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化特性论文-华柯强,陆泌锋

软化特性论文-华柯强,陆泌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软化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软岩,膨胀性,软化性,隧道支护

软化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华柯强,陆泌锋[1](2019)在《软岩软化性和膨胀特性对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对白垩系下统普昌河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的软化和膨胀特性及其对支护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层岩样的软化系数为0. 17,平均最大膨胀力为2 030. 6 k Pa,具有强膨胀性,遇水易发生软化;围岩饱水膨胀软化后,隧道支护结构弯矩值可比天然状态时增加近2倍~4倍。(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8期)

王钰轲,黎冰[2](2019)在《扭剪作用下饱和软黏土轴向纯压循环变形及模量软化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主应力轴连续旋转下软黏土的轴向纯压循环变形特性,基于空心圆柱扭剪仪(HCA)模拟了交通等类似荷载作用下的圆形应力路径,开展了不同围压和不同循环应力比(CSR)下循环次数达5 000次的主应力轴连续旋转试验.研究了饱和软黏土试样的应变累积、应力-应变滞回曲线、模量软化等特性,得到了不同循环应力比和不同围压条件下主应力轴连续旋转引起的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加,土体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有明显的差异,土体剪切模量不断降低.相同有效围压时,随着循环应力比的增大,土体的软化指数逐渐减小;相同循环应力比时,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试样受到的侧向约束增大,土体的软化指数减小.(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唐杰[3](2019)在《滨海结构性软土的循环软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软黏土存在结构性,原状土与重塑土在试验结果和工程建设都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性,本文针对滨海结构性原状土所具有的结构性进行动叁轴及空心扭剪试验,在试验结果基础上进行循环软化特性研究,并将两项试验的结果进行简单对比,最后根据动叁轴试验数据进行经验模型建立和对比。(1)由于土体存在结构性,对软黏土的试样关键制备技术进行了改进,采用叁种不同规格钻孔器依次进行钻孔,成功制备原状空心圆柱试样,制样过程中对土样扰动较小,即保证了试样的结构性,也确保了试样内外壁光滑,能很好地满足室内试验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均匀性。(2)通过GDS动叁轴仪对杭州紫金港饱和软黏土进行不排水循环叁轴试验,系统的探讨了循环应力比、振动频率、有效围压等对饱和软黏土动应力一应变、孔压、累积应变、循环软化等指标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3)通过GCTS空心扭剪仪对杭州紫金港软黏土进行不排水循环叁轴试验,研究主应力偏转、循环应力比、振动频率等对饱和软黏土动应力一应变、孔压、累积应变、循环软化等指标的影响,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将动叁轴和空心扭剪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4)根据已有孔压、软化指数与应变模型,并结合动叁轴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累积孔压、软化指数与累积轴向应变经验模型,通过拟合模型给工程施工提出几点建议。图105表5参106(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1)

郝晋伟,齐庆新,舒龙勇,霍中刚,张浪[4](2019)在《煤岩塑性软化及扩容特性对钻孔密封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钻孔密封性是钻孔瓦斯抽采的关键基础之一,而煤岩力学特性对钻孔密封参数的选择及密封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为准确认识钻孔围岩密封环境并深入分析煤岩塑性软化及扩容特性对钻孔密封性的控制作用,进而为钻孔密封参数的合理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基于煤岩全应力应变曲线及煤层力学参数,通过引入煤层软化系数k及扩容系数η1和η2,在构建煤岩线弹塑性力学软化"叁折线"模型的基础上,依据线性Mohr-Coulomb屈服准则,对钻孔围岩弹性区、塑性软化区及塑性流动区半径、钻孔围岩径向位移以及钻孔围岩理论密封半径等参数进行理论数值解析计算,并对相应解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钻孔成像技术及钻孔瓦斯抽采浓度数据监测等手段,综合分析塑性软化及扩容特性对煤层钻孔密封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理想弹塑性模型(Kastner)解相比,受塑性软化及扩容特性共同作用下的煤层钻孔围岩径向位移及理论密封半径分别增加12. 93倍和2. 60倍,且在构造煤层区域内钻孔缩径现象明显。在钻孔密封参数及密封材料相同的条件下,缩径现象明显的钻孔内初始平均抽采瓦斯体积分数较相邻完整钻孔降低59%,在29 d考察期内平均抽采体积分数同比降低64. 92%,瓦斯体积分数衰减率同比增加3倍。因此,塑性软化及扩容效应是造成钻孔初始密封性降低及后期抽采瓦斯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采用Kastner方程求解获得的煤层钻孔围岩理论渗透半径及注浆压力等参数并不合理;同时,钻孔密封参数需应根据钻孔围岩特性进行区别选择。(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科平,刘维,周彦龙,林允,薛轲[5](2019)在《不同渗透力的类充填体力学特性及损伤软化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离心试验产生的渗透压力对试样进行模拟,开展单轴压缩力学试验来研究渗透力对充填体力学特性的影响,且对充填体试样的变形特性随渗透压力变化的规律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渗透力增大,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压密阶段的区间先减小后增大,弹性阶段的区间缩小,屈服阶段不明显。试验过程从低渗透压力到高渗透压力,试样的破坏模式依次表现为拉伸破坏、剪切破坏,且产生的裂纹数目增多,形态趋于复杂。在力学试验的基础上,考虑到试样压密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不同渗透力的充填体试样损伤软化本构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理论曲线和试验曲线高度吻合,该本构模型适用于分析不同渗透力的充填体单轴压缩力学问题。该研究为超重力离心模拟和地下渗流试验开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德超,王洪涛,李术才,王琦,宋洋[6](2019)在《基于煤体强度软化特性的综放沿空掘巷巷帮受力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深井综放沿空掘巷巷帮围岩受力特征,考虑巷帮与顶底板界面煤岩体强度软化特性,建立了实体煤帮和煤柱帮力学分析模型,推导出两帮极限平衡区宽度和煤体应力位移理论计算,明确了煤层埋深、巷道高度、煤层顶底板界面软化系数和界面强度参数等因素对煤体极限平衡区宽度、围岩应力和位移分布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工程建议措施,并通过现场工程实例对理论分析成果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表明:极限平衡区宽度随煤层埋深、巷道高度及顶底板界面软化系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界面强度参数的增加而降低;煤体围岩应力和位移分布沿应力极限平衡区宽度呈双曲函数分布,极限平衡区内围岩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随煤层埋深及界面强度参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巷道高度及界面软化系数的增加而降低;极限平衡区内煤体水平位移随煤层埋深、巷道高度、界面软化系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界面强度参数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魏小楠[7](2019)在《考虑岩土应变软化特性的开挖扰动诱发路堑边坡渐进性破坏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岩土质边坡长期稳定性时,岩土体材料在施工扰动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表现出应变软化特性。该文以某路堑边坡由于坡脚开挖诱发的失稳破坏为工程背景,考虑坡体应变软化的特性,基于FLAC3D软件平台,确定滑裂面材料强度分区演化规律,揭示了由于坡脚开挖诱发的路堑边坡渐进性破坏过程。并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得到边坡不同开挖时步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边坡的失稳是局部变形累积、延伸直至贯通的整体动态破坏渐进过程;滑裂面上强度参数的折减速率与剪应变增量有关,且边坡的破坏实质上是滑裂面力学强度参数的劣变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边坡治理方案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9年01期)

任玉宾,王胤,杨庆[8](2019)在《典型深海软黏土全流动循环软化特性与微观结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软黏土具有不同于陆相或近海软黏土的岩土工程性质。针对取自中国南海西部深水区5个典型站位的海床软黏土,采用一种改进的全流动贯入装置对其强度特征进行测试,并结合深海软黏土特殊的微观结构和生物硅矿物,对其循环软化特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西部深海软黏土普遍具有高含水率、高液性指数、高活性值、低不排水抗剪强度和高灵敏度等特点,极慢的沉积速率和稳定的沉积环境是深海软黏土具有高灵敏度的主要原因。全流动循环软化过程中土体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絮凝体的破坏和孔隙结构的改变两个方面。特殊的生物硅颗粒在循环作用下会发生破碎,导致内部孔隙水释放,从而加剧了土体循环软化的程度。(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孙琦,于阳[9](2019)在《化学腐蚀作用下黑云片岩峰后应变软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地下水腐蚀作用下黑云片岩的峰后应变软化特性,采用人工配置的酸性溶液对黑云片岩开展化学腐蚀,并对腐蚀后的岩石进行叁轴压缩试验,得到不同腐蚀时间黑云片岩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在试验基础上分析腐蚀作用下岩石的峰后应变软化规律,获得了化学腐蚀作用下黑云片岩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变化规律;将峰值应力与残余应力的算数平均数定义为软化应力,拟合了峰后软化应力、软化模量与腐蚀时间的函数关系,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构建考虑腐蚀时间的黑云片岩峰后应变软化模型并基于FLAC3D平台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开发后的应变软化模型进行叁轴压缩试验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黑云片岩的峰后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均呈减小的趋势,应变软化速率增加,软化程度提高,岩石从脆性转为延性,峰值强度与残余强度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说明论文构建的应变软化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成浩,王晅,张家生,宋良良[10](2018)在《加筋粗粒土筋土界面剪切特性与统计损伤软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工合成材料与土的界面力学特性对于加筋土结构设计与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下粗粒土与土工格栅界面的剪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筋土界面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曲线呈现出应变软化特征,加筋粗粒土较素粗粒土界面黏聚力增加,但内摩擦角降低;格栅的加筋作用明显减小了加筋粗粒土在峰值后强度的降低幅度,提高了土体的延性。基于统计损伤理论提出了考虑筋土界面应变软化特性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筋土界面的应变软化特征,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软化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主应力轴连续旋转下软黏土的轴向纯压循环变形特性,基于空心圆柱扭剪仪(HCA)模拟了交通等类似荷载作用下的圆形应力路径,开展了不同围压和不同循环应力比(CSR)下循环次数达5 000次的主应力轴连续旋转试验.研究了饱和软黏土试样的应变累积、应力-应变滞回曲线、模量软化等特性,得到了不同循环应力比和不同围压条件下主应力轴连续旋转引起的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加,土体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有明显的差异,土体剪切模量不断降低.相同有效围压时,随着循环应力比的增大,土体的软化指数逐渐减小;相同循环应力比时,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试样受到的侧向约束增大,土体的软化指数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化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华柯强,陆泌锋.软岩软化性和膨胀特性对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9

[2].王钰轲,黎冰.扭剪作用下饱和软黏土轴向纯压循环变形及模量软化特性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唐杰.滨海结构性软土的循环软化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4].郝晋伟,齐庆新,舒龙勇,霍中刚,张浪.煤岩塑性软化及扩容特性对钻孔密封性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9

[5].周科平,刘维,周彦龙,林允,薛轲.不同渗透力的类充填体力学特性及损伤软化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19

[6].王德超,王洪涛,李术才,王琦,宋洋.基于煤体强度软化特性的综放沿空掘巷巷帮受力变形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7].魏小楠.考虑岩土应变软化特性的开挖扰动诱发路堑边坡渐进性破坏机理分析[J].中外公路.2019

[8].任玉宾,王胤,杨庆.典型深海软黏土全流动循环软化特性与微观结构探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9].孙琦,于阳.化学腐蚀作用下黑云片岩峰后应变软化特性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成浩,王晅,张家生,宋良良.加筋粗粒土筋土界面剪切特性与统计损伤软化模型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标签:;  ;  ;  ;  

软化特性论文-华柯强,陆泌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