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的情感障碍类疾病。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以往研究发现MDD涉及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和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CEN)等多个网络的功能及连接异常。与传统的功能连接分析相比,有效连接分析更加侧重研究一个脑区对另一个脑区的因果作用关系,它不仅可以计算脑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也能获得脑区间信号的传递方向,能够更加精确地刻画不同脑区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对于阐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采用谱动态因果建模(Spectral Dynamic Causal Modelling,spDCM)方法对MDD患者大脑有效连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1.单网络(DMN)有效连接分析DMN在MD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功能连接的异常被大量文献所报道,然而有关DMN内的因果交互情况尚不清楚。因此,本文第一部分工作利用spDCM对DMN单个网络内的有效连接进行分析,以此探究DMN内有效连接的异常与MDD患病和复发的潜在关系。实验分别采集正常人、首发MDD患者和复发MDD患者的静息态fMRI数据,再利用spDCM构建三组被试各自的DMN有效连接模式。对比分析结果发现,DMN左侧后顶叶皮层(Left Parietal Cortex,LPC)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的连接异常可能与MDD的发病存在紧密联系,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发现DMN内mPFC到后扣带皮层(Posterior Congulate Cortex,PCC)的连接异常可能与MDD的复发存在关联。2.双网络(CEN/DMN)有效连接分析DMN又被称作任务负激活网络(Task-negative Network,TNN),与之相对应的是任务正激活网络(Task-positive Networks,TPNs),其代表网络为CEN。以往研究表明,DMN和CEN的正常交互对于认知、情绪控制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第二部分工作采用spDCM对DMN与CEN双网络的有效连接进行分析,以此探究MDD患者TPNs和TNN的切换状态。spDCM的结果显示,正常人的有效连接主要集中在两个网络间的连接,而MDD患者的有效连接主要集中在各自网络内部的连接,这一结果提示MDD患者这两个网络间的信息交流可能减少。其次,MDD患者DMN到CEN的影响增强,而CEN到DMN的影响减弱,这也意味着TPNs与TNN的切换功能在MDD中出现异常,导致患者无法正常控制情绪。3.大尺度脑网络有效连接分析MDD患者通常同时存在情感、认知控制、注意缺陷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在单网络(DMN)和双网络(DMN和CEN)有效连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大尺度脑网络有效连接分析及图论分析,研究了MDD患者视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听觉网络、默认网络、突显网络、小脑、背侧注意网络、左右中央执行网络等9大网络的有效连接。实验结果显示,MDD破坏了静息态下大尺度脑网络间的均衡连接。同时,MDD患者中有三条异常连接与患者临床得分呈负相关,这三条连接分别为左侧楔前叶至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三角部额下回至右侧角回,以及视觉网络中的VN2至顶下缘角回。此外,图论分析结果发现,大脑正常的拓扑结构遭到破坏,使得大脑内部的信息传输效率降低,并且网络局部效率的降低也使得部分脑网络的防御攻击能力减弱。本文从脑网络角度出发,通过对MDD患者从单网络(DMN)到大尺度脑网络的有效连接分析,深入探究了MDD患者大脑网络内及网络间的有效连接异常,为MD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带来新的解释,同时也为该疾病的复发防治带来一定的启发。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佳铭
导师: 朱守平,卢虹冰
关键词: 重性抑郁症,有效连接,大尺度脑网络连接,谱动态因果模型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数学,精神病学
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分类号: R749.4;O157.5
DOI: 10.27389/d.cnki.gxadu.2019.002539
总页数: 85
文件大小: 3297K
下载量: 101
相关论文文献
- [1].维生素D水平与重性抑郁症患者复发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18)
- [2].早期症状改善预测西酞普兰治疗重性抑郁症有效性及性别差异[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7(04)
- [3].度洛西汀与氟西汀治疗女性重性抑郁症对照研究[J]. 甘肃科技 2014(14)
- [4].重性抑郁症基于低频振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03)
- [5].综合医院重性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7(02)
- [6].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的关联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1)
- [7].重性抑郁症患者睡眠脑电特征与短期疗效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11)
- [8].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双侧额叶和海马的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2)
- [9].静息状态下未服药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1)
- [10].临床路径在重性抑郁症患者中的实施[J]. 护士进修杂志 2008(13)
- [11].青年重性抑郁症静息态大脑低频振幅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5)
- [12].重性抑郁症首发未用药患者的枕叶GABA波谱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2(02)
- [13].讨论抗抑郁药物联合短期无抽搐电休克对重性抑郁症远期疗效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07)
- [14].氟西汀对重性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 2014(10)
- [15].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面部表情刺激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08(10)
- [16].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前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水平与短期疗效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5)
- [17].重性抑郁症脑白质性别差异的初步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03)
- [18].中年女性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MRI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23)
- [19].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LPR及5-羟色胺1A受体C(-1019)G基因多态性的联合作用与重性抑郁症的关联研究[J]. 四川精神卫生 2017(03)
- [20].中国北方汉族人群5-羟色胺2A受体基因的T102C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的关联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03)
- [21].重性抑郁症负性信息注意偏向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2)
- [22].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fMRI研究[J]. 中国医刊 2017(07)
- [23].生活应激与重性抑郁症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9)
- [24].氨磺必利合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性抑郁症的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03)
- [25].HTR1B基因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及氟西汀疗效的关联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5)
- [26].米氮平与盐酸舍曲林治疗重性抑郁症的临床对照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22)
- [27].文拉法辛与舍曲林治疗重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36)
- [28].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与疗效的相关性[J]. 四川精神卫生 2013(02)
- [29].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重性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04)
- [30].SSRIs抗抑郁药治疗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前后双侧额叶和海马~1H-MRS的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6)
标签:重性抑郁症论文; 有效连接论文; 大尺度脑网络连接论文; 谱动态因果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