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微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显微镜,分辨力,突触,通量,磁共振,神经细胞。
显微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顾鑫,黄伟,杨立梅,李丰[1](2019)在《微流体衍射相位显微成像及其在寄生虫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将衍射相位显微技术与微流体芯片相结合的方法对水源性寄生虫进行定量测量。结合干涉技术与光学显微镜搭建了衍射相位显微成像系统,实现对寄生虫的高灵敏度实时测量。基于光刻工艺,设计和制作了U型捕获结构双层微流体芯片,实现高通量的单个寄生虫捕获。将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折射率相同的聚蔗糖水溶液通入微腔,消除U型捕获结构边缘衍射在相位成像时产生的显着干扰噪声。利用不同直径的标准聚苯乙烯微球验证了该系统的准确性,最大相位值误差不超过3%。采用上述系统测量了100个贾第鞭毛虫包囊和100个隐孢子虫卵囊,然后从干涉图中重构出两虫的相位图。通过对定量相位图的分析得出两虫的形态学参数与定量的光体积差分布,定量的数据为了解其生理特性提供了依据。微流体衍射相位显微成像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测量精度高,在对单个微生物进行实时监测和无标记定量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雷阳,连茂森,罗守华[2](2019)在《基于改进ASD-NC-POCS方法的显微CT双能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多能谱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重建算法ASD-NC-POCS的收敛速度,以应用于显微CT双能成像,本文对ASD-NC-POCS算法的迭代过程进行了改进,考虑两个能谱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两个基图像更新方程来更新基图像,并将算法中代数重建方法替换成有序子集联立代数重建方法。为了验证算法可行性,采用两次连续扫描的方式获取双能数据,在实际显微CT系统上进行了小鼠肺部碘造影剂分离的双能成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ASD-NC-POCS算法迭代300次,改进ASD-NC-POCS方法迭代5次就能从小鼠肺部有效分离出碘造影剂,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能有效应用在实际显微CT双能成像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12期)
孙文静,戴世鹏,吕品,顾庆[3](2019)在《磁共振显微线圈高分辨成像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显微线圈高分辨成像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0例RA患者,分别应用X射线和MRI对患者进行检测,比较分析患者血清指标与疾病软骨分级和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60例RA患者经X射线检查阳性11例,阳性率为18.33%;而MRI显微线圈图像显示均有一定程度的RA症状,阳性率为100%,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17,P<0.01);在60例RA患者中,MRI图像显示1级软骨损伤32例(占53.33%);2级软骨损伤21例(占35.00%);3级软骨损伤7例(占11.67%)。3级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PA)和RF浓度明显高于1级和2级RA患者,且2级患者血清指标显着高于1级RA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120,F2=119.76;P<0.05);血清类风湿因子(RF)诊断时,阳性患者34例(占56.67%),且阳性患者疾病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3,P<0.05);血清ACPA阳性患者36例(占60.00%),且阳性患者疾病活动度评分显着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2,P<0.05)。结论:应用MRI显微线圈高分辨成像技术可有效改善RA诊断率,结合血清学指标,对推测和预判疾病分级和疾病活动度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徐伟,袁群,高志山,于颢彪,孙一峰[4](2019)在《微球透镜超分辨显微成像与检测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衍射极限的影响,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最高约为波长的一半,突破衍射极限,获得更高的成像分辨率是近年来显微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相比于其他超分辨显微成像方式,基于微球透镜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方式具有简单直接、免标记等优点。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团队将微球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结合实现超分辨显微成像的研究进展,从微球透镜参数选择、成像方案、成像分辨率、成像视场及成像机理等多角度进行总结与比对;并结合课题组工作,介绍了将微球透镜与干涉显微技术相结合的叁维超分辨检测技术,阐述了Linnik型与Mirau型两种检测光路原理,分析了叁维超分辨检测的效果;展望了微球透镜超分辨显微技术在显微成像与显微干涉检测两个方面待解决的问题与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9年06期)
孙迎宾,邱丽荣,李荣吉,王允[5](2019)在《具有高成像精度的高速传感共焦显微成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高速传感共焦显微成像方法(HSSCM)对样品表面形貌进行高效率、高精度的成像测量。HSSCM将共焦轴向响应曲线沿轴向平移S,然后将平移前后两条曲线相减并除以两曲线的和,继而构成具有不受样品反射率影响的、高信噪比的传感成像特性曲线。在实际扫描成像过程中,轴向扫描间隔同样设定为S对样品进行逐层逐点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每个测量点轴向多层扫描数据中光强最大值和光强次大值相减除以两者相加,然后利用传感成像特性曲线反算得到样品高度,通过获得每个测量点的样品高度便可实现对样品形貌的高精度测量和3D形貌重构。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通过优选平移量S,和传统共焦显微成像方法相比,HSSCM在具有高成像精度的前提下将扫描成像效率提高了至少3倍。(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高美静,王留柱,谈爱玲,张博智,李时雨[6](2019)在《基于局部梯度插值的显微热成像系统微扫描误差修正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显微热成像系统可观测、记录分析细微目标的温度变化过程,在需要细微热分析的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由于设备加工及工作过程中存在误差,影响微扫描系统的精度,使得微扫描系统扫描过程中偏离标准位置,故采集得到的四幅低分辨力图像会存在误差,最终影响显微热成像系统高分辨力图像的重建质量。为尽可能降低微扫描误差,文章提出了基于局部梯度插值与预处理相结合的微扫描误差修正技术,通过进行模拟仿真和实验证实该技术可以降低系统微扫描误差,提高系统的空间分辨力。(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李洁,宋东良,余凡,梁卓文,秦杰[7](2019)在《无标记活细胞显微拉曼光谱成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特异性决定了个体生物的特异性,细胞异常变化反映了多种疾病的演进特征及规律。目前,研究单细胞的技术主要有扫描探针显微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荧光光谱技术、微流控技术等,但大多数技术无法从分子水平定量阐述细胞成分含量及其结构信息。共聚焦拉曼光谱成像技术(Confocal Raman Microspectral Imaging,CRMI),有效地排除了焦平面以外光信号的干扰,显着提高了光学系统空间分辨率,在活细胞生化特性检测、生物组织生化分析及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课题组采用CRMI技术,通过定性、定量与定位检测活细胞成分与结构特征,开展了细胞生长、细胞病变、细胞药物反应机制的研究工作。并且,通过构建多种光谱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归类分析、特征识别、量化评估细胞内核酸、蛋白质、酯类成分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差异,直观反映了背根神经节结构特征及其神经轴突与雪旺细胞(共培养)生长和骨肉瘤细胞演化机制,半定量研究了骨肉瘤细胞与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DAPT)相互作用。这些研究工作为更深入挖掘拉曼光谱在单细胞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研发新型单细胞快速图谱分析技术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高辛未,张硕晨,黄珊,朱书缘,冯继宏[8](2019)在《受激发射损耗显微超分辨成像技术在免疫突触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光学衍射的限制,传统光学显微镜只能看到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IS)(>200 nm)的轮廓,因此在观察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的自然杀伤(native killer,NK)细胞靶向杀伤肿瘤细胞时,NK细胞的IS形成过程中会丢掉很多信息。受激发射损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显微镜的出现为IS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概述了STED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成像过程中的技术难点,介绍了在IS领域中与STED成像技术结合使用的荧光探针、生物芯片的研究新进展,探讨并展望了STED超分辨显微技术在IS研究领域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苏丹,秦小云,周玮,贾新月,郭汉明[9](2019)在《激光共焦高速扫描显微成像的高帧速重构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的往复式逐行扫描成像方式带来的帧图像数据分割难的问题,在分析系统扫描方式、振镜的实际运动方式与理论运动方式差异的基础上,利用相邻两帧图像相似性大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帧速重构算法。该算法通过连续帧特征区域差分的方式实现了一维信号序列的自适应分割,即实现了对一维信号序列进行动态排列及分割成二维阵列图像数据,从而重构出多帧高精度图像。实验表明,该算法的成像误差低于1.6%,适用于成像速度高达300帧/s的激光共焦扫描显微成像。(本文来源于《光学仪器》期刊2019年05期)
黄亚佳,倪磊,金帆,杨光[10](2019)在《基于高通量显微成像及分析技术的DNA重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的重复序列广泛地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细胞基因组中,并且与多种疾病(如遗传性神经肌肉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因此定量重复序列的删除变得非常重要。结合高通量显微成像和分析技术,该文设计了基于叁色荧光报告系统的方法来定量重复序列删除的发生。结果显示,在铜绿假单胞菌中,重复序列的删除频率在recA基因缺失突变株中明显降低,而RadA蛋白和UvrD蛋白的缺失则会提高重复序列的删除频率,并且重复序列的删除与细菌的生长率和启动子等因素无关。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直接重复序列相关问题的理解,并为直接重复序列删除定量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集成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显微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多能谱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重建算法ASD-NC-POCS的收敛速度,以应用于显微CT双能成像,本文对ASD-NC-POCS算法的迭代过程进行了改进,考虑两个能谱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两个基图像更新方程来更新基图像,并将算法中代数重建方法替换成有序子集联立代数重建方法。为了验证算法可行性,采用两次连续扫描的方式获取双能数据,在实际显微CT系统上进行了小鼠肺部碘造影剂分离的双能成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ASD-NC-POCS算法迭代300次,改进ASD-NC-POCS方法迭代5次就能从小鼠肺部有效分离出碘造影剂,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能有效应用在实际显微CT双能成像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微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顾鑫,黄伟,杨立梅,李丰.微流体衍射相位显微成像及其在寄生虫测量中的应用[J].光电工程.2019
[2].雷阳,连茂森,罗守华.基于改进ASD-NC-POCS方法的显微CT双能成像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
[3].孙文静,戴世鹏,吕品,顾庆.磁共振显微线圈高分辨成像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
[4].徐伟,袁群,高志山,于颢彪,孙一峰.微球透镜超分辨显微成像与检测技术综述[J].应用光学.2019
[5].孙迎宾,邱丽荣,李荣吉,王允.具有高成像精度的高速传感共焦显微成像方法[J].光学技术.2019
[6].高美静,王留柱,谈爱玲,张博智,李时雨.基于局部梯度插值的显微热成像系统微扫描误差修正技术[J].光学技术.2019
[7].李洁,宋东良,余凡,梁卓文,秦杰.无标记活细胞显微拉曼光谱成像方法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8].高辛未,张硕晨,黄珊,朱书缘,冯继宏.受激发射损耗显微超分辨成像技术在免疫突触中的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9
[9].苏丹,秦小云,周玮,贾新月,郭汉明.激光共焦高速扫描显微成像的高帧速重构算法[J].光学仪器.2019
[10].黄亚佳,倪磊,金帆,杨光.基于高通量显微成像及分析技术的DNA重排研究[J].集成技术.2019