灾中火焰发生自熄的临界条件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火灾出现在水平隧道时,火焰发生自熄的临界条件和燃料种类有关,丙烷气体火源和浸渍过正庚烷的纤维板火源火焰发生自熄的临界燃料/通风当量比分别在0.28-1.38和1.11-3.6范围内。此外,火焰发生自熄时的临界O2体积分数在12-15%之间。在水平隧道内,烟气的分层结构在撞击到隧道端墙后会被破坏,进而在隧道的整个横截面内沿纵向蔓延,烟气蔓延速度正比于机械通风率。当火灾出现在倾斜隧道的低端封闭面时,即使是在通风率为0 m3/s时,火焰也没有发生自熄。火灾烟气蔓延速度高于对应的水平隧道结果,这是由倾斜隧道在纵向方向上具有浮力分量这一特点造成的。另外,火焰后方并不会形成燃烧产物的再循环,这两个特点增加了流出倾斜隧道出口烟气的温度,反过来促进了隧道的自然通风水平,进而提高了火焰附近的02体积分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裴众[8](2019)在《我市公安机关依法严惩野外非法用火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我市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部署要求,加强对火灾案件的立案查处,在对每一起火灾案件进行依法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严查火灾责任,严惩火灾犯罪。2月3日下午,寿阳县尹灵芝镇张靖村发生山林火灾。经查,起火原因系村民郭某某等(本文来源于《晋中日报》期刊2019-04-03)

李连强,牛树奎,陈锋,陶长森,陈羚[9](2019)在《北京妙峰山林场地表潜在火行为及燃烧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森林燃烧性是森林被引燃的难易程度和着火后的火行为特征,分析可燃物火行为及燃烧性为妙峰山林场地表可燃物管理、火险区划及森林防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林场内12种主要森林类型调查数据和二类清查资料,选择地表潜在火行为、火环境、可燃物理化性质及床层结构4大类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计算104个小班地表可燃物燃烧性并对地表可燃物燃烧性指数CI进行了排序。【结果】(1)无风条件下104个小班中,各优势树种小班地表潜在火行为有以下规律:针叶林普遍较大且地表火强度达到2 000 kW/m以上、蔓延速度3 m/min以上、火焰高度1.5 m以上,灌木林次之地表火强度700~2 000 kW/m、蔓延速度1.5~3 m/min、火焰高度1~1.5 m,阔叶林较小地表火强度700 kW/m以下、蔓延速度1.5 m/min以下、火焰高度1 m以下。(2)主成分分析表明,地表可燃物燃烧性与火行为指数正相关,与海拔因素负相关,与含水率负相关,与有效负荷量和床层高度正相关。(3)聚类分析表明,小班地表可燃物燃烧性指数CI分为5个等级:高燃烧性(Ⅰ)、较高燃烧性(Ⅱ)、可燃烧性(Ⅲ)、较低燃烧性(Ⅳ)、低燃烧性(Ⅴ)。各燃烧性等级的小班优势树种分别为:油松、落叶松、侧柏等针叶林,位于林场东南、西北部;油松、落叶松、侧柏与栓皮栎、五角枫等针阔混交林,主要位于林场西北部;栓皮栎、黄波罗、五角枫等阔叶纯林,集中于林场东南、西北部;山桃、荆条等灌木林及少数栓皮栎林、黄波罗等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林场东北部;荆条、山杏、鼠李、绣线菊等灌木,主要位于林场西南和中部。【结论】以油松、落叶松等针叶林为主的小班地表潜在火行为普遍较大,极易形成高强度地表火,易发生树冠火;燃烧性受到火环境、火行为和可燃物的影响,特别是可燃物有效负荷量、床层高度、海拔和含水率因子;高燃烧性和较高燃烧性小班多数位于林场北部、西北部,要注重对不同燃烧等级小班分类管理、科学巡护。(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新光,温哲华[10](2019)在《切实保护全省森林草原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吴新光 通讯员温哲华)为有效打击野外违法用火行为,确保打赢春防攻坚战,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草原火灾损失,保护全省森林草原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月11日至5月31日,省林业和草原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严厉打击野外违法用火专项行动,代号为“2(本文来源于《河北经济日报》期刊2019-02-19)

火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验室内模拟近似无风状态下华山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燃烧火行为,掌握潜在火行为相关特征,为安全扑救、避免人员伤亡提供参考依据。在昆明周边的云南森林自然中心华山松纯林内设置样地,通过外业调查、采样,在实验室燃烧床内模拟火行为,包括引燃时间、熄灭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蔓延速率等,并计算火强度。华山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潜在火行为:点烧的可燃物含水率为5.71%~18.79%,接近野外的8.99%~14.96%,都很干燥、极易引燃;上坡火和下坡火的引燃时间很短,仅为1~2 s,遇到火源就被引燃,产生明亮火焰;下坡火的最大平均火焰高度达56.4 cm,明显高于上坡火的26.8 cm,前者的平均火焰温度最高为530℃,后者不到450℃;上坡火和下坡火的平均热辐射((4.1±0.9)~(7.2±1.0) kW/m~2和(4.2±0.7)~(6.9±1.0) kW/m~2)、蔓延速率(0.14~0.35 m/min和0.12~0.26 m/min)、烧损率(23.81%~51.40%和22.79%~58.33%)以及火强度(102.4~293.7 kW/m和116.0~322.9 kW/m),差距不明显。华山松纯林地表可燃物潜在燃烧火行为是低强度火,小坡度燃烧特征明显:燃烧相对稳定、平缓、火蔓延慢,火焰高度和火强度较小。但在野外,、地表可燃物里有部分半分解、分解的树桩和大枝条,一旦着火,即使地表明火扑灭,在适宜条件下,也能死灰复燃,危险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何幸安.最大限度减少森林火灾发生[N].韶关日报.2019

[2].王秋华,李晓娜,叶彪,龙腾腾,闫想想.华山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潜在燃烧火行为研究[J].林业工程学报.2019

[3].闫想想,王秋华,李晓娜,龙腾腾,普俊.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的燃烧火行为[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

[4].宗学政,田晓瑞.林火行为和扑救技术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9

[5].汤雯,李凡.高层建筑楼梯间及相连空间中烟气蔓延特性与火行为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

[6].王学辉.典型混合可燃液体气液相界面蒸发特性及池火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7].姚勇征.受限出口边界下隧道火灾火行为和烟气输运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裴众.我市公安机关依法严惩野外非法用火行为[N].晋中日报.2019

[9].李连强,牛树奎,陈锋,陶长森,陈羚.北京妙峰山林场地表潜在火行为及燃烧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10].吴新光,温哲华.切实保护全省森林草原资源[N].河北经济日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各林地潜在地表火行为的聚类结...M 7火行为模式的烟气层高度的预...一32风速为sm/s时各林型火行为状...一5小班可燃物火行为参数计算结果...火行为格局与森林生态系统中各因...火行为预测图

标签:;  ;  ;  ;  ;  ;  ;  

火行为论文_何幸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