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告中国的农民》是第一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的重要文章。1921年,国内能看到农民革命性,并提出农民革命运动的人,只有毛泽东、彭湃、瞿秋白等少数几个先进知识分子;文章写作笔法、表达方式与行文语句存在大量海丰方言土话,以及方言思维与表达手法,证明作者不是湖南人或江苏人。彭湃留学日本时与施存统关系密切,施存统与《共产党》主编李达经常书信往来,彭湃有在月刊发表文章的条件。彭湃在党内第一个领导农民革命运动是《告中国的农民》所提出理论的实践。
关键词告中国的农民 共产党 彭湃 农民运动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由陈独秀、李汉俊、施存统等人于1920年6月初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小组于同年11月办起了《共产党》月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办刊时间不满一年,前后共出版六期,1921年7月结束。《共产党》月刊上发表了不少马列主义经典的翻译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南;《共产党》上还有超过一半的文章是探讨建党思想理论、中国革命纲领,以及各国建党的现状与动向,对中国共产党的筹建起了极大的宣传和组织作用,直接指导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革命行动。李达是《共产党》月刊的主编,在月刊上发表文章的都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或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1921年4月7日发行的《共产党》在第三期登载了一篇文章——《告中国的农民》,是第一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的重要文章。由于印刷过程受到上海捕房的干扰,这一期第一面被没收,用一张白纸代替,印着“此面被上海法捕房没收去了”的醒目大字。《告中国的农民》分成四部分,被没收的第一面有文章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一些内容,第二部分残存一些,第三、四部分登载在第三面,被保存下来。《告中国的农民》作者是谁,引起后人推测,段启威《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问题的第一个历史文献》、李继华《〈告中国的农民〉作者初考》两篇文章提出可能是:周佛海、彭湃、毛泽东、瞿秋白、沈玄庐等人。经反复对比研究,从文章的写作笔法与表达方式、思想内容与后续影响,以及发表文章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告中国的农民》的作者就是彭湃。
一、《告中国的农民》的写作笔法、表达方式与行文语句,可以找到大量彭湃独特写作习惯的证据。
《告中国的农民》一文找不到“地主”一词,都使用“田主”代替,总共有24个“田主”。彭湃其他文章也大量使用“田主”。如,《海丰农民运动》一文中出现30次“田主”,《农会利益传单》短短1108个字出现6个“田主”[1]13-15。这是海陆丰与潮汕方言的习惯表达方法,地主称“田主”“田公”“田翁”,佃户称“田仔”,彭湃后来在唤醒农民时还写过一首歌谣——“田仔骂田公”:“咚咚咚!田仔骂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吃白米。咚咚咚!田仔打田公。田公唔知死,田仔团结起。团结起来干革命,革命起来分田地……”[2]6-8毛泽东的文章全部使用“地主”一词,查《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地主”前后出现521次,而没有一个“田主”的写法。瞿秋白也是全部使用“地主”,周佛海只有一篇《劳农俄国的农业制度》的文章,是写农民农村问题,也使用“地主”,把地主叫“田主”几乎就是彭湃的专有。
一是建立品管圈小组。2017年3月我科在自愿参加、灵活多样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上建立品管圈小组。品管圈小组一共10名成员,10名成员主要为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手术室护士等,品管圈小组组长为手术室主管护师,辅导员为手术室护士长。
文章在讲田地的量词时使用了“丘”来表达:“某丘田”“一丘田”“每丘田”。“丘”字原来意思是“小土山”,但在闽南方言区,大量用于表达田地单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大小不确定,可以是一亩到十亩大的田地,福建漳州厦门、广东潮州海陆丰等地都习惯这样表达。《潮汕方言歌谣曲集》的“农歌”篇第一首就叫“门脚一丘田”:“门脚一丘田,枉费我囝种掉工;三四唔下种,五六爱受什乜冬?”[3]4彭湃在其他文章也习惯用“丘”这个量词来指田地,《海丰农民运动》一文就有这样的表达:“地主一次出钱买一丘田,交给农民去耕”;“他年年闲逸无做工,你们耕田耕到死,结果将租谷给他收去,他们一丘田多者不过值百元,你们耕了千百年”;“地主朱墨到了次日,即向法庭起诉,指余坤等六人“佃灭主业”,即谓余坤等交出之耕地,不足丘额,被其所偷。”[4]毛泽东、瞿秋白等人都没有用“丘”做田地量词这种表达方式。
彭湃的文章里,经常把“什么”写成“甚么”,《告中国的农民》一文里出现很多这样的表达:“所以也没有甚么分配不平均”、“没有甚么特别的痛苦吗”、“说农民底生活都没有甚么困苦的先生们,简直是瞎说”、“为甚么他们一生出来,就应该一点工夫都不做”、“世界上没有甚么叫做运气的,没有甚么叫做天命的”等,总共有11项,却没有一个“什么”。彭湃在《海丰农民运动》一文出现“甚么”一词更是达到26次,如:“今日教甚么算学,明日教甚么格致,再教甚么历史、地理、古文、体操”、“先生属哪个营?当甚么差事?来何事?”“为甚么呢?”“故觉不着甚么辛苦,你可放心”等等。彭湃给李春涛的信里,也经常使用“甚么”,如:1922年11月18日的信里出现两次“甚么”的写法:“因和田主的距离很远,凡甚么运动,田主都不知道。”“问湃为甚么不去省城呢?”[5]10-13彭湃为《新海丰》杂志创刊号写的《告同胞》一文,也是全部用“甚么”代替“什么”[6]。《海丰总农会对时局宣言》(1923年3月13日)短短312个字,出现3个“甚么”,没有“什么”。用“甚么”代替“什么”是彭湃写文章的一个独特笔法,毛泽东就从来没有,查《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有1071个“什么”,却没有一个“甚么”,其他人的文章里也少有使用“甚么”这样的表达。在海丰方言中,“什”字与“甚”字同音,这是彭湃大量使用“甚么”代替“什么”的缘故。
“近年来生活程度一天高似一天,年岁又没有甚么好的。他们内里,则要养活全家,外面则要缴清田主底租。所以只靠田里的生产,决不能一年维持下去。那借贷呀,当田呀,卖田呀,就是他们暂时糊口的方法了。他们并不是不知这样“牵萝补屋,剜肉医疮”的方法不是可以永久的。然而不这样做,一家人就会要即刻饿死,田主把田一收回去,他们就要失掉谋生的路。他们因为要求田主不夺去他们底饭碗,要暂时维持生活,就不得不把自己底一点田,当或卖给田主了。所以田主就慢慢地把这些分散的,零碎的小所有地,吸收起来;而第三种下级农民,就堕落为第四种最穷的农民了。他底结果,就是所有大土地的人数越少,没有插针的地的人数越多。”
彭湃1917年到日本留学,第二年考进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1919年就加入早稻田大学的进步组织“建设者同盟”,在参加“建设者同盟”的活动中,“因与大杉荣、堺利彦、近藤荣藏等相识”,“建设者同盟”后来改组为“晓民会”,成为共产国际日本支部预备组织[7]23。施存统1920年6月到日本留学后,认识了大杉荣、堺利彦、山川均等,并与堺利彦有交往,在堺利彦组织的活动中与彭湃认识。周佛海1917年7月到日本留学,1920年暑假回国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回日本继续学习后与施存统建立驻日本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去信指定施存统为旅日小组的负责人[8]36,施存统把彭湃作为旅日小组第一个发展对象,1921年3月,施存统与彭湃就中国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施存统1956年回忆说:“彭湃在1921年5月回国之前(约三、四月间),我代表留日中国共产党小组和他作过一次长谈。他的主张是: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他强调农民运动,对工人运动似乎重视不够。据我所知,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比我们任何人都早。他对党是表示支持的,但跟党的意见不完全一致。他当时还没有加入留日中国共产党小组。”[9]150施存统深切意识到彭湃“对农民运动的重视比我们任何人都早”、“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强调农民运动”。彭湃对中国农民的革命性判断与发动农民革命的政治主张与“建设者同盟”“晓民会”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活动一致,所以,就在这时,施存统把彭湃写的《告中国的农民》一文推荐给李达,在4月7日发行的《共产党》第三期上发表。
为了更好地利用发挥产业园区的特殊区位环境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园区企业不必要的成本,优化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更多资本并且合理利用为经济提供强大的发展支持。
这段话出现了“生活程度”“甚么”“内里”“那未”“零碎的小所有地”“大土地”等这些典型海丰地方土话说法。“生活程度”在闽南方言区以外很少这样说,从字面上理解,是指:“生活质量水平,既有好的,也会有坏的可能。”但潮汕海丰方言中,“生活程度”是专指生活的艰难困苦程度,文中“生活程度一天高似一天”就是说“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困难”。“生活程度”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彭湃却在其他多篇文章中出现,如1926年写的《海丰农民运动》里讲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造成农民生活艰难,就说:“故农村的生活程度只有继长增高,农村日趋荒废。”“内里”这个词比较生僻,但是海丰方言经常使用。“那未”一词,在“汉典”上找不到,但潮汕方言区却是大量使用的口语,表示事情还没完,还有其他话要说;“未”字表示“不仅这样,还有”的意思,是潮汕地区人们的习惯表达方式。彭湃在另一篇文章《海丰农民运动》里出现了45次“未”字。上边这段话中“大土地”与“小所有地”不是指土地的形状“大”“小”,而是指数量“多”“少”,在潮汕方言区,“大小”也经常用于表达数量的“多少”,《告中国的农民》这段话里的“小所有地”、“大土地”就是典型的潮汕人说话习惯,“小所有地”就是指“少量的土地所有权”,“大土地”就是指“很多土地”“大量土地”。这段话里还出现了几句潮汕人经常说的习语:“牵萝补屋,剜肉医疮”、“没有插针的地”、“一家人就会要即刻饿死”等很直白的土话。
这段话用非常典型的海丰方言进行表述,类似句子在《告中国的农民》一文里经常出现,如:“简直是形容都形容不出来的”、“照这样看起来”、“象这样的分配法,行得非常之少”、“可以省多雇用人”、“那就不但没有赚的,并且还要贴本了”、“与农民接触得久的人”、“从娘肚里一生出来”、“都不得不上天入地先设法把田主底租缴清”、“硬要说是他们的?”等等。
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在手术患者中普遍存在,可以引发患者一系列生理、心理改变,这些改变主要包括循环系统应激、免疫抑制、焦虑抑郁等[4]。研究表明,肿瘤患者抑郁发病率约为50%~60%,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因为术后疼痛抑郁发病率更高[5]。疼痛与抑郁会影响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自杀,因此,完善的术后镇痛与抗抑郁治疗对肿瘤患者快速康复有重要意义。
这件事可以从周佛海给施存统4月19日的信里找到线索。施存统、周佛海都与李达关系密切,经常书信往来,李达在主编《共产党》时,经常向他们约稿,周佛海用“无懈”的笔名在第一期发表《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的翻译文章,在第四期发表《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在第五期发表《夺取政权》三篇文章;施存统以“CT”化名,在第五期发表文章《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10]59-61。
那么,彭湃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发表文章的途径吗?或者说渠道吗?
二、从文章刊发前彭湃的人际交往关系来考察,彭湃完全可以在《共产党》月刊发表文章
由于这时的彭湃、施存统、周佛海都受到日本警视厅的严密监视,是日本警视厅要“注意的支那人”[12]24,警视厅还秘密查看他们之间往来书信,现在解密的当年警视厅监视资料反映了这件事。上边周佛海这封信是当年日本警察对施存统监视和侦察资料,现保留在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资料”——“关于取缔过激派及其他危险主义者——杂件——外国人部——中国人,(分类项目 41312111211)”。
从《告中国的农民》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一个“告”字,显示出作者对自己掌握知识与想表达内容的自信,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知道,作者对中国农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根源看得很清楚,要把这个道理告诉农民,并要号召革命者走向田地,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告”字相同的表达手法在同时期彭湃的文章标题多次出现,《告中国的农民》刊出时间是1921年4月7日,而4个月后的9月1日,彭湃在《新海丰》第一卷第一号的发刊词有同样用“告”字的标题——《告同胞》;1922年6月14日在《赤心周刊》发表《告农民的话》;1923年8月在《晨光》发表《海丰农民泣告同胞书》,可见彭湃喜欢用“告”字来表达心中想诉说的重大事情。
《告中国的农民》一文出现了大量海丰方言表达方式的句子和段落,如以下这段话:
综上所述,《告中国的农民》一文的写作风格,以及记述的表达方式与行文语句,存在大量海丰方言土话,以及地方方言影响下的思维与表达手法,证明作者不可能是湖南人毛泽东,更不可能是湖南人周佛海。文章也与瞿秋白的行文风格不一样,但与彭湃的写作习惯一致。
1921年4月19日,周佛海给施存统寄去一封信,传达广州陈独秀要求他们建立驻日本小组、发展新成员等内容,其中还讲到给《共产党》月刊提供稿件的事,信里这样说:“存统兄:昨日接独秀来信,说是和上海、湖北、北京各处的同志协商,让你我二人作为驻日代表,和日本同志进行联络……我有以上两个困难,拥有代表虚名,实在惭愧。请转告独秀。你居东京,非常方便。望早日练成日语。在日本,有代表之名,行事多有不便。不知贵意如何。‘C’杂志第五号稿件尚未集齐,望您赐稿,我亦尽力,经费靠广东同志的所得税维持,每月一百元以上的收五元,二百元以上的收十元。秀松已去俄国,望告其英语是否熟练。 弟 佛海”[11]信中所指“C”杂志就是《共产党》月刊,“C”是共产党英文“Communist”的第一个字母缩写,《共产党》第五期是在1921年6月7日发行,这一期刊发有施存统《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以及周佛海的《夺取政权》两篇文章。从周佛海信中的语气可以看出,他自己与施存统在不久前曾给“C”杂志写过稿件和推荐过文章。《共产党》月刊第三期是1921年4月7月发行,第四期是5月7日发行,所以,彭湃给《共产党》第三期提供稿件是非常可能的。
《共产党》月刊的主编是李达,在月刊上发表文章的都是当时对共产主义有认识的先进分子,如陈独秀、李达、施存统、袁振英、李汉俊、周佛海等。中共建党过程出现一个有趣现象,留学日本的早期进步学生参与了上海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几乎所有筹建工作,其中的杰出代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将会严重限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培养商务英语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意识及能力,使得商务英语翻译者能够充分掌握交际双方的历史文化及礼仪习惯,继而在交际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由于生活观念及价值观念差异习性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商务英语中交际的准确性及合理性,保证我国对外的国际贸易能够健康且快速额发展,使得我国的国家贸易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
当时的施存统充当了“沟通中日两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桥梁”角色,上海与日本小组往来信件以及日本社会主义者准备发行的秘密刊物,都是由施存统接收、转交、传递,所以,施存统有条件将彭湃写的文章推荐到李达。日本警视厅对施存统往来信件做非法检查,并在档案资料记录备注,也显示施存统与李达密切联系情况,1921年4月23日,日本警视厅的报告称:“施存统已经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而是一边与陈独秀、李达等上海共产党互相联络,一边与正在筹备成立日本共产党的堺利彦、高津正道等日本社会主义者接触”,“施存统有同上海该主义者鹤某(即李达)与我国(指日本)社会主义者共谋近期于上海召开秘密会议商议该主义之宣传方法之疑”[13]308。施存统在一个多月后发展彭湃、杨嗣震等人加入共产主义小组[14]34,并把吸收彭湃入党事情写信向陈独秀汇报。
从彭湃与施存统的关系,以及施存统当时充当上海与日本共产主义小组沟通桥梁角色来看,彭湃完全有条件通过施存统推荐,在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杂志上发表文章,周佛海4月19日给施存统的信件也从侧面证明,彭湃在4月7日出版的《共产党》第三期发表文章有充足条件。
彭湃有条件可以在《共产党》杂志发表文章,并不代表就有能力写出《告中国的农民》这样对中国革命力量分析具有前瞻性的文章。为什么不可能是施存统、周佛海,或者其他全国各地的先进革命者,如陈独秀、李达、袁振英等人呢?而只能是彭湃呢?这就得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在番茄初花期,将熊峰授粉群放入棚室内,进行熊峰授粉。针对设施番茄选择熊蜂授粉,每棚(1.5-3.0亩)一箱。在番茄初花期开始释放授粉熊蜂,蜂箱放置地点必须通风、防晒,蜂箱放置高度为距离地面10-20 cm。在棚室内的作物较矮不能为蜂箱遮阴时,可选用木板、泡沫板、遮阳网、硬纸板等材料人工为其遮阴,遮阴材料与蜂箱的距离必须在50 cm以上,重点保证蜂箱南侧和西侧的遮阴效果。放置时间最好于傍晚放入,静置1-2 h后再打开蜂门,以避免工蜂撞击棚膜,造成不必要的伤亡。1-2天后熊蜂可适应环境,开始访花。
在我国山水画南北是有区别的。南方的山重峦叠嶂、绵延不绝,水雾环绕。窑变清爽的效果则适合江南山水的布局装饰,比如红、绿、蓝色釉的窑变效果,艺术家只需稍加树枝,扁舟的点缀,一副江南山水画就可呈现其中。难烧的祭红出现泛白时也不在是次品。绘制江水,落日,飞鸟,就是一副夕阳西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情景。北方的山多是宏伟俊俏,或是西北戈壁滩,大沙漠。在二次创作时,“以笔取势,因釉取韵”。创作中应着窑变的自然晕染,“据釉施画”加上苍劲的笔势一座座山峰坐落于画面中。
参考文献
[1]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革命烈士诗抄[G].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
[3]潮汕方言歌谣曲集[G].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
[4]彭湃.海丰农民运动[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
[5]彭湃给李春涛.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彭湃.告同胞.新海丰[J].第一卷第一号,1921-9-1.
[7]李春涛.李春涛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8]施复亮.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几个问题.“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集(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施复亮.和彭湃的一次谈话.回忆彭湃[G].人民出版社,1992.
[10]舒畅.《共产党》月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5.
[11]石川祯浩编注、刘传增译.中共创立时期施存统在日本的档案资料[J].党史研究资料,1996(10).
[12]李春涛.李春涛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13]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施复亮.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几个问题.“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集(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The Author of Tell the Chinese Peasants in the Third Issu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s Peng Pai(I)
Zheng Xiangdong
AbstractTell the Chinese Peasants is the first important article on the problem and revolution of peasants in China by means of Marxism theory.In 1921,there were only a few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s who could see the revolutionary feature of the peasants in the country and propose 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of the peasants in China,such as Mao Zedong,Peng Pai,Qu Qiubai and so on.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Haifeng dialects in writing style and expression way,as well as dialect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techniques,which proved that the author was not from Hunan or Jiangsu.Peng Pai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hi Cuntong when he was studying in Japan,and Shi Cuntong often exchanged letters with Li Da,the chief editor of the Communist Party,so Peng Pai had the conditions to publish articles in this monthly journal.Peng Pai was the first leader who led the peasant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the Party.This is the practice of the theory put forward by Tell the Chinese peasants.
KeywordTell the Chinese peasants;the Communist Party;Peng Pai;peasant movement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09
★基金项目: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研课题16DJ07)。
★作者简介:郑向东,中共汕尾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中国历史。
标签:农民论文; 海丰论文; 田主论文; 中国论文; 共产党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兰台世界》2019年第2期论文;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研课题16DJ07)论文; 中共汕尾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