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砂岩论文-谭龙

河流相砂岩论文-谭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流相砂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馆陶组,河流相,储层构型,特高含水期

河流相砂岩论文文献综述

谭龙[1](2016)在《孔店油田河流相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店油田馆陶组发育河流相强非均质性储层,没有无水开发期,投产含水率高,具有储层和流体分布双复杂的特点,经过四十年开发,已进入水驱注水开发的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不同区块的地质和开发差异使得开发效果差别显着,孔二北区采收率为39.21%,而孔二南区仅为12.2%,一方面仍有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另一方面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急需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指导油藏高效开发。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通过油藏工程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了孔店油田含水上升规律、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出馆陶组油藏具有油水同层特征,解释了油藏无无水开发期的原因,并通过建立实际油藏模型,分析了储层含水饱和度、高渗条带、原油粘度等因素对生产井含水率的影响。通过采用相控叁维地质模型,利用注入、吸水剖面劈分产量、分区相对渗透率曲线、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建立了适合研究区油水同层油藏的数值模拟方法,使得剩余油分布模拟更加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有效提高了油藏数值模拟精度和预测准确性,为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提供了有力依据。针对开发后期河流相储层强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难题,利用储层构型叁维模型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结合开发动态分析,研究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发现,由于地下流体受储层构型控制,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五级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垂向上主要分布于渗流能力差的厚油层上部,平面上主要富集区位于断层附近井网难以控制的部位,断块的高部位、微构造起伏的高部位,井间的分流线部位,注采系统本身不完善、井网注采砂体配置不良区域。四级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受点坝内部侧积层的半遮挡作用,注入水沿下部砂体物性较好部位推进,剩余油主要富集于点坝中上部侧积层遮挡区域。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剩余油富集区,提出了完善注采井网、高黏度稠油区部署热采井、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卡层堵水等剩余油挖潜措施,有效动用油水同层油藏剩余油。(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田晓平,孙风涛,郭铁恩,王少鹏,陈国成[2](2014)在《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砂岩储层描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上河流相砂岩油田单砂体厚度薄,井间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上油气水间互,平面上连通性差等特点,渤海通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完善了定量描述砂体展布的储层描述技术。该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海上探井井距大,井控程度低,取心资料较少等情况下的储层横向展布问题,并基于已钻井资料,总结出如何在探井之间寻找潜力砂体的经验。随着渤海越来越多的河流相油田投入开发,储层描述技术的可靠性也得到证实。大量实例证明,该技术是渤海油田新近系河流相砂岩储层预测与描述的有效技术手段,其思路和方法也可借鉴到类似地质背景下的河流相岩性油气藏评价。(本文来源于《海洋石油》期刊2014年01期)

李玉君,任芳祥,魏金乾,刘忠生,刘丹[3](2011)在《水平井参数优化设计数值模拟——以河流相砂岩油藏南9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井在油田二次开发以及非均质性较强或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中,可以增大油井的泄油面积,减小渗流阻力,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井产量以及油藏的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研究表明,水平井的水平段在油层中的位置、水平段长度对水平井的开发水平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可知,在河流相常规砂岩油藏,水平段一般油层内越靠近油层中上部3/10处开发效果最好,无因次水平段长度通常在0.23-0.36之间为宜。水平井平行与构造线方向开发效果好,垂直于构造线方向生产效果差。南9区块的实践证明,该研究结论是可行的,且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1年04期)

戴亚权[4](2009)在《安塞油田长2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油藏开采程度的加深和生产动态资料的增加所进行的精细的地质研究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精细的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流动单元划分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和油水动态变化规律、水淹层解释、叁维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面。其目的是更准确地认识油藏,搞清楚剩余油在地下的分布情况。安塞油田坪桥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的叁高开采阶段。目前存在着油井含水高、产液量高,控水稳油难度大,较难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地层压力逐年上升,吸水剖面下移,油水界面缓慢上升;地下渗流状况复杂,剩余油的分布高度分散,综合治理难度大等问题。从油田储层地质等的基础问题出发,建立符合研究区长2油藏的叁维地质模型及储层参数的叁维空间分布数据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对油田后期的开发部署及进一步调整挖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坪桥区上叁迭统延长组长2河流相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构建了等时成因地层格架,结合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对单井岩心及测井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及其演化规律。根据开发动态资料,通过测井曲线的二次解释,确定了长2储层的岩性、物性与含油性下限。研究了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评价了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储层不同类型的地质变量,建立了丰富的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在沉积相、地质条件约束下,应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通过地质统计学与随机模拟,根据多信息协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长2油藏的叁维地质模型,并在粗化地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油田后期的开发部署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9-06-01)

苏巍[5](2007)在《河流相砂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砂体多以砂泥岩互层形式沉积,在砂、泥岩薄互层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中,常因地震资料的“假象”或“陷阱”而造成解释或预测结果的错误。为此,本文利用模型正演技术,对具有典型河流相砂体沉积特征的地震地质模型进行模型正演计算,研究和分析这些模型的地震反射特征(包括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从理论上探讨入射子波类型、主频、薄互层厚度、薄互层的互层数等对地震反射特征、频谱特征的影响规律,为实际薄互层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对我们定性或定量求取薄互层组中各单层厚度或薄层组的厚度、预测薄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各向异性在地层层圈中是广为存在的,砂泥岩中由于垂直地层传播的低速波和沿地层传播的高速波的速度差异而呈横向各向同性。在倾斜各向异性序列中,速度随射线角度变化产生的数值改变对地下反射界面的旅行时产生巨大影响,即导致视速度异常。通过运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的方法,本文对TI介质各向异性对称主轴倾角变化情况下,弹性波场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正演计算,以分析等效的砂、泥岩薄互层非水平沉积时储层的各向异性响应特征,从而为指导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本文对扶杨油层实际地震资料应用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和反演方法进行成果解释。结果显示,所用方法对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识别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广义S变换法频谱分解技术的应用,较大的提高了河道砂体成像的分辨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01)

赵志峰[6](2007)在《河流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沉积砂岩油藏在我国分布广泛,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约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2.6%,主要的老油田目前已经处于开发后期。受砂岩油藏非均质性等复杂地质特征影响,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后,地下剩余油分布状况复杂,如何通过井网调整合理并有效地提高剩余油的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河流相沉积砂岩油藏,论文分析总结了其储层地质特征、特高含水期地下剩余油潜力分布及控制因素;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特高含水期前合理的井网演变模式和特高含水期合理的井网调整方式。其中,前者主要研究特高含水期前不同井网演变过程和井网调整时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后者则研究直井井网调整和水平井井网调整对剩余油的开发效果。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了井网调整的经济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结果显示调整区特高含水期可再加密10口直井或8口水平井达到经济合理井网密度。在水平井的研究中,分析了各项参数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井排内加密水平井,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为180m,距油层顶部0.5米,并与油井排斜交时能够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7-04-01)

窦松江[7](2005)在《北大港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北大港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河流相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油藏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现代油水井测试和室内实验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为一体,完善与发展了一套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思路和方法,并将为同类油藏开展剩余油研究提供较好的借鉴。取得的主要认识与结论:1.针对本区河流相储层的特点,开展了精细等时地层对比,对不同沉积类型,采用相应对比方法,总结出五种砂体渐变类型和对比模式;2.进行了系统的微构造研究,提出了储层受沉积后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 11 种微构造类型,并利用水动力学方法及数值模拟手段,对微构造形成剩余油分布的机理进行了研究;3.运用静态、油藏工程及动态测试方法开展断层封闭性研究,总结出小断层封闭性的 6 种断层模式及定量研究断层的封闭性技术思路与方法。文献检索尚未发现关于系统的断层密封性研究,本论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4.对本区储层沉积微相、储层构形、砂体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不同沉积体的岩电特征、河道侧向迁移方向及储层的平面展布规律,同时对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及其对地下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5.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动态测试资料列入划分标准,使划分标准更加合理,将本区流动单元划分了四种类型,并对岩石物理相与流动单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6.系统地研究了本区储层及流体性质在注水之后发生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孔喉直径、孔喉比、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发生改变;从储层基本特征、注入水与地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储层变化的机理与成因。并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对注水前后储层测井曲线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7.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了叁维可视化的地质模型,依据现场实际资料进行多个实现的筛选,使得地质模型最大限度逼近地下地质体;8.本论文有关开发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剩余油研究方面较为深入与系统的一次。依据工区实际油藏状况,对地质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提出了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两部分,一是油藏非均质性,二是开采的非均质,并从宏观与微观多方面对油藏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及潜力大小进行了量化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5-05-01)

张明禄[8](2004)在《河流相砂岩气藏早期描述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河流相储层砂体普遍分布的特点,以砂体分布描述为中心,开展了地层(砂体)划分、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震砂体识别、水平井及修正等时试井资料的分析、储集物性和成岩作用、储层综合评价、砂体的叁维可视化表述等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了适用于河流相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早期气藏描述技术方法,并应用到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分析解剖了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的沉积体系,揭示了苏里格气田上古气藏河流相砂体的分布特征。研究中充分体现了地质、测井、地震、测试资料的多学科综合应用,以及多方法的协同验证;广泛使用了地质统计学和模糊优先决策技术,为建立河流相储层砂体分布的地质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创新在于: 运用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地震反演砂体预测、高分辨层序地层学、测井相识别、岩石实验分析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来确定复杂砂岩储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运用上述综合研究方法,确认苏里格气田盒8气藏属于河流-冲积平 原沉积体系,否定原来认为的叁角洲沉积体系,这一新的相模式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河流相砂岩气藏砂体高度分散的特点,采用了二维地震资料模糊识别、野外河流滩体考察、叁维可视化描述以及钻水平井等多种新技术,成功地识别出河流相砂岩气藏砂体的展布,并首次得出了盒8气藏单砂体的展布模式,为气藏开发的井网布署提供地质依据。 引进了钻水平井和修正等时试井两种高难度的气藏工程技术方法来研究单砂体的 规模。通过对区内苏平1、苏平2两口水平井的近1000米水平井段的钻井录井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对苏6、5、4、10等井的修正等时试井研究,结合野外剖面的观察,得出了本区单砂体和复合砂体的宽度和范围,首次对本区单砂体的宽度和范围进行了量化。 为了形象地观察河流相储层砂体错综复杂的分布状态,探索性进行了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属性参数基础上的叁维可视化描述。叁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所建立地质模型更具有直观、立体的视觉,可以更有依据地选择气藏的有利部位,这也是油气藏描述的发展方向。 根据大量的岩芯薄片鉴定,以及使用包体测温、自生石英的氧同位素测定、方解石胶结物的电子探针和同位素分析等先进技术,建立了本区河流相砂岩的孔隙演化定量模型、成岩模式和成岩相,为寻找河流相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形成了一套陆上河流相砂岩气藏早期描述的技术方法,对陆上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及西气东输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4-04-06)

张智春,刘广友,李拥安,程建青,魏新辉[9](2003)在《孤岛油田河流相砂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胜利油区孤岛油田已注水开发30多年,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为了定量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在储集层细分时间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获得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厚度/总厚度比值参数与微构造参数,将这些参数归一化后,转化为综合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根据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利用该方法能快速、直观地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的分布,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图3表2参9(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03年05期)

付国强,张国栋,吴义杰,陈喜禄,尹克敏[10](2000)在《河流相砂岩油藏综合地质评价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冀东油田庙北地区馆陶组油藏地质模型、油藏定量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例 ,较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在河流相沉积的复杂断块区 ,以叁维测井约束反演为基础 ,以产能建设为目标 ,按照模式约束、钻井控制、地震导向外推的技术思路 ,应用地质统计学技术 ,充分结合地质、测井、测试等信息 ,定量地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同时 ,在叁维空间内 ,把构造、储层和油气水特征进行了有效地迭合 ,对油藏位置和特征进行精细描述 ,并建立起定量反映油气田特征的叁维可视化模型。经实践检验 ,可大大提高建模精度 ,从而为高速、高效地开发油田 ,动用其地质储量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为油藏数值模拟和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地质模型 ,并起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河流相砂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海上河流相砂岩油田单砂体厚度薄,井间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上油气水间互,平面上连通性差等特点,渤海通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完善了定量描述砂体展布的储层描述技术。该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海上探井井距大,井控程度低,取心资料较少等情况下的储层横向展布问题,并基于已钻井资料,总结出如何在探井之间寻找潜力砂体的经验。随着渤海越来越多的河流相油田投入开发,储层描述技术的可靠性也得到证实。大量实例证明,该技术是渤海油田新近系河流相砂岩储层预测与描述的有效技术手段,其思路和方法也可借鉴到类似地质背景下的河流相岩性油气藏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流相砂岩论文参考文献

[1].谭龙.孔店油田河流相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2].田晓平,孙风涛,郭铁恩,王少鹏,陈国成.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砂岩储层描述技术[J].海洋石油.2014

[3].李玉君,任芳祥,魏金乾,刘忠生,刘丹.水平井参数优化设计数值模拟——以河流相砂岩油藏南9块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

[4].戴亚权.安塞油田长2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

[5].苏巍.河流相砂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

[6].赵志峰.河流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井网调整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7].窦松江.北大港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8].张明禄.河流相砂岩气藏早期描述的技术方法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4

[9].张智春,刘广友,李拥安,程建青,魏新辉.孤岛油田河流相砂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

[10].付国强,张国栋,吴义杰,陈喜禄,尹克敏.河流相砂岩油藏综合地质评价建模[J].石油学报.2000

标签:;  ;  ;  ;  

河流相砂岩论文-谭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