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自动配置论文-卫宏利

地址自动配置论文-卫宏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址自动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自动配置

地址自动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卫宏利[1](2019)在《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频识别网络和无线传感网络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将两种技术融合形成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终端设备日益增多,IPv4的地址池已经日渐匮乏,很难再满足物联网感知层对网络地址的庞大需求,本文主要着眼于物联网感知层与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融合,重点研究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这一新领域以及这些节点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研究。对已有的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架构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一种可快速部署的支持IPv6通信的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架构。主要是通过对节点的改造,使得传感器节点可以和阅读器节点直接进行通信,这样很好的解决了已有结构干扰较大以及硬件浪费的问题,无线自组织的方式使得节点可以快速大量的部署。(2)IPv6地址自动配置算法研究。针对本文提出的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架构,设计一种IPv6地址自动配置算法。分析本文提出的网络架构分簇多跳的结构特点,结合IPv6的地址格式以及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地址自动配置协议,本文对IPv6地址格式进行重定义,对相关数据包进行设计,详细介绍了新节点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流程,该算法将代理节点自上而下的广播机制和新节点自下而上的地址配置请求机制相结合,避免了新节点等待时间过久或者包洪泛的问题,节点的IPv6地址由相应的代理节点分层进行有状态的地址分配避免了节点地址冲突检测环节降低了地址配置能耗,多个节点进行地址配置提高地址分配的效率。最后讨论了节点可能出现的失效、故障移动等特殊情况处理机制。(3)在OPNET Modeler 15.4的仿真环境下对本文提出的IPv6地址配置方案以及Strong DAD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02)

年梅,任昊哲,刘若兰[2](2017)在《IPV6地址自动配置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IPV6网络建设工作的展开,对IPV6网络配置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本文探讨借助软件WMware Workstation和Wireshark等,设计IPV6地址自动配置实验.本实验将IPV6工程配置和协议分析相结合,旨在加深学生对IPV6地址自动配置协议和各种多播地址表示和用法的理解,增强学生配置和管理IPV6主机及路由器的工程实践能力.本实验无需专门的软硬件投入,并且不受实验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能够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本文的设计思路为IPV6实验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期刊2017年02期)

欧洁云[3](2017)在《嵌入式设备中IPv6地址自动配置的实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嵌入式技术领域中,支持IPv6的嵌入式设备将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地址自动配置是嵌入式设备基于IPv6网络互联的关键方式之一。本文探讨了无状态和有状态两种自动配置方式的运作机理和过程,在嵌入式协议栈中设计并实现了两种地址的自动配置。(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7年01期)

王悦[4](2016)在《基于移动IP技术的移动自组网地址自动配置方法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互联网大多数是基于有线传输的,尽管最近几年无线局域网发展势头很迅速,但是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和多样化提出了无线移动网络的越来越多的要求,为了解决传统有线网络的扩展性差和无线局域网存在的用户数量固定且投入成本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IP的移动互联网设计,无线移动网络的提出满足了用户在的短时间、宽范围对网络通信的需要,他实现了对传统多跳网络的有效延伸,高位置管理性能切换性能,通过OPNET仿真对比了采用新方案后在管理数据开销和切换性能上的改进,最后给出了在实际Ad Hoc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上应用本文所提出的分层分布式移动IP方案的具体软件实现过程。(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吴冬冬[5](2016)在《网络地址自动配置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研究与发展,网络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网络地址的自动配置是服务器和交换机对外提供高效服务的基础,但是,现有的网络地址自动配置缺乏网络连接关系的自动探测手段,缺乏安全认证机制,无法保证地址配置过程的正确性,缺乏网络地址配置信息的自动生成、分发和一致性检查机制,而且随着网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网络设备数量繁多,仅仅依靠手工配置,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出错率也会增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以下创新点:(1)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的网络设备主要由大量二层交换机和叁层交换机组成,由于交换机的透明性,一般的网络拓扑测量算法难以识别,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LLDP的自适应网络拓扑测量算法LATD,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LATD能够完全测量整个网络的物理链路拓扑,准确度较高,同时也证实了LLDP信息在各厂商设备上的存在价值,并不依赖于保存在MIB中的转发信息,可以实时更新表内信息,有较高的效率,对测量子网中的交换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针对DHCP协议安全机制薄弱,存在潜在的安全漏洞,如非法DHCP服务器、Mac地址伪装、重放攻击、Dos攻击等,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OTP机制的安全认证模型,结合系统当前时间计算一次性密钥,并用该密钥Hash计算消息认证码,最终DHCP实体通过验证自定义Option180中的认证码,达到安全认证的目的。通过实验对比验证,该模型不但能保证DHCP协议的安全,而且具有较高的性能。(3)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网络地址自动配置原型系统,采用分层的体系架构,从上到下分为可视化层、控制层、操作层和资源层,实现了网络地址配置信息的自动生成、分发和一致性检查等功能,并通过部署实验环境,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各项功能。(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6-04-01)

严霞[6](2015)在《基于地址挖掘的自动配置率提升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辅助电信运营商的正确决策,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以电信运营商的具体应用"提升自动配置率"简要介绍了数据挖掘的过程,主要包括使用挖掘工具介绍、数据预处理过程、Apriori算法应用及挖掘结果解读后的举措与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8-01)

廖昀[7](2015)在《探讨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移动自组网中IP地址自动分配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列举出了移动自组网中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共同特点,简要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5年13期)

孙付龙[8](2014)在《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自组织网络与传统因特网和电信网不同,是由一组可移动的无线节点自发组成的网络。网络中节点间的通信是在没有中心管理系统和常规基础设施的支持下进行的,网络的拓扑可能因为节点不可预知的移动、加入、离开和节点的传输特性而随机改变。这使得传统网络中很多成熟的技术不能在移动自组网中直接应用。一直以来,对移动自组网网络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网络中的最优路由算法方面。几乎所有对路由的研究都假定网络中的移动节点都已事先已配置好了IP地址,但这一点对于网络中节点移动性强,移动没有规律的移动自组网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对于小规模的移动自组网来说,手动静态配置节点的IP地址也许是可行的;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移动自组网,尤其是允许节点自由移动、加入和离开的实用型、开放型移动自组网,要想手工配置好每个移动节点的IP地址是不现实的。而移动自组网的节点在进行通信时都需要一个标识自己以此来区别于其他节点的标识符。在局域网通信中,硬件地址被作为标识主机网络接口卡的标识符,但硬件地址不能用于广域网通信中。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中IP地址被广泛认为是节点通信过程中的标识符。在集中式通信的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DHCP或者人工的方式来配置主机的IP地址。但在移动自组网这种没有中心节点的、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中,不能通过人工或者DHCP机制来为节点配置IP地址。而节点只有在获得IP地址以后才能进行路由和通信。传统网络的地址动态配置协议不能直接应用于移动自组网,因此,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是移动自组网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在深入研究和探讨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技术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部分工作:1.介绍了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2.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移动自组网络的相关技术,包括移动自组网的定义、节点结构、网络结构,现阶段移动自组网应用的协议栈,移动组网的特点、应用和移动自组网中的关键技术等进行介绍。3.介绍了移动自组网中IP地址自动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移动自组网中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特点,对几种典型的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分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4.在充分了解传统的基于伙伴系统的IP地址自动分配算法(Buddy)的基础之上,对其IP地址分配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分析Buddy算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伙伴系统地址分配算法,给出了改进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并进行算法仿真和分析。5.在了解了移动自组网中典型的DSDV和DSR路由协议的基础上,针对这两个路由协议的原理,提出了基于DSDV和DSR原理的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分配算法,给出了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方法,并进行算法仿真和分析。(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宋广佳,季振洲,王晖[9](2014)在《一种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中DAD攻击的防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中,新IP地址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重复地址检测。在检测过程中,一旦有攻击节点声称解析地址已经被占用,将导致节点地址配置失败,从而形成重复地址检测攻击。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用WAY机制作为防御手段,WAY机制使用逆向地址确认、自我声明及WAY-table检查的方法,对欺骗报文进行过滤,使欺骗节点攻击成本增加且无法进行二次欺骗。仿真实验表明,WAY机制弥补了邻居发现协议安全性的不足,可大幅提升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王毅,李会[10](2013)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IPv6组网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IPv6网络中可以通过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实现客户端IP地址的自动获取和绑定,但是它提供的功能有限。文中提出通过IPv6协议本身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和DHCPv6合作,实现客户端即插即用的零配置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实验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06期)

地址自动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内IPV6网络建设工作的展开,对IPV6网络配置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本文探讨借助软件WMware Workstation和Wireshark等,设计IPV6地址自动配置实验.本实验将IPV6工程配置和协议分析相结合,旨在加深学生对IPV6地址自动配置协议和各种多播地址表示和用法的理解,增强学生配置和管理IPV6主机及路由器的工程实践能力.本实验无需专门的软硬件投入,并且不受实验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能够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本文的设计思路为IPV6实验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址自动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卫宏利.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方案研究[D].新疆大学.2019

[2].年梅,任昊哲,刘若兰.IPV6地址自动配置实验[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7

[3].欧洁云.嵌入式设备中IPv6地址自动配置的实现方法[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7

[4].王悦.基于移动IP技术的移动自组网地址自动配置方法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6

[5].吴冬冬.网络地址自动配置系统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

[6].严霞.基于地址挖掘的自动配置率提升方案[C].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2015

[7].廖昀.探讨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

[8].孙付龙.移动自组网IP地址自动配置协议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9].宋广佳,季振洲,王晖.一种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中DAD攻击的防御方法[J].电信科学.2014

[10].王毅,李会.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IPv6组网实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

标签:;  ;  ;  ;  

地址自动配置论文-卫宏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