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口语参与意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口语参与意愿,外语课堂焦虑
口语参与意愿论文文献综述
赵凯杨[1](2019)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中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意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学家霍夫斯泰德为衡量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所谓“文化”就像不成文的规则一样,是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体现,由各种相互关联的文化概念构成,复杂地反映了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信仰、价值观、规范以及他们是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由于特定的文化指导着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使得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阐释特定群体的社会行为成为可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语课堂中的第二语言交流已成为研究的新热点。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发现,学生在外语课堂上的口语互动越来越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亚洲学生通常比欧洲学生更加保守,不愿意在参与外语课堂口语交流的情况在亚洲学生中尤其严重(Mak,2011)。口语参与在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因此关注英语口语教学和促进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意愿的提升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窥探跨文化交际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试图解析影响中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意愿的原因,旨在有效促进外语课堂口语参与意愿。本文选取了陕西省西安市的一所公立初中的四十七名学生为对象,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定量研究的主体是问卷调查,它由参与者的基本数据、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以及外语课堂口语参与意愿问卷叁部分组成。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得出的数据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行对比,四个角度下的文化维度恰好揭示了中学生口语参与度低下的原因。总结得出:高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的倾向,集体主义的倾向,以及师生之间的权力距离都导致了学生的外语课堂焦虑,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学生的口语参与意愿。除了问卷调查之外,笔者还采访了参与对象,让这些中学生提出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可以提升外语课堂口语参与意愿的教学方法,从中窥探是否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他们教学方法的选择偏好有影响。通过整理采访笔记,学生们提出的教学方法也大体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缩小权力距离、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以降低学生口语参与中的不确定性、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以及多采用得分奖励的机制来激励学生的口语参与等方法都是受到学生们高度认可的降低外语课堂焦虑和促进课堂口语参与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文化维度理论主要运用于宏观理论视角,却忽视了从微观视角用以阐释一些更具象的文化现象。本文则试图从教育角度出发探究文化维度理论对中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意愿的影响,并通过文化维度角度,为外语教师提出解决外语课堂口语参与度低下的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创新意义还具有教育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胡爱晶[2](2006)在《大学生外语课堂焦虑和口语参与意愿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许多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逐渐将外语教学研究的重心由原来的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在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过程中,教育研究者和专家们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导致学生外语学习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外语课堂的焦虑问题也随之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着名外语教学专家Amy B.M.Tsui(1996)所做的《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沉默与外语课堂焦虑》的调查研究不仅阐明了外语课堂焦虑对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的负面影响,还分析了造成学生外语课堂焦虑和沉默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课堂焦虑的教学方法。 本研究是在Amy B.M.Tsui的研究基础上的进行的。Amy B.M.Tsui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几十名香港中学英语教师,而此项研究的受试对象却是国内非英语专业的叁百多名大学生。笔者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外语课堂焦虑程度,外语课堂参与意愿和对教学方法倾向的测量对比检验Amy B.M.Tsui提出的产生外语课堂焦虑的五个原因,并进一步证实其提供的解决外语课堂焦虑的五点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本文分为五章。前两章陈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引出了焦虑的定义和国内外焦虑研究现状,说明了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对其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介绍了关于外语课堂口语参与的相关研究。 第叁和第四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以及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外语课堂中的口语焦虑是普遍存在的,它对学生的课堂口语参与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证明学生自己对外语课堂焦虑的归因同Amy B.M.Tsui给出的五项课堂焦虑原因不是一一对应的,同时不同焦虑水平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倾向在程度上也是不一致的。这说明教师在对学生外语课堂中出现的焦虑,参与不主动等现象的分析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是有差距的。 基于上述发现,笔者最后一章在全面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阐述了本研究对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实践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口语参与意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许多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逐渐将外语教学研究的重心由原来的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在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过程中,教育研究者和专家们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导致学生外语学习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外语课堂的焦虑问题也随之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着名外语教学专家Amy B.M.Tsui(1996)所做的《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沉默与外语课堂焦虑》的调查研究不仅阐明了外语课堂焦虑对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的负面影响,还分析了造成学生外语课堂焦虑和沉默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课堂焦虑的教学方法。 本研究是在Amy B.M.Tsui的研究基础上的进行的。Amy B.M.Tsui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几十名香港中学英语教师,而此项研究的受试对象却是国内非英语专业的叁百多名大学生。笔者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外语课堂焦虑程度,外语课堂参与意愿和对教学方法倾向的测量对比检验Amy B.M.Tsui提出的产生外语课堂焦虑的五个原因,并进一步证实其提供的解决外语课堂焦虑的五点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本文分为五章。前两章陈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引出了焦虑的定义和国内外焦虑研究现状,说明了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对其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介绍了关于外语课堂口语参与的相关研究。 第叁和第四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以及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外语课堂中的口语焦虑是普遍存在的,它对学生的课堂口语参与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证明学生自己对外语课堂焦虑的归因同Amy B.M.Tsui给出的五项课堂焦虑原因不是一一对应的,同时不同焦虑水平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倾向在程度上也是不一致的。这说明教师在对学生外语课堂中出现的焦虑,参与不主动等现象的分析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是有差距的。 基于上述发现,笔者最后一章在全面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阐述了本研究对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实践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语参与意愿论文参考文献
[1].赵凯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中学生外语课堂口语参与意愿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胡爱晶.大学生外语课堂焦虑和口语参与意愿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