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邮编610041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了运动性疲劳的定义、疲劳产生的机制,并从营养物质的恢复、代谢副产物的消除、神经系统的调节及药物疗法等方面总结了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依赖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旨在为运动训练和科学健身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疲劳机制消除恢复
1、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从1815年Mosso的手指肌力描述和1903年谢切诺夫的交替性、重复性力竭肌肉工作开始[1],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运动性疲劳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在1982年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诸多学者最终达成了共识:将机体不能将生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定义为疲劳[2]。
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复杂的,国内外学者对其产生机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学说能完全解释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描述疲劳的原因和疲劳发生的部位都把焦点放在:①三大供能系统(ATP-CP、无氧糖酵解及有氧氧化);②大量代谢副产物堆积,如乳酸和H+;③肌纤维收缩能力减弱;④神经系统变化”[3]。
3、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3.1营养物质的恢复
营养素的大量消耗是造成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地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营养物质,使机体所消耗的能量得以较快补充,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消除运动后的疲劳。李丽[4]的研究认为运动使骨骼肌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加快,肌肉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增强,能有效地促进糖原的合成,因此运动后期补糖要尽早尽快。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补充对于改善和缓解疲劳症状也十分重要。
3.2代谢副产物的消除
3.2.1积极性恢复
积极性恢复是指采用小强度或其他活动性练习的形式进行间歇的恢复方法,有利于抑制运动中枢的兴奋,有利于肌肉代谢物质的清除和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有利于促进能源物质的再合成,加速疲劳的消除[5]。如力量训练完后的拉伸,有氧运动等。涂金龙[6]研究发现运用太极拳消除运动中的身体和精神疲劳是一种有效、可行、符合医理、独特、科学的方法。
3.2.2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呼吸、循环等系统和物质代谢过程得以改善,加速疲劳肌肉中代谢副产物的消除速度,还可缓解肌肉负荷后的紧张度,防止肌肉僵硬,疲劳,加强肌肉弹性和收缩能力,达到促进恢复的目的。王晨[7]研究认为剧烈运动后的手法按摩,可以对疲劳状态的运动肌肉产生积极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流速度的增加,使乳酸得以快速清除。
3.2.3沐浴
运动后进行温水浴,通常采用的有蒸气浴、盐水浴等。凭借水的温度、压力、浮力以及冲击力,对人体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受到外力的刺激而收缩或舒张,使体内的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速度不断加快,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体内代谢废物的清除,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使机体尽快恢复。水温以为42士4℃为宜,时间为10-15分钟,一般不超过20分钟。也可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为15℃,热水温为40℃,冷水淋浴1分钟,热水淋浴2分钟,交替3次。
3.2.4针灸、热敷、高压氧疗等理疗
针灸、热敷、高压氧疗等理疗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运动中代谢副产物的消除,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刘景玉[8]等实验结果显示,针刺大椎、足三里两穴可以使运动训练后的大鼠血清LAC、BUN和肝脏MDA水平降低,使血糖和肝、肌糖原水平及肝脏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升高,具有良好的抗运动性疲劳效果。吴琳[9]的实验研究显示,远红外瓷珠热敷能使运动员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的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提高运动能力。潘兴时[10]的实验结果表明高压氧能明显提高大鼠机体抗氧化水平,抵抗自由基能力,对运动性疲劳进行改善,而发挥对运动机体的保护作用。
3.3神经系统的调节
3.3.1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是通过一定语言暗示进行引导,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身心达到缓解紧张的状态,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一种方法。气功、意念、呼吸调整、放松练习等也属于此类。心理调节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尽快消除,使身体的恢复过程加快。
3.3.2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深的结果,睡眠时人体各系统的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物质代谢减弱,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使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以恢复。同时睡眠还可以保护大脑皮质细胞,防止大脑皮质细胞因长期兴奋而过度消耗,促进疲劳的恢复。
3.3.3音乐疗法
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可以使神经系统得到放松,减少不必要的兴奋,又能诱导产生良好的情绪,使运动者心情舒畅,身心放松,达到消除压抑和疲劳的目的。
3.4药物疗法
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影响蛋白酶的生物合成、减少组织的耗氧量、改善循环,提高生物氧化过程,改善肌肉营养,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较快的消除疲劳,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类、葡萄糖、ATP、氨基酸、肌酸及中药黄芪、刺五加、参类、鞭类、冬虫夏草、灵芝及鹿茸等。屈萍[11]等研究发现绿茶提取物能有效降低运动员血清的CK活性;显著降低机体血尿素水平;有助于清除MDA;有效提高运动员体内SOD和GSH-PX活性来增强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增强无氧运动能力。
4、小结:
由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不是由某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疲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具有复杂性、多因素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故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也依赖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必将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带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Asmussene.Musclefatigue[J].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1979,11(4):313-331.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06.
[3](美)JackH.等著.运动生理学(第4版).王瑞元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21.
[4]李丽.补糖与提高耐力运动能力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6):106,124-125.
[5]刘健民.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J].经营管理者,2012(14):364.
[6]涂金龙.浅析太极拳在消除运动疲劳时的作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25,28.
[7]王晨.局部手法按摩对短时间剧烈运动疲劳恢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8):2768-2771.
[8]刘景玉,刘治中,马俊楠,等.针刺大椎、足三里穴对大鼠运动性疲劳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1):1435-1437.
[9]吴琳.远红外瓷珠热敷对一次性力竭运动疲劳消除的实验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72-74.
[10]潘兴时.高压氧对运动后大鼠血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5):165-166.
[11]屈萍,郑伟涛.绿茶提取物对消除无氧性运动疲劳的作用[J].体育学刊,2010(9):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