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黄程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烟叶质量,变黄程度,采摘成熟度
变黄程度论文文献综述
赖荣洪,许威,肖先仪,彭耀东,邹恩凯[1](2017)在《变黄程度对不同成熟档次烟叶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烟87品种为材料,研究密集烤房烟叶烘烤采摘成熟度和变黄程度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等级结构及均价的影响,为减少青杂烟叶比例、提高烟叶质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成熟度及下、中、上部烟叶都以二棚变黄程度支脉变黄2/3的T2处理综合表现较好,能够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协调性,中、上等烟比例、均价、桔黄烟叶比例较高,低次烟叶比例较低,随着变黄程度的提高青烟减少,中、上部烟叶杂色烟叶比例有所增加,下部烟叶杂色烟叶比例和糟烟比例有降低趋势;下、中、上部烟叶以成熟时采摘,烤后烟叶质量明显好于尚熟烟叶和过熟烟叶,下部烟叶尚熟烟叶明显好于过熟烟叶,中、上部烟叶尚熟烟叶和过熟烟叶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韦建玉,聂荣邦,金亚波,李永富,阳向馗[2](2016)在《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进行了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影响的研究。两个处理为:在烘烤过程变黄阶段,当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36℃,烟叶基本变黄时,继续稳温,延长变黄时间达8-32h。另设对照1(CK1)为常规烘烤,对照2(CK2)为不进行烘烤,只是采收后立即用烘箱烘干。烤后烟叶进行分级、化学成分分析和评吸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烟叶干物质消耗线性增加,大部分淀粉在烟叶基本变黄时就分解了,在变黄延时过程中继续分解。与之相关的是,下部叶变黄延时8h左右、中部叶变黄延时12 h左右、上部叶变黄延时16 h左右,烤后烟叶质量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期刊2016-12-01)
苏家恩,魏硕,徐发华,王新中,谭方利[3](2016)在《不同烤烟品种变黄期变黄与失水协调程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云烟99、NC71、K326、云烟105烘烤过程中的失水程度与变黄程度,分析其变黄和失水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常规烘烤过程中,各烤烟品种下部叶变黄速度表现为NC71>云烟99>K326>云烟105;失水速度表现为云烟105>云烟99>NC71(K326)。变黄协调程度NC71偏高,云烟105、K326偏低,云烟99较为协调;失水协调程度NC71、K326偏低,云烟105偏高,云烟99较为协调。云烟99变黄失水协调程度最好,NC71次之,K326稍差,云烟105较差,烟叶变黄失水协调程度越高烤坏烟比例越低。(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9期)
任杰,孙卫东,饶智,许建设,龚鹏飞[4](2016)在《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烘烤变黄程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延安1号中部烟叶和上部烟叶为材料,对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上棚、中棚和底棚烟叶分别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进入定色期的烤后烟叶的等级结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烟叶烘烤变黄期各棚间变黄程度差别较大,中部烟叶中棚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较上棚和底棚分别提高了15.9%和23.4%,外观质量最好,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质量评价最优;在上棚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则微带青烟叶比例较大;在底棚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则变黄过度,杂色烟比例较高;上部烟叶底棚变黄程度达到黄片青筋、主脉变软时转火,烤后上等烟比例较上棚和中棚分别提高了47.4%和20.7%,淀粉含量分别降低12.6%和5.7%,化学成分趋于协调,感官质量最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经丹,李虎林,孙丽娟,金皓,刘伟[5](2014)在《不同变黄程度下烤烟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及对其相关化学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叁段式烘烤工艺配套技术条件下不同变黄程度烤烟烟叶内淀粉酶的活性及与其相关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变黄处理下,淀粉酶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规律,其中,下部叶八成黄、中部叶十成黄、上部叶十成黄的淀粉酶活性整体上最高。随着烘烤时间的延长,烟叶内淀粉、还原糖含量升高,其中,下部叶的八成黄、中部叶的九成黄、上部叶的十成黄表现最为明显。淀粉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烟叶烘烤后,下部叶在七至八成黄转火定色条件下,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中部叶在八至九成黄转火定色条件下,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上部叶在十成黄转火定色条件下,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韦建玉,聂荣邦,金亚波,李永富,阳向馗[6](2013)在《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进行了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影响的研究。两个处理为:在烘烤过程变黄阶段,当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36℃,烟叶基本变黄时,继续稳温,延长变黄时间达8-32h。另设对照1(CK1)为常规烘烤,对照2(CK2)为不进行烘烤,只是采收后立即用烘箱烘干。烤后烟叶进行分级、化学成分分析和评吸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烟叶干物质消耗线性增加,大部分淀粉在烟叶基本变黄时就分解了,在变黄延时过程中继续分解。与之相关的是,下部叶变黄延时8h左右、中部叶变黄延时12 h左右、上部叶变黄延时16 h左右,烤后烟叶质量提高。(本文来源于《广西烟草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7-21)
李丹[7](2013)在《延边地区吉烟9号烟叶烤后变黄程度与烟叶品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延边地区烟叶不同变黄程度对烤后烟主要质量性状的影响,以烤烟品种吉烟9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变黄程度中叶绿素的降解规律及其烤后烟叶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外观质量、经济性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变黄处理叶绿素的降解速度不同。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综合表现以9成黄处理最佳,含量较为适宜,比例协调。烟叶外观质量10成黄处理最好。(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08期)
韦建玉,聂荣邦,金亚波,李永富,阳向馗[8](2012)在《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进行了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影响的研究,并对烤后烟叶进行分级、化学成分分析和评吸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烟叶干物质消耗线性增加,大部分淀粉在烟叶基本变黄时开始分解,在变黄延时过程中继续分解。与之相关的是,下部叶变黄延时8 h左右、中部叶变黄延时12 h左右、上部叶变黄延时16 h左右,烤后烟叶质量提高。(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1期)
钱宇,任四海,薛剑波,唐经祥,刘挺[9](2012)在《变黄期不同变黄程度对清香型烤烟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烟农准确把握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变黄程度做指导。[方法]针对烤烟品种红大与云烟85的烘烤特性,对不同部位的烟叶在变黄期设置不同的变黄标准,对烤后烟叶的品质进行检测。[结果]随着变黄程度的提高,2个品种烤后烟叶的质量变化有所不同。在外观质量上,红大逐步改善,云烟85先提高后降低;在化学成分上,红大3个部位的表现基本一致,总氮含量逐步降低,还原糖含量逐渐提高,其他指标影响不大,云烟85下部叶总氮、糖含量表现与红大相似,中上部烟叶的内在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不大;在评吸质量上,2个品种评吸指标的变化总体趋势是随着变黄程度的提高,中、上部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有提高的趋势,余味逐步改善,杂气、刺激性略有增加,但部分评吸指标变化幅度有所不同。[结论]该研究可为满足卷烟工业对特色烟叶原料的需求及烤后烟叶的提质增香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7期)
韦建玉,聂荣邦,黄泰松,李永富,阳向馗[10](2012)在《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进行了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影响的研究。两个处理为:在烘烤过程变黄阶段,当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36℃,烟叶基本变黄时,继续稳温,延长变黄时间达8-32h。另设对照1(CK1)为常规烘烤,对照2(CK2)为不进行烘烤,只是采收后立即用烘箱烘干。烤后烟叶进行分级、化学成分分析和评吸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烟叶干物质消耗线性增加,大部分淀粉在烟叶基本变黄时就分解了,在变黄延时过程中继续分解。与之相关的是,下部叶变黄延时8h左右、中部叶变黄延时12 h左右、上部叶变黄延时16 h左右,烤后烟叶质量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9-11)
变黄程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2010年进行了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影响的研究。两个处理为:在烘烤过程变黄阶段,当干球温度38℃、湿球温度36℃,烟叶基本变黄时,继续稳温,延长变黄时间达8-32h。另设对照1(CK1)为常规烘烤,对照2(CK2)为不进行烘烤,只是采收后立即用烘箱烘干。烤后烟叶进行分级、化学成分分析和评吸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烟叶干物质消耗线性增加,大部分淀粉在烟叶基本变黄时就分解了,在变黄延时过程中继续分解。与之相关的是,下部叶变黄延时8h左右、中部叶变黄延时12 h左右、上部叶变黄延时16 h左右,烤后烟叶质量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黄程度论文参考文献
[1].赖荣洪,许威,肖先仪,彭耀东,邹恩凯.变黄程度对不同成熟档次烟叶质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7
[2].韦建玉,聂荣邦,金亚波,李永富,阳向馗.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的影响[C].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汇编——烟草农业主题.2016
[3].苏家恩,魏硕,徐发华,王新中,谭方利.不同烤烟品种变黄期变黄与失水协调程度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
[4].任杰,孙卫东,饶智,许建设,龚鹏飞.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烘烤变黄程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经丹,李虎林,孙丽娟,金皓,刘伟.不同变黄程度下烤烟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及对其相关化学成分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4
[6].韦建玉,聂荣邦,金亚波,李永富,阳向馗.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的影响[C].广西烟草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7].李丹.延边地区吉烟9号烟叶烤后变黄程度与烟叶品质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3
[8].韦建玉,聂荣邦,金亚波,李永富,阳向馗.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
[9].钱宇,任四海,薛剑波,唐经祥,刘挺.变黄期不同变黄程度对清香型烤烟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
[10].韦建玉,聂荣邦,黄泰松,李永富,阳向馗.密集烘烤烟叶变黄程度对烟叶工业可用性质量的影响[C].中国烟草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