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资产管理与托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资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企业。
资产管理与托管论文文献综述
马林霞[1](2018)在《托管资产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产托管的管理模式与托管资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经营行为。在当前我国国有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已成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国内资产托管行为的模式分析,并结合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的案例,为企业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8年35期)
尹梦圆[2](2018)在《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国推出利率市场化政策以来,各个商业银行的运营压力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获得的收益不断降低,各个商业银行纷纷制定各种措施来调整业务发展,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各项业务之中,中间业务具有利润率较高,金融风险较小等优势被更多的商业银行所重视,各个商业银行也纷纷开拓多种中间业务来提升银行发展速度。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资产托管主要是对金融行业中各种风险予以管控,从而达到稳定市场发展作用的一种主要方式,不仅仅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同时也给各个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其他国家资产托管业务相比,国内资产托管业务开展较晚,各项制度不够完善,这也导致国内资产托管业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资产托管业务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此次论文研究对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证实了资产托管业务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找出资产托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且提出相关管理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契约理论为基础,探究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本文在分析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时候,借助了问卷调查进行研究,通过对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客户与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得知现阶段X银行在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着部分问题,例如缺乏健全的风险监督机制、托管产品重数量轻质量、风险控制不完善以及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本文借鉴国内外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并结合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从加强资产托管产品创新、完善监督机制、健全风险控制、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给国内众多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8-12-01)
汪逸舟[3](2018)在《对完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托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对资产管理产品资产的第叁方独立托管要求。我国资产托管行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的规定以及实践均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托管人实际履行的职责出发,认为对于不同的资管产品应适用不同的标准。这背后其实是托管人在资管产品中的法律地位并不一致所致,故后续的规定应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作进一步区分。此外,托管人的独立性要求也是新规的一大亮点,本文也着重对商业银行与其子公司之间的实质性独立托管要求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金融法苑》期刊2018年02期)
俞荣[4](2018)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管理行业的业务种类和数量大幅增长,总规模已达百万亿级,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资产管理行业也是整个金融服务行业里面资金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资产托管业务是指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托管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资产管理人管理的委托资产进行保管并提供资金清算、估值核算、投资监督、信息报告等增值服务,达到防范委托资产各类风险的行为。资产托管行业作为资产管理业务的伴生行业,对于解决资产管理关系中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带来的道德风险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托管资产安全、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S银行是国内一家大中型商业银行,也是国内较早一批开展资产托管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拥有目前市场上全部资产托管业务资格牌照。随着业务发展,近几年S银行各项资产托管业务指标排名均在行业前列,市场规模近十分之一,是资产托管行业的重要组成者之一。然而S银行在业务制度、业务流程、人员及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模型等方面与成熟的托管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深入分析S银行资产托管业务中合规风险的现状,提出完善S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合规风险的对策建议,对S银行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资产托管风险理论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外部监管合规视角分析了资产托管业务合规风险案例,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从内部控制合规视角对S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S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优化改进的建议,从梳理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培养托管人才、改进管理系统、运用风险模型、加强政策解读、建立应急方案、打通沟通渠道等方面提出完善思路,阐明具体优化措施。本文旨在进一步降低S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合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合规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开展资产托管业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9)
张一然[5](2017)在《我国证券公司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2年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证券公司托管部分资产后,资产托管业务为证券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托管费收入,成为利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获得收益的同时,资产托管业务也存在风险管理问题。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仍存在缺陷,与国外托管业务相比仍有着较大差距。基于此,论文对证券公司资产托管业务从托管的产品和服务两个角度进行了风险的识别,并通过对托管收入和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其利润与亏损,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建议。论文对国内外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梳理,研究国外先进的资产托管风险管理方法,并比较了国内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在对证券公司资产托管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中,从托管产品和服务两个角度进行了识别;在度量方面,收入和成本分别分析,利用托管收入与基金资产净值的正比例关系,对托管的资产进行风险度量从而间接度量了托管收入,成本则根据人力、办公、系统维护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资产托管业务存在亏损现象,具有较大的风险。针对识别度量的风险并借鉴了国内外商业银行资产托管风险管理模式提出了完善对基金管理人的评估机制、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多加利用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和加强全员参与等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王俊丹[6](2017)在《浦发银行刘长江:资产管理和增信交易驱动托管业务将进入黄金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和催生了资产托管业务的快速扩张。据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叁季度,国内26家具有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资产托管规模已达113.16万亿。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资产托管业务既是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具备先(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7-01-19)
张鑫[7](2016)在《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综合该项业务的特征深入剖析,说明了其在防范风险上的作用机制,由此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资产托管业务,进一步还指出有关机构必须善于利用其健全的自身服务系统,并设计出在当今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组织架构和具体操作。最后,在现实依据下提出了具有独创性和前沿性的、能够付诸实际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机构业务开展有借鉴价值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6年24期)
马文龙[8](2016)在《A银行资产托管运作模式优化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A银行境内资产托管运作模式采用总部运作中心集中运营模式,但随着托管资产以及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总部已无法负荷日常工作,经行领导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开展资产托管业务运作模式优化项目:在部门方面,成立C、S、N分部;在产品方面,下放部分保险、理财等产品。然而,资产托管业务是一个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它对托管人在专业托管服务、从业人员储备、技术系统搭建、职业公信力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从资产托管业务所服务的市场和服务对象均与资本市场和广大公众投资者密切相关、牵扯面大、影响深远。因此,A银行在开展资产托管业务运作模式优化项目时,将会面临各种风险。本文将利用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对A银行资产托管运作模式优化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应对,本文的研究对A银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A银行资产托管运作模式优化项目风险实际出发,对A银行资产托管运作模式优化项目风险进行了相对系统和全面的风险识别,并确定了相关风险指标体系,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项目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模型,并选取若干个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信息做为依据,对项目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价,并运用高级测量法针对最高风险事件进行重点定量分析。最后,根据本项目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详细的风险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建议,从而为A银行资产托管运作模式优化项目全面认识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与控制风险,正确做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张睿航[9](2015)在《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是指具备一定资格的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与委托人签订委托资产托管合同,安全保管委托投资的资产,履行托管人相关职责的业务,进行资产保管、资金清算、投资监督、财务报告、保存纪录以及QDII业务等相关职责并收取一定托管费的一种中间业务。简而言之,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是接收客户委托,安全保管客户资产、行使监督职责,并提供投资管理相关服务的业务。我国的基金托管业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1997年我国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了证券投资基金(本文来源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期刊2015年49期)
仇宝梅[10](2014)在《国有托管企业“瑕疵”资产管理问题分析——以青岛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几十年,成效斐然,但也遗留了很多历史难题,尤其是"瑕疵"资产的管理问题,已成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难以突破的瓶颈,本文通过解析"瑕疵"资产管理难的现状及成因,就如何突破管理瓶颈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的探索,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贸导刊》期刊2014年08期)
资产管理与托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我国推出利率市场化政策以来,各个商业银行的运营压力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获得的收益不断降低,各个商业银行纷纷制定各种措施来调整业务发展,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各项业务之中,中间业务具有利润率较高,金融风险较小等优势被更多的商业银行所重视,各个商业银行也纷纷开拓多种中间业务来提升银行发展速度。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资产托管主要是对金融行业中各种风险予以管控,从而达到稳定市场发展作用的一种主要方式,不仅仅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同时也给各个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其他国家资产托管业务相比,国内资产托管业务开展较晚,各项制度不够完善,这也导致国内资产托管业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资产托管业务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此次论文研究对资产托管业务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证实了资产托管业务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找出资产托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且提出相关管理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契约理论为基础,探究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本文在分析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时候,借助了问卷调查进行研究,通过对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客户与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得知现阶段X银行在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着部分问题,例如缺乏健全的风险监督机制、托管产品重数量轻质量、风险控制不完善以及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本文借鉴国内外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并结合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从加强资产托管产品创新、完善监督机制、健全风险控制、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给国内众多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提供借鉴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资产管理与托管论文参考文献
[1].马林霞.托管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8
[2].尹梦圆.X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
[3].汪逸舟.对完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托管的思考[J].金融法苑.2018
[4].俞荣.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张一然.我国证券公司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D].天津大学.2017
[6].王俊丹.浦发银行刘长江:资产管理和增信交易驱动托管业务将进入黄金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
[7].张鑫.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J].中国商论.2016
[8].马文龙.A银行资产托管运作模式优化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9].张睿航.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
[10].仇宝梅.国有托管企业“瑕疵”资产管理问题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