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心理,对“症”下“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五个切入点

抓准心理,对“症”下“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五个切入点

广东省兴宁市径心中心小学514573

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如果能抓准他们的心理,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谈谈几种学生心理的教育切入点及其产生的效果:

一、喜悦心理——醒悟点

喜悦心理,一般出现在表现良好的学生身上,如“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干部等。因为他们平时对学习、工作表现出色,群众威信较高,尽管在谈话中还没有说明意图,但他们能够根据某些迹象进行推测,猜想此次谈话一定会体现全班同学和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因而表现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谈话投机,能愉快地服从班主任或学校的决定,比较容易接受指出的缺点。在同这类学生谈话时,可以开门见山,迅速入题,直接挑明班主任的意图,从而指出其醒悟点:一是自身应克服的弱点,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恐惧心理——闪光点

恐惧心理,多因较严重地违反了学校规章制度或班规,担心受到学校或班上的处分,其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谈话时,脸红心跳,手足无措,沉默寡言,怕提旧事。与这类学生谈话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挖掘他过去学习、工作中的闪光点,加以赞扬,激励他振作精神;其次要指出其努力方向。其一,肯定优点和成绩;其二,寻找进取的途径和方法。

三、对立心理——贴近点

对立心理,一般出现在已受处分的学生身上,他们对学校或班主任的决定不满,认为是班主任有意整自己,处分过重,常常找上门来申诉,甚至抗争。由于这类学生的个性特点、社会经历、家庭教育、思想认识的差异,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也不尽相同,有的滔滔不绝地倾诉心中的不快,似有万分委屈;有的话中带刺,含沙射影,大发牢骚。在与这类学生谈话时,要笑脸相迎,促膝相谈,耐心倾听,积极找准贴近点,尽快缩短心理距离。

1.经历贴近法。

班主任应尽可能多地熟悉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以自己或朋友的类似经历为谈话内容,寻找共同语言,使对方产生贴近感,引起情感的共鸣。

2.心理贴近法。

针对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应选择不同的话题,以适合谈话对象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使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所言之理。

在谈话投机、气氛和谐时,要将学校或班上的决定解释清楚,若是有误差,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调整。若遇胡搅蛮缠者,则应严肃批评教育。如果出现僵持不下的局面,可以暂时中断谈话,冷却一下,缓和气氛。中断谈话后,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和沟通意见,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无所谓心理——扬帆点

无所谓心理,常出现在认为自己在班上不前不后、甘居中游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自我奋斗精神不强,学习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班主任不找他,他也不找班主任,对班主任的谈话不积极也不消极,但只要班主任能把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送给他,对他信任和支持,他就会扬起风帆,加足马力,拓展前进。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应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班上举行的文娱体育等集体活动的机会,主动接触,沟通感情,启迪思想,打气鼓劲,开启动力。

五、自弃心理——内燃点

自弃心理,多出现在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较差、组织纪律观念较为淡薄、屡遭批评、老师和同学另眼相看或班主任关心太少的学生身上。持这种心态的学生,自尊心减退,情感淡漠,缺乏朝气和信心。应多找这类学生谈话沟通。谈话中,先是找准内燃点,激其自燃;而后再提出要求,加以引导,促其振奋。

当然,与这类学生谈话,一次未必能完全奏效,有必要跟踪谈话。要想触及这类学生心灵,引起反思和彻悟,可以从以下“三心”处谈起:

第一,从痛心处谈起。

要对具体问题作入情入理的分析,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使其忆往事作反思,诱发其悔恨感。

第二,从寒心处谈起。

这就要联系其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其提出的问题,尽可能予以答复和解决。

第三,从灰心处谈起。

这类学生因对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全班同学的期望值逐渐降低,产生心灰意冷感。谈话中,班主任应设身处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消除误会,增进理解,燃起其心中发奋之火。

事实证明,班主任只要善于察颜观色,摸准学生的心理,并加以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标签:;  ;  ;  

抓准心理,对“症”下“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五个切入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