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创造力

心理健康和创造力

一、心理健康与创造力(论文文献综述)

何妍,俞国良[1](2021)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创造力培养》文中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基础,关键在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然而,有关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至今仍存在争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困境,俞国良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应牢固树立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制高点’的教育理念",本期访谈将就相关问题邀请俞教授作深入分析,以期更客观地澄清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创造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从而为教育工作者在兼顾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王静[2](2021)在《创造性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

蔡娟[3](2021)在《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探究 ——基于阿瑞提“创造力”过程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艺术疗愈的视角探索创造力疗愈,“疗愈”强调的不是解决某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或治疗了某种疾病,而是从无意识层面看见被心灵困扰的真实自我;进而在认知和意识层面,获得一种提升与拓展,改变和更新看待事情的视角,从而解除内心冲突、恢复身心灵的平衡与健康,实现个性化成长。结合当下国民的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本文研究的疗愈受众定位在:压力环境下情绪情感易敏感,情绪困扰亟须疗愈的普通大众。研究思路如下:通过梳理心理学领域关于“创造力与疗愈”的相关理论研究,将“创造力疗愈”研究的任务及重点落脚在:阿瑞提的创造力过程理论与代表性的艺术疗法理论,围绕着“无意识—意识—审美升华”过程相关的心理治疗理论,阐述创造力疗愈的疗愈性、疗愈机制与疗愈作用。最后将理论落实到笔者研究生期间在做的案例研究中,呈现与总结创造力活动对案例人群的疗愈作用。综上所述,“创造力疗愈”论题的阐述,初步探究了创造力与疗愈的本质和关系;梳理和丰富了艺术治疗理论的研究和解读角度;论证了创造力的疗愈性、疗愈机制及疗愈作用,得出结论: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整合创造力的无意识过程、意识过程,能转化创伤,有效地治疗心理问题,实现疗愈,即创造力疗愈。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创造力疗愈”的论述,能够倡导构建充满创造力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指导艺术治疗临床实践工作。

俞国良,张伟达[4](2020)在《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争议、证据及其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创造力和心理健康,既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动力支持。然而,囿于时下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技术,这两者间的关系至今仍不明朗。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积极的心理健康品质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而创造力的自由表达也提高了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换言之,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如车之两轮,是相互驱动的。依据上述元分析的证据,本文从关系视角对心理健康与创造力的培养作出了展望。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明慧[6](2020)在《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及干预》文中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新颖独特成分的一种能力品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控制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一个人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一直是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创造力、自我控制与学业成绩对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促使学生成长使其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是自我控制、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学习知识的主要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家长都关注的课题,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虽然已有研究者尝试对自我控制和创造力的关系做出解释,但是总体研究仍非常少且结论有所不同。现今几乎没有通过运用自我控制理论对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干预,间接提升个体创造力的研究。另外对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很少或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走向实践应用中。所以本研究将关注于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青少年自我控制团体干预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研究一为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现状调查研究。在辽宁省锦州市、海城市选取了1300名青少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分别测量他们的自我控制和创造力,并获取调查期间最近一次的期中成绩,分析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现状,并对其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二为对某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自我控制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在锦州市某小学选取两个同质的普通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外一个班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实验组被试进行12次自我控制团体辅导干预,验证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对提升青少年自我控制的有效性,以此进一步探讨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在性别,年级,是否是班干部,家庭教养方式,与周围人关系,家庭生活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性差异。(2)青少年创造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青少年创造力在年级,是否是班干部,家庭教养方式,与周围人关系,家庭生活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青少年学业成绩在性别,是否是班干部,年级,家庭教养方式,与周围人关系,家庭生活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相关。自我控制冲动系统与创造力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控制系统与创造力呈现显着的正相关。自我控制冲动系统和学业成绩间呈显着负相关;控制系统和学业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创造力和学业成绩呈显着的正相关。(5)自我控制水平影响创造力、学业成绩的表现,创造力水平影响自我控制、学业成绩表现。学业成绩水平影响自我控制、创造力的表现。我控制冲动系统低分组的创造力水平、学业成绩平均值均显着高于冲动系统高、中间分数组。控制系统低分组创造力水平、学业成绩平均值均显着低于控制系统高、中间分数组。创造力低分组冲动系统平均值显着高于创造力高、中间分数组。创造力低分组控制系统、学业成绩平均值均显着低于创造力高、中间分数组。语文学业成绩高分组的冲动系统平均值显着低于学业成绩低、中间分数组。语文学业成绩高分组的控制系统平均值显着高于学业成绩低、中间分数组。在创造力各维度上,语文学业成绩中间分数组的平均值高于学业成绩高、低分数组。数学学业成绩高分组的冲动系统平均值显着低于学业成绩低、中间分数组。数学学业成绩高分组的控制系统、创造力平均值均显着高于学业成绩低分组和中间分数组。(6)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冲动系统对创造力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系统对创造力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冲动系统对学业成绩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系统对学业成绩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创造力对自我控制冲动系统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创造力对控制系统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创造力对学业成绩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7)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能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与学业成绩。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建议,在自我控制的培养上教师应转变观念,合理引导青少年失控行为,并应重视支持、激励的作用,保持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家长也应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发挥父母榜样作用,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在创造力的培养上应着重从思维培养、心理培养和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各方也应改变唯成绩论正确看待学业成绩与创造力的关系。

林见南[7](2020)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造力和学校的创新性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音乐创作中的创造力是音乐创造力中最常见、最根本的部分。虽然许多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涉及了音乐创作创造力,但至今并没有文献明确地提出和界定这一概念。这种现状阻碍了音乐创作创造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音乐创作教学的主要对象,也是专业音乐创作主要的人才来源,该群体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发展特征应当受到特别重视。本研究从现有的音乐创造力研究中归纳出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概念,并初步划分其水平层级、初步建立其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尝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寻找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帮助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创作,也为将来有志于尝试音乐创作的莘莘学子提供参考与建议。本文的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梳理了音乐创作创造力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尚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解释了与本文有关的若干重要概念。第一章论述音乐创作创造力的界定与评估。音乐创作创造力是由音乐创作与音乐创造力结合而成的,而音乐创造力又是创造力的一个子范畴。本章从创造力、音乐创造力、音乐创作三个方向入手,同时借鉴音乐美学、认知神经科学、音乐教育学、社会学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尝试对音乐创作创造力进行界定,并将其分为迷你、日常、专业与杰出四个层级。随后,探讨了根据音乐作品与音乐创作过程,对音乐创作创造力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基于音乐作品的评估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系统性、适切性、独特性、价值性六个维度,基于创作过程的评估包括准备、乐思形成、乐曲赋形三个阶段。第二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三模块结构模型的建立。音乐创作创造力与个体的心理特质、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所处环境都有密切关联。因此,该结构模型包括个体模块、领域模块与环境模块。随后,本章将个体模块分为智力、人格、动机、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将领域模块分为音乐专业知识技能、音乐喜好多样性两个维度,将环境模块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对中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每个维度的大致水平逐一进行分析。本章的最后呈现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三模块结构模型图(围绕音乐创作创造力呈等边三角形),并简要论述了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三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本章以就读于国内五个城市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为被试,分别对每个学生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和三模块结构模型的每个维度进行测量并计算其相关性,结果均为显着。随后,以音乐创作创造力为因变量、以这些因素为备选自变量,尝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有智力、人格、动机、音乐喜好多样性和社会文化倾向,发现被试群体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可以解释他们在因变量得分上69.4%的差异,而其他备选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程度较弱。第四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讨论。本章依据第三章收集到的数据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逐一讨论回归方程中每个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认为,长时记忆与提取能力较强、经验开放性较高、创造性音乐创作动机较强烈、音乐喜好较广泛、社会文化观念较倾向于个人主义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通常具备某些共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均有利于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自变量两两之间的共变效应,以及它们共同影响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机制。第五章从学校、个体和家庭三条路径,探索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途径与方法。第一,学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学生作品中展现的创造性火花予以更多的关注和肯定,避免直接对作品做出“好”与“坏”的评价;重视学生音乐创作的内部动机,培养他们对音乐创作真正持久的兴趣;学校还可以与职业音乐家合作,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训练。第二,如果个体有意学习音乐创作乃至以此谋生,那么个体必须尽快评估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及其与作曲领域现状的匹配程度,同时个体还需要保持音乐创作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并在人际网络中寻找自己音乐创作创造力发展的专业与情感支持。第三,父母需要认识到音乐创作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并为子女的音乐创作学习提供条件;父母应当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二是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的展望。由于被试群体样本量有限,因此第三章音乐创作创造力与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等统计量的具体数值可能需要进行验证与调整。未来的类似研究可以收集更多的人口学变量,对备选自变量做更精细的测量,对每个自变量的影响机制做更全面、深入的探讨。还可以打破时间限制,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发展规律做历时性研究。

俞国良,张伟达[8](2019)在《创造力与心理健康:关系视角的诠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有关创造力和心理健康关系的争论一直相持不下,时至今日这一局面尚未得到缓和。通过对以往有关两者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检索、梳理与分析,发现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心理健康是创造力成长的"土壤",积极的心理健康品质可以为创造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前提与保障,而富有创造力的活动也会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充分表明了在我国普及心理健康服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实施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童晓芳[9](2019)在《基于专念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素质人才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和创造能力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创新和创造能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养下一代的创造力,广泛开展创新教育作为本国教育战略规划的核心议题。本研究是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来展开研究,旨在分析兰格专念与大学生创造力的相关性,将兰格专念量表中对大学生创造力水平影响较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将专念培养中好的措施运用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中。本研究分为5部分,绪论是由问题缘起、研究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几部分构成。第一章对专念理论进行解析,包括专念理论的提出、本质及结构。第二章以东北石油大学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创造力的现状调查和分析。第三章是进行专念与大学生创造力的相关性分析,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专念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关系,其次采用兰格专念量表(LMS)和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WPMF)对273名大一新生分别进行专念水平和创造力水平的调查和评估,用SPSS19.0对调查问卷进行人口变量、相关性和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差异在大学生创造力各个维度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专业方面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创造力倾向总体上差异不大,但是在好奇心维度上理科和工科大学生要高于文科大学生;从性别上来看,男生和女生在兰格专念量表的寻求新意(t=3.396,p<0.01)和创造新意(t=2.731,p<0.01)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在专业方面文科、理科和工科差异不太显着,寻求新意方面理科和工科得分率高于文科生;在相关分析中兰格专念的各个维度与创造力各个维度基本存在显着正向相关(p<0.01);在回归分析中创造新意和专念总分对好奇心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5.8%),创造新意和专念总分对挑战性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2.4%),创造新意和专念总分对创造力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2.7%)。总体来说兰格专念总体水平与创造力总体水平具有正向显着相关性,专念水平越高创造力水平越高。第四章根据研究的结果,将提升专念的有效训练方法运用到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进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提供些许参考。

杨琰[10](2019)在《自主支持环境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自主支持环境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实证了解国内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现状,并检验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动机在自主支持环境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关系间的多重中介效应,为现阶段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创造力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来自全国16所护理院校的216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问卷、自主支持环境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自主性动机量表、研究生创造力量表,使用SPSS20.0及AMO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主效应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 分析。结果:(1)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创造力得分为(3.64土0.66),处于中等偏上程度:基本心理需求三个维度得分中,关系需求得分最高为(4.11 土0.69),自主需求得分为(3.88±0.64),能力需求得分最低为(3.52±0.48);导师自主支持和团队成员支持程度较高得分分别为(4.25士0.72)、(4.23±0.73)。(2)自主支持环境、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动机、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各变量间呈显着正相关(P<0.01)。(3)自主支持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及强度如下:自主支持环境→研究生创造力(β=0.372,P<0.001)。(4)自主支持环境对基本心理需求的影响及强度如下:自主支持环境→基本心理需求(β=0.628,P<0.001)。基本心理需求对自主性动机的影响及强度如下: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动机(β=0.611,P<0.001)。(5)自主支持环境对自主性动机的影响及强度如下:自主支持环境—自主性动机(β=0.450,P<0.001)。(6)自主性动机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及强度如下:自主性动机→研究生创造力(β=0.481,P<0.001)。结论:(1)当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科研任务中,感知到导师、团队成员更多的自主支持时会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2)在自主支持环境下,护理硕士研究生容易获得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从而促进外部动机内化,产生更多的自主性动机。(3)自主支持环境下,护理硕士研究生会产生较高水平的自主性动机,进而对创造力产生促进作用。(4)自主支持环境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来增强自主性动机,进而对创造力产生间接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与创造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健康与创造力(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创造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与重要特征
心理健康是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

(3)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探究 ——基于阿瑞提“创造力”过程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艺术疗愈”到“创造力疗愈”
    第一节 大众的“疗愈”需求和应对形式
        一、国民心理现状及疗愈需求
        二、不同层级的疗愈形式
    第二节 艺术疗愈的本质
        一、艺术疗愈的特性
        二、艺术疗愈核心疗法
        三、艺术疗愈的本质
    第三节 “创造力”与“疗愈”的关系
        一、 “创造力”与“疗愈”
        二、创造力疗愈
第二章 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
    第一节 “创造力疗愈”的疗愈性
        一、从创造力过程论阐释创造力疗愈性
        二、从绘画艺术疗法阐释创造力疗愈性
    第二节 “创造力疗愈”的疗愈机制
        一、 “无意识”的揭示和转化
        二、 “意识”的拓展和更新
        三、 “审美升华”的整合
    第三节 “创造力疗愈”的疗愈作用
        一、 “无意识”疗愈作用
        二、 “意识”疗愈作用
        三、 “审美升华”的整合作用
第三章 儿童创造力疗愈案例探究
    第一节 儿童创造力绘画活动的疗愈作用
        一、“情绪”疗愈作用
        二、“自我”疗愈作用
    第二节 儿童创造力绘画活动设置
        一、确定表达主题
        二、创作引导
    第三节 儿童创造力绘画活动疗愈案例呈现
        一、“情绪”疗愈案例总结
        二、“自我”疗愈案例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4)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争议、证据及其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造力与心理健康:历史争议的悬念
二、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的证据
    (一)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
    (二)理论与假设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和筛选
        2.文献筛选与纳入标准
        3.文献编码
        4.元分析过程
    (四)研究结果
        1.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效应量检验
        2.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效应量检验
三、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未来展望
    (一)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主效应
    (二)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调节效应

(6)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及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1.现实依据
        2.理论依据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研究问题与假设
        1.研究问题
        2.研究假设
        3.研究设计
    (五)文献综述
        1.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创造力的相关研究
        3.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4.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5.以往研究的不足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二、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1.自我控制量表
        2.创造力量表
        3.学业成绩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1.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总体现状与人口学差异分析
        2.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3.自我控制高低中间分组、创造力高低中间分组与学业成绩高低中间分组的关系分析
        4.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之间预测作用分析
    (五)讨论
        1.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总体现状与人口学差异讨论
        2.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讨论
        3.自我控制高低中间分组、创造力高低中间分组与学业成绩高低中间分组的关系讨论
        4.自我控制、创造力、学业成绩之间预测作用的讨论
三、自我控制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工具
    (五)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
        1.理论依据
        2.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3.效果评估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检验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检验
        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检验
        6.心理团体辅导成员的反馈分析
        7.团体心理辅导的延迟回访
    (七)讨论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讨论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讨论
        5.实验组前后组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讨论
        6.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
四、总讨论与结论
    (一)总讨论
    (二)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三)结论
五、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7)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追求
    六、相关概念介绍
第一章 音乐创作创造力研究——界定与评估方法
    第一节 音乐创作创造力的界定
        一、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概念来源
        二、音乐创作创造力界定的理论依据
        三、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音乐创作创造力的评估
        一、基于音乐作品的评估
        二、基于创作过程的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三模块结构模型
    第一节 个体模块
        一、智力
        二、人格
        三、动机
        四、知识技能
        五、心理健康
    第二节 领域模块
        一、音乐专业知识技能
        二、音乐喜好
    第三节 环境模块
        一、家庭环境
        二、学校环境
        三、社会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
    第一节 研究样本、变量与施测
        一、样本、变量与测量工具
        二、测量工具
        三、施测流程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数据处理与备选自变量的筛选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讨论
    第一节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各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一、智力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二、人格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三、动机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四、音乐喜好多样性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五、社会文化倾向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一、智力与人格
        二、智力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三、智力与社会文化倾向
        四、智力与动机
        五、人格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六、人格与社会文化倾向
        七、人格与动机
        八、动机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九、音乐喜好多样性与社会文化倾向
        十、社会文化倾向与动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
    第一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学校路径
        一、音乐教师
        二、音乐教育系统
    第二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个体路径
        一、评估音乐创作是否适合自己
        二、保持音乐创作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三、发展社会与专业支持系统
        四、利用最新科技
    第三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家庭路径
        一、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
        二、改进教育心态与方法
        三、依子女年龄调整创造力培养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影响因素问卷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创造力与心理健康:关系视角的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与重要特征
    (一) 以“需要层次说”为导向的“适切性”
    (二) 以“自我实现论”为目标的“发展性”
二、心理健康是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一) 心理健康为创造力提供认知结构前提
    (二) 心理健康为创造力提供非智力因素保障
三、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四、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

(9)基于专念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现实困境:创造力培养的缺失
        (二)国家呼吁:创造力培养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三)专念对创造力的影响:专念与创造力有紧密联系
    二、研究综述
        (一)专念的应用领域及测量
        (二)创造力理论及测量
        (三)大学生创造力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专念理论解析
    一、专念理论的提出
        (一)潜念及僵化思维
        (二)专念
        (三)专念学习力
    二、专念理论的特征
        (一)创造新类别
        (二)接受新信息
        (三)多重视角
        (四)对情景敏感性
        (五)过程导向
    三、专念理论的结构
        (一)注意力
        (二)思维转换
        (三)开放性心态
        (四)自我意识
第二章 大学生创造力的调查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调查
    二、大学生创造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失败的经历形成的心理阻抗
        (二)逐渐形成的自动化思维
        (三)社会化进程中失去自我
        (四)被教育抑制的内驱力
        (五)忽视的早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章 专念与大学生创造力的相关性研究
    一、专念与创造力关系的理论探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三)统计处理
    五、研究结果
        (一)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在不同人口学上的差异比较
        (二)兰格专念量表在不同人口学上的差异比较
        (三)兰格专念量表和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相关性分析
        (四)兰格专念量表与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回归分析
    六、讨论
        (一)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分析讨论
        (二)兰格专念量表的分析讨论
        (三)兰格专念量表与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量表相关性分析讨论
        (四)兰格专念量表与威廉姆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回归分析讨论
第四章 专念对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启示
    一、养成专念式注意,打开注意视屏
    二、改善心智模式,培养开放性思维
    三、搭建通向创造的“立交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扩大模糊容忍度,创设不确定条件
    五、开发潜意识,激发创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兰格专念量表
    附录2 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量表
后记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自主支持环境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概念
    1.4 文献回顾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假设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抽样方法
    2.4 样本量计算
    2.5 研究工具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一般资料分析
    3.2 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及前因变量现状
    3.3 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单因素剖析
    3.4 有关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假设检验
第四章 讨论
    4.1 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现状
    4.2 对自主支持环境直接影响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分析
    4.3 对自主支持环境间接影响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分析
    4.4 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对策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录B 研究工具
附录C 综述(已发表) 影响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非认知因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四、心理健康与创造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创造力培养[J]. 何妍,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19)
  • [2]创造性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的干预研究[D]. 王静. 西南大学, 2021
  • [3]艺术疗愈视角下的“创造力疗愈”探究 ——基于阿瑞提“创造力”过程论[D]. 蔡娟.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4]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争议、证据及其研究展望[J]. 俞国良,张伟达. 河北学刊, 2020(05)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及干预[D]. 刘明慧. 渤海大学, 2020(05)
  • [7]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D]. 林见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创造力与心理健康:关系视角的诠释[J]. 俞国良,张伟达. 中国教育学刊, 2019(08)
  • [9]基于专念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 童晓芳.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10]自主支持环境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 杨琰.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心理健康和创造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