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诊断线工作者论文_张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用诊断线工作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射线,工作者,剂量,畸变,染色体,队列,釉质。

医用诊断线工作者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1](2017)在《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归一化工作量法,估算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信息,为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队列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剂量依据,进而为低剂量辐射致癌的危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天津队列射线接触史资料,得到X射线工作者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工作种类、门诊量、防护情况等信息。通过采用归一化工作量法,利用天津市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X射线接触史信息,计算得出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1990年间的个人累积剂量,1990年之后的剂量使用1990年的年剂量和个人工龄相结合得出,两者结合得出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结束放射工作期间的个人累积剂量。结果81.7%的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结束放射工作期间的累积皮肤剂量集中于20-150mGy之间,其平均值是108.0mGy。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工龄大部分集中于16-40年之间,平均工龄为27年。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年剂量绝大部分低于20mGy/年,其平均值为4.1mGy/年。结论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不同年代开始从事放射工作的各组平均累积剂量和平均年剂量低于文献报道的全国数值,但随年代变化趋势一致。(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5-01)

许哲[2](2016)在《苏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1997-2011年肿瘤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接触小剂量辐射诱发恶性肿瘤的表现和发病危险。方法采用回归性队列研究,收集1997—2011年间医用X射线工作者和非X射线工作者的癌症发病资料,用Epicure软件中DATAB程序计算人年数,采用AMFIT估算照射组恶性肿瘤的发病相对危险(RR)及其95%CI。结果研究共调查898人,其中,照射组414人,累计观察5 560人年;对照组484人,累计观察6 414人年。队列成员失访率为3.54%。队列共发现新发恶性肿瘤88例,其中,照射组49例,对照组39例。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全癌的RR值为1.47(95%CI:0.98~2.38),无统计学意叉。照射组发病率显着性上升的为肺癌(RR=2.00,95%CI:1.16~2.72)和胃癌(RR=2.34,95%CI:1.37~2.93),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照射组肝癌、胰腺癌、直肠癌、子宫肌瘤、食管癌和结肠癌发病率虽然有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苏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恶性肿瘤发病率与其他非X射线工作者并无太大差异,可能与苏州市医疗机构重视辐射防护,加强个人防护有关。(本文来源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期刊2016年05期)

陈维,张乙眉,杜翔,曹兴江,余宁乐[3](2015)在《拉萨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拉萨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职业照射剂量水平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佩戴周期为3个月。结果监测了拉萨市区及其辖7县共10家医院,共34名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其中个人剂量结果合格人数为31人,占总人数的91%。结论拉萨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防护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5年02期)

庄家毅,周日辉,朱磷扬,苏旭[4](2014)在《连云港市第五次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受照剂量与效应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接触小剂量辐射致癌症和非癌症健康效应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方法对定群队列人群进行第五次调查,收集1950-2011年间癌症发病资料,其相对危险(RR)采用SPSS 13.0软件计算。结果连云港市定群队列研究共432人,放射组194人,对照组238人,失访21人,累计观察人年数26 013。发生恶性肿瘤36例,经性别、年龄调整,放射组全部癌症的相对危险RR=1.6,95%CI为0.82~3.29;食管癌、胃癌相对危险小于1,甲状腺癌1例、垂体瘤1例、鼻咽癌1例、白血病2例均出现在放射组。结论放射组和对照组癌症发病率不存在显着差异,可能是样本量不足的缘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发病人数呈倒"U"字型趋势,放射组趋势更为明显,还需进一步结合全省和全国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4年01期)

刘宇飞,王福如,孙全富,牛昊巍,傅颖华[5](2013)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队列研究数据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江苏省第五次医用X射线工作者肿瘤流行病学调查随访数据库。其方法通过双录入及CHECK程序保证录入数据质量,导入单机版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队列研究数据库。使用一般统计分析软件完成数据清理和初步分析。拟利用GIS对调查对象进行空间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由队列随访总表等6个表组成的属性数据库和包括调查对象工作单位、住址信息的GIS数据库,并获得83%队列成员的GIS信息,失访人员比例为9.8%。经过数据录入质量控制及数据清理,建立了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队列研究数据库,满足队列研究终生累积剂量估算和辐射致癌危险模型分析的条件,并可以采用空间流行病学技术分析显示研究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刘祥铨,张忠,吴京颖[6](2009)在《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对放射医务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状况。[方法]全面检索相关文献,以检查细胞数、染色体畸变细胞数和畸变率为基本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研究进行数据的合并与分析。[结果]共7篇文献入选,累计放射组1 240例,对照组412例,放射组与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相差0.282,95%可信区间为0.277~0.286)。[结论]医用诊断X射线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必须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本文来源于《海峡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姚玉华,姚文,杨平,陈道涌,戴江红[7](2007)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职业性低剂量外照射对射线工作者的细胞遗传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职业外照射剂量,采用TLD剂量计测得。结果(1)放射组的畸变细胞率为0.464%,比对照组的0.149%,差异明显(P<0.01)。(2)放射组各类型的染色体畸变率与性别没有关系(P>0.05);(3)放射组不同工龄组之间双+环畸变率、无着丝粒畸变率、畸变细胞率均无显着性差异,但单体型畸变在工龄为10~29年工龄组最高,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4)染色体畸变率随着累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高剂量组无着丝粒畸变率0.448%、畸变细胞率为0.586%、单体型畸变率为1.241%,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结论长期受职业性小剂量外照射可引起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因此,必须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本文来源于《地方病通报》期刊2007年05期)

周莉[8](2007)在《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职业受照剂量估算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用诊断X线工作在我国历史较久,人数较多。为了判断医用诊断X线对健康影响的程度,采取更完善的干预措施,需要得到比较可靠的“接触剂量与健康效应关系”。在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剂量与效应关系研究中,剂量是评估效应的根据,要求剂量尽可能准确可靠。因此,回顾性剂量测定对于分析辐射危害,研究辐射流行病学非常重要。在1985年以前,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普遍缺乏个人剂量资料。为了重建这类人员1985年以前的剂量,目前国内都采用归一化工作量方法。用归一化方法估算了10,599例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剂量,剂量在0.2Gy以内的占总人群的91.9%。与辐射剂量有关的主要效应是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明显增加,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本文尝试用牙釉质EPR(电子顺磁共振)剂量学方法对该理论方法进行验证。牙釉质EPR剂量学方法是剂量重建实验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电离辐射在牙釉质中诱导产生的CO_2~-自由基浓度与牙釉质剂量成正比。该方法用人体的牙釉质组织作为在体剂量计,通过EPR方法测量电离辐射在牙釉质中诱导产生的CO_2~-自由基浓度,获取牙釉质吸收剂量信息,重建个人剂量。该方法在剂量重建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辐射诱导信号在牙釉质能够长期保存,所以能够得知多年前的照射信息。在缺乏传统剂量计的情况下,该方法特别适合于进行低剂量范围的剂量重建。获取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牙齿样品是该项工作的前提。过去也有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所用X线工作者牙齿样本量小。本课题工作中收集到来自18名X线工作者的二十五颗牙齿,记录牙齿捐献者的工作记录。这在将牙釉质EPR实验方法用于低剂量辐射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属于样本量较大的课题,也是是首次使用样本含量较大、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来验证归一化工作量方法。更为难得的是,有6颗处于不同位置的牙齿来自同一名工作者。为牙齿位置对低能光子辐射剂量重建结果影响积累了重要资料。本文采用VB6.0程序语言建立归一化工作量剂量估算方法的计算机系统,以便方便快捷地处理数据。设计了系列预实验对牙釉质剂量学进行探讨,用改进的EPR实验方法重建X线工作者牙齿样品的剂量。最后对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趋势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7-05-01)

钟小虎,李宇红,王军锋,于建平,吴莹[9](2007)在《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近年来的防护情况,掌握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辐射损伤状况,为X射线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分别对1991年和2001年来我院进行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的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1对象与方法1.1(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07年01期)

陈继超,叶翠华,陈瑞意[10](2006)在《云浮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云浮市医用诊断X射线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结果,了解全市医用诊断X射线放射防护情况。方法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对全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放射工作机房的控制室观察窗、控制室防护门、照片机房(候诊)防护门进行检测,并对放射工作者年龄在25~55岁、放射工龄5~35a的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结果县级以上医院X射线机房防护优于乡镇卫生院,但不管级别医院放射工作者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无明显差异,随放射工龄的增加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明显增加。结论放射工作人员机体受照射的损伤程度与X射线机机房射线防护有关,并与接触射线的次数成正比。(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06年04期)

医用诊断线工作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接触小剂量辐射诱发恶性肿瘤的表现和发病危险。方法采用回归性队列研究,收集1997—2011年间医用X射线工作者和非X射线工作者的癌症发病资料,用Epicure软件中DATAB程序计算人年数,采用AMFIT估算照射组恶性肿瘤的发病相对危险(RR)及其95%CI。结果研究共调查898人,其中,照射组414人,累计观察5 560人年;对照组484人,累计观察6 414人年。队列成员失访率为3.54%。队列共发现新发恶性肿瘤88例,其中,照射组49例,对照组39例。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全癌的RR值为1.47(95%CI:0.98~2.38),无统计学意叉。照射组发病率显着性上升的为肺癌(RR=2.00,95%CI:1.16~2.72)和胃癌(RR=2.34,95%CI:1.37~2.93),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照射组肝癌、胰腺癌、直肠癌、子宫肌瘤、食管癌和结肠癌发病率虽然有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苏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恶性肿瘤发病率与其他非X射线工作者并无太大差异,可能与苏州市医疗机构重视辐射防护,加强个人防护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用诊断线工作者论文参考文献

[1].张欣.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估算[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2].许哲.苏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1997-2011年肿瘤流行病学调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6

[3].陈维,张乙眉,杜翔,曹兴江,余宁乐.拉萨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5

[4].庄家毅,周日辉,朱磷扬,苏旭.连云港市第五次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受照剂量与效应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4

[5].刘宇飞,王福如,孙全富,牛昊巍,傅颖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队列研究数据库[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

[6].刘祥铨,张忠,吴京颖.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Meta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

[7].姚玉华,姚文,杨平,陈道涌,戴江红.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的影响[J].地方病通报.2007

[8].周莉.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职业受照剂量估算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9].钟小虎,李宇红,王军锋,于建平,吴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7

[10].陈继超,叶翠华,陈瑞意.云浮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6

论文知识图

放射医学与放射卫生防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

标签:;  ;  ;  ;  ;  ;  ;  

医用诊断线工作者论文_张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