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明州,今日宁波,自遣唐使以来成为中日交往的重要口岸。804年,空海入唐留学,得到密宗七祖惠果和尚的真传。空海欲提前回国,护国济民,弘法利生。但其归国的路线,史料缺载。后世传说,空海在明州海边向日本方向投掷的三钴杵,落到高野山的一颗松树上,成为日本密教大本山高野山的开山缘起。此传说同时也暗示空海从明州返航归国的可能性。
关键词:空海;飞行三钴杵;遣唐使;明州;高野山
空海入唐,是在唐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三年,804年)八月十日,乘遣唐使第一船,漂流至福州长溪县赤岸镇已南海口。据空海回国后提交的《御请来目录》可知,日本大同元年(806)十月他已经回到大宰府。空海的回国时间,如果按大同元年十月计算,则在唐居住了两年。但是,空海是从哪里归国的,长期以来,并不十分明确。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区、盟业务部门大力指导下,全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一定要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要不断创新工作,积极探索有效路径,通过树立市场意识、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融合效应等方式全面谋划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突出重点工作任务,坚持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和标准化生产,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3]。
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看,空海是对日本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空海去世后,关于他的传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其中包含诸多回国时的情形。本文利用空海传记中的一些素材,考察一段关于明州与空海的传说,也就是,高野山真言密教道场的缘起与明州之渊源。换一个视角,从民间信仰或密教缘起传说的角度看,空海是从明州归国的。
一、三钴之松
空海自入唐,一直到归国前几个月的活动轨迹,中日史料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基本能复其原貌。唐贞元二十年(804)八月十日,空海所乘的遣唐使船到达赤岸镇。几经周折,十月三日到达福州。期间,为了办理通关及进京手续,空海替大使写了两份文书。空海及遣唐使部分成员于十一月三日离开福州,前往首都长安,十二月二十一日抵达。空海在长安期间,师从青龙寺惠果和尚,禀学真言密教,很快便融会贯通,接受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大法灌顶。原定在唐学习二十年的空海,因学业优异,又恰逢此时遣唐使判官高阶远成等抵达长安,空海和留学生橘逸势都想随船归国。最终经上奏,获皇帝恩准,得以提前回国。唐元和元年(806)四月,空海等途径越州,为求内外经典,致书越州节度使。
空海在唐的活动轨迹,通过《日本后纪》、空海著的《遍照发挥性灵集》、空海回国后委托遣唐判官高阶远成向朝廷递交的《御请来目录》、以及《旧唐书·日本传》和《新唐书·日本传》等,中日双方可靠的史料,都可以清楚地展现出来。但是,唯独从越州以后,到回国的这段时间,空海的行动缺失记载。这给后世留下许多谜团,诸如空海回国的路线,空海所乘船只的启航地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1]
空海去世86年后,延喜二十一年(921)十月二十七日,东寺长者观贤奏请,醍醐天皇赐予空海“弘法大师”谥号。因空海为日本真言宗之祖,设高野山为密教根本道场,后人又称其为“高野大师”。真实的历史与奇幻的传说相互混杂,以空海为题材的各类大师传记应运而生,其中广为流传的便有“飞行三钴杵”之说。今天的高野山上,在金堂和御影堂的空场间,有两颗并排生长的松树,四季常青,高耸入云。松树四周用围栏围住,下面堆满厚厚的落叶。此松非同一般,它与空海有着一段千古之缘。树旁介绍牌的文字,揭示了这段因缘:
经记录观察,2种方式检测均为阳性的患者例数为75例,经1年随访,发生CIN的例数为43例,占比57.33%,其相对危险度值为0.06。单独HPV-DNA检查的RR与单独阴道镜检查的RR值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检测其危险度值与其他2种检测方式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64、7.309,P均<0.05)。
(日本)大同元年(806年),弘法大师从唐朝归国时,为在日本寻求传授密教的圣地,在明州海边投掷密教法器“三钴杵”。回国后,寻找三钴杵,结果发现落到了这颗松树上。因此,高野山也就成了真言密教的道场。此后,这颗松树便被称作“三钴之松”,受到人们的广泛信仰。一般松树,叶芽多为二叶或五叶,而“三钴之松”的特点,就像密教法器三钴杵一样,却长出三叶松叶。
这些图绘本,内容以绘画附文字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空海的一生。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字版的空海传。关于投掷三钴杵之事,各卷表述大同小异,上述版本的小标题分别为:(1)“投掷三钴”;(2)“大师掷三钴事”;(3)“大师掷三钴事”;(4)“三钴投所”;(5)“投掷三钴”。除(4)以外,均记为明州出船。例如,《高野大师行状图画》(十卷)本中载道:元和元年,相当于日本大同元年。八月,大师于明州津,乘船将欲归朝时,深发誓愿,祈祷曰:“我所学之秘法,若有相应之地,此三钴杵应飞至彼处。”
通过这段文字,至少可以了解到,空海回国的时间是806年,空海在明州海边朝日本方向投掷了三钴杵,空海是从明州回国的。那么,这个著名的飞行三钴杵传说是何时出现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投掷三钴
飞行三钴杵的故事,不仅记于空海的诸多传记、画卷及说话集中,还大量出现在其他题材的作品里,如《今昔物语集》卷十一、《打文集》上卷、《本朝神仙传》《沙石集》《真言传》、长门本《平家物语》《源平盛衰记》《三国传记》等,以至于近代名著《雨月物语》的“佛法僧”开头部分便引出此段故事。[2]可见,空海投掷三钴杵的故事,自平安后期以来,广博人心,深受人们喜爱。
三钴杵,真言密教的法器,属于金刚杵类的一种。金刚杵原为古代印度的武器,密教借用武器名称作为法器,象征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智慧和佛性,它可以断除烦恼,摧毁一切障碍和恶魔,增长修行者的菩提心(佛性)。金刚杵中间为把柄,根据杵两端的锐锋,可分为独钴杵、三钴杵、五钴杵、九钴杵等。又以其把柄形状,有鬼面杵和鬼目杵之别。另据其形态,还有塔杵、宝珠杵、九头龙杵等结构各异的金刚杵。[3]
空海投掷三钴的故事,最早出现在真言宗弟子们为他写的传记中。以下,大致按其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各自的记载,具体内容见下表“三钴投掷”。[4]
表1 三钴投掷
原文(译文)承和三年(8 3 6) 阿波国太龙寺缘起 掷三股于紫云,卜生身入定地。保康五年(9 6 8) 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 我所传学秘密圣教,有流布相应之地者,早到可点之。长历期间(1 0 3 7-1 0 4 0) 秘密家宗体要文 海上之间祈请圣地。宽治三年(1 0 8 9) 大师御行状集记 所学教法依密藏择处,吾朝若有感应地到点此三钴。1 2世纪末期 本朝神仙传 大师于唐朝,投一铃杵,卜本朝圣地。永久期间(1 1 1 3-1 1 1 7) 弘法大师御传 所学密教若有相应地者,我斯三钴飞到而点着。1 1 3 4年以前 打闻集 我定入弥勒御世有所此五古落。元永元年(1 1 1 8) 高野大师御广传 我所学教法秘密,若有感应地者,我斯三钴飞到而点着。大治年中(1 1 2 6-1 1 3 1) 东要记 我所传学秘密圣教,有流布相应之地者,早到可点之。建仁元年(1 2 0 1) 大师行化记 我所传学秘密圣教,有流布相应之地者,早到可点之。承久元年(1 2 1 9) 弘法大师御传 所学秘教,若有相应地者,我斯三钴飞到而点着。承久元年(1 2 1 9) 大师传记 入唐受持之密教归朝流布之弘誓,而投三股可示缘地者。1 2 7 8年-1 3 4 7年 真言传 所学密教若相应地有,此三钴飞至兼其所点着。1 3世纪中叶1 4世纪 高野大师行状图画(十卷) 元和元年,相当于日本大同元年。八月,大师于明州津,乘船将欲归朝时,深发誓愿,祈祷曰:我所学之秘法,若有相应之地,此三钴杵应飞至彼处。(译文)应永六年(1 3 9 9) 高野物语 我所学秘密教,若有感应地者,早到可点之。(译文)1 4世纪 弘法大师行状记 我所学之秘密教法,若有流布相应之地,今所投三钴,早到可点之。(译文)应永十四年(1 4 0 7) 三国传记 我所学密教,者若有相应地,此三钴飞至,可留之。(译文)1 5世纪中叶 高野兴废记 为占真言流布地。1 5世纪中叶 大师行状附匡房卿申状 我习所秘法,若有相应地,我此应三钴飞至留之。(译文)应仁二年(1 4 6 8)注:①本表中的年代为日本年号。②“原文(译文)”中的译文,是指原文为日文,由笔者翻译成中文。年代 文献名高祖大师秘密缘起 我习所秘法,若有相应地,我此应三钴飞至留之。(译文)
从上表可以看出,空海投掷三钴杵的传说,并非空海生前的记载或论述,全部是空海死后弟子们相传的。虽然《阿波国太龙寺缘起》成书的年AI写作为承和三年,即空海去世的第二年,但不具可信度,应是后人编写的,现传本为阿州太龙寺旧藏的古本,具体年代不详。[5]空海在世期间就已名震朝野,承和二年(835)三月二十一日,卒于金刚峰寺,淳和太上天皇号其为“真言洪匠,密教宗师”。[6]空海去世后,人们对他的崇拜越加盛行。921年,天皇赐予“弘法大师”谥号,以后又流传空海入定之说,[7]信徒们认为空海并没有死,“大师入定,曾不乱坏,待弥勒之出世”,[8]其生身留于高野山,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下生。与此同时,高野山开山缘起的三钴杵之说,也随之诞生,并得到广泛信仰。
高野山的开山之举,是在空海归国十年后进行的。空海在弘仁七年(816)六月十九日的上表文中,奏请嵯峨天皇赐予高野山。同年七月八日,送抵纪伊国司的太政官符同意他的请愿。[10]1从此,空海开始在高野山开山建寺,开辟密宗,弘大日之化。记述三钴杵降落的最古资料仍为《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空海得到多重官符许可,为建立伽蓝,截伐树木之时,发现了于唐土所投的三钴杵夹在树间,“树夹彼于唐所投三钴严然而有”,空海无比欢喜,感知这就是所祈求的密教相应地。[10]53后来的一些传记,同样记录此事,内容大体相近。以下列举记录三钴杵降落地的几个早期文献:
三、明州掷三钴
12世纪末至13世纪,日本佛教界悄然地发生变化,描写寺院的缘起、灵验记等绘画,描绘高僧及宗派祖师生涯和事迹的画卷开始盛行起来。在这种新的思潮中,真言宗也兴起描绘祖师生涯的热潮,出现了大量的图绘作品。弘法大师空海的事迹,最早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幅拉门上的图案,即旧永久寺真言堂障子绘,制作年代为1136年(保延二年),内容是《真言八祖行状图》中空海代表性的事迹“秘键开题”和“高野寻入”。[11]31此后,13世纪中期以后,关于大师的传说基本固定下来,私人、寺院抄本及注释文本也越来越多,空海生平事迹的画卷,空海与明州之缘,以及“三钴投掷”和“三钴之松”的传说也就成了人们心中不容置疑的事实。
例如,永仁年间(1293-1299)小川家本《高祖大师秘密缘起》(一卷)开始流传,高野山惣持院旧藏本《高野大师行状图画》(十卷)书写年代为1319年,东寺本的《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十二卷)完成于1389年。今天所能见到的多数为14世纪末或15世纪的图绘,画面以卷子本和挂轴图本为主,但卷子本居多。在这些图绘中,出现了明州,明确了空海投掷三钴杵的地点为“明州津”。空海的文字传记和图绘传记版本之多,恐怕日本任何高僧都无法比拟,仅目前保存下来的图画版本(完本、残本)就达31种,[11]32按其内容和卷数之差,可大致分为5类:[9]269(1)《高祖大师秘密缘起》十卷本(正文有六十六段文字);(2)《高野大师行状图画》六卷本(正文有五十段文字);(3)《高野大师行状图画》十卷本(正文有九十二段文字);(4)《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十二卷本(正文有五十九段文字);(5)版本 《高野大师行状图画》十卷本(正文有九十二段文字)。
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主动与部分学生家长联系,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运用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励激励等手段,把自主管理渗透到各科教学、班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动机,使学生置身于自主管理的客观环境中,产生一种参与管理的需要。
又如,成书于南北朝时期(1330-1393)的《高野大师行状图画》(高野山地藏院本,六卷)载:“大师归朝,离开明州津时,祈愿发誓曰:“我所学秘法,若有相应之地,吾此三钴飞至彼地。”
Research 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 temperature threshold in China based on reanalysis data and
可见,空海传记自《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之后传承不断,且内容更加充实。明州掷三钴之说出现在13世纪中期,越往近代推移,其流传程度越广。文字传记及图绘传记,讲述的内容,基本一致,并且力争准确,纠正了早期传记中的错误。空海回国时间,《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记为“大同二年丁亥八月,趣本乡”。按此说法,空海是在807年回国的。事实上,空海于唐元和元年(日本大同元年),即806年,与橘逸势一起乘遣唐使判官高阶远成的船,八月启程,十月已经回到日本。对此,后来的大师传以及图绘卷本,都更正了这种时间上的错误,使之更接近史实。
一般存在于项目前期阶段不完整,施工中形成的更多的矛盾,使施工方疲于应付各种局部的矛盾,削弱了能源管理的质量。还有就是负责人考虑到自己利益或者别的因素而对设计和监管工作进行过多的干扰,也会对工程的进展以及质量产生一些影响。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管道所高级工程师孙慧介绍了北方清洁取暖煤改气项目的综合效益比较与发展路径。在进行了北方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采暖方式经济性对比后,孙慧认为4种北方地区天然气取暖方式的发展顺序推荐为:燃气热电联产>燃气锅炉>分布式能源(内燃机)>壁挂炉。
四、高野开山与三钴之松
日本真言宗信徒认为,空海在明州海边投掷的三钴杵,不是一般的法器,它是自密教始祖以来,传至空海的绝世法宝。金刚峰寺一直保存着此件法器,《东要记》载:“此杵者南天竺金刚智授不空,不空授惠果,惠果授空海,空海授僧正真然,真然置金刚峰寺院中。”[10]34三钴杵是上代祖师们传下来的真品,来源正统,传承有绪。金刚智、不空、惠果,都是中晚唐时期中国密教繁荣时的高僧。这时期有五位高僧在密教中被称为祖师,分别为:善无畏三藏、一行禅师、金刚智三藏、不空三藏、惠果和尚。[12]而日本密教得以流传,主要是空海从惠果那里授到金刚界和胎藏界灌顶,回国后开辟了日本独特的真言宗。日本真言宗对密教祖师素有“付法八祖”和“传持八祖”之称,以示真言宗法流的正统性。金刚萨埵听了大日如来的说法后兴起教法,往下一直流传。除去大日如来和金刚萨埵外,其余都是真实的僧人。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空海投掷的三钴杵,早期文本并没有指明具体地点。投掷的场所,大致可分为陆地上和海上两类。[9]157从968年诞生的《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一直到13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文献中均没有记载明州。空海掷三钴的地点也不是十分明确,只是笼统地交代泛舟之时,或于“海上”或于“唐朝”。那么,明州之说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以上,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三钴杵降落的地点是在树木之间,并没有明确说落在松树上,也没有出现“三钴松”的提法。关于“三钴之松”的最早资料见于宽治二年(1088),记录白河上皇从二月二十二日到三月一日参谒高野山的文献《白河上皇高野山御幸记》,其中二月二十八日条载:影堂前二许丈,有一古松,枝条瘦坚,年岁遐远。寺宿老云:大师有唐朝,占有缘之地,遥掷三钴,飞彼万里之鲸波,挂此一株之龙鳞。闻此灵异,永人感伤,称为结缘,折枝拾实,无不斋持为归路之资。[13]
那么,空海抛飞入云的三钴杵,究竟飞到那里去了呢?空海又是怎样找到这三钴杵的呢?
(1)《金刚峰寺建立修行缘起》(保康五年·968)“为建立伽蓝,截拂树木之间。树夹彼于唐所投三钴严然而有”;(2)《大师御行状集记》(宽治三年·1089)“聊芟扫之间,彼抛海上三钴今在此处”;(3)《弘法大师御传》(永久年间·1113-1117)“为结构仁祠,截拂树木之时,于唐土所投三钴悬树间”;(4)《高野大师御广传》(元永元年·1118)“为结构仁祠,截拂树木,于唐土所投三钴悬树间”;(5)《东要记》(大治年中·1126-1131)“为建立伽蓝,截拂树木之间,更彼于唐所投三钴严然而有”。
由此可知,御影堂前六米左右,有一颗古松,树枝瘦而坚实,有相当的年份。据金刚峰寺的宿老讲,大师从唐土祈求,如有密教相应之地请点之,投掷的三钴杵,飞行万里波涛,就挂在此松上。听到如此灵异之事,人们深受感动,纷纷要结缘,折松枝、拾松子,都想把它作为回乡的礼物。
此后,《山槐记》在保元三年(1158)九月二十八日条又载:“抑御影堂前有四五尺许松树,相寻由绪之处。昔大师御入唐之时,向本朝方令抛独钴给,独钴入云来悬此树。仍令占此地给之由,内供所被示也。本此树大树也。然顷年枯失了,其后近年自旧根又生长云云。”此处,正式出现了一棵松之说,空海在唐所抛掷的三钴杵,悬挂到了高野山御影堂前的一棵松树上。这在后来的空海传说中很快就反映出来,《高野物语》《真言传》《高野大师行状图画》及后世的传记均载入此事。约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完成的长门本《平家物语》,[14]则称此松为“金松”,“三钴飞来,挂彼金松,仍住给此峰,今之三钴松也”。[4]56具体指明了三钴杵与三钴松之间的关系。
真言密宗祖师空海,受赐高野山,正在着手建立伽蓝时,在一棵松树枝发现了灿然闪耀的三钴杵。此杵正是在明州海边投掷的法器,高野山是真正的密教相应之地,三钴杵的发现,也印证了空海当初的祈愿。直至今日,飞行三钴杵与三钴之松传说仍为日本真言密教信徒们所崇信。
温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按照传统概念进行设计,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料场实际情况等,注重细节的设计与处理。采用坝体堆石区中部砂粒料填筑分区、“内趾板+窄趾板”的设计,部分面板受压缝采用沥青杉板嵌缝充填设计及大坝上游采用挤压边墙固坡,这些设计对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为其他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五、结语
高野山海拔近一千米,是日本真言宗的根本道场,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上有一百多座寺院,灵宝馆里保存一千多件国宝级文物,其中就包括三钴杵。空海神奇的经历,美妙的传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他们超越了宗派,无论信奉与否,有人专程来一睹三钴之松的雄姿。
三钴杵从明州飞到日本,从物理原理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空海的飞行三钴杵与三钴之松,是个奇迹之谈,并非史实。然而传说往往又与真实的历史密切相关,空海在回国的船上,确实发过宏愿,要建造一禅院,增益神光,护国为民,利济众生。由此演变成了这段因缘。另外,此传说同时也折射出另一条信息,那就是遣唐使判官高阶远成的返航船,即空海和橘逸势回国的路线,是从明州起航的。
佛教缘起或传说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受时间、地点、景物的制约,非但能穿越时空,而且还是个多维的世界。高野山灵宝馆里展出的国宝三钴杵,无论是否为当时空海投掷的实物,也不管今人看到的“三钴之松”是否为开山时的那颗松树,但三钴飞翔的传说确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又被无间断地传承下来,以至于在日本密教缘起中,贯穿着一条宁波与高野山之间的飞天之路。[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院时主观幸福感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主观幸福感是患者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受健康状态、心理特质等多种因素影响[12]。观察组接受护理措施后促进呼吸功能明显改善,提高其舒适感受,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口腔护理促进口臭指数明显下降,有利于减轻患者口腔异味,增强患者进食欲望,而促进其身体健康。提高口腔护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维护自我形象,对于提高患者自尊水平有积极意义,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13]。
参考文献
[1]李広志.寧波と遣唐使の道[C]//松田吉郎,新地比呂志,上谷浩一.中国の政治·文化·産業の実相.京都:晃洋書房,2015:23-43.
[2]戸波智子.中世の飛行三鈷伝承—慶政書写「高野股記」とその周辺—[J].千葉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会:語文論叢,2012(27):1-14.
[3]石田茂作.密教法具[M].京都:临川书店刊,1993:1-6.
[4]浜畑圭吾.長門本平家物語の「三鈷投擲説話」—『平源盛衰記』との比較から—[J].龍谷大学:古典文芸論叢,2009(1):41-67.
[5]真然僧正.阿波国太龍寺縁起[M]//長谷宝秀.弘法大師伝全集(第一巻).東京:ピタカ,1977:35.
[6]森田悌.续日本后纪(上)[M].东京:讲谈社,2010:137.
[7]辻本弘.空海入定留身説話の形成に関する一考察[J].筑波大学国語国文学会:日本語と日本文学,2008(46):11-23.
[8]竹内理三.平安遗书 古文书编(第二卷)[M].东京:东京堂出版,1974:562.
[9]武内考善.弘法大師伝承と史実[M].大阪:朱鷺書房,2008:157.
[10]長谷宝秀.弘法大師伝全集(第一巻)[M].東京:ピタカ,1977:52.
[11]塩出貴美子.弘法大師伝絵巻考[J].文化財学学報,1997(15):31.
[12]川立武藏,赖富本宏.中国密教[M].东京:春秋社,1999:40.
[13]竹内理三.增补续史料大成(第18卷)[M].京都:临川书店,1967:308.
[14]小川栄一.日本語史料としての長門本平家物語[J].武蔵大学人文学会雑誌,2010(41):456-424.
[15]李广志.飞行三钴杵[N].宁波晚报,2015-09-29(A17).
Mingzhou and the Original Legend of Japanese Koyasan Shinjon Sect
LI Guang-zhi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Ningbo,where was named Mingzhou in the Tang Dynasty,now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rt for China-Japanese exchanges since the Japanese envoy to Tang China.In 804,Kukai went to Tang China and studied Esoteric Buddhism with Keika Ajari.After that,he wanted to return to Japan in advance,hoped to benefit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promote Buddhism among the people.However,the return route is unclear due to the lack of historical data.According to the later original legend,the threepronged vajra thrown by Kukai from Mingzhou seaside to the Japanese side,fell on a pine tree on the Koyasan Mountain,where becomes the Holy Land of Shingon Esoteric Buddhism in Japan.This legend also implies the possibility that Kukai returned to Japan from Mingzhou.
Key words:Kukai;Three-pronged vajra;a Japanese envoy to China during the Tang Dynasty;Mingzhou;Koyasan Mountain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9)02-0076-05
收稿日期:2018-11-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遣唐使研究”(17BSS026)。
作者简介:李广志(1966-),男,内蒙古通辽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
(责任编辑张文鸯)
标签:空海论文; 日本论文; 大师论文; 行状论文; 真言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佛教论文; 佛教史论文;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遣唐使研究”(17BSS026)论文;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