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冰雹论文-王馨凝

西北冰雹论文-王馨凝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北冰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冰雹,雷达回波,鄂西北,2016年4月27日

西北冰雹论文文献综述

王馨凝[1](2019)在《2016年4月27日鄂西北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襄阳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4月27日鄂西北地区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分析,这是襄阳雷达建成后首次对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在高空西北气流下发生的,地面有弱冷空气配合。附近探空站显示,0℃层和-20℃高度层分别在3 km和6 km以上,0~6 km垂直风切变达12 m/s,CAPE值>1 000 J/kg。雷达回波显示,降雹天气共分2个时段和2条路线,2次降雹天气有相同点,如最强回波强度达到65 d BZ以上、50 dBZ强回波伸展高度达6 km以上、对应回波顶产品高度达11 km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达40 kg/m2以上等;也存在一些不同,如路线不同、降雹性质不同、云团结构不同等。通过对雷达回波分析可以找出鄂西北降雹天气的一些特点,可以作为今后冰雹天气预报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张振秀,陈焘,朱淳源[2](2019)在《滇西北局地小冰雹天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大理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滇西北地区7次局地小冰雹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雷达产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小冰雹过程受低压系统影响,多数发生在午后,持续时间短;有较有利的热力条件、不稳定条件和动力条件;冰雹出现时雷达反射率因子一般达50 dBz以上,回波顶高达13 km以上,45 dBz的强回波高度达7 km,具有穹窿结构,径向速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层逆风区,但是回波持续时间短,变化较快,面积较小,突发性强。(本文来源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栾晨,张慧君,张宇,张月[3](2018)在《黑龙江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016年黑龙江省6月发生的2次较为典型的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冰雹天气过程具有相似的天气形势及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地面均有风的辐合,低层存在露点锋且风垂直切变大,有利于风暴的组织发展,弥补了西北气流形势下动力抬升条件的不足。局地山区和狭管地带的地形抬升作用也对降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8年02期)

李文婷,张子然,涂鑫[4](2018)在《粤西北一次深冬罕见冰雹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低空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 FNL1*1再分析资料以及探空图,对2016年1月5日发生在粤西北的一次冬季罕见冰雹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雹天气过程是由于前期不稳定能量在粤西北的不断积聚,配合后期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产生的系统性上升运动而形成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对探空图的分析可知,上干下湿层结、适宜的0℃层和-20℃层、强的高低空风切变有利于这次冰雹的发生和发展。最后通过再分析资料的计算,发现垂直上升运动最大值发生在假相当位温梯度大值区的南边暖区一侧,出现冰雹的地区刚好在这一侧。(本文来源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秦香婷,张崇莉,赖云华[5](2015)在《滇西北高原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产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丽江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并结合常规资料,对2010年7月31日发生在丽江市、维西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底部偏东气流强,结合滇西北区域的辐合区及地面冷空气,形成了有利于冰雹天气发生的天气背景;在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冰雹云回波单体的强度值都大于50 d Bz,最大值达到63d Bz,其外形结构为"点状";在VCS(Vertical Cross Section)垂直剖面图中冰雹云回波单体的强回波核高度在8km左右,且出现了悬垂状、弱回波区、回波墙等结构特征;逆风区和低层风速的辐合是本次冰雹过程中径向速度场中的主要特点;冰雹指数产品中大叁角形的出现可以作为冰雹预警的一个指示性标志;降雹前VIL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跃增,跃增达到最大值后地面降雹,降雹时的VIL值在23 kg/m2以上,系统减弱后VIL值开始减小。(本文来源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林文,林长城,陈彬彬,余永江[6](2014)在《闽西北地区冰雹天气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02-2011年探空资料算得的V-3θ图,总结了冰雹过程发生前后V-3θ的结构特征,为冰雹预报提供参考。冰雹发生前,通常V-3θ图有如下特征:高层存在较深厚的超低温层,与雷达剖面分析的冰雹粒子形成高度一致;整层大气非均匀结构特征明显,特别是在大范围的冰雹灾害发生前多出现冷层云和蜂腰结构,并且3θ线折拐也更加剧烈;冰雹的发生均伴随着顺滚流的风场结构,在闽西北地区,多为上层西北(西)风、下层东南风或者上层西北(西)风、下层西南风的配置。冰雹发生后,风场向逆滚流转变,且呈现θ右倾及无超低温层的稳定结构。(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贺春江,蒙萌,黄肖寒,王秋文[7](2014)在《桂西北一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空、地面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河池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桂西北河池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原冷槽、850hPa切变线、地面弱冷锋是这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对流云提供了动力条件;冷云厚度是暖云厚度的2倍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适宜降雹的云顶亮温在-52℃到-62℃;当VIL值≥60kg/m2时,强回波附近将有冰雹出现;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旁瓣回波、叁体散射,是发布冰雹预警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2014年03期)

阮锡章,张昌荣,陈延云,朱仕杰,祖基煊[8](2013)在《闽西北地区一次冰雹大风灾害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测站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2012年4月中旬闽西北地区一次冰雹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午后对流云团发展旺盛,形成局地强劲的下击暴流所致;西南气流和热力对流为大气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地面和低层冷空气入侵引发气块的动力抬升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而冰雹大风则由多个单体风暴东移造成。(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3年01期)

贺春江,党国花,陆鸿生[9](2012)在《桂西北冰雹分布特征及春季降雹环境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1年河池市10个地面观测站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分析桂西北冰雹分布特征、春季降雹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桂西北降雹的高峰月集中在3到5月,午后到夜间是降雹的高发时段;冰雹天气发生的环境场要求有适宜的0℃和-20℃层高度,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强的垂直温度递减率和上干下湿的水汽分布。(本文来源于《气象研究与应用》期刊2012年S2期)

陈彬彬,杨凯,王宏,林长城,隋平[10](2012)在《闽西北冰雹天气时空分布规律及冰雹特征分析(S1)》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0~2008年闽西北地区南平、叁明和龙岩3市28个气象台站的冰雹监测资料,对闽西北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冰雹的持续时间、强度和路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闽西北地区冰雹出现频率呈明显减少趋势;月变化呈现明显一大单峰(4月)和两小双峰(7月、12月)现象,主要发生时次在14~20时。多雹区位于武夷山脉和鹫峰山脉之间,次多雹区位于建宁、宁化、清流、连城、永安、尤溪一线,少雹地区主要分布在叁明中部和龙岩的大部分地区。降雹的持续时间一般短于5分钟,连续降雹日数以孤立日为主;冰雹直径一般在5~50毫米之间,每次降雹以1~2站次较为多见。冰雹路径主要可归结为叁条:西→东;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其中西北→东南路径的影响范围较大。(本文来源于《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期刊2012-09-12)

西北冰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大理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滇西北地区7次局地小冰雹过程的天气背景和雷达产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小冰雹过程受低压系统影响,多数发生在午后,持续时间短;有较有利的热力条件、不稳定条件和动力条件;冰雹出现时雷达反射率因子一般达50 dBz以上,回波顶高达13 km以上,45 dBz的强回波高度达7 km,具有穹窿结构,径向速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层逆风区,但是回波持续时间短,变化较快,面积较小,突发性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北冰雹论文参考文献

[1].王馨凝.2016年4月27日鄂西北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张振秀,陈焘,朱淳源.滇西北局地小冰雹天气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9

[3].栾晨,张慧君,张宇,张月.黑龙江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成因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8

[4].李文婷,张子然,涂鑫.粤西北一次深冬罕见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5].秦香婷,张崇莉,赖云华.滇西北高原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产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

[6].林文,林长城,陈彬彬,余永江.闽西北地区冰雹天气大气垂直结构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14

[7].贺春江,蒙萌,黄肖寒,王秋文.桂西北一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陕西气象.2014

[8].阮锡章,张昌荣,陈延云,朱仕杰,祖基煊.闽西北地区一次冰雹大风灾害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3

[9].贺春江,党国花,陆鸿生.桂西北冰雹分布特征及春季降雹环境场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

[10].陈彬彬,杨凯,王宏,林长城,隋平.闽西北冰雹天气时空分布规律及冰雹特征分析(S1)[C].S1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2012

标签:;  ;  ;  ;  

西北冰雹论文-王馨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