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门前
最近,一张外国记者拍摄的周恩来站在西花厅门口的生活照在网上广为流传。一件平常的事情因为配文作者看似随意实则别有用心的一句说明而变得不平常了。
广西共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各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这些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共同构建了广西宝贵的多元文化。由于民族渊源、人口迁徙、民俗影响和文明交往等因素,广西与东盟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形成了亲睦和善、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这为广西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东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东盟合作纵深发展、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广西民族文化面向东盟的传播衍生出许多新的格局和特征,需要摸索并建立新的、更为有效的传播路径,而通过旅游合作推进传播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
据为照片配文的作者介绍,这张照片是德新社驻华记者巴格曼于1971年在西花厅门口拍摄的。巴格曼对这张照片十分珍视,认为这是自己拍得最满意的照片。并嘱咐家人要在自己去见上帝之后才能把这张照片的底片连同版权一起赠送给新华社。照片中,周恩来英俊潇洒地站在西花厅门口,双手握于背后,十分自然。但是,配文作者在照片的上方加了一句大字导读:“真相竟然是……”照片下面所题的文字是“一个人端一阵子并不难,难的是端一辈子不露痕迹”。而且作者另外又配了一段文字,说“这张照片透露的一个重要讯息是,周的胳膊是可以放下来并且是可以背在身后的”。并特意说“感谢巴格曼,让我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这样几处文字说明加上最后一句看似随意的礼节性语言,分明是别有用心、锋芒毕露,指向十分明显。
要想合理的评估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整合度、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对北部湾当前区域经济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以下指标来对当前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估(见表1)。
1945年8月,毛泽东(右二)、周恩来(左一)与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左二)在美军观察组住处前合影
就我所见到过的周恩来照片,各种各样的姿态都有,尤其是双手的姿势,可以说是端放举背皆自如,而不是一直端着,更没有“端一辈子”而且藏着掩着“不露痕迹”。这些照片都是周恩来数十年来工作和生活的真实记录,毫无疑问,都是周恩来的真相。并不是巴格曼的这张照片才“让我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周恩来风度翩翩,无论是工作照还是生活照,都是光彩照人。1939年8月,周恩来赴苏联治疗前和刘少奇的合影中,右手还吊着绷带。1946年5月,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的一张照片,右手插于上衣口袋,右腿向前迈步,左手自然摆动,何等英俊潇洒。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中共代表团驻地南京梅园新村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时留下的一张照片中,右手叉腰,左手指着地图,强烈谴责国民党撕毁决议,关闭和谈之门,宣布中共代表团即将撤回延安。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在开国大典上的一张照片,两手轻握于胸前小腹部,神态自然安详,恰似一场大战后的小憩。1952年8月,周恩来与毛泽东一起观看解放军体育运动会比赛时,照片中的周恩来举着双手热烈鼓掌。1954年4月,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的照片,步履坚定、神情沉稳,这是他代表新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其风度让西方世界为之震动。1958年,农业大跃进出现了严重的浮夸风,夏收期间各地竞放高产卫星。7月份,周恩来在广东新会县视察粮食工作展览会时,看着展览会上装着粮食的几只布口袋,神情严峻,右手叉腰、左手前指。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职员时,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双手兴奋地向前伸出。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尼克松,微伸右手与尼克松相握。到了室内,尼克松主动帮着周恩来脱大衣,周恩来双臂伸至身后,配合默契。而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有一张照片右手微撑讲台,左手无力地下垂。让人感觉到敬爱的总理不仅是疲惫不堪、体力不支,而且是在苦撑危局,何其艰难。
周恩来放下胳膊并且背在身后的照片并不少见。比如,1937年8月,周恩来在庐山与蒋介石谈判后回到延安时,和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的合影;1938年夏天,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的留影;1939年春,周恩来前往安徽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时,与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合影;1939年,周恩来和国民党爱国将领、曾任淞沪抗战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打得日军三易主帅的蒋光鼐在重庆曾家岩的合影。这些是周恩来右臂受伤之前的照片。右臂受伤之后,1945年8月,周恩来和毛泽东、王若飞抵达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时,在飞机前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的照片;离开延安前,与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美军观察组住处前的合影;1946年11月,国共谈判破裂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部分成员飞返延安时和毛泽东、朱德在一起的照片。延安时期,周恩来与毛泽东在窑洞前的一张照片也是双手背在身后。1954年,周恩来、邓颖超与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的合影中,周恩来双手握于身后侧背着镜头在看大海。这些照片虽然年代跨度很大,但与作者所说的那张照片中的双手姿势基本一致。
我实在找不出周恩来为什么要隐藏着“能放”的真相而故意“端一辈子”的理由。难道端着手比放着手舒服吗?试了几次,感觉还是放着手舒服。难道是端着手比背着手潇洒吗?从周恩来的照片中看,显然是放下手且背于身后要更潇洒得多。难道是端着手比放着手、背着手更让人敬畏?周恩来端庄慈祥、和蔼可亲,但也有一些时候不怒而威,以至于共和国的不少部长对周恩来都非常敬畏。难道是端着手比放着手、背着手更让人同情或者其它什么原因?我觉得这些对于周恩来都不需要。
1938年夏天,周恩来(中)和邓颖超(右)在武汉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肢体语言常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周恩来的性格比较严谨、内敛、端庄、沉稳,不事张扬,当然有时也潇洒有时也威严。这些从他的照片所反映出来的肢体语言中都能够看得出来,甚至从周恩来的书法中也能看得出来。周恩来的书法工整、严谨、端庄、秀丽,有着深厚的楷书功底。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可以说是周恩来书法的代表作。周恩来书法颜体加魏体的风格与毛泽东以狂草见长、挥洒自如、气贯长虹、个性特点非常鲜明的书法风格完全不一样。这些东西更是装不出来的。
一个人肢体语言的形成不但与其个人的素养及行为习惯有关,与其从事过的工作有关,而且与个人的身体情况也有一定的关系。周恩来的家族始于绍兴,好几代祖先都是绍兴师爷,他的外祖父也是师爷。周恩来祖辈的遗传,幼年时期生活的环境、家庭的氛围、所受的教育,对其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周恩来为人谦恭随和、礼贤下士,因此,背着手的照片相对较少,而端着手的照片相对较多。党中央在上海时期,所处的环境十分复杂,周恩来又曾经领导过特科工作、党的组织工作,有一段时期甚至实际上负责党中央的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领导者必须严谨、细致、沉稳。周恩来性格的养成与这些经历也不无关系。另外,1939年7月,周恩来在延安坠马,致使右臂粉碎性骨折。因此周恩来很多时候是端着右胳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成为周恩来特有的肢体语言。但是,这并不是说周恩来的右胳膊就不能放下来。仔细分析,发现周恩来端着手的照片大多是摄影师抓拍的工作照,而背着手的大多是比较休闲的生活照或与友人在一起时摆拍的照片。因此,周恩来的照片中还是端着手的比较多,双手背着的就比较少了。
基本直觉是一种自动且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不会特别重视即将到来的挑战,例如在颠簸的路面上骑行。另一方面,我们整体的经验财富可以在处理之后产生积极的效果,智慧直觉正是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直觉就是基于经验的知识,从感悟中直接汲取,它的优势在于其深度,而其深度则来自于与事物的不断接触,以及经历的广度。
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大智大勇、鞠躬尽瘁。毛泽东在1949年12月2日给柳亚子的信中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周恩来的张张照片,记录了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模样,南征北战、决胜千里的豪情,亲民爱民、毫无架子的情怀,光明磊落、节俭朴素的作风,风度翩翩、魅力难挡的帅气,沉着冷静、舌战群儒的机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大志,记录了他为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一生。这些,都是周恩来的真相,都是装不出来的。
(责任编辑:杨溯)
标签:周恩来论文; 照片论文; 都是论文; 延安论文; 端着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世纪风采》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