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醇连续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醇,酵母,燃料,絮凝,耐高温,抑制,丙酸。
乙醇连续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魏敏[1](2019)在《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人们应用资源期间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导致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并且此种资源数量在日益减少,所以需要研究人员借助于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寻找,以此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燃料乙醇为现阶段一种新型的可再生燃料,借助于生物发酵作用便可以进行资源的大量生产,而且应用过程中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非常小,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燃料乙醇的生产质量与产量,需要对连续发酵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处理,以此显着增强燃料乙醇生产工艺价值,控制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降低生产厂家的经济风险。在本文的研究中即就对燃料乙醇、连续发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结合燃料生产情况从叁个方面进行了过程优化研究,以此为更多燃料乙醇生产厂家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燃料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孙健[2](2018)在《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社会中多个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石油,然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不断开采容易引发石油能源的危机,急需各种新能源对石油能源进行替代,燃料乙醇便是其中之一。基于此,本文从燃料乙醇现状出发,对燃料乙醇的连续发酵生产过程优化进行分析与探究。(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36期)
张茂芬[3](2018)在《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社会对石油有着越来越强的依赖性,众所周知,石油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石油的不断开采,导致了我国石油的能源危机,我国有一项战略叫做:可持续发展战略。因而,需要研究出一项可再生的能源来代替石油非常重要,燃料乙醇是一种绿色健康的能源,需要通过生物发酵来制作,燃料乙醇是一种理想的代替石油的新能源,现在有很多国家都在提取这一种新的能源。本文通过分析燃料乙醇的提取技术,和改进方案,对未来新能源的替换工作提出了有效的意见或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张晓亮[4](2016)在《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而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它的储量是有限的,开采的加剧使得石油的储量越来越少,严重影响到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开发一种新的可持续的能源来代替石油对解决未来随时可能发生的石油危机尤为重要。燃料乙醇作为一种绿色的能源,通过生物发酵作用就可以制得,是一种比较好的石油代替能源。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在这个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燃料乙醇行起步比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生产工艺技术方面还是与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依旧困扰着我们国家很多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加快对企业生产设备以及工艺的优化,降低乙醇生产成本已经迫在眉梢。本文在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情况,研读许多专家学者在燃料乙醇生产方面的新的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以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的燃料乙醇生产为研究对象,对燃料乙醇的生产过程进行了优化改善。首先,对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燃料乙醇生产中的蒸煮液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系统内部温度、设备内物料流动情况以及蒸汽和循环水这几个方面入手,对蒸煮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原先的一级预热二级闪蒸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推行叁级预热叁级闪蒸的蒸煮方式,使得系统内部的热量和循环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对公司原有的两种液化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原有方式中不利于液化的因素,推行新的液化方式,大大改善了液化的效果。然后,对生产中的连续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将原先的单流多级连续发酵方式变为现在的双流多级连续发酵,使得发酵周期由原来的64h降低到现在的53h,缩短了发酵周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效率。对发酵过程中青霉素的添加方式进行了优化,延长了杂菌的抑制时间。最后,对生产中的蒸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用差压蒸馏代替原先的两塔常压蒸馏,降低了蒸汽的使用量,采用分子筛脱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9-18)
王亮[5](2014)在《酿酒酵母高浓度乙醇连续发酵体系振荡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浓度(Very high gravity, VHG)发酵可以显着提高发酵终点乙醇浓度,节省精馏能耗,同时减少废糟液量。虽然VHG发酵技术已经在批式乙醇发酵中得到应用,但是批式发酵辅助操作时间长和人工成本高的特点,使其难以满足燃料乙醇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因此研究开发VHG乙醇连续发酵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HG乙醇连续发酵过程中,包括残糖、乙醇和生物量浓度等发酵参数呈现长周期大振幅的振荡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系统的乙醇发酵性能,而且不利于下游精馏装置的稳定运行。本研究通过过程工程策略、代谢轮廓及转录组分析对诱发S. cerevisiae VHG连续乙醇发酵过程振荡行为的机理进行了探讨。VHG乙醇连续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受乙醇抑制和渗透压胁迫,且这两个胁迫因素是偶联的。通过向低糖(Low gravity, LG)培养基中添加乙醇,使乙醇抑制与渗透压胁迫解偶联,考察了乙醇抑制对连续发酵系统振荡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G培养基中添加30和50g/L乙醇后,能够使稳态运行的连续发酵系统产生振荡行为,而且高浓度乙醇引发的振荡行为更显着,当LG培养基中停止添加乙醇时,连续发酵系统逐渐恢复稳态。在VHG连续发酵系统偶联氮气气提,降低发酵液中自产乙醇浓度,可以有效弱化振荡行为。当添加乙醇浓度达到70g/L时,酵母细胞生长和乙醇发酵几乎被完全抑制。通过向LG培养基中添加S. cerevisiae不能代谢的木糖,模拟VHG连续发酵体系的渗透压环境,研究酵母细胞渗透压胁迫对系统振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渗透压胁迫对酵母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诱发乙醇连续发酵体系的振荡行为。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对酵母细胞的抑制作用是诱发VHG连续发酵系统振荡行为的主要原因。考察了菌种乙醇耐受性差异和培养基组成对VHG乙醇连续发酵系统振荡行为的影响,发现高乙醇耐性菌株S. cerevisiae BHL01和S. cerevisiae4126的VHG连续发酵体系均呈现振荡行为,而低乙醇耐性菌株S. cerevisiae288c发酵体系却维持在高残糖低乙醇浓度的拟稳态。在S. cerevisiae4126VHG乙醇连续发酵体系中,培养基中添加营养丰富的酵母粉和蛋白胨时,能够观察到周期性振荡行为,而使用合成培养基或停止通气时只能观察到类似阻尼振荡的行为,系统最终维持高残糖低乙醇浓度的拟稳态状态,进一步表明了VHG连续发酵体系中乙醇对酵母细胞的抑制作用是诱发周期性振荡行为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振荡行为是营养和能量依赖的过程,并与菌株的乙醇耐受性有关。利用高乙醇耐性菌株S. cerevisiae BHLO1进行VHG乙醇连续发酵并偶联尾气循环气提,可以使发酵液中残糖降至0.10g/L以下,乙醇浓度和生产强度分别达到110.87g/L和2.99g/L/h,为VHG乙醇连续发酵技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以冷甲醇法和冷氯仿-甲醇-缓冲液法进行酵母细胞代谢淬灭和胞内代谢物提取及以乙腈和20mM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的选择反应扫描监测模式LC-MS/MS分析方法。对完整振荡周期关键节点取样,分析了糖酵解和下游乙醇生成途径关键代谢物及关键酶基因的转录。VHG乙醇连续发酵体系中,糖酵解耗能阶段代谢物GLC、G6P及F6P浓度变化与葡萄糖转运蛋白及己糖激酶编码基因HXTl和HXT3及11XK2和GLK1表达水平呈现V型,当发酵体系中乙醇变化速率最大时达到最低值,表明酵母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受到发酵体系中乙醇变化速率的调控。然而产能阶段代谢物GAP、G3P及PYR与磷酸果糖激酶催化反应产物FBP的浓度变化呈现N型,与耗能阶段代谢物浓度变化存在1/4周期差,表明酵母细胞胞内存在糖酵解振荡,且受到磷酸果糖激酶的调控。丙酮酸脱羧酶和乙醇脱氢酶是酵母乙醇发酵关键酶,其编码基因PDC1和ADHl的表达水平也呈现V型,表明乙醇生成受发酵体系中乙醇变化速率的调控。TCA循环顺时针途径代谢物AKG与SUC的浓度变化呈现倒S型,而逆时针途径代谢物ACCOA、OAA、FUM和MAL浓度变化则呈现N型,且与糖酵解途径代谢物FBP、GAP、G3P和PYR变化同步,表明VHG乙醇连续发酵体系中酵母细胞TCA循环不是闭合的,而是以逆时针途径为主。胞内CIT浓度达到10-20μmol/g(DCW),明显高于TCA循环其他代谢物浓度,且过氧化物酶体中柠檬酸合酶编码基因CIT2表达量明显高于线粒体中柠檬酸合酶编码基因CIT1,表明VHG乙醇连续发酵体系中酵母细胞内存在乙醛酸循环通量。VHG乙醇连续发酵体系中,胞外甘油平均浓度高达11.5g/L,甘油-3-磷酸脱氢酶编码基因GPD1表达量明显高于氧化还原调控基因GPD2,且与发酵体系中残糖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酵母细胞甘油合成主要用于调节细胞渗透压平衡。胞内TRE浓度达到40-80μmol/g(DCW),且与发酵体系中乙醇浓度的变化相关,海藻糖合成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糖原合成基因,表明海藻糖是VHG振荡过程中酵母细胞合成的主要抗逆物质。转录组数据显示,酵母细胞核糖体蛋白、核苷酸、氨基酸、细胞膜、细胞壁以及辅酶因子等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呈现周期性变化,而且这些合成代谢过程存在明确的先后顺序,与胞内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相位差,这表明VHG振荡不仅是酵母细胞发酵参数的波动,还是基因周期性表达行为。(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9-01)
孜力汗,刘晨光,白凤武[6](2014)在《废糟液全循环条件下絮凝酵母乙醇连续发酵》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酸是以玉米为原料自絮凝酵母乙醇连续发酵系统废糟液全循环过程中积累的主要抑制物。基于丙酸对酵母细胞抑制机理,开发了3种废糟液全循环条件下乙醇连续发酵工艺策略。首先根据高温导致丙酸生成的现象,去除了物料灭菌环节,使发酵液丙酸浓度显着降低,生物量和乙醇浓度分别提高了59.3%和7.4%。其次,以丙酸浓度达到半数抑制浓度(IC50)40 mmol/L为目标,通过拟合丙酸积累数据预测废糟液全循环的最长运行时间,发酵装置运行应控制在此时间范围内。再次,较低的环境pH值提高了丙酸毒性,而实验证明发酵液pH为5.5时,丙酸对细胞生长的抑制影响最小,因此控制发酵过程中的pH有利于弱化丙酸毒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俞建良,吉海瑞,张栩,谭天伟[7](2013)在《固定化酵母高浓度乙醇多级连续发酵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高浓度乙醇连续发酵过程中酵母受抑制严重,系统稳定运行周期短的难题,研究了罐体轮换和二氧化碳气提两种策略在固定化细胞高浓度乙醇多级连续发酵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气提可以带出第4级和第5级罐体中5.5%~10%的乙醇,降低了乙醇对酵母细胞的毒害作用,提高了固定化细胞的存活率,体系的稳定运行周期从21d延长至35d。同时,乙醇生成速率从单一罐体轮换控制时的1.98g/(L·h)提高至罐体轮换结合气提控制时的2.46g/(L·h)~2.62g/(L·h)。(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3年S1期)
孜力汗[8](2013)在《废糟液全循环对絮凝酵母乙醇连续发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对缓解石油资源短缺、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糖质和淀粉质原料发酵生产的燃料乙醇占市场总量的90%以上,但生产成本高一直是这一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使其严重依赖政府补贴。能耗是仅次于原料消耗的燃料乙醇生产第二大成本,主要用于乙醇蒸馏和废糟液处理,特别是粮食类淀粉质原料燃料乙醇生产过程中,废糟液处理普遍采用的多效蒸发系统。显然,废糟液直接循环使用是减少废液排放和降低其处理能耗最具有竞争力的策略。本论文研究开发了废糟液循环条件下絮凝酵母乙醇连续发酵新工艺。由于酵母细胞在发酵罐内实现自固定化而不随发酵液的排出而流失,发酵液乙醇蒸馏过程中酵母细胞自溶产生的有害副产物显着减少,为提高废糟液循环比例,乃至实现全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废糟液全循环对絮凝酵母生长和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与无废糟液循环发酵过程相比,废糟液全循环对乙醇发酵过程产生了明显的抑制,表现为发酵液中残糖浓度的升高,乙醇和生物量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5.3%和10.9%。发酵液中副产物和金属离子检测结果表明,在废糟液全循环过程中,除琥珀酸和5-羟甲基糠醛外,其余10种副产物和4种金属离子均有明显积累,其积累浓度为对照组的3倍以上。其中Ca2+、甘油和丙酸的积累浓度最高,分别为1126mg/L,15080mg/L和2100mg/L。其余副产物浓度都远小于1g/L。进一步的碳流分布分析表明,废糟液全循环对酵母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的碳流分配没有产生明显的抑制,但使酵母细胞对底物的吸收速率和糖酵解途径叁个限速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逐渐降低,到整个废糟液全循环结束时,流向乙醇的碳流量降低了33%。为了找出主要抑制物,进行了添加副产物实验研究。单一副产物添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α-酮戊二酸、富马酸、乳酸、丙酮酸、琥珀酸、2-苯乙醇、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浓度低于1g/L时,对絮凝酵母生长的抑制率低于5%,对乙醇发酵的抑制率低于4%,且低浓度单一金属离子可促进酵母生长和乙醇发酵。而丙酸浓度低于1g/L时,对絮凝酵母生长的抑制率低于20.3%,2g/L时对生长的抑制率达到30.2%,对乙醇发酵的抑制率低于5%。除丙酸外(MIC10:0.4g/L),其余所有副产物和金属离子在实际发酵液中的积累浓度远小于其最小抑制浓度(MIC10)。混合添加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对酵母生长和乙醇发酵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协同实验证实了丙酸是影响絮凝酵母生长和乙醇发酵的主要抑制物。系统研究了丙酸对絮凝酵母代谢过程的影响。丙酸对酵母生长的影响非常显着,当发酵培养基中丙酸浓度超过40mmol/L时,对絮凝酵母生长和乙醇发酵、糖酵解途径叁个限速酶活性以及酵母絮凝均产生显着抑制。当培养基中丙酸浓度达到60mmol/L时对生长的抑制率达到67%,对乙醇发酵的抑制率达到66%,酵母絮凝颗粒粒径降低至50μm,接近游离酵母,不利于废糟液全循环絮凝酵母乙醇连续发酵的稳定运行。酵母代谢不生成丙酸,进一步分析检测发现玉米原料中半纤维素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的分解是产生丙酸的主要来源,且其浓度随原料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但玉米糖化液在60℃长时间储存时,丙酸浓度几乎无变化。据此提出了发酵培养基不经高温灭菌直接用于废糟液全循环乙醇连续发酵的工程策略,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各副产物浓度明显低于培养基高温灭菌的废糟液全循环工艺,其中丙酸浓度降低了62%,乙醇和生物量浓度分别提高了7.4%和59.3%,残还原糖浓度降低了40.1%,且优于培养基高温灭菌无废液循环乙醇发酵工艺各主要参数。保证了废糟液全循环絮凝酵母发酵连续发酵的稳定运行。这些研究结果对生产装置运行中提高废糟液直接循环使用比例,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7-01)
王浩袭[9](2013)在《重组大肠杆菌KO11连续发酵海带工业残渣制取乙醇的不同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带是海藻工业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提取甘露醇、褐藻胶、矿质元素等。海带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海带残渣,这种残渣中往往含有比新鲜海带更丰富的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本课题以海带工业残渣为原料,以重组大肠杆菌KO11为发酵菌株,对连续化水解发酵产乙醇工艺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对原料的稀硫酸预处理条件、菌种发酵条件以及木质纤维素乙醇共发酵工艺进行了探索,并比较了不同发酵方式的特点,得到了一种以海带工业残渣为原料向生物乙醇转化的高效工艺。本实验首先分析了海带渣的组分,采用NREL法测得其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25.88%、12.52%,以及少量酸不溶性木质素,说明其具有作为生物乙醇转化的潜力。其次,综合目前的技术条件与成本考虑,本实验采用稀硫酸预处理方式,考察了硫酸浓度、底物浓度对酶解率的影响,对预处理方式进行了优化。结果发现:硫酸浓度与底物浓度能明显影响酶解率,得到最佳的预处理条件为:硫酸浓度2%(w/v)、底物浓度12.5%、121℃反应1h,达到最高酶解率93.32%。KO11可以利用多种还原糖代谢生产乙醇,能够提高原料利用率,是理想的乙醇发酵菌种之一。本环节对其发酵多种单糖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温度、pH、振荡方式为因素,确定最佳发酵条件,最后对糖耐受性、双糖混合发酵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为:(1) KO11发酵单糖生产乙醇的最佳条件:20g/L葡萄糖浓度,37℃、pH5.5、振荡发酵4h后静置发酵20h,20g/L木糖浓度37℃、pH5.5、振荡发酵12h后静置发酵15h,相应的最高乙醇转化率分别为94.81%、94.15%;(2)KO11在43℃时仍有较高的乙醇转化能力;(3)KO11能高效利用岩藻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转化乙醇;(4)KO11能够在高达50g/L的糖浓度下发挥正常的乙醇转化能力;(5)在葡萄糖与木糖共存时KO11能够优先利用葡萄糖,直到葡萄糖浓度低于4g/L时KO11对木糖的利用率才会提高。原料的利用和菌种的发酵能力是影响乙醇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发酵方式对原料的水解与菌种的发酵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恰当的发酵工艺能够为生物发酵乙醇的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的指导。针对KO11的发酵特性,本环节主要对叁种发酵工艺——分步糖化共发酵、同步糖化共发酵、不等温同步糖化共发酵——进行了考察,在不等温同步糖化共发酵方式中讨论了不同预水解时间对发酵结果的影响。此环节将原料预处理、酶水解与菌种发酵结合为一体,实现了海带残渣生物转化工艺的连续化生产,以酶解和最终产物乙醇转化率的综合考量为标准,筛选出了最优的发酵工艺,即NSSCF工艺:50℃酶解6h,接种KO11后于43℃发酵60h,其最高乙醇转化率87.67%。(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5)
宋丹[10](2011)在《耐高温酿酒酵母S-13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石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国家着手开发生物燃料,尤其是燃料乙醇,其优越性十分显着。但是生产成本过高是目前制约燃料乙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从以粮食类淀粉质为原料进行燃料乙醇生产的成本构成分布来看,原料消耗和能量消耗两项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90%。因此降低原料和能耗成本成为开发燃料乙醇的关键技术所在,同时也应注重燃料乙醇生产工艺的开发。本论文首次将低成本的非粮作物--甜高粱茎秆汁作为原料采用连续发酵法制取乙醇,为利用甜高粱茎秆汁连续发酵生产乙醇尽快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耐高温酿酒酵母S-13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和碳源、氮源的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葡萄糖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葡萄糖18%,酵母抽提物0.4%,蛋白胨0.3%,KH2PO40.04%,(NH4)2SO40.15%,MgSO4.7H20 0.02%,CaCl20.2%;发酵条件为:温度37℃,生长pH值为3.5-4.5,接种量为4%,培养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乙醇的浓度为10.5%(v/v),比在初始发酵培养基条件下乙醇产量提高了19.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营养盐的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甜高粱茎秆汁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为:甜高粱茎秆汁14%,(NH4)2SO4 0.6%,MgSO4.7H2O0.02%,KH2PO4 0.04%,CaCl2 0.1%;发酵条件与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的乙醇发酵条件相同,乙醇的浓度为9.5%(v/v),比在初始发酵培养基条件下乙醇产量提高了22.1%。在上述已优化的培养条件下,对出发菌株S-13进行性能测定以便更全面的了解该菌株的特性,为下一步采用连续发酵法生产乙醇做准备。结果如下:通过连续转接传代20代,检测每一代的菌株生产乙醇的能力,结果表明菌株S-13的遗传稳定性在20代之内相对较好,每相邻的两代的发酵液的酒精度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乙醇的耐受浓度为14%(v/v);热致死温度为66℃-67℃;产乙醇能力基本不变前提下最高耐受温度是40℃;产乙醇能力基本不变前提下最高葡萄糖耐受浓度是22%(m/v),菌体生长对葡萄糖最高的耐受浓度为60%(m/v):对NaCl的耐受浓度为15%(v/v);菌株S-13能够在pH值为3.0-7.0范围内生长,具有广泛的酸碱适应性。以葡萄糖为原料对5种连续发酵工艺进行摸索,通过比较乙醇得率及生产稳定性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发酵工艺进行甜高粱茎秆汁的连续发酵:单级连续发酵持续进行了80 h,最高酒精度为8.6%(v/v);双流加连续发酵持续进行了12 d,最高酒精度为10.5%(v/v);30%废液回流连续发酵持续进行了12 d,酵母数量不高导致乙醇产量不高,最高酒精度只有7.8%(v/v);2个批次的酵母回收利用连续发酵持续进行了12 d,开始酒精度达到10.1%(v/v),但是随着酵母回收利用次数的增加,酒精度下降显着;强化后的固定化酵母粒子连续发酵进行了20 d,最高酒精度为10.4%(v/v),最低为8.5%(v/v),降低率为14.4%。综合考虑5种连续发酵模式下乙醇的生产得率和生产稳定性,选择采用强化后的固定化酵母粒子以甜高粱茎秆汁为原料进行连续20 d的乙醇连续发酵,结果最高酒精度为9.4%(v/v),最低为8.3%(v/v),降低率为11%。(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乙醇连续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社会中多个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石油,然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不断开采容易引发石油能源的危机,急需各种新能源对石油能源进行替代,燃料乙醇便是其中之一。基于此,本文从燃料乙醇现状出发,对燃料乙醇的连续发酵生产过程优化进行分析与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醇连续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魏敏.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
[2].孙健.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分析[J].化工管理.2018
[3].张茂芬.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分析[J].化工管理.2018
[4].张晓亮.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过程的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6
[5].王亮.酿酒酵母高浓度乙醇连续发酵体系振荡行为[D].大连理工大学.2014
[6].孜力汗,刘晨光,白凤武.废糟液全循环条件下絮凝酵母乙醇连续发酵[J].生物工程学报.2014
[7].俞建良,吉海瑞,张栩,谭天伟.固定化酵母高浓度乙醇多级连续发酵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酿造.2013
[8].孜力汗.废糟液全循环对絮凝酵母乙醇连续发酵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3
[9].王浩袭.重组大肠杆菌KO11连续发酵海带工业残渣制取乙醇的不同工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0].宋丹.耐高温酿酒酵母S-13连续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