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包括:行走轮、上平台、下平台、液压缸以及升降控制装置,其中:行走轮安装于下平台;上平台和下平台相对设置,上平台上背向下平台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承载汽车动力总成的台面;液压缸安装在上平台和下平台之间,液压缸包括缸体以及安装在缸体上的活塞杆,缸体固定于下平台,活塞杆连接于上平台;升降控制装置与液压缸连接,用于控制活塞杆的伸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降低了维修难度,提高了维修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轮、上平台、下平台、液压缸以及升降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行走轮安装于所述下平台;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相对设置,所述上平台上背向所述下平台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承载汽车动力总成的台面;所述液压缸安装在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之间,所述液压缸包括缸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缸体上的活塞杆,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下平台,所述活塞杆连接于所述上平台;所述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液压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杆的伸缩。
设计方案
1.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轮、上平台、下平台、液压缸以及升降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行走轮安装于所述下平台;
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相对设置,所述上平台上背向所述下平台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承载汽车动力总成的台面;
所述液压缸安装在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之间,所述液压缸包括缸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缸体上的活塞杆,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下平台,所述活塞杆连接于所述上平台;
所述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液压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杆的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件,所述汽车动力总成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台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举升臂和第二举升臂,所述第一举升臂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平台上靠近所述上平台的一侧,所述第一举升臂的第二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二举升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举升臂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平台上靠近所述下平台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安装于所述螺纹孔中的双头螺柱杆与所述汽车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台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腰孔,螺栓穿过所述腰孔将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台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腰孔及所述安装槽将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台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台面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控制装置上设置有举升按钮和下降按钮,所述举升按钮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下降按钮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杆缩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上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下平台上远离所述第一把手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把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平台设置有接地安全装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维修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汽车维修量也随之增长,而汽车动力系统维修是汽车维修工作中需要经常进行的一项工作。不论是传统的内燃机动力总成,还是现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动力总成,由于其重量大、体积大,维修人员在对其进行拆卸、维修或安装时比较费时费力。
目前,常用的维修工具为发动机龙门架、千斤顶等,这些维修工具在使用时存在着难以移动发动机以及操作复杂等问题,增加了维修的难度和成本,降低了维修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以降低维修难度,提高维修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包括:行走轮、上平台、下平台、液压缸以及升降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行走轮安装于所述下平台;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相对设置,所述上平台上背向所述下平台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承载汽车动力总成的台面;所述液压缸安装在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之间,所述液压缸包括缸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缸体上的活塞杆,所述缸体固定于所述下平台,所述活塞杆连接于所述上平台;所述升降控制装置与所述液压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杆的伸缩。
可选的,所述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还包括固定件,所述汽车动力总成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台面上。
可选的,所述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还包括第一举升臂和第二举升臂,所述第一举升臂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平台上靠近所述上平台的一侧,所述第一举升臂的第二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二举升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举升臂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平台上靠近所述下平台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安装于所述螺纹孔中的双头螺柱杆与所述汽车动力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台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腰孔,螺栓穿过所述腰孔将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台面上。
可选的,所述台面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腰孔及所述安装槽将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台面上。
可选的,所述安装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台面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
可选的,所述升降控制装置上设置有举升按钮和下降按钮,所述举升按钮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杆伸出,所述下降按钮用于控制所述活塞杆缩回。
可选的,所述上平台上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下平台上远离所述第一把手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把手。
可选的,所述下平台上靠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接地安全装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只需要首先,将待维修的汽车动力总成放于上平台上的台面上,并用固定件将汽车动力总成固定安装于台面上;然后,通过第一把手或第二把手推动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平行移动到方便维修的位置;还可以通过升降控制装置来控制上平台及固定在上平台台面上的汽车动力总成的升降,使汽车动力总成升降到方便维修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降低了维修难度,提高了维修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中固定件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中固定件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行走轮;2:上平台;3:下平台;4:液压缸;5:升降控制装置;6:汽车动力总成;7:固定件;8:第一举升臂;9:第二举升臂;10:转轴;11:双头螺柱杆;12:第一把手;13:第二把手;14:接地安全装置;
21:台面;22:安装槽;23:螺栓;
41:缸体;42:活塞杆;
51:举升按钮;52:下降按钮;53:压缩空气接口;
71:第一连接板;72:第二连接板;73:腰孔;
81:第一举升臂的第一端;82:第一举升臂的第二端;
91:第二举升臂的第一端;92:第二举升臂的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包括:行走轮1、上平台2、下平台3、液压缸4以及升降控制装置5,其中:行走轮1安装于下平台3;上平台2和下平台3相对设置,上平台2上背向下平台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承载汽车动力总成6的台面21;液压缸4安装在上平台2和下平台3之间,液压缸4包括缸体41以及安装在缸体41上的活塞杆42,缸体41固定于下平台3,活塞杆42连接于上平台2;升降控制装置5与液压缸4连接,用于控制活塞杆42的伸缩。上述实施例中的升降控制装置5是液压装置,该升降装置上设置有压缩空气接口53以及液压储油罐,升降控制装置5的动力是通过厂房或维修站内普遍配置的压缩空气获得,维修站的压缩空气可通过软管与压缩空气接口53进行连接,液压缸4可通过硬管与升降控制装置5进行连接。操作升降控制装置5,液压油可在压缩空气的压力下进入液压缸4,活塞杆42伸出顶升起上平台2;操作升降控制装置5,还可以使液压缸4内的泄压阀打开,液压油回流到液压储油罐,活塞杆42缩回,从而使得上平台2下降。
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首先,将汽车动力总成6放置于上平台2上的台面21上;然后,可以通过驱动行走轮1带动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移动,进而实现汽车动力总成6平行移动到方便维修的位置;还可以通过升降控制装置5控制液压缸4上的活塞杆42的伸缩,从而控住上平台2的升降,进而实现汽车动力总成6升降到方便维修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降低了维修难度,提高了维修效率。
如图1至图2所示,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还包括固定件7,汽车动力总成6通过固定件7固定在台面21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汽车动力总成6被固定件7固定安装在台面21上,这样使待维修的汽车动力总成6不能在上平台2的台面21上自由移动,既方便了维修人员的维修操作,又避免了汽车动力总成6从上平台2上滑落下来,造成安全隐患。
如图1所示,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还包括第一举升臂8和第二举升臂9,第一举升臂8的第一举升臂的第一端81固定于下平台3上靠近上平台2的一侧,第一举升臂8的第一举升臂的第二端82通过转轴10与第二举升臂9的第二举升臂的第一端91连接,第二举升臂9的第二举升臂的第二端92固定连接于上平台2上靠近下平台3的一侧。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举升臂8和第二举升臂9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举升臂8和多个第二举升臂9通过转轴10连接,并支撑于上平台2和下平台3之间,使上平台2和下平台3间被支撑的面积增大,支撑更稳固,降低了维修难度。
如图2至图4所示,固定件7包括第一连接板71和第二连接板72,第一连接板71垂直固定在第二连接板72的一端,第一连接板71上开设有螺纹孔,第一连接板71通过安装于螺纹孔中的双头螺柱杆11与汽车动力总成6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72固定连接在台面21上。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具体的,通过双头螺柱杆11的一端安装在螺纹孔中,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汽车动力总成6上,从而将汽车动力总成6固定在第一连接板71上,第一连接板71与第二连接板7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72固定在台面21上,进而实现了将汽车动力总成6固定在台面21上,这样方便了汽车动力总成6从台面21上的拆装,降低了维修难度,提高了维修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板72上设置有腰孔73,螺栓23穿过腰孔73将第二连接板72固定安装于台面21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固定件7上的第二连接板72上设置的腰孔73,方便调节螺栓23的位置,能将第二连接板72更方便地固定安装在台面21上的限定位置,提高了安装效率。
如图2至图4所示,台面21上设置有安装槽22,螺栓23穿过腰孔73及安装槽22将第二连接板72固定安装于台面21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通过调节螺栓23在腰孔73的位置,从而将螺栓23穿过腰孔73及安装槽22,进而将固定件7上的第二连接板72更好地固定在台面21上,提高了螺栓23固定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维修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安装槽22为多个,多个安装槽22沿台面21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待维修的汽车动力总成6上的固定支撑点为多个,台面21上的安装槽22也设置为多个,这样有利于方便地将汽车动力总成6根据固定支撑点的位置及数量,将汽车动力总成6固定安装在合适的固定安装槽22上,进而将汽车动力总成6较好地固定在台面21上,提高了维修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升降控制装置5上设置有举升按钮51和下降按钮52,举升按钮51用于控制活塞杆42伸出,下降按钮52用于控制活塞杆42缩回。上述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通过操作升降控制装置5上的举升按钮51或下降按钮52,就可以通过升降控制装置5控制活塞杆42的伸出或缩回,进而控制上平台2及上平台2上的汽车动力总成6升降到待维修的合适位置。具体的,当按下举升按钮51时,液压油在压缩空气的压力下进入液压缸4,活塞杆42伸出顶升起上平台2;当按下下降按钮52时,可使液压缸4内的泄压阀打开,液压油回流到液压储油罐,活塞杆42缩回,从而使得上平台2下降,提高了维修效率。
如图1至图2所示,上平台2上设置有第一把手12,下平台3上远离第一把手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把手13。上述实施例中,维修人员可通过推动第一把手12或第二把手13,方便地将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及汽车动力总成6平行移动到待维修的位置,提高了维修效率。
如图1所示,下平台3上靠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接地安全装置14。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接地安全装置14为接线端子,有利于将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上存在安全隐患的电,通过接线端子导入大地,避免了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的安全隐患。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只需要首先,将待维修的汽车动力总成6放于上平台2上的台面21上,并用固定件7将汽车动力总成6固定安装于台面21上;然后,通过第一把手12或第二把手13推动汽车动力总成6维修平台,平行移动到方便维修的位置;还可以通过升降控制装置5来控制上平台2及固定在上平台2台面21上的汽车动力总成6的升降,使汽车动力总成6升降到方便维修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动力总成维修平台,降低了维修难度,提高了维修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1225.2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618786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B66F 7/08
专利分类号:B66F7/08;B66F7/28
范畴分类:32F;27J;
申请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206上海市浦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江路1500号
发明人:翁威;李晓婕;陈麟
第一发明人:翁威
当前权利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泽雄
代理机构:11012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